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寒潮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寒潮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寒潮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寒潮是城市和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

它对气象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具有独特的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寒潮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一、寒潮对气温的影响寒潮的来临往往伴随着寒冷的气温。

寒潮引起的气温下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作物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

气温下降可能导致农作物冻害、道路结冰和热能供应紧张等问题。

因此,及时了解寒潮对气温的影响及其机制非常重要。

寒潮对气温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来实现:1. 高压持续影响:寒潮经过地区的空气相对较冷并具有高压特点,这种高压系统的持续存在会导致大范围的温度下降。

2. 冷空气的输送:寒潮带来的是寒冷的冷空气,这些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源源不断地向低纬度地区输送,这会导致低纬度地区气温的突然下降。

3. 辐射冷却作用:寒潮来临后,夜间的天空会变得晴朗,没有云层的遮挡,这就会增加地表向大气的辐射散失,从而加快空气的冷却速度。

以上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寒潮来临后气温急剧下降,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产量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寒潮对降水的影响寒潮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降水量的影响:寒潮的来临常常会导致降水量的增加。

寒潮前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锋面,锋面上的冷暖空气迅速上升并产生对流云,从而促使降水的形成。

2. 对降水类型的影响:寒潮带来的降水类型多样,有雨、雪、冻雨等。

这是因为寒冷的空气和暖湿的气流相遇形成降水过程中,温度低于0℃的情况下,降水就会以雪或冻雨的形式出现。

寒潮通过以上机制对降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气象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寒潮对风速的影响寒潮对风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压脊的形成:寒潮带来的冷空气经过地区,由于其相对较重,会形成一个高压脊。

高压脊对大气风流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风速变得较小。

2. 风向偏转:寒潮通过改变大气环流的格局,使得风向发生偏转。

这种风向偏转会导致风速的改变,从而对天气情况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寒潮分析报告

寒潮分析报告

寒潮分析报告1. 寒潮的定义和特点寒潮是指在气象学上,冷空气向南方快速传输的天气系统,带来较强的冷空气、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常出现在冬季,是造成寒冷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寒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温度降幅大:寒潮带来的冷空气是从高纬度地区袭击,其温度较低,使得气温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短:寒潮的移动速度快,一般为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很少会持续超过一周。

•强风伴随:寒潮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较强的风速,尤其是寒潮南下前沿带,风速往往较大。

2. 寒潮形成的原因寒潮的形成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以下因素会促使寒潮的形成:•冷空气活动:极地寒潮是最常见的寒潮类型,主要是由于极地冷空气活动带来的。

当极地冷空气在中高纬度地区经过山脉或其他地形障碍时,会加速向南方传输,从而形成寒潮。

•大气环流异常:当大气环流异常,如强冷空气锋面形成、高空急流等现象出现时,也会加速寒潮的形成和南下过程。

•冷涡效应:冷涡是指在冷空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封闭低压系统,具有较强的旋转性,能够加强和延长寒潮的影响。

3. 寒潮的影响寒潮对气温、天气和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以下是寒潮的主要影响方面:3.1 气温的下降寒潮带来的冷空气温度较低,往往导致气温的急剧下降。

在寒潮影响区域,白天和夜间的气温都会明显下降,寒潮南下带来的低温天气可能会持续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3.2 强风的影响寒潮伴随着较强的风速,尤其是寒潮前沿带。

这种强风往往会对交通、建筑物和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寒潮过程中的大风还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沙尘暴。

3.3 降雪和冰冻天气寒潮过程中,随着冷空气南下并与湿气相遇,可能会引发降雪或冰冻降水。

这种降水形式会增加道路结冰的风险,对交通、农业和城市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3.4 对农业的影响寒潮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寒潮带来的低温和冰冻天气可能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果树、蔬菜和一些早春作物。

此外,冷空气还会对农田的土壤水分产生影响,降低作物的产量。

寒潮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寒潮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寒潮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对策措施寒潮是一种极端寒冷天气现象,一般指持续时间较长的严寒天气。

寒潮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减产、交通出行受阻、能源供应受限、居民生活困难等方面。

针对这些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加强应对寒潮天气的能力,保障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首先,寒潮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在寒潮来临时,温度急剧下降,农作物和果树易受冻害。

冻害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重要粮食作物的影响尤为明显。

冻害会使作物叶片变黑,停止生长,甚至导致大规模死亡。

果树也需要低温以促进生长,但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果树枝干冻伤,对果实产量和质量造成损害。

针对农业生产受寒潮影响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科学管理和选择适应寒潮天气的农作物品种。

农业科研机构可以研发出抗寒种子,供农民选择和使用。

二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保护性农业措施。

如搭设温室大棚、建造塑料膜覆盖田地等,能够提供较高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减轻冬天农作物的寒冷伤害。

三是通过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来应对寒潮影响,如加装农田排水设施,改善土壤排水条件,减轻因地面积水而产生的冻害。

其次,寒潮对交通出行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在寒潮天气条件下,道路结冰现象较为严重,给车辆行驶带来很大难度,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

同时,大雪封路、冰冻河流也会导致交通运输的中断,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都受到了阻碍。

针对交通出行受阻的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一是加强道路冰雪防治工作。

在寒潮来临前,需要提前进行道路冰雪的防治工作,加盖熔雪剂或撒播融雪剂,保持道路畅通。

二是加强交通管理,及时清理雪亮河流。

要加强对道路和桥梁的巡查,及时清理积雪,确保交通通畅。

三是鼓励使用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

铁路和航空相比公路交通来说,对寒潮天气的适应性更强,能够减少交通受阻的风险。

此外,寒潮还会对能源供应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寒冷的天气下,人们使用暖气、热水器、电炉等用电设备的需求量大增,同时寒潮天气可能导致输电线路损坏和电力供应的不稳定。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大范围侵袭造成的天气现象。

寒潮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为了应对寒潮带来的挑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首先,寒潮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低温下,人们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更需注意。

在户外活动时,应穿戴合适的冬装,多加一件衣服或者带上手套、围巾等物品,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此外,还需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增强抵御寒潮侵袭的能力。

其次,寒潮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低温会导致道路结冰,给车辆行驶带来危险,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在寒潮到来之前,道路部门需要加强对公路的融冰除雪工作,确保道路的畅通。

对于驾车出行的人群来说,要注意驾驶安全,减少出行次数,合理调整行车速度,避免猛刹车或急转弯。

此外,对于公共交通工具来说,车辆保养和设备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

寒潮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冲击。

低温天气可能会对作物生长、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农田和农作物。

例如,在寒潮来临之前,可以加强地里的灌溉工作,提高土壤的湿度,以防止作物冻害。

同时,也可以利用保温材料或大棚等方式来保护一些脆弱的农作物。

对于养殖业来说,可以加强保暖设施的建设,确保畜禽的生活环境舒适。

渔业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水域结冰,保证渔民的捕鱼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此外,寒潮还会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水管易于冻裂,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一定困扰。

在寒潮到来之前,人们应该做好水管的保温工作,可以通过包裹保温套或者在水管周围堆放保温材料来防止水管冻裂。

此外,大风可能会刮落建筑物上的冰柱和冰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因此,人们在室外行走时要注意避开建筑物下方,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出入口附近。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一、寒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 寒潮形成的原因寒潮主要是由于高压区的冷空气向低压区移动而形成的。

冷空气在高纬度地区往往较为稳定,当在某些情况下,长时间处于高纬度的冷空气受到南侧高压区阻挡,无法向东移动,而受到西风带和温带气流的推动,向东下滑,形成了寒潮。

2. 寒潮的特点(1)强度大:寒潮一般会伴随着寒潮水平动量输送的加强而引起的大风、低温、降雨等极端恶劣天气。

(2)影响范围广:寒潮主要影响华北、黄淮地区,南至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地区,东至东海及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巴士海峡,北至东北地区。

(3)影响期长:寒潮一般在3~7天,极端情况可能长达10余天。

二、寒潮对气象的影响1. 降温寒潮主要引起的影响之一就是明显的降温。

在寒潮来临之前,气温可能会急剧下降,导致寒冷的气温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寒潮所带来的冷空气往往较稳定,因此对气温的影响也比较持久。

2. 大风另一个寒潮的明显特征就是伴随的大风天气。

寒潮所带来的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会与暖湿气流产生强烈的对流,从而形成大风。

这种大风往往会对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3. 降雨、雪寒潮还会引发大范围的降雨、雪。

当冷空气遇到暖湿气流相遇时,往往会引发一定的降水,尤其在高海拔地区更容易形成大雪,对当地的交通和生产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4. 能见度降低由于降雪或降雨加上强烈的大风,会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

这对交通运输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三、寒潮对农业的影响1. 作物受冻寒潮所带来的严寒天气,往往会对一些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

尤其是在寒潮来临之前,农民需要采取措施来防范农作物受冻。

2. 畜禽受冻在寒潮来临之前,畜禽养殖者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畜禽免受寒潮的侵害。

3. 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寒潮伴随的降雨或降雪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旱地农业和露天养殖来说,降雨或者降雪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寒潮对交通的影响1. 公路交通在寒潮来临之前,道路可能会受到大风和降雪的影响,路面结冰,能见度降低,给路况带来一定的不便。

寒潮的危害

寒潮的危害

寒潮的危害寒潮是指寒冷空气急剧南下,并导致气温骤降的天气现象。

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力和降雪或降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寒潮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动植物、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对人类的危害寒潮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威胁寒冷的气温可能导致人体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引发体温过低的情况,进而引发冻伤和寒冷相关疾病,如冻疮、冻僵和感冒等。

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病弱和身体虚弱的人更加危险。

2. 交通事故增多寒潮带来的道路结冰和能见度下降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结冰的路面降低了车辆的抓地力,因此车辆更容易失去控制。

另外,能见度下降会增加驾驶员的视野限制,增加了追尾和碰撞的风险。

3. 经济影响寒潮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严寒天气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交通瘫痪,甚至导致企业停工和学校停课。

这些都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对动植物的危害寒潮对动植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受损寒潮带来的低温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是一些对低温敏感的作物。

低温会导致农作物的叶片枯萎、茎干冻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2. 动物受冻寒潮带来的低温和强风会对野生动物和家畜造成伤害。

低温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导致动物的死亡。

同时,由于饲料和饮水的困难,动物的存活和生存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 破坏生态平衡寒潮的到来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对于一些非寒潮适应的物种来说,寒冷的天气可能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破坏物种多样性。

寒冷的环境也可能破坏一些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地,让它们无法生存。

对农业的危害寒潮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减产寒冷的气温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一些作物可能不适应寒潮的环境,导致减产或者无法成熟。

这会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

2. 饲料短缺寒潮导致的草原冻结会使牲畜无法获得足够的饲料。

这将导致家畜产奶量减少,个别高寒地区甚至会造成家畜的死亡。

初中寒潮知识点总结

初中寒潮知识点总结

初中寒潮知识点总结一、寒潮的定义寒潮是指夏季风的南移,冷空气南下到达低纬地区,引起天气骤冷和强风的天气现象。

导致寒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冷空气的南下,从而给我国北方以及中东部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冷空气天气。

二、寒潮的特点1. 温度骤降:在寒潮的影响下,气温骤降,天气寒冷。

2. 风力加强: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风力也会明显加强,有时候会引发强风或者台风。

3. 降水少:寒潮一般会带来少量的降水,通常是零星小雪或者雨夹雪等形式。

三、寒潮的影响1. 气温下降:伴随着寒潮的到来,气温明显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没有暖气供应的地区。

2. 交通受阻:寒潮带来的降雪或者降雨会给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道路结冰、交通受阻,危害人们的出行安全。

3. 农作物冻害:寒潮的到来,对农作物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一些娇嫩的果蔬等作物受到冻害的影响较大。

4. 人们健康受损:寒潮的到来,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或者儿童来说,更是需要格外重视。

四、如何防范寒潮1. 加强预警:对于寒潮天气,各级气象部门需要提前发布预警,让民众做好应对准备。

2. 保暖防寒:在寒潮天气到来之前,人们需要做好保暖措施,穿上厚衣服、戴上帽子、手套等,以防止自己受到寒潮天气的侵袭。

3. 交通安全:在寒潮天气到来之后,人们需要格外留意交通安全问题,避免行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4. 农作物防护:对于一些农作物需要做好防护工作,例如覆盖保温等,以保护农作物免受寒潮天气的侵害。

五、寒潮的常见问题1. 寒潮与台风的关系:寒潮往往会与台风产生关联,有时候寒潮的骤降也可能引发台风的生成,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2. 寒潮对气象条件的影响:寒潮的到来,会对气象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霾天气的增多等。

3. 寒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寒潮的到来,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对农业、渔业等的影响,导致一定的损失。

六、寒潮的防范措施1. 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寒潮,需要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以及采取相应的减灾措施,减少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灾害中的寒潮严寒天气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然灾害中的寒潮严寒天气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然灾害中的寒潮严寒天气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其中,寒潮严寒天气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寒潮严寒天气对人类的影响1. 健康威胁寒潮严寒天气常常伴随着极低的气温和强烈的风寒,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环境中,会导致人体温度过低,引发冻伤、冻疮等寒害疾病。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寒潮严寒天气的影响。

2. 生活困难寒潮严寒天气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低温天气导致水管冻裂、供暖设备故障等问题,可能造成供水、供暖等基本生活条件的严重缺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寒潮严寒天气还会对交通运输带来困扰,雪、冰堆积会导致道路结冰,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3. 经济损失寒潮严寒天气会对农业、畜牧业和能源产业等经济部门造成巨大影响。

低温天气可能导致大量的农作物受损,畜牧业受到冻害,导致农业和畜牧业产量下降,给农民和相关产业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寒潮严寒天气还会导致能源供应不足,燃料消耗增加,电力供应紧张,对能源产业和工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寒潮严寒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植被受损寒潮严寒天气对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不利影响。

低温会使植物的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导致植物受冻、枯萎甚至死亡。

此外,严寒天气还可能导致土壤冻结,给植物的根系带来严重危害,影响植物的生存状况和植物群落的结构。

2. 动物生存困境寒潮严寒天气会给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带来生存困境。

许多动物在严寒的环境中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水源,容易饿死和脱水。

而对于家养动物来说,低温天气可能造成动物死亡,对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3. 水域冰冻在寒潮严寒天气中,水域的冰冻现象常常出现。

大面积的湖泊、河流冰封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活动,对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冰封还会使得水体的循环、氧化、生物分解等过程受到限制,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及其影响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寒潮定义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冷空气定义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

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

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千公里以上。

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冷空气强度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

中等强度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6℃但小于8℃的冷空气。

较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冷空气寒潮成因冷空气成因:天气预报中,常常提起“一股从西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前锋今天上午达到新疆北部……”、“来自蒙古国的一股冷空气进入中国内蒙古东部至河套西部一带,冷空气将东移南下……”这样一类言语。

入侵中国冷空气的产地在西西伯利亚还是在蒙古国它的“老家”在哪里其实,遥远的北冰洋、严寒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发源地。

冷空气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

因为这些地区的纬度高,冬季黑夜漫长,白昼很短,日照时间非常少。

在极地,甚至会出现极夜,太阳从不露脸蛋。

因此,大地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而夜间,地面却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近地层大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堆积在一起将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团温度极低的冷空气堆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中国的北方、中国东部或中国大部地区。

寒潮成因: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影响及其范围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

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

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

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

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倍。

影响范围: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

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

影响中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中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中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中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中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寒流与寒潮的区别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中国大范围地区大幅度的降温。

中国很多媒体都习惯称之为“寒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寒潮”。

那么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寒流”呢二者如何区别呢下面作一下具体的解释:寒潮是中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广大。

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

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

寒潮的发生原因: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

寒潮南下,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

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

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

在中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

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

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着升高。

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

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中国的的路径:侵入中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中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

另外还受中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那么寒流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洋流。

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

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洋流产生的影响: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

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

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

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质。

寒潮的益处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寒潮是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而寒流则是属于洋流(海水)流动的范畴。

因此,我们说寒潮和寒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