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水文地质修订稿
对海南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的探讨

对海南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的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南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的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地理概况;地下水资源;存在问题;管理对策1.自然地理概况海南岛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有19个市(县),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望。
全岛面积33920平方公里。
海南岛有大小河流154条,均发源于中部山区,呈辐射状分流入海,年径流总量308亿m3,人均年径流量不到5000m3,比广东省多47%,比全国多88%。
枯丰水期,河流水位、流量变化幅度大,河流水位升降、流量大小受降水量控制明显,其中丰水期,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是地下水排泄期。
因河流蓄水条件差,流程短、流速急,故暴雨很快以洪水形式注入大海,较大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和五指山区的阻挡,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不同气候。
降水量丰富,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1200~2200mm,但干湿季节明显,每年5~10月为雨季,占年降水量的75.5~90.0%;11月至来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0~24.5%。
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中部的琼中、白沙、保亭、通什、屯昌、定安山区1600~2800mm;南部的陵水、三亚沿海地区1200~1800mm;东部的琼海、万宁大于1800mm;西部莺歌海、东方、海头沿海区小于1200mm;琼北地区1400~1800mm。
各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中部山区小于1400mm;南部沿海1600~1800mm,东部沿海小于1600mm;西部沿海大于1800mm,琼北地区1500~1800mm。
2.地下水水文地质分区根据含水岩类分布,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动力特性,把海南岛地下水划分为五个区、六个亚区。
2.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区(Ⅰ)分布在滨海堆积平原、砂堤,河谷平原,山前洪积平原,面积5946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资源885万立方米/日。
海南岛万泉河加积站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59K6; 86 8I&6 5 = =K =&@9 5&5: I&=I >6&I
59I6; @ >&5
@
6&65 6&58 6&I
5996; @ >&5
5 8
6&5@ 6&5K 5&5
=666; > :&8 5
@
6&96 :&:I @6&9
合计 K9 566 = : K5 =&>8 =&=9 5:&85 566
收集万泉河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自 =6 世纪 >6 年代开始万泉河流域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 59K6 ;水利工 程 建 设 迅 猛% 目 前 流 域 内 已 建 大 型 水 库 = 座%中型水库 " 堰 闸 水 坝# I 座% 小 型 水 库 555 座& 加积水文站上游有大型水库 = 座'中型水库"堰 闸水坝#: 座'小型水库 K5 座%总库容 5:&85 亿 *8 %调 洪库容 =&>8 亿 *8 %无防洪库容& 牛路岭水库为年 调节水库%59K: 年开工建设%59K9 年底 = 台机组同 时发电%总库容 K&KI 亿 *8 %正常库容 >&86 亿 *8 % 死库容 5&58 亿 *8 & 红 岭 水 库 为 多 年 调 节 水 库% =655 年初开工建设%=65> 年初两台机组同时发电% 总库容 :&:= 亿 *8 % 正常库容 @&:I 亿 *8 % 死 库 容 6&96 亿 *8 & 具体见表 5&
海南省海岸带地质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2海 南省 海岸带地质环境概况
独居石 ),开发潜力 巨大 。 海南省海岸带资源 丰富 ,地质环境总体 良好 。然
海南 省 陆域面 积约 3.4万 km ,由海南 岛 和南海 而 ,随着 近年来海 洋开发强度加大 ,特别是填海造地
诸 岛组成 ,海南岛周边岛屿 329个 ,多为基岩岛和沙 活动 日益增多 ,海岸带 地质环境发生 了较大 的变化 ,
关键词 :海南省 海岸 带 地质 工作 现 状 发展 建议
1 刖 再
海岸 带是 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 的敏感地带 ,由沿 岸 的 陆地 、潮 间带 和水 下岸 坡 等构 成 ,更 广 义 的海 岸带还包 括 了相 当范 围的滨海平原和陆架 区域 [1]。 目 前 ,我国海岸带调查 的大致范 围 :上界 为距离岸线约 lOkm 的陆 区,下界至水 深 10~20m 的海 域 [1-2]。海岸 带是人类 生存 发展 的重要 区域 ,但也是 生态环境脆弱 区 ,其环 境地质问题 比较突 出 ,如海岸 侵蚀淤积 、海 水入侵 、地面沉降 、海平 面上升 、地 基失稳 、地震 、 风暴潮等 [1-4]o因此 ,开展 以地学为基础的海岸带工作 , 对于海岸带 的开发 、管理和保护 、修复都 具有 积极的 意 义 。
洲 ,而西南 中沙群岛主要为珊瑚类 岛礁 】。海南本 岛 岸线 长 为 1855km,约 2/3为 自然 岸线 ,其 中砂 质岸 线 占比 42%,形成 了以岬湾海岸为主 的地貌类型 ,港 口航 运条件 优越 [5-6]o受新 构造运 动和火 山活 动的影 响 ,海南 岛中部 隆起 ,四周形 成冲积平原 ,分布较为 宽广 的第 四纪海 积阶地 ,宽度可达数十千米 ,高程一 般小于 50m,其 中琼北 以火山岩海岸为主 。潮 间带地 貌 以沙滩 、砾石滩 和基 岩最为常见。水下岸坡水深多 在 10~30m 之间 ,地势相对平缓 ,只有在琼州海峡和 万宁陵水一带 的岬角海 域 ,水 深变化较大 ,海岸总体 处 于动态平 衡 [5 】。海 南省 的海沙 资源 主要 集 中于海 岸带 30m 以浅 的水 域和 滨海 平原 地 区 ,沙质好 ,规 模大 ,并且 富含重 矿物 (锆英 石 、钛铁矿 、金红石 、
南海1_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_陈泓君

2014年1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6第34卷第6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Dec.,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6083南海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陈泓君,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黄永健,孙桂华,王立飞,郭丽华(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要: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
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海;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图;成果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6-0083-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陆地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域部分的自然延伸,是海域其他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海南地质情况

清代、民国时期矿产勘查清代光绪年间,法兰西技师曾对石碌矿山作过调查;1904 年,英国人斯伯特(R.RCuthbbert)曾来九所铅锌矿探查,但无详细记载。
1930年,法国曾派遣学者到海南作资源调查,并一度在田独开采铁矿,因遭到当地群众反对而中止。
1930年陈铭枢著《海南岛志》第十五章“矿产”中,简要记载了本岛金、银、铜、铁、锡、铅、锑、锌、石灰岩、玻璃砂、油页岩、电气石、石墨等矿产的产地及矿床情况。
朱赤霓在《琼崖锡矿事业之展望》中,论述了琼崖锡矿以东西向横列,东由琼山、定安、西驰至临高、澄迈、儋县、感城、乐东等县,西部矿产尤盛,并附21处锡矿产分布概略表。
记述锡矿开采始于l909年,至1933年琼崖实业局成立,有万发等15 家公司,请领矿区31处,矿场总人数1429人,所冶锡锭由海口运往香港。
张君声的《琼州儋县纱帽岭一带金属矿区略述》中,记述在那金、白泡、西玢、兰洋各区均有砂金发现,并有银、铅、锡等矿种。
据琼崖实业局对琼崖所属矿产分布调查表统计,l5个县的金、铁等多种矿产共l55处。
1934年,方干谦会同琼崖实业局长朱赤霓往石碌试探铜矿,测绘l:2500矿区地形图,面积0.079平方公里,招民工打坑道65.92米,计算铜矿矿石量2010万吨。
同年8月,赴昌江、感城、儋县、琼东、定安、陵水、乐会、五指山等地调查铁、铜、银、铅、锡、石墨、硫、石灰岩等矿产共l6处。
l935年又赴昌江县亚玉山调查赤铁矿。
1939年2月,由日本海军特务部派北浦大佐率调查队到田独铁矿勘查,同年6月又由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派杉山技师复查,确定有开采价值,并估计储量500万吨。
据l940年—l944年统计,运往日本的矿石241.6万吨。
1941年,方干谦和绥靖公署委员陈泽光、琼崖实业局长朱赤霓等6人组成探矿队,对昌江、感城、儋县、琼东、定安、陵水、乐会等县和五指山水满峒等地进行金、银、铜锡、硫磺、石灰岩、石墨等矿产调查共16处,并编著有《调查琼崖矿产报告书》。
海南史志网5

海南史志网5南海海域辽阔,周围陆地岛屿环抱,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且与太平洋、苏禄海、爪哇海、印度洋等水域经海峡相通;海区岛礁沙洲星罗棋布,岛礁低小,水道纵横,水深多变。
这些环境特点以及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影响着南海的水文情况,进而成为影响南海诸岛的重要自然因素。
一、南海水文概况(一)水团①西南中沙群岛散布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受大陆气候影响较小,且基本不受陆地迳流江河淡水影响,因此南海水团具有不同于大陆沿岸水团盐度低、水温季节变化大的特征。
又由于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深海盆,海底地形以水深4000米上下的深海盆为中心,向四周分布着具环形阶梯状的周边陆坡,西南部阶梯状陆坡高于东北部阶坡,故东北部水量深厚开阔,海水运动自由顺畅,西南部由于水浅以致海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同时,中北部海盆水体通过海峡与太平洋水相交换,而南部靠近赤道的陆架水则通过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间的南通道与爪哇海水相交换,从而形成南海中北部水团和南部水团的不同特点。
1、中北部水团南海中部和北部海盆水体,系太平洋表层水进入南海变性而成,其特点是盐度均匀且都在34‰以上,水温高于22℃。
由于这里水体与太平洋水交换,南海中部水深4000米上下的海盆存在与太平洋相对应的呈垂直分布的水团,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层次:(1)表层水团水深0~-90米(厚90米),水温在22~30℃之间,盐度32.5~34.5‰,溶解氧4.0~5.0毫升/升。
(2)次表层水团水深-90~-300米(厚210米),水温12~24℃,盐度34.5~35.0‰,溶解氧3.2~4.0毫升/升。
(3)中层水团水深-300~-900米(厚600米),水温5~12℃,盐度34.4~34.5‰,溶解氧2.0~2.2毫升/升。
(4)深层水团水深-900~-2600米(厚1700米),水温2.3~5.0℃,盐度34.5~34.6‰,溶解氧1.6~2.5毫升/升。
(5)深海盆水团水深-2600米以深(厚1000米上下),水温低于2.5℃,盐度34.6~34.7‰,溶解氧约2.5毫升/升。
海南岛水文地质

海南岛水文地质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一、水文地质特征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五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二、工程地质特征一岩体工程地质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1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花岗岩分布地区及北部火山岩分布地区,岩性为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及火山岩;包括①坚硬块状侵入岩组,以酸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基性辉绿岩辉长岩的侵入体组成;②较坚硬-弱薄层-层状火山碎屑岩组;③坚硬-坚硬块状基性火山熔岩组,以气孔-致密状玄武岩为主组成;④坚硬块状中酸性熔岩组,以流纹质凝灰熔岩和安山质熔岩为主,岩石抗压强度为60~130MPa;2变质岩建造星散分布于全岛山地丘陵平原区,岩性为不同时期的变质砂岩、砂砾岩、结晶灰岩等;包括①坚硬-较坚硬薄层-块状变质石英砂岩和板岩互层夹结晶灰岩组;②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和结晶灰岩组;③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板岩夹变质砂岩组;④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片岩夹石英岩和结晶灰岩组;⑤坚硬-较坚硬薄层-块状混合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40~110MPa;3沉积碎屑岩建造主要分布于儋州王五、定安雷鸣、琼海阳江、乐东-白沙等红层盆地,岩性为白垩纪、志留纪的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等;包括①坚硬-软弱薄层-块状砂砾岩夹泥岩组;②坚硬-较坚硬中厚层-厚层状砂岩组;③较坚硬-软弱薄层-厚层状砂岩夹泥岩组;④较坚硬-软弱薄层-厚层状砂岩和泥岩互层组;⑤软弱-坚硬薄层-厚层状粘土岩夹砂岩组;⑥软弱-坚硬薄层-厚层状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55~105MPa;4沉积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部儋州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昌江的石碌王下及东方的江边,南部三亚的红花、大茅等地,岩性为灰岩、白云岩等;包括①坚硬-较坚硬中厚层-厚层块状碳酸盐岩组;②坚硬-软弱薄层-块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③坚硬-较坚硬薄层-层块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35~95MPa;二土体工程地质海南岛的土体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其工程地质类型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八亚类;1碎石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河流阶地及部分海滩、河床;岩性主要为砂砾、砾卵石土,呈单层或多层结构,厚度一般小于10m,力学性质差异大,承载力标准值一般250~420kPa;2砂性土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及沿海沙地,岩性主要包括砂砾、中粗砂及粉细砂;1砾砂、中粗砂:广泛分布于滨海地区海岸沙堤、阶地、三角州及河海漫滩,呈多层结构为主,厚度不一,由数米至数十米;不同地区的岩性力学性质差异大,在沿海岸沙堤呈松散到稍密状,其余一般为稍密至中密状,内摩擦角21°~43°,压缩模量7~39MPa,承载力标准值130~270kPa;2粉细砂:分布于海积一级阶地、部分海滩沙堤和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珠碧江等河流三角州;地区以多层状结构为主,顶板埋深一般0~25m,以稍密至中密状为主,压缩模量5~38MPa,内摩擦角17°~38°,承载力标准值100~190kPa;3粉土分布于河流阶地、海成阶地及三角州,大多为双层或多层结构,单层厚度一般1~5m,顶板埋深一般0~20m,中更新统粉土层中普遍含少量细砾,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其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异,压缩系数~-1,压缩模量~,承载力标准值130~380kPa;4粘性土广泛分布于环岛滨海平原台地和河流阶地,滨海地区以多层状结构为主,内陆河流阶地以双层结构为主;岩性为粘土和粉质粘土,厚度变化很大,琼北和琼南滨海地区总厚度在100m以上,内陆河流阶地一般小于10m;一般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105~280kPa,压缩模量~;老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160~325kPa,压缩模量~;5特殊土1淤泥、淤泥质土: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尤其以河口和海湾地段最为常见;其中,在南部的三亚湾、三亚河沿岸,西部的八所港、罗带河出海口及北部的新英湾海口湾处南渡江、万泉河等上三角洲地区分布范围较广, 孔隙比~,液限指数~, 承载力标准值40~70kPa;海口市软土分布范围,三亚市区软土分布范围约27km2,约占城区面积的70%;顶板埋深0~9m,厚度一般~12.0m,常夹粉细砂薄层或落团;2胀缩土:沉积型胀缩土为杂色粘土,多分布于琼北平原地区,自由膨胀率40%~80%;残积型胀缩土分布于北部火山岩分布区,尤以海口市金牛岭至狮子岭一带较多见,为玻屑凝灰岩风化形成的膨润土,亲水矿物蒙脱石为其主要成分,自由膨胀率65%~106%;3红土:为新生代玄武岩风化粘土,广泛分布于北部火山台地,其最大特点是具团粒结构,透水性较好,具高压缩性,孔隙比~,压缩系数~-1;三工程地质分区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土体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其工程地质类型可划分为五大类八亚类;依据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将全岛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区9个工程地质亚区图2-10;一琼北平原台地工程地质区琼北平原台地工程地质区构造上大致处于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及文昌-琼海沿海一带,总的地势中部较高,向周边缓倾,区内地形坡状起伏,其间散布有众多火山锥或孤丘,标高一般20-80m,个别山丘可达340m,沿海零星分布有5m以下的低地;活动断裂发育,地壳较不稳定,历史地震最高级,烈度7-8度;1北部火山台地以熔岩为主亚区:为一东西向转南北向的脊状台地,南渡江由西向东流过本区以南,于定城附近北转流向琼州海峡;石山一带火山锥密布、形成火山丘陵地貌景观;熔岩以岩被盖于松散层之上,熔岩孔洞孔隙发育;岩组以坚硬熔岩为主,局部有软弱火山碎屑岩分布,风化层厚度不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渗漏、塌陷、不均匀沉降、滑坡、水土流失和胀缩土;2琼海长坡-定安波状冲洪积平原亚区:在构造上为琼北拗陷的南部边缘部分,东西向王五-文教断裂纵贯全区,活动断裂发育,边缘地段地形波状起伏,近河地段较为平坦;岩组为松散土体,粘性土和砂性土呈双层或多层结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河岸侵蚀崩塌、渗流管涌、水土流失、胀缩土和砂土液化;3锦山-清澜洪积海积平原亚区:地形呈波状起伏,沿海岸线分布有沙堤,河口和海湾地段地势低平;西北部地震烈度8度,东南部7度;岩组为砂性土、粘性土、局部有碎石土,呈双层或多层结构,在海湾河口地段有淤泥质土分布,在西部海口地区土层最大厚度可达1000m以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水土流失、岸边侵蚀崩塌、港湾淤积、沉陷、砂土液化和胀缩土;图2-10 海南岛工程地质分区图据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报告4文昌侵蚀剥蚀台地亚区:在构造上属琼东北断隆的一部分,波状地形;岩组主要为坚硬岩浆岩、变质岩;风化层厚度一般5-20m,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花岗岩球状风化残留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二中部山地丘陵工程地质区五指山、鹦哥岭为中山地形,向周边逐渐过度到低山丘陵,一般标高100-750m,标高1000m以上的山峰有37座,昌江-屯昌一线以北以标高300m以下的丘陵为主;区内水系发育,以五指山为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河谷多呈“V”形;构造复杂,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带特别发育,构成了本区的主要构造格架;挽近期有明显隆升,活动断裂较发育,沿断裂带有众多温泉出露;历史地震最高5级,除东北部受邻区地震影响,烈度在7-8度外,其余为6度或6度以下;1儋州-昌江低山丘陵岩浆岩和变质岩亚区:西北部为丘陵谷地、东南部为中-低山,岩组主要有坚硬岩浆岩、坚硬-较坚硬变质岩,还有零星分布的坚硬碳酸盐岩和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坝基渗漏、软弱夹层和花岗岩球状风化残留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等;2定安县雷鸣丘陵谷地红层碎屑岩亚区:为低缓丘陵盆地地形,中部为金鸡岭火山锥,水系发育;岩组以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为主,金鸡岭一带分布有小面积火山熔岩;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夹层;3白沙县-乐东县山荣中低山红层碎屑岩为主亚区:为中-低山谷地,切割强烈,山势走向北东;岩组以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为主,局部有小面积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崩塌、泥石流;4屯昌县-保亭县低山丘陵以岩浆岩为主亚区:东北部以丘陵盆地为主,南部为低山谷地,水系发育;以坚硬岩浆岩为主,其次有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组和坚硬-较坚硬变质岩组,在南部零星分布有坚硬强岩溶化碳酸盐岩;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滑坡、崩塌、不均匀沉降、塌陷和渗漏等;5五指山中-低山变质岩为主亚区:为中山-低山谷地地貌,切割强烈,沟谷呈“V”形,水系发育;五指山标高1887m,为全岛最高峰;岩组以坚硬变质岩为主,其次在中部有坚硬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和崩塌、泥石流;三琼西滨海冲洪积海积倾斜平原工程地质区延绵分布于岛西海岸带,东接丘陵山地,成为向海倾斜的微起伏平原;岩组以洪积海积相为主的松散土体,有少量河流冲积土分布,粘性土和砂砾土呈双层或多层结构,在河口和海湾附近分布有淤泥质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河岸侵蚀、海岸侵蚀、港湾淤浅、渗漏、水土流失、软土沉陷和沙土液化;四琼东南滨海残丘平原软土工程地质区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河口地段,在波状平原上散布有侵蚀剥蚀残丘,泻湖、海湾发育;历史上地震最高震级北部级、南部级,有多处温泉出露;岩组主要有冲洪积和海积的土体,砂性土、粘性土呈双层或多层状结构,残丘主要为坚硬岩浆岩;在海湾泻湖和河口附近普遍分布有淤泥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土沉陷、沙土液化、滑坡、河海岸侵蚀崩塌、港湾淤积;。
海南岛地质构造与成矿控矿因素

5.第三纪
• • 五指山地层分区、三亚地层区第三纪地层: 昌头组一长昌组 (E1-2ct-c):昌头组下部为棕红色砂砾岩夹粉砂岩,棕红色泥岩与灰白 色砂岩不等厚互层;上部灰褐色油质页岩与棕红、灰色泥岩及页岩不等厚互层,夹灰 白色细砂岩。不整合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之上,与上覆长昌组整合接触。为海南重要 的长昌式油页岩、褐煤矿成矿控矿层位。 瓦窑组(E2w):整合于长昌组之上,以灰白、黄灰色不等粒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细砾 岩为主,夹青灰、黄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褐紫色含油泥岩。未见顶。 石马村组一石门沟村组 (Nsm-s) :石马村组下部玻基橄辉岩夹砂砾岩及粘土岩:上部橄 榄玄武岩与角砾凝灰岩互层,顶部为0.3m的铁质粘土岩。与下伏海西一印支期花岗岩 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石门沟村组呈平行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 k—Ar同位素 年龄5.43Ma,其地质时代为中新世。石门沟村组平行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于石马村组 之上。下部为火山碎屑岩夹橄榄玄武岩;上部为辉斑橄榄玄武岩、粗玄岩,未见顶。 同位素年龄3.042Ma,其地质时代为上新世。 佛罗组(N1f) :以灰白、灰绿色砂岩、砾岩为主,上部夹泥岩。与下伏燕山期花岗岩不 整合接触,与上覆望楼港组整合接触。时代为中新世。 望楼港组(N2w):整合于佛罗组之上。为蓝灰、黄色薄层细砂与蓝灰色粉砂质粘土、粘 土、粉砂不等厚互层。与上覆烟墩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6.第四纪
• 秀英组(Qp1x) :平行不整合于海口组(或望楼港组)之上,被北海组平行不整 合覆盖。以灰色粘土或亚粘土为主,次为灰白色砂层、砂砾层、砾石层,局 部夹基性火山岩。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主要分布海南岛北部及南部沿海 地区。岩性较稳定,但琼北局部夹一层玄武岩,海南岛南部无玄武岩。厚度 变化范围5—50m。 早更新世玄武岩 (Qp1β):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之上。下部为玄武质凝灰岩; 上部为粗玄岩。与上覆道堂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北海组 (Qp2b) :平行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被道堂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地貌上在沿海一带构成III级或Ⅳ级阶地。岩性为桔黄、棕红、褐红色亚砂土、 砂、砂砾、砂质砾石层,下部砂砾往往含玻璃陨石或铁质结核。其地质时代 为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玄武岩 (Qp2β) :为橄榄拉斑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 灰岩、层凝灰岩等。未见顶,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秀英组之上,临高县新 盈彩桥大坝则与下伏北海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八所组 (Qp3bs) :平行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来见顶。在地貌上表现为II级或 III级海成阶地。岩性为棕黄、黄及白色粉细砂、中砂及含细砾石中粗砂层。 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道堂组 (Qp3d) :喷发不整合于北海组之上,被石山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为基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沉积,分四段:第一段(Qp3d1)为橄榄拉斑玄武 岩、橄榄玄武岩;第二段(Qp3d2)以玄武质沉岩屑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 主,含海绿石;第三段(Qp3d3)为橄榄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第四段 (Qp3d4)为玄武质沉岩屑晶屑凝灰岩。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水文地质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一、水文地质特征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
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
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
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一)岩体工程地质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
(1)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花岗岩分布地区及北部火山岩分布地区,岩性为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及火山岩。
包括①坚硬块状侵入岩组,以酸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基性辉绿岩辉长岩的侵入体组成;②较坚硬-弱薄层-层状火山碎屑岩组;③坚硬-坚硬块状基性火山熔岩组,以气孔-致密状玄武岩为主组成;④坚硬块状中酸性熔岩组,以流纹质凝灰熔岩和安山质熔岩为主,岩石抗压强度为60~130MPa。
(2)变质岩建造星散分布于全岛山地丘陵平原区,岩性为不同时期的变质砂岩、砂砾岩、结晶灰岩等。
包括①坚硬-较坚硬薄层-块状变质石英砂岩和板岩互层夹结晶灰岩组;②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和结晶灰岩组;③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板岩夹变质砂岩组;④坚硬-较坚硬薄层-厚层状片岩夹石英岩和结晶灰岩组;⑤坚硬-较坚硬薄层-块状混合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40~110MPa。
(3)沉积碎屑岩建造主要分布于儋州王五、定安雷鸣、琼海阳江、乐东-白沙等红层盆地,岩性为白垩纪、志留纪的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等。
包括①坚硬-软弱薄层-块状砂砾岩夹泥岩组;②坚硬-较坚硬中厚层-厚层状砂岩组;③较坚硬-软弱薄层-厚层状砂岩夹泥岩组;④较坚硬-软弱薄层-厚层状砂岩和泥岩互层组;⑤软弱-坚硬薄层-厚层状粘土岩夹砂岩组;⑥软弱-坚硬薄层-厚层状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55~105MPa。
(4)沉积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部儋州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昌江的石碌王下及东方的江边,南部三亚的红花、大茅等地,岩性为灰岩、白云岩等。
包括①坚硬-较坚硬中厚层-厚层块状碳酸盐岩组;②坚硬-软弱薄层-块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③坚硬-较坚硬薄层-层块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组, 岩石抗压强度为35~95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海南岛的土体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其工程地质类型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八亚类。
(1)碎石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河流阶地及部分海滩、河床。
岩性主要为砂砾、砾卵石土,呈单层或多层结构,厚度一般小于10m,力学性质差异大,承载力标准值一般250~420kPa。
(2)砂性土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及沿海沙地,岩性主要包括砂砾、中粗砂及粉细砂。
1)砾砂、中粗砂:广泛分布于滨海地区海岸沙堤、阶地、三角州及河海漫滩,呈多层结构为主,厚度不一,由数米至数十米。
不同地区的岩性力学性质差异大,在沿海岸沙堤呈松散到稍密状,其余一般为稍密至中密状,内摩擦角21°~43°,压缩模量7~39MPa,承载力标准值130~270kPa。
2)粉细砂:分布于海积一级阶地、部分海滩沙堤和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珠碧江等河流三角州。
地区以多层状结构为主,顶板埋深一般0~25m,以稍密至中密状为主,压缩模量5~38MPa,内摩擦角17°~38°,承载力标准值100~190kPa。
(3)粉土分布于河流阶地、海成阶地及三角州,大多为双层或多层结构,单层厚度一般1~5m,顶板埋深一般0~20m,中更新统粉土层中普遍含少量细砾,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其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异,压缩系数~-1,压缩模量~,承载力标准值130~380kPa。
(4)粘性土广泛分布于环岛滨海平原台地和河流阶地,滨海地区以多层状结构为主,内陆河流阶地以双层结构为主。
岩性为粘土和粉质粘土,厚度变化很大,琼北和琼南滨海地区总厚度在100m以上,内陆河流阶地一般小于10m。
一般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105~280kPa,压缩模量~。
老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160~325kPa,压缩模量~。
(5)特殊土1)淤泥、淤泥质土: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尤其以河口和海湾地段最为常见。
其中,在南部的三亚湾、三亚河沿岸,西部的八所港、罗带河出海口及北部的新英湾海口湾处南渡江、万泉河等上三角洲地区分布范围较广, 孔隙比~,液限指数~,承载力标准值40~70kPa。
海口市软土分布范围,三亚市区软土分布范围约27km2,约占城区面积的70%。
顶板埋深0~9m,厚度一般~12.0m,常夹粉细砂薄层或落团。
2)胀缩土:沉积型胀缩土为杂色粘土,多分布于琼北平原地区,自由膨胀率40%~80%;残积型胀缩土分布于北部火山岩分布区,尤以海口市金牛岭至狮子岭一带较多见,为玻屑凝灰岩风化形成的膨润土,亲水矿物蒙脱石为其主要成分,自由膨胀率65%~106%。
3)红土:为新生代玄武岩风化粘土,广泛分布于北部火山台地,其最大特点是具团粒结构,透水性较好,具高压缩性,孔隙比~,压缩系数~-1。
(三)工程地质分区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
土体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其工程地质类型可划分为五大类八亚类。
依据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将全岛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区9个工程地质亚区(图2-10)。
(一)琼北平原台地工程地质区琼北平原台地工程地质区构造上大致处于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及文昌-琼海沿海一带,总的地势中部较高,向周边缓倾,区内地形坡状起伏,其间散布有众多火山锥或孤丘,标高一般20-80m,个别山丘可达340m,沿海零星分布有5m以下的低地。
活动断裂发育,地壳较不稳定,历史地震最高级,烈度7-8度。
(1)北部火山台地以熔岩为主亚区:为一东西向转南北向的脊状台地,南渡江由西向东流过本区以南,于定城附近北转流向琼州海峡;石山一带火山锥密布、形成火山丘陵地貌景观。
熔岩以岩被盖于松散层之上,熔岩孔洞孔隙发育;岩组以坚硬熔岩为主,局部有软弱火山碎屑岩分布,风化层厚度不一。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渗漏、塌陷、不均匀沉降、滑坡、水土流失和胀缩土。
(2)琼海长坡-定安波状冲洪积平原亚区:在构造上为琼北拗陷的南部边缘部分,东西向王五-文教断裂纵贯全区,活动断裂发育,边缘地段地形波状起伏,近河地段较为平坦。
岩组为松散土体,粘性土和砂性土呈双层或多层结构。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河岸侵蚀崩塌、渗流管涌、水土流失、胀缩土和砂土液化。
(3)锦山-清澜洪积海积平原亚区:地形呈波状起伏,沿海岸线分布有沙堤,河口和海湾地段地势低平。
西北部地震烈度8度,东南部7度。
岩组为砂性土、粘性土、局部有碎石土,呈双层或多层结构,在海湾河口地段有淤泥质土分布,在西部海口地区土层最大厚度可达1000m以上。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水土流失、岸边侵蚀崩塌、港湾淤积、沉陷、砂土液化和胀缩土。
图2-10 海南岛工程地质分区图(据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报告)(4)文昌侵蚀剥蚀台地亚区:在构造上属琼东北断隆的一部分,波状地形。
岩组主要为坚硬岩浆岩、变质岩。
风化层厚度一般5-20m,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花岗岩球状风化残留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二)中部山地丘陵工程地质区五指山、鹦哥岭为中山地形,向周边逐渐过度到低山丘陵,一般标高100-750m,标高1000m以上的山峰有37座,昌江-屯昌一线以北以标高300m 以下的丘陵为主;区内水系发育,以五指山为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河谷多呈“V”形;构造复杂,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带特别发育,构成了本区的主要构造格架。
挽近期有明显隆升,活动断裂较发育,沿断裂带有众多温泉出露。
历史地震最高5级,除东北部受邻区地震影响,烈度在7-8度外,其余为6度或6度以下。
(1)儋州-昌江低山丘陵岩浆岩和变质岩亚区:西北部为丘陵谷地、东南部为中-低山,岩组主要有坚硬岩浆岩、坚硬-较坚硬变质岩,还有零星分布的坚硬碳酸盐岩和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坝基渗漏、软弱夹层和花岗岩球状风化残留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等。
(2)定安县雷鸣丘陵谷地红层碎屑岩亚区:为低缓丘陵盆地地形,中部为金鸡岭火山锥,水系发育。
岩组以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为主,金鸡岭一带分布有小面积火山熔岩。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夹层。
(3)白沙县-乐东县山荣中低山红层碎屑岩为主亚区:为中-低山谷地,切割强烈,山势走向北东。
岩组以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为主,局部有小面积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4)屯昌县-保亭县低山丘陵以岩浆岩为主亚区:东北部以丘陵盆地为主,南部为低山谷地,水系发育;以坚硬岩浆岩为主,其次有坚硬-软弱红层碎屑岩组和坚硬-较坚硬变质岩组,在南部零星分布有坚硬强岩溶化碳酸盐岩。
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滑坡、崩塌、不均匀沉降、塌陷和渗漏等。
(5)五指山中-低山变质岩为主亚区:为中山-低山谷地地貌,切割强烈,沟谷呈“V”形,水系发育;五指山标高1887m,为全岛最高峰。
岩组以坚硬变质岩为主,其次在中部有坚硬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滑坡和崩塌、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