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合集下载

关于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的思考》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学科的复兴,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也逐步展开,成果丰硕,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变迁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国运兴衰产生了直接影响,交通一般包括空间交通与音信交通,所有与交通有关的人事物皆可作为交通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摘要: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作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学科的复兴,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也逐步展开,成果丰硕。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中国交通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思考,认为未来的交通社会史研究应注意扩展研究视角、扩大研究视野、扩展研究方法。

关键词:近代;交通史;社会史;研究综述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变迁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国运兴衰产生了直接影响。

近代交通体系的构建,方便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将中国与世界真正从地理上连成一体;而经济交流的加强,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区域社会的变动;近代化器物、观念的输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之发生变化,更促成了乱世下社会性思潮、意识的风起云涌,使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中国成为了可能。

20世纪30年代交通史学科诞生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近代交通史的持续研究。

随着1986年社会史学科复兴,交通社会史研究逐渐兴起。

纵览几十年来的交通社会史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社会变迁主题下交通方式的变革,尤以铁路为主。

这为交通社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也使交通社会史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一、扩展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与近代交通体系的建立是分不开的。

新式交通将中国真正地从地理上连成一体,重塑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形态,可以说近代交通的发展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学者在交通社会史研究中的主要立场。

这具有细化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价值,但也使学者们忽视了近代交通体系推进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障碍,以及交通近代化带来的新型社会问题。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交通篇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交通篇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交通篇)在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出游,晓行夜宿,日行不过数十里。

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乘船顺流而下,所谓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只能存在于诗人的浪漫诗句中,利用邮驿传递紧急文书,最快可以达到“八百里加急”,但那需要夫马接力传递,很可能付出夫死马毙的代价。

谈迁曾经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乘坐马车从嘉兴到北京;马可.波罗横跨欧亚大陆,从欧洲来到中国,据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

古人远行,两腿走路或使用驽钝的交通工具,车马劳顿的艰辛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平坦的大路上,颠簸在马背上或坐在装着木头轮子的大车上,也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

如果遇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人可以打探的歧路,最为头疼。

要是遇上强盗、猛兽,还有性命之虞。

自古以来,远行意味着生死末卜,“长驾远征,几无殊漂泊天涯,而他乡行役,亦极人生之惨苦矣。

”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对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既不用担心歧路迷失方向、虎豹强盗夺人性命,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刮风下雨都不会影响旅程。

轮船、火车和公共电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最初接触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在狭小空间的“男女混杂”的担忧。

上海电车初行的时候,因华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清淡。

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华人之所以害怕乘电车,心理障碍在作怪,担心女子乘车会引来寻访猎奇的不良男子乘机“吃豆腐”占便宜。

在近代交通工具初现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间)。

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交流的频繁,男女同处在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隘、拥挤在“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浓烟一路冲天起,汽笛频鸣在转叉”,蒸汽火车一旦出现在古老的农业大地上,很快成为人们争相围观、一睹为快的对象。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通车的那天,当地人扶老携幼,争乘火车,比赶庙会还热闹。

中国交通民俗文化PPT

中国交通民俗文化PPT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 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 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 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 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 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1、交通民俗的产生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与保证安全,需
要不断地来回奔走、迁徙。原始人群的这种经 常性地来回往返,最终导致了最基础的交通设 施——道路的产生。 为将所采的野果和所获的猎物搬运回驻地,这 就需要一定的运输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最初 靠手提肩扛就能完成物资运送工作,随着生产 力的提高和交往的日益频繁,这已经满足不了 现实的需要,于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就应运而生 了。 由驯养而来的牛马等动物首先承担了这一使命, 随后出现了各种车船等代步运输工具。 •的产生 适应于异彩纷呈的各式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和 广泛应用,交通民俗也逐渐萌芽、发展、形成 了。远行有远行礼仪;赶车有赶车的套路;舟 船有舟船的信仰。
城镇道路
在民间传统上,根据路的大小和用途,分别
称为街、巷、弄、胡同。弄和胡同,现在都 已经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北京民俗旅游中, 串小胡同,看四合院,颇受旅游者欢迎。
——桥梁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道路跨过
江河、湖泊、海峡、山谷或人工建筑物所修 建的建筑物。传统的桥梁,按其建筑材料, 可以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和 藤桥;按其结构,可以分为梁桥、拱桥、浮 桥、索桥和吊桥。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 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 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 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 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 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 北人乘马、南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 贵川的崇山峻岭中、驼队跋涉在西北 的沙漠上,黄河上漂着羊皮筏,乌苏 里江上行使着桦皮船,特定的地域环 境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民俗。。
二、古人出行的动因
•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 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 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 庄子:云将东游、雀跃而游、庄周梦蝶 • 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 魏晋:阮籍等七贤 • 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山水诗 • 唐朝:李白、玄奘 • 宋代:苏轼 • 明代:徐霞客
4、经商
• 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 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 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 出行这一特点。
• 在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条 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的民俗 形式,力争使交通本身就成为旅游景观,丰 富旅游者旅游途中的旅游感受。
• 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短距离的旅游景 区内,交通与旅游要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 “进得来”、“散得开”。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1.博物馆方法
•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 • 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 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 息。” • 杜甫的《兵车行》中对此也有反映。
兵车行
•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 2. 动物类交通工具
• 动物除了用于牵引车辆外,还可以单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民间常用的动物主要有马、牛、骡、骆驼、牦牛、狗、羊等。 用马拉货物,组成马帮,曾流行于云贵川地区。沙漠之舟是 人们对骆驼的誉称。牦牛是藏族人在雪域高原上常用的交通 工具,可以骑乘,也可以栽物。

第五讲交通民俗(1)

第五讲交通民俗(1)

03
CATALOGUE
水路交通民俗
船舶与码头民俗
造船仪式
在建造新船时,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奠基、上梁、下水等 ,祈求神灵保佑船只安全航行。
船头神
许多地方的渔民和船民会在船头供奉船头神,祈求航行平安和丰收 。
码头文化
码头是水路交通的枢纽,也是人们交流、贸易和娱乐的场所。码头上 常有各种小吃摊、茶馆、戏台等,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
05
CATALOGUE
交通民俗与地方特色
不同地区的交通民俗差异
北方地区
以马车、牛车为主要交 通工具,交通民俗中强
调驾驭技巧和耐力。
南方地区
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交通民俗中注重水性
和航行技能。
西部地区
以骑马、骆驼为主要交 通工具,交通民俗中体 现骑乘技术和对恶劣环
境的适应。
东部地区
以步行、轿子为主要交 通工具,交通民俗中讲
究礼仪和尊卑秩序。
交通民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交通民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地方文化对交通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 统等。
交通民俗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也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
交通民俗在地方旅游中的价值
交通民俗是地方旅游的重要资源 ,能够吸引游客体验当地的文化
当代交通民俗
当代社会交通方式多样化,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快速发展,交通 民俗也随之变化,如自驾游的兴起和相关的旅行习俗。
02
CATALOGUE
陆路交通民俗
道路与桥梁民俗
道路修建仪式
在古代,修建重要道路时 ,常举行奠基仪式,祈求 道路平安、畅通。

交通民俗旅游

交通民俗旅游

2、木桥

木桥的历史比石桥还悠久,最迟在西周 时代,中国人已经在渭水上建造梁桥和 浮桥。
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 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 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始建于1169—1173年间(南宋),东西 两岸各有一段石梁桥,中间用18只梭形 船搭成浮桥相连,可开可合,是我国古 代唯一特殊构造的开启式桥梁。
(3)程阳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
治县林溪乡程阳村。建于1916年,为木梁桥,全 长76米,宽3.7米。上有桥屋和桥廊。 5个石砌的桥墩上由圆木连结为成排的托架梁, 其上架设两层木排式悬臂梁,上建廊屋,每个桥墩

上建有5层楼阁,廊阁相间,连接成一条长廊式桥
面,两侧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整座桥用 木榫接合,结构精密,雄伟壮观,是侗族建筑艺术 的杰作。

老北京有一句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卢沟桥建成的800余年中,只进行过 部分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其形制、桥基、 桥身的构件与雕刻大部分均为金代遗物, 是金代建筑少有的遗存之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 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 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 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 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 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 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 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击,由此掀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 战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使卢沟桥声名大振。 198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桥东的宛平城 中心落成并开馆。

第五章 交通民俗

第五章  交通民俗

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是 世界上最古老、里程 最长、工程最大的运 河。
②其他交通设施还有渡口、港口、船闸、航标等。
作用: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
2、交通工具 ①舟船 ☆独木舟 《易经· 系辞》里记载:“刳木为舟”。
黎族的平 底独木舟
江苏武进淹 城出土的尖 头方尾的独 木舟
江苏武进淹城 出土的尖头尖 尾的独木舟— —天下第一舟
——其他设施 在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 线都有凉亭、车马店、关塞、货栈、码头 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用, 它们都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关塞 建在国境里面,城防完备的叫做关,建在边界险 要地方的叫做塞,现在统称为关。
山海关
嘉峪关
居庸关
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关
②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是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陆路 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 扁担、背篓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 冰雪路上的雪橇等等,是交通民俗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头顶、前额负物、肩挑、手提 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古代五溪蛮“负 物不以肩,用木为半枷之状,箱其顶,以布 带或皮条系之额上,名背笼。”
Δ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位于赵县城南2.5公里处,南北飞架于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故 世人多称“赵州桥”、“赵州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 业年间(595—605年)。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序》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石阶路
冰雪道。 是冬季严寒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 人工修建的道路。冰雪道路可以通行滑板 类交通工具,如雪橇、爬犁、冰床,也适 合行人使用冰鞋或滑雪板。
城镇道路。 在民间传统上,根据路的大小和用途,分别称为 街、巷、弄、胡同。弄和胡同,现在都已经作为 旅游资源在开发。北京民俗旅游中,串小胡同, 看四合院,颇受旅游者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班级:历史系08-10
学号:20080307141025
学生:闫雅晴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交通工具如:
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

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
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
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

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

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

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

”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

驮运是中国传统运输的一种。

在民国时期,在藏区有无数的盐粮古道上的驮运。

盐运的驮畜主要是牦牛,其次是羊。

清朝的达官贵人、士绅商贾多以肩舆代步,而到了清末,从西方传入的马车开始代替肩舆。

此外,人力车、脚踏车等开始穿行于街道。

民国初年,车舆制度废除。

轿商业无也由于社会发展而逐步遭受淘汰。

②在轿子的影响逐渐减弱之时,清末时期传入中国的人力车逐渐流行起来。

人力车,在不少地方被称为东洋车,据说是在1874年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输入中国的。

后来,经过国人改装,人力车变成了黄包车。

比之于人力车,黄包车更加舒适些。

民国人力车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当时路况得到了改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显著扩大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逐步实施,以人力车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已经越
①《历史·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②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民国卷》,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来越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了,引进更加先进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成为必然。

1906年初,天津首先开通电车,两年后的1908年,上海有轨电车也正式运营。

此后,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向其他城市传播,近代中国从此进入了以普及人力车,进而向电车、公共汽车发展为特征的新式公共交通时代。

随着外国筑路技术的传入,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实施,改善了这一时期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汽车开始成为大型城市中权贵、富豪的代步工具。

公共汽车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较晚,但由于其存在范围比电车大,近代中国许多大城市里几乎都出现有公共汽车的身影,因此,它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亦十分深刻。

除了电车、汽车外。

火车也在中国得到的一些发展。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修筑多条铁路。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网。

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后来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了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总而言之,交通工具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

方便快捷的交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展望未来。

交通工具将往快捷,方便和安全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航天领域交通工具的发展,将带领人类进入全新的时代。

参考书目:
⑴历史·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⑵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民国卷》,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