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_1973
研究论文: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114535 教育理论论文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什么是审美教育?我们所谓的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文言文教学,“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的就是各种诗文,其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将其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道德培育、审美提升,从人格、情感、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进入审美的境界。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在心理学中对人格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翻开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其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这“多种本质特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中一切美好因素,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2]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的文化思想的积淀,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寻找并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惧进,对文言文进行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要素,把握其中的精髓,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字中徜徉——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字中徜徉———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摘要〕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存在大量文言文篇目,无论从其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美学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篇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丰富的营养,对于养成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的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之余,适当地强化一些审美的因素,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让文言文教学充满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教学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语文素质语文是非常美妙的一门学科,她用那流传了千古的符号,那方方正正,玄之又玄的汉字,把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语文中的一枝奇葩,向人们展示了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大量文言文篇目,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优秀散文,从《诗经》到唐宋诗词,无论从其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美的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篇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丰富的营养,对于养成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的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 所以我们说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之余,适当地强化一些审美的因素,让文言文教学充满审美的愉悦。
1 引导学生发现美1.1 语言美。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
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恰似那清流,那急湍,读来确是一种享受。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或音韵谐调(王勃《滕王阁序》),或整散结合(韩愈《师说》),或比喻夸张,气势磅礴(杜牧《阿房宫赋》),或娟秀优美,情景交融(王羲之《兰亭集序》),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滋味。
1.2 人格美。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体现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林,内容磅礴,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是审美教育素材的典范。
在此,笔者想根据多年的教学感悟,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一、激发美的情感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诵读,是表现和体会这种感情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获得文章形象美感的主要途径。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艺术境界。
课文中的文言文往往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诵读尤为重要。
通过诵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激发审美情感。
我在教读每一篇文言文时,都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远壮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险雄奇,以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使学生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豪放美。
在教读《琵琶行》时,配上古典琵琶名曲,抓住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舒缓轻快——锵铿悦耳——幽咽冷涩——凝绝暂歇——激越雄壮,读出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体会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及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之中,便把握了这一千古传诵名篇的精髓,受到了艺术感染和美的陶冶。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摘要】文言文审美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实施文言文审美教育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例如诵读经典文言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等。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激发兴趣、引导学习、提高能力等。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言文审美教育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这种教育形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教育、重要性、定义、目的、途径、方法、策略、实施、意义、未来发展、启示1. 引言1.1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文言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深远而广泛,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情操修养。
文言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人文关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2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定义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定义涵盖了对文言文美学特性的认知和理解,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审美教育强调对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其内容涵盖了对文言文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意义美的体味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审美教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
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
这些文言文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无论是在语言习得还是道德塑养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方面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学生很快就陶醉其中,学习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思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关于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的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1. 反映古代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传承中华文化: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优秀品质:古代文言文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忠诚、勤奋、孝顺、谦逊等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人格。
二、文言文的审美风格1. 文字优美:文言文注重音韵和节奏,文字精炼、凝练。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用两个字完美地描绘了府邸的富丽堂皇和荣华富贵,给人一种美感和享受。
2. 意境深远:文言文通过高度的抽象和想象,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例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写雎鸠的群居和美好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情。
3. 句法工整:文言文注重句子结构的整齐工整,句与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音律和韵律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平衡的句子结构和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言简意赅的道理和愉悦的心情。
4. 内容典雅:文言文注重典雅的表达,以质朴、清新的词语和形象来描绘事物。
例如《红楼梦》中的“悄无声息”,用简洁的词语传达出一种曲折的情感和无言的哀伤。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随后重点讨论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提升审美能力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审美教育。
结论部分总结了审美教育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欣赏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高中、研究、现状、重要性、方法、策略、案例分析、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高中文言文教学所重视。
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动力。
在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文言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欣赏、理解和创作中都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辅助要素,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通过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审美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审美教育?我们所谓的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文言文教学,“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的就是各种诗文,其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将其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道德培育、审美提升,从人格、情感、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进入审美的境界。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在心理学中对人格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翻开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其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这“多种本质特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中一切美好因素,有目的的培养学
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2]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的文化思想的积淀,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寻找并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惧进,对文言文进行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要素,把握其中的精髓,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
我们教师需要指导点拨学生,提升学生古代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人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其实,在我们所接触的文言文中,诸如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忧虑国事、关注民生等材料还是很丰富的,与现代人格并无冲突,除了时代和背景的因素之外。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活动从来都是主体跟客体之间双向交流形成的产物,所谓审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进行的情感交流,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的过程。
就其心理结构而言,包含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系统。
审美的这种心理结构特点,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如审美对象之感知性,联想之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之愉悦性、激发性,理解之深入性、完整性等。
从学生本身来说,青少年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完全是一种天性、自然性。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把古人忧国忧民的圣洁大美、建功立业的奋发壮美、地久天长的情思真美、怡情山水的恬淡纯美、赤诚无私的博爱唯美、拍案叫绝的聪慧智美,用无限的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涵的美,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就能够主动感受、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美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进入到学习的作品之中,与作者或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怒,获得美感享受,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应当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让青年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进而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当时用来规范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二者相提并论,都放在当时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而且因为它们的重要放在前列,在他看来,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礼乐相辅相成,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艺术教育,就其作用来说,能够给人以美的启迪,塑造美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变成审美的人,审美境界得以升华;就其本质来说,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的审美品质为核心,审美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文化,在艺术的殿堂里跟大师们对话,深度发掘并且验证我们的审美感知,最终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
艺术教育的特征可作如下概括:一是必须在具有艺术感的氛围之中进行;二是必须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方法;三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是艺术的。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
具体到文言文的审美教育,不论其作用还是本质,其实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一种。
艺术的整体性,决定了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倘一定要人为地割裂,其美感将丧失殆尽。
以往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之所以失败,原因大概在此。
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根本没有把它看作艺术品,没有抓住它艺术的本质,当
然也体现不了它艺术的效用,更没有按照艺术教育的特征来进行教学。
反思我们的文言文审美教学,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把精美的文言文当作艺术,按照艺术审美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新课标规定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