优秀传统文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看法含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凝聚,是华夏文明的灵魂和符号。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科技成就等丰富内容,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之心,也有我国书法、我国画、我国音乐、我国民俗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漫长岁月,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
2. 讲究礼仪和人伦关系:中华文化强调礼仪和尊重他人,重视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人文精神。
3. 包容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包容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集体利益的维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之风。
4. 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我国书法、我国绘画、我国音乐等,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看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自信和自尊的源泉。
我们要积极倡导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需要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鼓励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精髓,包括了广泛而丰富的艺术、哲学、伦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
以下是对几个主要方面的简要介绍: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念,
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被视为教育和行为准则。
2.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用毛笔描写汉字,表达情感和美感。
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3.国画:国画是以水墨为主要材料,以线条、色彩和构图表现事物形态的艺术形式。
山水
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是国画的三大流派,它们追求意境的抒发和内在的审美感受。
4.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以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乐器演奏方
式而闻名。
琵琶、古筝、二胡和笛子等乐器常用于演奏古典音乐作品。
5.昆曲和京剧:昆曲和京剧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
昆曲以其缓慢的唱腔、优
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称;京剧则以其高亢的唱腔、夸张的表演和华丽的戏服而吸引观众。
6.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八大菜系和各地的特色小吃。
它注重食物的色
香味形,并强调食物与季节、地域和人体健康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敬天爱人3.2 和谐统一3.3 尊师重教3.4 仁义礼智信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4.1 崇尚和平与谦虚4.2 尊重家庭与尊老爱幼4.3 重视孝顺与家族观念4.4 崇尚自然与生态保护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5.1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5.2 亚洲邻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5.3 世界范围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六、当代社会中的中华传统文化6.1 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6.2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6.3 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与创新七、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7.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7.2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7.3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八、结语在当今现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智慧和情感。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有的精神符号和符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了解、理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认同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历史渊源、核心价值观、主要特征以及对外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丰富多元的文化体系。
同时,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在现代发展与创新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传承和创新,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认同的维护,更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经验和智慧,对于培养人民的精神品质、塑造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的礼仪文化、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多个角度,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礼仪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秩序、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从古代的《礼记》到现代的宴会礼仪,中华民族一直不断弘扬着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礼仪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貌,培养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文学艺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是一片广阔的领域。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词歌赋为代表,创作了无数令人陶醉的作品。
元曲、戏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在不同的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座精神的宝库,使人们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
三、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庄家思想等都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实践道德准则,并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科学技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中华民族还在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科学技术不仅带动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也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打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文化精髓和智慧力量,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道德修养、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象征,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一、文化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礼义廉耻、仁爱孝悌等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倡导孝道,提倡仁爱,注重修身养性,崇尚和谐共生。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人民树立起了高尚的品德典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精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精华。
从《诗经》到《孟子》,从唐诗宋词到京剧昆曲,从书法绘画到园林建筑,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这些文化精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家喻户晓的孔子学院、国学经典、传统节日等不仅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文化创新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正积极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多样的文化现象。
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融入全球文明交流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
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豪感激励人民不忘根本、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文化力量。
在维护文化独立性、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自信。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只有深入挖掘、认真传承、广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赢得世界尊重、塑造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文化形象。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许多古老的文字、完美的结构,以及细腻的笔触。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就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断传承并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 中国国画: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古老、最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国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西方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
中国国画具有抽象的理念和多种技法手法,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意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3. 中国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民乐是一种综合艺术,既包括乐理、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也含有舞蹈、杂技、操技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作的发展成就,变化跨越千年,历史渊源深远。
4. 中国武术:武术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是以拳术为基础,融合各种多种中国民族特有的武术技艺,并以体能训练和形体动作发展而成的一种全面性身心运动。
通过接受武术训练,能够提高自身肌肉耐力、静力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还有助于减少疾病等。
5. 中国文戏:中国文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有23种文戏形式,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是一部汇集优秀艺术元素的巨作,它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歌咏等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受众魅力。
中国文戏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而享誉世界,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 中国折扇:传统的中国折扇是一种象征着优雅、文明和高尚的艺术品,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作宫廷和富有人家佩带。
中国折扇有着千古艺术瑰宝之美,其书画雕刻精致细腻,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中国折扇有着新颖的造型设计,图案独特,能够表达人们最深情厚意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的 思想。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就是要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法,在这样一个基本遵循下,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接轨,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通过一种转换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易八卦阴阳五行
• 《易经》也称《周易》或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 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 “五经”之首。《易》事 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 山》、《归藏》和《周 易》,但《连山》和《归 藏》已经失传。《易经》 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 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传统服饰
• 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 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 服饰看,中国汉服有商周 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 , 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 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 , 宋代传统服饰 ,明朝传统 服饰 ,等之别。它们各具 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 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 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 往。
•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 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这 些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深入 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思想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1.1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宝贵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思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综合性:中华传统文化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
•内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内容,涵盖面广。
•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
2.1.1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1.2 儒家价值观•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社会。
•礼:讲究礼节和仪式,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孝:尊敬和孝顺父母,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
•忠: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强调公共利益和忠诚精神。
2.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追求心静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2.2.1 道家经典•道德经•老子说法2.2.2 道家思想•道:宇宙规律和人生意义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无为:追求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
•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
•废书:反对繁文缛节,注重简朴和自由。
2.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行和慈悲心理,追求解脱和智慧。
2.3.1 佛教经典•法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3.2 佛教思想•慈悲:心怀慈悲,帮助他人,追求真善美。
•禅定:通过冥想和禅修,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大力普及其精华。
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列入其,足见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臵。
诗言志‛(《尚书・尧典》)揭示了诗的本质,并形成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诗,不论叙事、写景、抒情,归根结底为表达某种志向、意愿、抱负。
《论语》载孔子多次谈到《诗经》,表明对诗的度重视。
孔子告诫弟子要学习《诗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以‚兴、观、群、怨‛四字,概括《诗经》的社会功能,在于培育联想力、观察力、合群力、讽喻力,教人尽孝、尽忠,也即树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并扩大知识面。
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泰伯》)学习诗篇,使人振作起来;学习礼制,使人成长起来;学习音乐,使人完善起来。
诗与礼、乐,都具有教化作用。
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诗,说话就说不好。
诗的教化功能,还体现在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无邪‛,意即纯正,符合儒家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诗抒发感情,要有节制。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贫富应有的道德境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当孔子听到子贡引用《诗经》名句时,夸奖说,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可见孔子对诗多么看重,认为只有达到一定思想文化水平的人,才能与之谈诗。
古典诗词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
无论山水诗、田园诗、叙事诗、咏物诗、讽喻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也无论豪放派、婉约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各具特色,又有共性,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古典诗词中也有糟粕,但总的说,传承和发扬了优良传统。
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精神是一致的。
诗是文体的一种,但不同于散文。
诗的特点是文字十分精炼,重视艺术手法,尤其讲究音韵,因而合吟诵,便于记忆,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典诗词的作者,都生活在一定时代,其作品既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精神境界。
下面试从古典诗词中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几个方面,结合有关佳作名句,作简要说明。
一、家国情怀‚诗缘情‛(西晋・陆机《文赋》)。
诗为抒发感情而作。
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是诗的永恒题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等等,被视为人生价值所在。
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历来备受推崇。
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影响深远。
他关注现实,忧国忧民,为了楚国的前途和命运,对内主张改革,对外提出联齐抗秦。
终因楚顷襄王听信谗言,屡屡遭受迫害,最后投江而死。
其《离骚》堪称千古绝唱,被视为通过. 诗歌倾吐对民族、对国家深情的标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表明诗人不畏救国道路漫长艰险,而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
杜甫的诗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既亲历‚开元盛世‛的繁,有过政治抱负;又饱受安史之乱的苦难,长期穷困潦倒,却始终胸怀国家民族。
他在《前出塞》中高歌:‚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发誓以身许国,志在四方,决不推辞,决无怨愤。
家与国的命运密不可分。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篇,以亲眼所见的大量事实和爱憎分明的浓烈感情,生动描写出国家危难时刻,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
《春望》这首诗,把战乱造成的祸害,刻画到极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花也流泪,鸟也伤心。
杜诗反映他悲苦一生的居多,这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
最能表现他欢快心情的,莫过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听说官军打了大胜仗,诗人欣喜若狂热泪滚滚,妻子的满脸愁容也为之一扫。
马上想到的是返回故乡!此诗写景真实,抒情细腻,语言生动,韵律流畅。
国运盛衰兴亡与家道悲欢离合的依存系,跃然纸上。
家国情怀还表现在对祖国壮丽山川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往情深。
不少怀古、咏史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就在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生感叹融为一体,发人深思。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几句之后,以‚江山如画‛四字,把人引入对大好河山的无限遐思。
又从赤壁之战中‚一时多少豪杰‛,联想到历史上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
词中的‚多情‛指什么。
解说不一,但都与‚故国神游‛,即对祖国秀丽山川的钟爱之情,对深厚人文传统的敬畏之心,紧密相连。
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决非一时冲动,而是自内心深处,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厚重持久的真情流露。
南宋陆游《示儿》一诗,感人至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为未能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土地而痛心不已,同时又对国家统一满怀信心和希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直抒胸臆,表达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生死祸福臵之度外的高尚情操。
二、民生忧思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大题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说明中国以民为本的文化传统深厚。
对人民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乃家国情怀之自然延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表达诗人对百姓的真挚情感和对其苦难的深切同情。
唐代李绅《悯农》诗,对广大农夫的悲惨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耕秋收,终年劳累,播下种子换来丰盛收获,四海的耕地都已种植,农夫本应丰衣足食,结果却不得温饱,有的还因饥饿而死去。
诗人以写实的手法,鲜明的对照,展示了社会的不公。
以长篇叙事诗闻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五言古诗《观刈麦》,把夏收农民的挥汗劳作和悲苦生活,写得非常真实而细腻。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民一年耕耘的收成,只够交纳税赋。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筵。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不得不靠拣拾遗留地里的麦穗,为一家老小糊口。
诗人进而与农民作对比,自己不事农桑,却一年享有三百石俸禄,岁岁结余,因此感到惭愧。
士大夫如此了解、体贴农民,难能可贵。
清代扬州八怪中最著名的郑燮(板桥),任潍县知县时,作了一幅竹画,送给山东巡抚包括。
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封建时代的父母官,睡在县衙内,听见风吹得竹叶萧萧作响,马上惦记着民间疾苦。
这种对民情的时刻关注,值得深思。
三、故乡情结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的最多、最感人的,大概是故乡、故园、故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古老的农业文明,铸就中国悠久的崇敬祖先文化传统。
自炎黄二帝以来,民间即重视祭祀先祖,追本溯源。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童年留下的记忆,终身难忘。
一提起故乡,人们就不禁想起那里的山川草木,曾经生息过的屋舍庭院,朝夕相处的亲人故旧,祖辈长眠的坟茔墓地。
故乡、故园与故人,紧紧缠绕在一起。
杜甫《月夜忆舍弟》是抒发乡情的名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月亮,人们走到哪里所见的都一样,但又不一样。
时值白露节令,月光皎洁。
然而,战乱使兄弟分离,杳无音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眼里,惟有故乡的月最明亮最亲切,因为它融进了童真童趣、如烟往事。
季羡林先生以《月是故乡明》为,写过一篇散文。
说他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所见的月色都很美;长期居住燕园的朗润园,那里的荷塘月色更令人向往。
他却总是怀念鲁西北老家的月夜,忘不掉儿时在月色下仰卧苇塘边一个一个数星星的情景。
在抒写月夜思乡情结的诗作中,最广为传诵的,当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喜好漫游的李白,时时思念曾生活过二十年的四川。
他写过许多咏月诗,此诗以朴素清新的语言,使人心灵震撼、共鸣。
登高望乡,得以稍稍舒缓、抚慰乡愁的痛苦。
被发配到柳州的唐代文豪柳宗元,与僧人浩初一同登山,写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耸的尖山像刀剑一般锋利,秋日登上山头,仿佛处处都在切割我的愁肠。
假如我能变出无数化身,就要散布到每个山头,去遥望故乡。
诗人笔下,乡愁之苦,望乡之切,写得淋漓尽致。
对于久别故乡的游子,回到故乡的欢快心情,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生动描写。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久别后回到家乡的动人场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是故乡给每个人留下最难磨灭的印记。
诗人透过‚乡音无改‛这一平淡常见的现象,道出了叶落归根这古老的农耕文化情结。
故园,曾经生活过的庭园,是故乡的一部分,与故乡密不可分。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柳宗元:《零陵早春》)诗人被贬湖南永州时,春天来得早,不禁想到,自己的生地秦原(长安),何时能春暖花开?盼望早日回到那只在梦中回去过的故乡,扑向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