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亚的诗的审美追求2
如何理解韩孟诗派“以奇为美”的审美和创作倾向?

如何理解韩孟诗派“以奇为美”的审美和创作倾向?韩孟诗派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韩愈和孟郊所创作的诗歌流派,他们主张“以奇为美”,即通过独特奇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来实现审美效果。
以下是对于“以奇为美”的审美和创作倾向的理解:1.强调独特性与非凡之处:韩孟诗派注重在诗歌创作中展现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他们追求在诗歌中展示与众不同的观点、感悟和形象,通过引人注目的奇特之处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他们认为诗歌应该超越平庸,追求独特性与非凡之处。
2.崇尚刚健挺拔的风格:韩孟诗派的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刚健挺拔的气势,力求用雄壮、豪放的词藻和形象来塑造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他们追求在创作中展现豪放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通过极富磅礴力量的语言表达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探索新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韩孟诗派在创作中经常探索新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挖掘意义不凡的主题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他们选择一些不常见或有争议的题材,追求在诗歌中呈现出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表述方式,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4.追求审美的效果与震撼力:韩孟诗派注重在诗歌中创造出审美的效果与震撼力。
他们通过奇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他们认为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更要产生审美上的冲击和感染力,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以奇为美”是韩孟诗派的审美和创作倾向。
他们通过展现独特奇特的内容和形式,追求刚健挺拔的风格,挖掘新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审美效果。
他们的创作倾向对于唐代诗歌发展和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
从“蛇”与“墙”的意象看非亚诗歌的精神内核

非亚在诗集《倒立》的代序《诗歌写作:从一到十》中,将“内心冲突”列举为第一条,并坦言自己受马格努松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习惯在诗歌中探讨个人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因为从根本上,我坚持认为文学应该是内向的。
”[1]1自20世纪80年代后,“第三代诗歌”的崛起,对传统的现代诗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一场诗歌的巨大变革,诗人非亚也受“第三代诗歌”的影响,逐渐从集体记忆和宏大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转而拥抱生活和个人的灵魂。
正如马格努松所言,“人们被迫去内省和探索他们周围的日常现实,因此他们常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各种冲突”[1]1,非亚在诗歌中,通过内向化的方式,以“墙”的意象展现了人类精神困境和生活困境中的痛苦和烦恼,以及在双重困境中的反思;又以“蛇”的意象隐喻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从而作为内在驱动,完成精神上的蜕变和重生。
历经了历史转型的非亚,在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逐渐苏醒的浪潮中走向新世纪,在诗歌创作中,他一边与现实、社会、人群、传统道德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自我观照,一边又以自由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突破现实的桎梏和精神的牢狱。
对“蛇”与“墙”意象的书写体现了他诗歌的精神内核。
一、“我感到到处都是墙壁”非亚出生于广西梧州,长期生活在南方湿热环境中的他,性格内向、敏感,向往自由和荒野。
而长期的都市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带来了压抑、焦虑和对人的异化,如同四面八方竖起来的看不到的“墙”。
基于这种体验与感知,非亚诗歌中频繁出现了“墙”,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现代人生活被束缚和灵魂被禁锢,无处可逃的紧张状态。
与此同时,世界的荒诞感、疏离感、混乱感在他的从“蛇”与“墙”的意象看 非亚诗歌的精神内核刘铁群,罗 麟(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摘 要:“蛇”与“墙”是非亚诗歌中的一组核心意象。
在非亚的诗歌中,“墙”代表了都市和现代生活对现代人的禁锢。
面对到处都是“墙”的困境,非亚选择化身为“蛇”。
从《与魏居士书》看王维的审美追求

从《与魏居士书》看王维的审美追求【摘要】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著称。
《与魏居士书》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揭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心灵境界的探索。
王维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认为诗歌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在诗歌中巧妙运用意境和修辞手法,展现出对美的敏感和追求。
《与魏居士书》中体现了王维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美好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王维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审美追求特点也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欣赏。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审美追求,《与魏居士书》,自然,诗歌形式,心灵境界,影响,后世,创新1. 引言1.1 王维作品的特点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满着哲理与禅意。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自然景物,以及运用简约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王维的诗歌作品常常具有轻灵的韵律和空灵的意境,给人以清新、宁静的美感。
王维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对心灵境界的探索,他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和哲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人生、自然、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王维的作品特点是极富哲理性与禅意,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现出对自然、人生与心灵的深刻思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与魏居士书》的重要性《与魏居士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部书信集,其中记录了他和好友魏万之之间的书信往来。
这部书信集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王维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之一。
《与魏居士书》展现了王维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
书中王维与魏居士之间的情谊深厚,互相倾诉心迹,相互激励,这种真挚的友谊体现了王维心灵深处的柔软和温暖。
这种友情的表达方式,也反映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
国外诗歌美学发展历程

国外诗歌美学发展历程国外诗歌美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诗歌被视为神圣和崇高的,它有助于人们与神灵沟通,表达他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古希腊的诗歌美学主要是由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将诗歌美学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记叙诗、抒情诗和戏剧。
记叙诗主要是叙述一个故事,抒情诗则是表达出诗人内在的感受和思绪,而戏剧则是将故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行动来展现故事和情感。
在古罗马时期,维吉尔被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埃涅阿斯纪》被认为是一部史诗,描写了埃涅阿斯的冒险和旅程。
维吉尔的作品还涉及到政治和道德的议题,并受到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美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随着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研究,古典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被重新发现和重新解释。
诗人们开始模仿古代作家的风格和技巧,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古典诗歌作品。
在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对诗歌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诗人追求个性、想象力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他们强调个体的内在世界,对自然、爱情和宗教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诗人们的作品,比如威廉·华兹华斯和约翰·济慈的作品,对后来的诗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诗歌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美学的发展。
象征主义诗人试图通过隐喻和象征的使用,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人们创作出了富有想象力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比如波德莱尔的《酒店》和瓦莱里的《暖爱》。
在20世纪,诗歌美学迎来了更多的实验和挑战。
现代主义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诗人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诗歌形式,探索新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的可能性。
泰·艾略特的《荒原》和帕布罗·聂鲁达的《千斤顶》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作品。
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诗歌美学开始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诗歌作品通常是混杂、异质和反传统的。
诗无体·非亚的诗·自行车美学

者感到一个作者的存在并非文本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文 本形式, 或者根本就没有作者 , 或者也有千干万万个作 者, 但实际存在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体制 , 人性的
诗歌 , 多少会伤害他的诗歌 , 出现过度性意义阐释和误
读现象。 我们知道,99 19 年的“ 盘峰会议” 上爆发了“ 知识 异化 、 物化。表现的生活不再鲜活, 而是死气沉沉。 在非亚看来 , 诗歌中的自由精神“ 只存在于诗被创 分子写作” 民间立场” 和“ 这两种诗学主张的激烈争论 ,
西 川等人被 指认为注 重技巧 和追求诗 歌 内容超越性 和 文化 含量的 “ 知识分子写作 ” ;于坚等 人被 指认为强调 造出来 的那一瞬 间 , 他时 间 , 其 一种禁锢 早 已存 在于 日 常 生活和 行为之 中 , 我要做 的 , 就是 用诗歌 来冲破 这重
“ 本土化” 和诗歌原创性 、 注重题材 、 内容的日常性和 当
寻找 到 “ 诗意 ” 提供 了 可能 ; 为有 了“ 生 活 ” 个 重 因 诗 这 不到思想 的烙印 ,再也 没有 那种梦幻般 的理想光泽 , 而 ⑤ 作者消 要的维度 , 所以, 他们让“ 补充了属于“ 诗” 诗本体” 的诗 是一 种纯结构性 的单色调写作—— 白色写作”。 意 与诗 美 。 弭, 只剩 文本在欢 愉 的写作局面 是可怕 的 , 这可 能让 读 非亚 的很 多文章中提到 “ 诗无体 ” ,诗应该 呈现 生 活。 他爱好诗歌 , 却与理 论无关 。 从传统 诗学上分析 他 的
非 亚在 诗 中 表现 了都 市生
活中繁复多层次 “ 禁锢” 的生活
维普资讯
状态。 非亚在一次 谈话 中说 :我 的写作与 自己的生活 比 “ 较接近 ,会写到与 自己生活有关的东两”“ ,我可能会 写
唐代文人对诗歌的审美追求解析

唐代文人对诗歌的审美追求解析概述在唐代文化的繁荣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媒介。
唐代文人对诗歌有着深刻的审美追求,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唐代文人对诗歌的审美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形式上的审美追求1. 韵律与格律唐代文人注重诗歌形式上的规范,特别是韵律与格律。
他们追求字、句间韵调和谐统一,同时使用各种格律来增强诗歌的节奏和音韵美。
(1)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在唐代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了当时最流行和常用的诗体之一。
这种格律中每个句子由四个七言组成,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使整首诗歌既具有节奏感也具备音韵美。
(2)五言绝句五言绝句也是唐代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诗体。
每个句子由四个五言组成,同样通过平仄、押韵来增强诗歌的音韵效果。
2. 形象与修辞唐代文人注重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常常运用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通过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具体形象和情感。
(1)比喻与象征唐代文人喜欢使用比喻和象征来传达深意,使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
例如,他们将春天比作少女,将秋天比喻为寡妇等。
(2)拟人与拟态唐代文人倾向于给非人类事物赋予人性化的形象,通过拟人和拟态的手法让作品更有情感共鸣力。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生命力和传神之处。
二、内容上的审美追求1. 自然题材唐代文人崇尚自然界的美与自然真实,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为题材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诉。
(1)山水描写唐代文人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以展现自然界的壮丽与恢弘。
他们注重通过对山谷、江河、瀑布等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2)花鸟写生在唐代,文人们对花鸟也有着深厚的兴趣与研究。
他们以花朵、鸟类等为题材,展现了花开花落、鸟飞鸟歇时的生动场面,强调世间万物间相互依存和宇宙律动之美。
2. 情感表达唐代文人对情感表达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并追求将内心真实情感转化为诗歌语言。
他们常通过对离别、思乡、爱慕等情感的刻画来传递内心产生的共鸣和共情。
初恋非亚诗歌

初恋非亚诗歌——非亚诗歌的简单美【摘要】诗歌给人的第一感觉多是优美而且感觉长久,犹如古诗经典的美丽韵味长存至今。
我最初阅读非亚的现代诗集,便发现他的诗歌到处给我以美感,不用费心思便可发现一种简单而又可以引人深思的效果。
非亚的简单言语与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也是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承认其价值的原因。
【关键词】非亚诗歌简单美简单美看似已无法挖掘更深层的苍白词汇,其实简单的东西内含着的有时更能引人深思,引人用心思考生活的平凡中一些问题,也许更适合我们平凡大众的需求和精神感受。
下面将论述非亚诗歌的独特言语形式和风格具有的简单美两方面来呈现非亚诗歌的简单美与他的“简单诗歌精神”。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阅读诗歌首先看到的是言语字行,这个视觉是第一感觉。
初读非亚的诗歌让我心动的就是这言语的修辞特色,便是极少运用修辞,言语口语简单。
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是这种简谱的言语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文采缺乏的表现,相反没有了更多的修辞与修饰,非亚诗歌留下的言语就是剩下了最平凡更贴切的生活,犹如生活的碎片罗列在纸上。
非亚的用词多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如诗歌里的“窗”“门”。
日常生活的简单就是诗歌里的简单,这是非亚美丽的“简单”计划,读者在他的诗歌之中起初不在意地粗读下去,慢慢的发现这些简单的意象最后留下的竟然是我们急切需要的生活思考。
非亚认为:“在现实和语言的两翼之间,诗歌其实仍然是需要预先设计的”。
《野兽》里边,就是生活最平常,散步时看到听到的普通的景象罗列,“树”“路灯”“空气”等没有一点儿修饰,这是一个用“简单”筑起的陷阱,最后我们有了思考便说明我们被非亚的陷阱捕获,也被他简单的美所征服了。
有人说,“这是是对语词的无节制运用和内容的自由表达,是注重内容的呈现而对形式的一种放逐,而只要能呈现生活,什么隐喻、诗歌的多纬度建构、意象的象征性、陌生化或者“诗到语言为止”等都可以搁在一边。
”当我们摆脱传统式的束缚时是不会出现过度性意义阐释和误读现象的。
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研究一、研究背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艺术运动,非非主义是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一股思想潮流,其反叛、颠覆的特质使它成为当时的文化现象。
非非主义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诗歌创作方面,非非主义诗歌的产生不仅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诗歌发展,也对现代诗歌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对非非主义诗歌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进一步了解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具体目的如下:1. 探讨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其思想内涵和特点。
2. 分析非非主义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探讨其与其他流派的异同点。
3. 探讨非非主义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和价值,剖析其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文献和实践中寻找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对非非主义诗歌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
四、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起源与流传。
主要探讨非非主义的发展起源和流传历程,包括其与其他艺术思潮的关系等。
第二部分: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主要围绕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展开,包括探讨非非主义诗歌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等。
第三部分:非非主义诗歌创作的实践与经验。
主要回顾和总结非非主义诗歌创作的经验和实践,并分析其对现代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
在对前三部分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展望非非主义诗歌的发展前景。
五、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非非主义诗歌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掌握非非主义诗歌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增强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加详尽的资料和理论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亚的诗的审美追求
1001010109 10汉本一班劳香兰
【摘要】非亚的诗,在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创作诗歌的审美追求。
他的诗给人以深刻的审
美感受,同时也体现他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和向往。
他做到了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方面来揭示他对诗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真实的诗;诚挚的情感;多变的形式
诗人非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写诗。
2004年非亚的个人诗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之非亚卷》结集出版。
非亚的诗处处体现着生活,使人真实地感受和享受到诗意般的生活。
同时,非亚的诗也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真切热爱,也让人觉得生活中处处有诗。
非亚的诗,体现着他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闪烁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个性色彩。
一、真实的诗
写诗作为文学创造的一种,就必须具备“真”——即艺术真实,这一基本品质。
真实,也许只是一种表象;每个时代都各有不同的呈现真实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关于真实的本质,一个作家要接近这个真实,运用他的心灵显然必须多于他的眼睛。
只有用“心”才能体验真实。
①诗人非亚,从日常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写作支点,运用他善于观察的眼睛,对社会生活做出了真实的反映和诗意的描写。
非亚的诗就有大量的描写现实生活的篇章,如诗歌《我有》就用朴实的句子罗列他拥有的东西,他清醒的了解自己所拥有一切。
从他所拥有的东西里,他看到了自己的欠缺。
又如《一些日子》,非亚这样写到:
“一些日子。
已过了十二点我从林苑宾馆出来,沿华西路向东走/踩过一些垃圾,也踩过一些脏水/......一些东西,流过我们,另外一种理解也可以是/我们穿
过了一些东西/......一些日子。
我把自己放在门外,几乎没再触及死亡/挂在墙壁
的那件外衣”②
诗中,非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进诗里去,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感可知,却又如此的富有诗意。
这些都体现了,诗歌艺术真实的内蕴真实。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它来自于诗人对日常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同时也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非亚正是明白了
这一点才能够做到“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的境界。
作为诗人的非亚也曾经说过:“我的写作与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会写道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非亚的创作的灵感源泉是平常的生活。
文学创造的真实具备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现实没有丧失愤怒的立场。
2.对人类危机现状的警觉。
3.幻想和乌托邦的冲动。
③
同样,非亚的诗歌创作也一样具备以上的特征。
非亚的诗,包含有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有他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也有他对未来生活的幻想和改造现实的冲动。
如,非亚在《噩梦》中这样写到:
“......当我醒来/看着深刻的夜晚/我依然听见自己的心跳/砰砰的敲击
着/无人的天空”④
诗中,诗人面对可怕的噩梦里的粗大的风和惊动的石头并不感到恐惧,他感到愤怒,他翻动自己,难以自持,用自己的心跳去搏击噩梦。
他没有丧失自己的愤怒的立场,因此,他选择了面对与抗争。
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出,非亚对真实的追求。
又如,《我感到到处都是墙壁》:
“我感到到处都是墙壁/到处都是被折回的目光/我行走在一个/极其烦躁的/环形物中间/然后又深陷于一栋厚实的/房子/……/然而当我/跨出一步/我看到一堵墙壁/又出现在我面前”⑤
诗中,明显的写出了非亚对现实都市人的生活现状的担忧。
他敏锐的觉察到都市生活的压印和都市人的危机感,用一堵堵冰冷的墙壁,诗意地书写出现实生活中得人的烦躁不安,给人以诗意般的画面感,真实而又令人毛骨悚然。
此外,艺术真实也是假定的真实。
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
⑥假定性真实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又超越现实。
假定性的真实采用变形的手法或暗示性形象,使得真实的事物变得模糊、多义,它为那些具有同样情绪给自身无法表达或者情绪存放于潜意识中的读者提供了共鸣与审美召唤可能,从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非亚也有这样的审美追求的诗。
如《直觉诗人》,非亚笔下的那些树,带着人的表情,能给我们暗示方向和冲动。
他把日子幻想成洗劫我们的强盗,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变形处理。
二、诚挚的情感
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在进行文学创造的时候,诗人往往在创造艺术真实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了。
⑦非亚的诗大多是描写生活的,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诗的热爱,用诚挚的诗句表现出来。
他曾经说过:“诗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具体可感的重要性的维系。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可见,诗对于他来说,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他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也是他内心诚挚情感的表现。
正如他所说,他的情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真诚热情和关注。
他在《杯子》中写到:“它在那里/已非一种装饰/平静,淡泊,坚定/早已深入我的心”⑧。
此时的杯子已不再是普通的杯子,它已包含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平静,淡泊,坚定。
非亚的情感同时又是冷静的,他仿佛在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但他的情感却又是他对生活之美的发现和追求。
他在《我感到到处都是墙壁》:
“我感到到处都是墙壁/到处都是被折回的目光/我行走在一个/极其烦躁的/环形物中间/然后又深陷于一栋厚实的/房子/……/然而当我/跨出一步/我
看到一堵墙壁/又出现在我面前”。
⑨
面对都市生活的禁锢和隔膜,他没有发狂发癫,而是冷静地审视着,虽然他也会极其烦躁,但是终究没有爆发出来。
他这种冷静显示还带着一种漫不经心。
这种漫不经心,正是他对都市生活的积极抵制,也是诗意的回归,让其情感得以抒发。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诚挚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是有关联的,而真情也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三、多变的形式
形式美是文学创造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追求。
在诗歌中,明显表现为它的突出特征: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
形式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是诗人追求美的的表现。
非亚的诗,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纯客观的诗歌,这种诗精确、写实,细腻、不动声色;另一种,是在现实之上具有表现力的诗歌。
这种具有表现力的诗,根生于现实,更具有持久性,更有张力,更令人难忘。
非亚也曾经谈到他自己诗歌的形式问题。
他这样说到:
“我很有同感,也深有体会。
感觉到作为一种背景,正是现实和生活的不断发展、动荡和变化,从内容到形式到结构,推动了艺术的自我更新。
诗歌的建构问题,前面我谈到诗歌的现实表现,表现往往意味着和方法、和构想有关,尽管诗歌通俗
上讲是灵感之物,但诗人的写作希望产生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变化,仍有赖于训练和
对建构的考虑,而我认为,在现实和语言的两翼之间,诗歌其实仍然是需要预先设
计的,或者说,是需要预先构想的。
”
正如非亚所说的,他对形式变化的追求,是现实生活的变化所导致。
但他也看到了诗歌形式的创新是需要构造的。
因此,那些现实的诗尽管表现深度不足,而且也缺乏一定的力量,但是非亚他并没有放弃对诗歌形式的多变追求。
【结束语】非亚的诗,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赋予了他的诗以生活的诗意,也赋予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美的发现和追求。
生活中的真善美是非亚描写的素材,也是审美追求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
他的审美追求主要通过“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出来。
他的诗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体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善美和诗意美。
【参考文献】
[1]非亚.《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非亚卷》.[M].漓江出版社;2004: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注释】
①—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