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日本花鸟画鸢尾花图屏风高清大图赏析
“琳派”绘画的始祖:尾形光琳

“琳派”绘画的始祖:尾形光琳编辑点评:尾形光琳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家,被誉为“琳派”之祖。
他的作品以大屏风的装饰画最为著名,其作品《红白梅图屏风》是日本的国宝之一。
直到现在,他的风格还带给日本的美术、工艺领域极大的影响。
尾形光琳は、後世「琳派」と呼ばれる、装飾的大画面を得意とした画派の代表的画家だ。
主に京都の富裕な町衆を顧客とし、王朝文化時代の古典を学びつつ、明快で装飾的な作品を残した。
その非凡なデザイン感覚は「光琳模様」という言葉を生み、現代に至るまで日本の絵画、工芸、デザインなどに与えた影響は大きい。
画風は大和絵風を基調にしつつ、晩年には水墨画の作品もある。
大画面の屏風のほか、手描きの小袖、蒔絵などの作品もある。
尾形光琳是以装饰性大画面为拿手戏的画派——“琳派”的代表画家。
他主要以京都富裕的町众为顾客群,一生研习王朝文化时代古典,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明快的装饰作品。
他在构图设计上的非凡才能甚至产生出了“光琳模样”这个词语,一直到现代,日本的绘画、工艺、设计领域都受其深厚的影响。
光琳的画风主要以大和绘风为基调,不过晚年时也创作了一些水墨画作品。
除了大画面的屏风以外,他还留下手绘的小袖、莳绘等作品。
红白梅图屏风尾形光琳は京都の富裕な呉服商「雁金屋」の当主、尾形宗謙の次男として生まれた。
光琳の生没年は1658(万治元年)~1716年(享保元年)。
5年遅れて、陶芸家として名高い弟、乾山が生まれている。
雁金屋は、祖父宗伯の頃には宮中御用を務めるほどで、京でも揺るぎのない富める商人であった。
物心ともに豊かな環境に生まれ育った光琳は、幼いときから父に連れられ、二条関白家をはじめ公家の屋敷にも出入りし、よく能の相手を務めたという。
豊かな情操の世界に遊んだ少年時代、後に花開く光琳の天分は、こうして蓄積されていった。
尾形光琳出生于京都富裕的吴服商“雁金屋”,父亲是“雁金屋”的当主尾形宗谦,光琳是他的次子。
光琳的生卒年为1658年——1716年。
琳派典雅的日本绘画艺术

琳派典雅的⽇本绘画艺术⽆印良品的创始⼈⽥中⼀光说,他对琳派艺术最没有抵抗⼒。
⽥中⼀光的这张【Japan 986】的海报作品发表之后,⽴刻产⽣了极⼤的反应,因为这张作品中的⿅的形象,直接来⾃于琳派祖师爷宗达的《平家纳经》的扉页插图。
在保持琳派特有的优美曲线的同时,对形体做了极度单纯的处理,集中表现了⽥中⼀光的“任何物体都能被圆等分”的设计观点。
这个形象也成为了琳派现代版的经典。
琳派是⽇本17、18世纪的装饰画派,它追求纯⽇本趣味的装饰美,在⽇本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影响波及到⽇本绘画和⼯艺美术,特别是在染织、漆器、陶瓷等⽅⾯。
其装饰意匠被采⽤在与⼈民⽣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对近现代⽇本名族审美意识产⽣较⼤影响。
琳派的开创者表屋宗达在融汇⼤和绘技法的基础上,确⽴了⼀种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精神的新型绘画样式。
他既保持着狩野永德开始的桃⼭障壁画强有⼒的⽣命感,同时⼜追求⽔墨画柔和微妙的墨⾊变化,创造了⼤和⽔墨画。
宗达的作品《风神雷神图》、《源⽒物语绘卷》、《标图屏风》、《莲池⽔禽图》、《⽜图》等具有相差殊异的技法。
正由于宗达娴熟多种技法,从⽽有可能开创⼀种较为成熟的⽇本趣昧的画派。
当然,作为⼀个画派的形成尚包含着其他因素,⽐如,当时社会上的⽂艺复古运动和新兴市民阶级审美趣味的协调,就是因素之⼀。
与宗达同时代的另⼀位艺术家本阿弥光悦,其丰富的造型感觉对宗达产⽣过极⼤的影响。
宗达接受了光悦的⽂艺修养,宗达的后继者宗雪亦获得了宗达画风的纤美⼀⾯,在草花图⼀类的题材上颇有造诣。
尾形光琳的出现,使这⼀画派在⽇本获得巩固的地位。
光琳曾投狩野派的⼭本素轩学绘画,受到书画艺能等教养的熏陶。
但他接触宗达绘画后,⽴即以全副⾝⼼进⾏研究和学习。
当时,⽇本社会进⼊新兴市民阶级在经济和⽂化⽣活上开始活跃的时代。
光琳在这个时代,艺术上⽇趋成熟,⽽声望也⽇益提⾼。
其代表作《红⽩梅图屏风》、《燕⼦花屏风》,表现了⽇本趣味的明快、洗练的装饰美,成为⽇本美术的优秀代表作。
日本“琳派”美术浅析

日本“琳派”美术浅析作者:管阳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3期摘要:“琳派”活跃于日本17-19世纪上半期,近年来在日本颇受瞩目。
本文选取本阿弥光悦、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酒井抱一等代表性画家作以介绍,浅析日本琳派美术的发展传承与艺术特点。
关键词:琳派;美术;日本“琳派”,这一名称来源于江户时期的画家尾形光琳的“琳”字,画面绚丽夺目,追求装饰美,对日本绘画和工艺美术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特别是在漆器、染织、陶瓷等方面。
“琳派”,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然代表日本的被称为“和风”的风格,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琳派”的奠基者——本阿弥光悦“本阿弥光悦”出生在日本京都,画面清淡含蓄、典雅隽永,追求富有诗趣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他的代表作有《四季草花下绘古今集和歌卷》、《鹿下绘和歌卷》等,为“琳派”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琳派”的起始——俵屋宗达俵屋宗达活跃于德川幕府开创期的京都。
在幕府时期,狩野派作品被称为正统,备受统治阶层推崇。
而宗达崇尚用活泼大胆的表现手法去组织画面,力图突破传统的美学意识、思想观念。
他倾向于个人的喜好的艺术虽然未被统治阶层重视,但是却受到了从室町末期开始渐渐积蓄起来的富裕商人以及生活在京都的上层居民这些新兴的富裕阶层的追捧。
庆长年间可以说是宗达画家生涯的前半期,这一时期宗达的代表作有《鹤下绘三十六歌仙和歌卷》。
这幅作品现收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作品全长13米,画面用金银泥一气呵成,描绘了群鹤翱翔天际飞越大海,最后返回海岸边的场景,光悦为画面题上三十六歌仙的和歌更增加了画面典雅的氛围。
整件作品酣畅淋漓,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宗达创作后半期作了大量风格成熟的作品。
其中以《风神雷神图屏风》和《源氏物语关屋澪图屏风》这两幅作品最为著名。
《风神雷神图屏风》现收藏于日本建仁寺中。
背景用金箔烘托出风神雷神高大神武的形象,其后继者尾形光琳和酒井抱一都曾模仿过此作品,这幅杰作成为“琳派”的象征。
最经典的八幅条屏《四季花鸟图屏》欣赏

最经典的八幅条屏《四季花鸟图屏》欣赏清代著名画家陈枚,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
画初学宋人,折衷于唐寅,参以西洋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以显微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色色俱备,其用笔之妙,与巨幅同。
雍正四年(1726)以供奉内廷劳,赏内务府掌义司员外郎衔。
他的八幅条屏《四季花鸟图屏》设色艳丽,飞禽花卉精妙生动,是难得一见之精品花鸟力作。
《四季花鸟图屏》欣赏四季花鸟图屏之一此屏绘燕子和牡丹,二只燕子从空中翩翩飞舞,张开的翅膀,矫健的身姿,空中自由自在;湖石上牡丹花数朵,粉红绽放顶端,黄白相间位于中间,大红色藏在石后绿叶中,皆婀娜多姿,雍容典雅。
四季花鸟图屏之二此图亦绘春景,左侧入画的桃枝上花团锦簇,粉白相间,绿叶繁茂;一蓝头鸟儿独自站立枝上,翅膀及尾巴毛深蓝色且色油光发亮,张开嘴似在呼喊枝头的另一只鸟;桃树底下鸢尾花蕴花茎高耸,紫色花瓣,美丽高贵。
四季花鸟图屏之三此幅绘红绶带、玉兰花。
设色艳丽,唯禽鸟造型已具程式化。
四季花鸟图屏之四此幅绘幽鸟鸣于花间,为炎夏带来一丝清凉。
四季花鸟图屏之五此屏绘夏日景色,一片池塘中,荷叶碧绿如盖,荷花盛开,花瓣红尖头,水粉的下半部,惟妙惟肖;荷叶下躲着一对鸳鸯,游水避暑,悠哉悠哉!四季花鸟图屏之六图绘初秋时节一处湖石边,枯草迎风摇曳,雏菊开出黄色的小花,一株芙蓉在秋天里盛开,花瓣粉白相间,绿叶稠密,细细的花杆上站立一只翠鸟,绿色的背,黑色的翅尖,红尖嘴格外耀眼,显得更加娇小可爱。
四季花鸟图屏之七图绘菊花、霜叶,一对红嘴蓝山鹊对鸣,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
四季花鸟图屏之八图绘老梅,山茶花傲立寒风中,一对伯劳鸟儿喁喁相依,寓意盛世太平。
建十聊书画炳烁联华英笔奇气——精巧华丽的尾形光琳

“凡落想落笔,为人人意中所能有所能到者,忌,不用。
必出人意表,崛峭破立,不自人间来。
⋯⋯不然,人人胸中所可有,手笔所可到,是为凡近。
”当我们看到日本江户时期的代表画家尾形光琳的《红白梅图》时,不由得想起中国清代文艺评论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的这段话。
不是吗?我们从图中不难见出,光琳正是以他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想人所未想,千锤百炼,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境地。
《红白梅图》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历来被认为是代表日本绘画美学特征和民族审美心理的顶级作品。
这是一幅由两对屏风组成的对画,表现在溪流两岸桀骜而立的两株梅树,点缀着朵朵白花的枝条犹如掀身探海的虬龙,由画外空中绞转而下,在快要接近水面时翻转而上,几根拱形枝干粗细相间,疏密有致地再次延伸至画幅之外,那一条条紧绷的弧线如同一支支将要刺破青天的利锷,充满视觉张力。
对侧的红梅枝条则又呈现出聚散分明轻盈摇曳的样态,在那斑驳诘屈的主干映衬下,彰显出一派玲珑婀娜的风姿。
而尤其是那荡漾在溪流中的美丽圆转、富于装饰性的弧线,将一股纵贯画面的欢快曲水呈送到视线中来,引发了清新绚丽、充满柔性的优美感受。
前曾见有国人依据法国人丹纳的《艺术哲学》中环境地域决定论的观点论及审美表现之说,将人们对于建十聊书画喻建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部美术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
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
炳烁联华 英笔奇气——精巧华丽的尾形光琳1美的判断和表现划分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式的壮美与“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优美。
进而言之,就中国而言,前者多产生于荒荒大漠、茫茫长河孕育的“黄天厚土”,后者常见于青山环绕、绿水相伴的锦绣江南。
13清朝中期蒋廷锡二十幅精品花鸟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蒋廷锡二十幅精品花鸟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蒋廷锡精品绘画作品。
蒋廷锡(1669—1732),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官员、画家。
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
传世画作有《海棠牵牛图》、《塞外花卉图》、《梅竹图》、《芙蓉鹭鸶图》、《兰石图》、《萱花图》、《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柳蝉图》、《长春富贵图》、《富贵寿考图》、《大吉图》、《赐莲图》、《兰竹图》、《御园瑞蔬图》、《行书五言》、《长寿富贵图卷》、《蜀葵萱花图》、《花鸟》、《四瑞庆登图》等。
日本传统屏风与墙壁装饰

日本传统屏风与墙壁装饰日本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屏风和墙壁装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仅起到了实用的作用,还展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屏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如住宅、寺庙和茶室等。
屏风通常由木材制成,表面涂上多层漆料,使其更加耐用和美观。
屏风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和调节光线,同时也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日本传统屏风的设计和图案多样,常见的有山水、花鸟和人物等题材。
这些图案通常采用线条简洁、色彩鲜明的方式表现,以体现日本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山水图案常常描绘着静谧的自然景观,展示出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态度。
花鸟图案则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各种花卉和鸟类的形态,传达出对生命和美的赞美。
人物图案则常常描绘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角色和情景,如武士、和服女子和舞蹈表演等,展示了日本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除了屏风,日本的墙壁装饰也是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墙壁通常由纸和木材构成,纸被用作墙壁的材料,使得室内可以透过光线,营造出柔和而温馨的氛围。
同时,纸的质感和纹理也为墙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墙壁装饰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墙壁装饰包括挂画、壁画和装饰纹样等。
挂画通常是以绘画或书法的形式呈现,以表达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壁画则是将图案直接绘制在墙壁上,通常以自然景观和传统故事为题材,展示出日本人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和敬畏。
装饰纹样则是通过在墙壁上刻画或织成各种花纹和图案,以增加墙壁的美感和艺术性。
日本传统屏风和墙壁装饰不仅在传统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设计和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屏风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和材料,还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功能需求。
墙壁装饰也逐渐从传统的纸质材料转变为更加耐用和多样化的材料,同时也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和技术手段。
总的来说,日本传统屏风和墙壁装饰是日本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40幅经典名家花鸟作品赏析

40幅经典名家花鸟作品赏析春江水暖陈之佛1953年纸本设色85cmx 40cm中国美术馆藏“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的特殊的艺术生命,是画家将那些花鸟草虫。
经过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深意。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赋予他每一幅作品都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春江永暖》画中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前后相映,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中,更显出桃花的娇艳。
一只色彩斑斓的花鸭,悠然自得的嬉戏在流水中.追逐着飘落的花瓣,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
此幅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脍炙人口诗句的意境。
春意图王师子1959年纸本设色147cmx 77cm朵云轩藏王师子(1885—1950),原名伟,字师梅,40岁后改名师子,江苏省句容人,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新华艺专教授。
王师子的《春意图》着力于对春意盎然的表现。
画中所作皆为贞祥之物,显然是老株的白玉兰枝干遒劲,花开繁茂;红艳似火的茶花枝叶舒展,迎风怒放;几株修篁虽被遮挡,但其劲健的精神却透过夹缝透露出来;地面上的蒲公英也已开花,在淡绿的草丛中与玉兰、茶花争奇,就连无生命的太湖石也作风卷云状。
再加上立于玉兰树上的一只禽鸟,使画中花树,湖石的风姿呈现出灵动奇秀之态,画中题有“禽语贞吉,竹报平安”之句,把画家良好祝愿的心意与图中景物融为一体。
《浴雁》陈之佛1940年至1947年间陈之佛创作过大量以雁为题材的作品,如《寒汀孤雁》、《月雁》、《浴雁》、《秋江双雁》等。
这幅《浴雁》描绘了一双大雁在塘边栖憩的情景,一只浴后伫立岸边,静穆养神,一只正在水中涤羽嬉沐,一静一动相互映照,盛开的芙蓉和在微风中摇曳的芦苇与修竹处理得繁而不乱。
这种幽美的境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白鹇秋色卢振寰1953年纸本设色130cmx 66cm广州美术馆藏画卢振衰(1889—1979),笔名浮山老人。
广东省障罗人。
原任职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日本花鸟画鸢尾花图屏风高清
大图赏析
《燕子花图屏风》,1701-1702年,日本,尾形光琳,金箔纸面油墨颜料,屏风,右扇纵150.9厘米,横338.8厘米,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点击下载:日本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鸢尾花图屏》右扇3904x1636像素高清大图《燕子花图屏风》又名《鸢尾花园》是一个六段屏风图,《燕子花图》是尾形光琳从事绘画事业的初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直接取景于大自然,主要是禽鸟和花卉的写生,这显示了他艺术的指导原则,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在金色的背景上画出一排盛开的燕子花,用洗练的技法,显示出单纯的构图和色彩。
屏风的色彩鲜明,动人心弦,画题是从《伊势物语》中一段有名的插话吸取的灵感,画表面的色调是以绿色的叶子,配合着一串串深蓝色的花朵,并用奇异的色彩相互交织成许许多多的花样。
本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鸢尾花图屏》局部图尾形光琳(1658-1716年)是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
生于京都御用的和服商家庭,1716年6月2日卒于京都。
早年随其父尾形宗谦学习狩野派水墨画和大和绘,之后又受表屋宗达装饰画的影响。
早期作品追求新意,在花草画、故事画、风景画方面形成一种严谨巧妙的风格,并被授予法桥
荣誉称号。
1701年以后,广泛涉猎各家艺术之长,特别注重研习中国绘画及雪舟的泼墨山水技法,使画艺更加精深。
作品有《竹梅图》、《杜鹃花图》、《燕子花图屏风》以及工艺美术品《千鹤图》、《八桥嵌金漆盒》等。
他继承和发展表屋宗达的画风,又被后继者吸收和发扬,最终形成了宗达光琳派。
本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鸢尾花图屏》局部图《燕子花图屏风》从局部上看,每朵花都是写实的,但从整体上看都是抽象的,象一些色彩的点和线奇妙地交织着。
为了纪念尾形光琳这位世界文化名人, 日本邮政省1970年3月14日发行的《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邮票中的主图案就是选用尾形光琳的《燕子花图屏风》局部画面,虽然是尾形光琳的早期作品,却被后人誉作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在金光燦燦的背景上,用绿青和群青两色,描绘出茁壮生长而洋溢着蓬勃活力的燕子花, 他摒弃了其它一切中间色彩,不勾勒轮廓,大胆地用绿青一气涂成燕子花绿叶,然后用饱蘸群青的画笔,色彩鲜明地绘出花朵。
在金色的背景上,产生了清澄明丽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使整幅画面具有一种套色版画的凝练,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圣洁。
本尾形光琳《燕子花图屏风-鸢尾花图屏》局部图本文展示的《燕子花图屏风》右扇,纵150.9厘米,横338.8厘米,纸质金箔背景,以油墨和颜料绘制而成。
被列为日本国宝级油画,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
在我国的
国际友谊博物馆,也有一件《燕子花图屏风》,不过是复制品,是1973年11月,日本讲谈社社长野间省一赠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
那件复制品左右扇共纵168.5厘米,横786厘米,单幅稍大于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