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事年表

合集下载

新中国水利50年

新中国水利50年

PART ONE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年来,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水利上了三个台阶,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1.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揭开了中国治水的新篇章。

从治理淮河开始,到修整、加固黄河、长江堤防,开挖引黄济卫人民胜利渠,修建荆江大堤和分洪设施,并且先后建成了官厅、佛子岭、梅山、大伙房等17座大型水库。

由于水利建设方针正确,大部分效益较好,成绩显著。

在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的问题。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

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与管理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但随后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左”的口号和方针下,违反自然规律,无视基建程序,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使水利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这个时期,虽然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了工程设计标准低和质量比较差的问题。

50年代后期,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上曾议论建设三峡问题。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曾因河南一篇文章谈到以“蓄(以蓄为主)、小(小型为主)、群(群众自办为主)”与“排(以排为主)、大(大型为主)、国(依靠国家为主)”的治水思路和看法,引起了在治水思路上“蓄、小、群”与相对应的“排、大、国”的两种意见。

水利大事年表

水利大事年表
公元516年 ·中国梁天监十五年,为军事目的,修
成横拦淮河的浮山堰(在今安徽五
河县东),长9里、宽140丈、高20
丈。汛期堰溃,漂没居民10余万
约公元517年 ·中国北魏熙平二年前后,崔楷提出海
运渠
公元前475~ ·中国战国时期,齐、赵、魏始筑黄河
下游两岸堤防
前221年 ·中国《管子·度地》、《周礼·稻人》、
《考工记·匠人》等篇问世,其中
有关于水力学现象的描述及灌排渠
道、堤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的记载
公元前422年 ·中国魏文侯二十五年,西门豹为邺令,
开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一说为后
公元前312年 ·罗马城供水系统的阿匹亚水道建成
公元前256~ ·中国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蜀
前251年 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并立石人
为水则
约公元前250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
灌田 4万顷。郑国是中国最早入史
的“水工”
约公元前239年 ·中国约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等著《吕
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
公元前221~ ·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公元前132年 ·中国西汉元光三年,黄河大决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入泗夺淮,为
黄河较长期夺淮的首次记载。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于瓠子堵口
公元前129年 ·中国西汉元光六年,开漕渠自长安渭
后称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50~ ·战国末期,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
前217年 雨,为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开郑国渠
引泾水东下入洛,十余年后,渠成,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

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

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三条是关于他自己家乡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议;第四条是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一带的水利建议的意见;第五第六条是关于中原地带(今河南省境内)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岸渠道建设的建议。

庄熊罴(汉):龙首渠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

郑国(战国):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

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

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作者:郭爱民来源:《地球》2011年第03期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2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

就此,《地球》记者近期采防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有关水利专家,梳理出我国自建国以来水利边设的5个不同历史时期。

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项建设百废待兴。

但那时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成为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一大拦路虎,亟需兴修水利、控制水早灾害。

1950年,淮河大水。

据统计,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倒房89万间,灾民1300万人,死亡489人。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坠水而死,或被毒蛇咬死,或因逃难途中船小浪大、翻船而死。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灾情报告后,难过地落下了眼泪。

随后发出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毛泽东还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视察时,他特别嘱咐河南省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洪灾之后,就是大旱。

1953年,全国因干早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早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

那时,中央政府每年都耍开几次全国性水利工作会议,基奉上是当时召开最多的会议。

当时工程治理的重点比较明确,首先是恢复已有的一些堤防,另外就是一些救急工程,比如治理淮河。

为避免发生1949年前那样的洪水,黄河、长江主要是搞临时分蓄洪区,而北方则开始考虑修官厅水库。

毛主席还亲自抓了治淮、治黄、官厅水库和荊江分洪四项水利工程。

当时领导上至毛主席下至各级地方官员,对搞水利都是没话讲,投入力量很大。

老百姓以工代赈,到了工地上就可以挣到饭吃,干活也有热情。

这种情况下,防洪工作开展得不仅多而且也非常扎实。

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水旱灾害的严重局面,全国灌溉面积由此发展到了4亿亩,对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利10年十件大事

水利10年十件大事

2010年全国水利通信信息化行业十件大事来源:水利部关键字:水利信息化;水利改革;水利现代化;水利行业;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作者: 2011-01-18 10:44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历经15年、投资8亿多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二期工程可研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初步设计工作已经启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国家水资源管理、中国农村水利、水利建设与水库移民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顺利推进。

黄河关键河段防凌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江西、广西建成省市县全覆盖的三级防汛抗旱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并发挥积极效益。

2、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成功召开。

为贯彻落实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12月水利部在昆明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交流会议,胡四一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洪总工程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深化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布局和主要任务与项目,为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推进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全国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

4、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编制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实施方案》;完成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专用软件和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的开发;组织开展了水利普查工作底图编制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建设。

信息化为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水利网络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取得突破。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

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

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保定水利工程监理大事记范例

保定水利工程监理大事记范例
水利工程监理大事记
序号
日 期
事 项
地点
1
2009-7-23
收到中标通知书
北京
2
2009-7-29
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开工典礼
徐水
3
2009-7-31
签订监理合同
北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2009-8-4
天津干线工程启动会议
徐水
5
2009-8-12
测量交桩
徐水
6
2009-8-13
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进场
雄县
7
2009-8-14
25
2009-12-26
收到“天津干线保定市2段技施设计”图纸(2)3本
徐水
水利工程监理大事记
序号
日 期
事 项
地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工地例会及同当地政府部门征地见面会
徐水、霸州
14
2009-9-23
业主召开首次例会,向监理单位授权
徐水
15
2009-9-23
发包人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对监理单位进行授权。
16
2009-10-15
监理部召开了第一次工地会议,进行监理交底和安全交底。
保2段项目部
17
2009.10.15
业主、地方政府办理临时征地(业主参加人员:胡方田、王淑珍、宋广泽,保2段项目部程志远)
现场
18
2009-10-22
召开第一次监理例会,对施工准备工作提出要求。
保2 段项目部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大事年表公元前5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使用独木舟公元前40世纪前后■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洪水漫灌公元前36世前■中国西安半坡人使用尖底陶罐系绳的汲水工具公元前35~前30世纪■埃及人在尼罗河开始修建左岸大堤,并进行水位观测■中国河姆渡人已使用水井公元前29世纪前后■埃及在尼罗河上建考赛施干砌石坝,坝高15m,坝长450m,是文献记载最早的坝,并建渠道和渡槽,向孟菲斯城供水公元前28~前20世纪■中国河南登封王城岗的龙山文化已用陶制排水管道公元前20世纪前■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已有灌溉,成为古巴比伦文化发祥地■腓尼基人在提尔港以矩形石块建筑直墙式防波堤■据中国《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淹),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是尧舜时黄河大水最早的描述■据中国《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并尽力于沟洫,使用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公元前25~前17世纪■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城已有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约公元前17世纪■巴比伦人用风车提水灌溉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商代实行井田制度,利用沟洫分割田块和灌溉排水■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出现古“水”字,并已有天气和降水强弱的记载■中国西周颁布《伐崇令》,保护水井公元前1066~前771年公元前10世纪前后■中国已使用辘轳提水公元前9世纪■中国西周设立管水土方面的主要行政官吏——司空公元前8世纪■亚美尼亚建有坎儿井公元前722~前221年■中国已使用竹弓打井机具■中国有关水利的著作《管子·度地》对明渠比降计算、有压管流、水跃现象、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叙述公元前651年■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盟约规定“毋曲防”,是中国最早有关水利管理法规的文字记载■中国《左传》记载有“泛舟之役”,为秦国粮船经渭水、黄河入汾水至晋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公元前647年~前591年公元前602年■据《汉书·沟洫志》转述《周谱》记载,中国黄河改道,从沧州以东入海,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公元前6世纪前■罗马用条石建筑大型排水水道,最大者过水断面为3.3m×4m■希腊人建造向萨摩斯城供水的隧道,长约500m公元前600~前560年■新巴比伦空中花园采用喷灌技术约公元前598 ■中国楚相孙叔敖在安徽寿县修建芍陂(安丰塘),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早的平原水库(一说为公元前298~前263年楚大夫子思所修)公元前550年■中国《国语》有“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等水土保持论述公元前5世纪■波斯凿通尼罗河和红海间的运河■中国已使用桔槔汲取井水,《庄子·天运篇》有桔槔“引之则俯,舍之则仰”的记述■中国《尚书·禹贡》对中国土壤和物产进行粗略的区划公元前486年■中国吴王夫差开挖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是有记载的第一条运河公元前481年■中国《礼记·郊特牲》有“土返其宅,水归其壑”等关于水土保持的记载公元前453年■中国在山西太原附近修建有坝取水工程——智伯渠公元前4世纪前■中国西门豹在漳河修建多首有坝引水工程——引漳十二渠(一说为100余年后史起开渠引漳)公元前312年■罗马建成从8km外引泉水入城的阿匹亚水道约公元前3世纪■印度一些地方已建立用水收费制度,提取农产品收入的1/4作为水费■中国《庄子·秋水》记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描述秋汛公元前280年■埃及在亚历山大港外建造高85m的法罗斯岛灯塔,日夜烧木材以烟柱及火焰作助航标志公元前256~前251年■中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用木杩槎截流,枢纽“正面引水,侧面排沙”,设石人为水则观测水位公元前250年■希腊阿基米德提出阿基米德原理,发表世界上第一篇水力学论文《论浮体》公元前246年■中国韩国人郑国在陕西关中地区修建郑国渠公元前240年■中国《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中述及舜“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是最早使用“水利”一词■中国《吕氏春秋·圜道》记有“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

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阐述了水文循环的现象公元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决通川防”,统一同一条河上堤防的工程标准公元前221~前206年■中国秦代在《田律》中规定各郡县向中央报告降雨量的制度■中国陕西关中富平县赵老峪已采用引洪漫地公元前219~前214年■中国秦代史禄主持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世纪■希腊出现水磨■印度南部建成高韦里河三角洲灌溉系统公元前168年■中国黄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决口,主流南入淮、泗公元前150年后■海洛提出流量概念,认为流量取决于流速和断面两项因素公元前125~前104年■中国大规模开发黄河河套、宁夏以及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公元前111年■中国汉代儿宽制订《水令》,以广溉田,是见于记载的第一部灌溉管理法规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武帝亲临黄河监督濮阳瓠子堵口■中国《史记·货殖列传》有“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的提法,反映黄河流域旱涝交替情况■中国西汉时已有在坡地上修造梯田的记载公元前104年■中国西汉司马迁开始撰写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慨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并首次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除害兴利的专业意义公元前86~前74年■中国在新疆渠犁(今库尔勒县)、轮台等地屯田,开始大规模开发水利公元前28年■中国王延世以立堵法成功地堵塞了黄河馆陶、东郡决口公元前23年■中国桓谭著《新论》中提到水碓,是中国水力利用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7年■中国杨焉凿黄河三门砥柱,平险滩,拟改善水运条件,未获成功公元前7年■中国贾让提出“治河三策”公元4年■中国张戎描述黄河泥沙,提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公元11年■中国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决口,形成第二次改道,从今山东利津入海公元31年■中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铸铁农具公元69年■中国王景治理黄河、汴渠,泛滥横流冀、鲁、豫、皖、苏等地近60年的黄河,此后经魏、晋、隋、唐等朝代900多年无大改道公元1世纪■中国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阐述月球对潮汐的影响■罗马帝国建筑高架砌石输水槽公元173年■中国在浙江余杭县南上湖、南下湖修建壅水坝公元186年■中国东汉毕岚发明渴乌(汲水虹吸)和翻车(龙骨水车)公元204~213年■中国曹操开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运河,沟通黄河、海河、滦河三大水系公元223年■中国在黄河支流伊河的龙门崖壁上刻石记录洪水位公元3世纪■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拱坝——鲍姆砌石拱坝,坝高12m公元516年■中国在淮河中游建浮山堰,坝高约30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拦河坝公元517年■中国崔楷提出海河水系抗洪、排涝、除碱、营田整治规划方略约公元524年■中国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录了1252条河流水文地理概况公元605~616年■中国在河北赵县建成世界第一座空腹式拱桥——安济桥公元605年■中国隋炀帝派民丁百余万开通济渠、邗沟,自洛阳通黄河,入淮河,通长江公元608年■中国隋炀帝派军丁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通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公元713年■中国杭州盐官县(今海宁)大规模修筑海塘124里公元763年■中国四川涪陵长江白鹤梁始有石鱼枯水题刻公元618~907年■中国唐代人使用筒车提水公元9世纪■中国在建设中京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时,利用竖井排水■中国张君房指出潮汐的高潮出现时间每天约推迟0.8h公元984~987年■中国乔维岳在西河(今江苏淮安至淮阴间的运河)上创建世界上最早的双陡门船闸——西河闸,闸室长约76m公元1048年■中国北宋屯田员外郎沈立著《河防通议》,是论述河工技术最早的著作■中国黄河在濮阳商胡决口,北流经馆陶于青县入海,是第三次大改道公元11世纪■中国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海陆变迁、流水侵蚀地形的论述■中国北宋沈括创用分层建堰法测河流水面高差;使用水平尺、罗盘测量地形,制作地形模型■中国利用黄河、汴渠的浑水进行大规模引洪淤灌公元1128年■中国黄河在滑县人工决口,南流分数股入淮,是第四次大改道公元12世纪■中国范成大《骖鸾录》中首次出现“梯田”一词■中国作石刻《禹迹图》,计里画方,每方百里,绘出当时全国水系图公元1194年■中国黄河在阳武决口,经砀山、徐州入泗入淮河,注入黄河公元1202年■中国颁布《泰和律》,其中《河防令》为黄河、海河的河防修守法规公元1229年■中国石刻《平江图》,详绘苏州城水道及水工建筑物平面图公元1234年■中国黄河在胙城东北寸金淀人工决口,河水南流分三支入淮河公元1247年■中国各州郡统一制颁“天池盆”测雨器,秦九韶著《数书九章》提出天池盆降水量计算方法公元13世纪■中国《宋史·河渠志》列举12种不同季节、月份的黄河水势涨落动态和名称■中国郭守敬在测量中,“以海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提出“海拔”的概念公元1313年■中国王祯著《农书》,系统总结前人农田水利工程、提水机具、水力机械等方面的成就公元1342年■中国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是现存第一部引泾灌溉专著公元1351年■中国贾鲁采用沉船法堵黄河白茅(在今山东曹县境)决口公元1452年■意大利达·芬奇提出利用离心力提水的设想,最早描述漩涡的流速分布、自由射流的纵剖面、波浪的传播、反射、干涉,以及水跃形态,提出水流连续方程公元1541~1555年■中国罗洪先修编《广舆图》,包括黄河、漕运、海运等水利专题图公元1578~1580年■中国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总理河道大臣,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提出并实施“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等治河方略,著有《河防一览》公元1582年■英国伦敦开始使用活塞泵供水公元16世纪■中国在黄河自潼关至宿迁间设驿站传报水情公元16世纪末■西班牙修建世界上最早的连拱坝——伊尔契坝公元1600年■荷兰在鹿特丹港首先使用链斗式挖泥船公元1610年■意大利圣托里奥发明流速仪公元1612年■荷兰开始用风车抽水围垦沿海洼地公元1617年■荷兰W.V.R.斯内耳首创三角测量法,以简单仪器测量弧度公元1627年■中国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治水方略、水利施工方法等,还编译了《泰西水法》,是交流东西方水利技术最早的著作公元1637年■中国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书中图示水利工具并记述施工方法公元1638年■意大利伽利略提出梁的强度计算公式公元1640年■中国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记叙石灰岩岩溶地形,并首次提出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的论断公元1643年■意大利E.托里切利发明水银气压计,后又提出孔口泄流定律公元1653年■法国B.帕斯卡提出液体压强传递的帕斯卡定律公元1674年■法国P.佩罗在《泉水之源》一书中提出塞纳河流域水量平衡的概念公元1677年■中国陈潢提出河道横断面面积与水流速度相乘得流量的方法,并用浮标法测定流速公元1686年■英国I.牛顿提出液体内摩擦定律公元1687年■英国E.哈雷创制蒸发器测量海水蒸发量■英国I.牛顿提出潮汐静力理论公元1688年■法国D.L.海尔发明蒸渗仪公元1689年■法国D.巴本首次制成简易离心式水泵公元17世纪中叶■法国贝阿尔恩省出现简易斜槽式鱼道公元1724年■英国首先使用鼠道排水公元约1730年■英国J.西森制成第一架可测角的经纬仪公元1732年■法国H.毕托首创测量流速的毕托管公元1738年■瑞士D.Ⅰ伯努利提出表述水流能量的伯努利方程式公元1740年■英国J.西森研制成活镜水准仪公元1746年■中国在黄河老坝口设立全国第一个正规水位站,观测水位并报汛公元1752年■法国J.LeR.达朗伯提出水流连续微分方程式公元1753年■A.布拉姆斯得到泥沙起动流速与泥沙重量的1/6次方成比例的结论公元1755年■瑞士L.欧拉提出微分形式的理想流体动量方程式——欧拉方程式公元1758年■中国淮河开始由正阳关向下游报汛公元1769年■法国A.de谢才提出明槽均匀流流速的谢才公式公元1773年■法国C.-A.de库仑发表土的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理论公元1775年■法国P.-S.拉普拉斯首创潮汐动力理论公元1781年■法国J.-L.拉格朗日首先提出浅水波速公式公元1788年■英国建成干式斜面升船机■中国长江洪水,湖北江陵万城堤溃口公元1790年■德国R.沃尔特曼创制转子式流速仪公元1796年■英国J.M.蒙戈菲尔发明水锤泵■英国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罗马水泥公元18世纪末■苏格兰、法国采用地下水人工补给技术公元19世纪初■美国J.怀特和E.哈泽德创制屋顶闸门公元19世纪■法国出现排针闸门公元1802年■英国J.道尔顿提出蒸发量与水汽压差成比例关系(道尔顿公式)公元1805年■英国F.蒲福制订出蒲福风级标准公元1807年■英国T.杨测定一些材料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瑞典维纳恩河的维纳斯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流量记录站公元1809年■英国首建垂直升船机公元1810年■英国首先采用暗管排水公元1821~1845年■法国G.-L.-M.-H.纳维提出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后发展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式公元1824年■英国J.阿斯普丁发明硅酸盐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公元1825年■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拦河枢纽闸和渠系工程公元1826年■法国C.-L.-M.-H.纳维提出结构分析位移法概念公元1834年■法国富尔内龙造出第一台向心式水轮机公元1835年■中国有15个省受旱,有“啮草啖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公元1841年■中国北京地区开始有雨量记录公元1843年■法国A.J.C.B.de圣维南发表《流体动力学研究》,提出粘性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基本方程■中国黄河洪水,陕县站调查洪峰流量为36000m3/s,中牟堤防决口,洪水经贾鲁河、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公元1849年■美国弗朗西斯发明混流式水轮机■法国J.L.朗姆波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元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单铰的翻板闸门公元19世纪50年代■法国A.洛斯达最早用地面摄影测量方法制成地形图公元1851年■英国G.G.斯托克斯提出球体颗粒沉速的绕流阻力公式■爱尔兰T.J.摩尔凡尼提出计算降雨径流的合理化公式公元1855年■英国W.弗劳德提出表征液体惯性力和重力相对大小的弗劳德数■美国弗朗西斯提出堰流公式■中国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公元1856年■法国H.-P.-G.达西通过试验建立地下水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公元1857年■美国J.W.鲍威尔提出侵蚀基面的概念■英国W.J.M.朗肯首先用应力分析的方法研究散体极限平衡,提出土压力理论公元1858年■德国H.von亥姆霍兹从流体动力学原理推出理想流体的涡旋运动定律(涡旋强度守恒定理)公元1859~1869年■开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公元1863年■法国J.-J.裘布衣用达西定律推导出渗流水力学理论■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成立公元1864年■英国J.C.麦克斯韦提出求解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力法公元1865年■中国在长江汉口设立水位站公元1866年■德国K.库尔曼提出应力圆的概念公元1867年■捷克E.温克勒提出弹性抗力假定公元1869年■荷兰制造世界第一条吸扬式挖泥船,用于开挖苏伊士运河■法国E.菲利普斯提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公元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L.开尔文和G.H.达尔文提出潮汐调和分析法公元1870年■美国T.G.埃利斯创制旋杯式流速仪■中国长江洪水,宜昌的洪峰流量达11万m3/s,超过多年平均流量近4倍,“濒江数千里奇灾,近古所罕”公元1871年■法国A.J.C.B.de圣维南导出明槽一维非恒定渐变流方程组公元1877年■智利使用岩塞爆破技术■法国J.V.布森涅斯克提出紊动粘滞系数概念及涡粘性模型理论公元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公元1879年■美国成立密西西比河流域委员会公元1880年■美国佩尔顿发明冲击式水轮机公元1882年■美国建成威斯康星水电站,装机25kW公元1883年■苏格兰泰斯河支流上的胡里坝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水池式鱼道■英国O.雷诺发表水流存在层流、紊流两种流动型态的试验结果,提出以雷诺数作为判别标准■中国在上海建成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公元1884年■美国修建世界上第一座混凝土拱坝——熊谷拱坝,高20m公元1885年■法国A.J.C.B.de圣维南提出说明静力等效力系局部效应的圣维南原理公元1886年■俄国莫斯科建成第一座用离心泵的电力灌溉泵站■奥地利P.福希海默尔提出地下水运动的等流势线和流网理论公元1888年■德国W.道伦提出用张拉钢筋建立预应力的概念公元1889年■中国在上海使用挖泥船■爱尔兰R.曼宁提出计算谢才系数的曼宁公式■中国用近代测量技术测绘山东、河南两省境内的黄河图公元1891年■德国进行艾斯巴克重力坝变形观测■德国H.恩格斯创建水工模型试验室公元1895年■瑞士西尔水电站采用调压室■英国O.雷诺提出紊流运动方程组(雷诺方程组)和紊流粘性力的概念公元1898年■俄国Β.Α.普舍契柯夫设计成功长轴深井泵■俄国H.E.儒科夫斯基提出水击公式公元1900年■荷兰约斯滕应用水玻璃和氯化钙进行双液注浆,创造了化学灌浆法■美国在瓦丘珊特坝设计中考虑扬压力■德国C.O.莫尔提出判断材料剪切破坏的莫尔强度理论■中国建立吴淞零点高程系公元1902年■法国学术性刊物《水力》创刊■美国成立美国内政部垦务局(USBR),并颁布垦殖法■中国黄河山东防汛工作开始用电报报汛公元1904年■德国L.普朗特提出流体边界层理论■美洲开始修建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8月通航■中国清代《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农科、工科等,开始实施水利教育公元1910年■印度W.G.布莱提出确定土基上挡水建筑物地下轮廓线长度的爬路法■中国在天津设海河小孙庄水文站,是中国最早的水文站公元1911年■美国A.H.蒂森提出用多边形求算面平均雨量的蒂森多边形法公元1912年■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建成石龙坝水电站,为大陆最早建成的水电站公元1913年■中国在长江吴淞口设立潮位观测站公元1914年■美国A.黑曾第一次用正态机率格纸选配流量频率曲线■美国设计制造第一台回声测深仪■英国在曼彻斯特建成第一个曝气池污水处理装置■中国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全国水利局公元1915年■中国张謇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珠江洪水,西江高要站调查洪峰流量达54500m3/s,北江石角站洪峰流量达22100m3/s,广州市被淹,西江进行洪水调查公元1916年■德国A.J.戈德贝克发明土压力计■瑞典K.E.彼得森提出土坡稳定性计算的条分法■中国在海河采用挖泥船进行吹填工程公元1917年■中国海河洪水,受灾面积38000k2,天津市区受淹公元1918年■中国在天津成立顺直水利委员会公元1919年■美国E.C.宾汉由实验得到含沙浑水宾汉塑性体剪切力公式公元1920年■奥地利V.卡普兰发明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美国R.L.巴歇尔创制巴歇尔量水槽■中国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公元1921年■中国上海造船厂首次制成“海虎”号链斗式挖泥船■中国黄河在利津宫家坝首次采用架桥平堵法堵口公元1922年■国际科学水文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17年改称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瑞典P.罗延提出静冰压力计算公式■英国J.约勒提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流量的方法■苏联Η.Η.巴甫洛夫斯基首创解决渗流问题的电比拟法公元1924年■美国修建狄克斯河坝,为钢筋混凝土斜墙堆石坝,坝高83.9m■美国H.A.福斯特提出应用K.皮尔逊III型曲线选配频率曲线的实用方法■中国在江苏武进建成第一座电力排灌站公元1925年■美籍奥地利人K.太沙基的专著《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上的土力学》出版,开始形成土力学学科■美国H.W.斯特里特和E.B.费尔普斯首次提出河流水质模型公元1926年■英国M.瓦茨发明自动水准仪■法国颁发水法■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在瑞士巴塞尔成立■苏联A.A.萨巴涅耶夫首先提出面流消能,并应用于伏尔霍夫水电站溢流坝■西班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斜拉式渡槽——坦佩尔渡槽■墨西哥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头坝——顿·马丁坝公元1927年■中国成立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