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美从何处寻?——漫谈高中文言文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

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 , 更有甚者 , 以教参为唯一的
标 准 , 学 为搬 教参 , 本 没有 自己 的见 地 。文 言文 的教学 , 变教 根 我们 的 目的之 一是 让 学生 进入 人 情美 的 长廊 , 们 必须 做 的是 我
引领 者 , 而绝 不 是搬 运 工 。
蔺相 如 的 深 明 大 义 、 勇兼 备 , 颇 的 忠 勇 不 二 、 智 廉 知错 善
三个单元 , 分别是先秦历 史散文 、 先秦诸子散文 、 两汉 魏晋散
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归有光写成《 ; 项脊轩志》 “ ,多 可喜 , 亦多可悲” 的人之常情 ; 张溥写就 《 五人墓碑记》 五人之 ,
从 容 就 死 ,明死 生 之 大 , “ 匹夫 之 有重 于社 稷 也 ” …… 这 些 情感 之美, 闪烁 着 多么 动 人 的光芒 1 3 悟 哲思 之 光 。历 史 文 化之 所 以深沉 丰 富 , 是 因为 数 . 感 乃
的教 学 就 已经 走 上 了成功 之 路 。 朱 光潜 在 论 古诗 词 的鉴 赏 时 , 曾提 出要 学会 “ 人论 世 ” 知 ,
讲 的就 是这 个道 理 。 学生 通 过 阅读 去 了解作 品中 所包 含 的情 让
感, 去走进作 品, 去同喜同悲、 共乐共怒, 更进一步 , 在对人物的
改,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 顾全大局, 侯生 的足智多谋、 重义轻生 ,
周 瑜 的多 谋 善断 、 将风 度 , 儒 曹操 的 自负谋 略 、 诈 多 疑 ……所 奸
有这些 , 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充满着浓墨重彩 的人文气息 , 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当学 生 在 阅读 中为 这 些历 史 人 物深 深 感 动 、 神采 飞 扬 时 , 们 我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

■ 江苏 省南通市 ) - 中学 k 李玲 华
早在 学生 时代 。就偏爱 唐 诗宋 词 ,那种 或激 素 , 沉积 千年 , 久 弥笃 , 们在 散发 着光 彩 , 历 它 期待
越 、 狂放 、 或 或辛 酸 、 遗 憾 的美 常 常使 我 抚 卷深 着更 多 的善 于发现 美 的眼睛 。 或
一
美结合而深入人心、 脍炙人 口、 流传千古。 因此, 我
其 中的美 的要 素 。 文 字之 美 、 让 人格 之 美 、 感 之 情
美 、 想之美 放射 出无 穷 的魅力 。 思 在教 学 中发挥其 1采 撷形式美 的花朵 .
鉴 于上述 存在 的种 种 情况 , 我认 为 , 言文 教 们 从事 教学 活动 .毫无 疑 问的是 要充 分 发掘蕴 含 文
思, 陶醉于 其 中而不 能 自拔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 知
综 观 当今 的文 言 文教 学 .那种 只重 灌输 不重
识层 次的提 高 。 所读 古代 文学 作 品越来 越 多 , 愈 感 情 、只会 死记 硬 背不求 理 解 品味 的做法 还普遍 也 来 愈深 刻地体 会 到 : 国古代 文学 博大 精 深 。 我 源远 存在, 令学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 , 教
之 间 的距 离。这 种距 离有《 并举, 有百家争鸣 ,
学 习 的兴 趣 , 致其 畏难 情绪 的产 生 。 导 主观能 动性 有 汉赋铺 陈 。 有唐 宋古 文 , 有那 璀璨 夺 目的唐 诗 更
的萎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 在文言文教学 中。 首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 或律或绝 。 五彩斑
花 ,因为 文言名 篇 中多有 审美 的 因索在 。这 些 因 养过多少中华儿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开题报告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探究文言文中高妙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审美价值。
2. 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美学价值,探讨如何将美育教学有效地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
3. 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比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中深入体验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
2. 观察法:观察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方法和效果。
3. 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美育渗透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教学策略的满意度,以了解美育渗透的效果。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 对于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 可以探讨到更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3. 分析不同教师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差异,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美育渗透方法。
4. 获得学生对于美育教学是否行之有效的反馈,进一步提升美育渗透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旨在探清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反馈,了解美育渗透方法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 加深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美育教育在高中文化素养的培养中的实施。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冶性情,升华品位,追求情趣,提高修养。
这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古诗词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不少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具备观赏愉悦性,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体味韵律美.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古诗文的韵律美体现在其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恬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因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多诵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
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诵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体会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二、读文品语,体会语言美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
贾岛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经历,杜甫则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语言逐渐被现代汉语所取代,导致很多人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和认识。
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来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高中生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审美能力。
一、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生应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相关研究论文和文化杂志等,了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文言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文的美。
二、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文言文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中生应该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积累并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
同时,高中生还可以通过编写文言文作文、设计文言文演讲等活动来运用所学词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品味经典文言文著作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生应该阅读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红楼梦》、《论语》、《史记》等,通过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可以将读后感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促进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参与文言文社团活动学校中通常会有文言文社团活动,高中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共同探讨文言文中的美学元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研究。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与现代文学作品比较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美学价值。
同时,高中生也可以尝试将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文言文,从中体味两种不同文体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文言也美丽——浅谈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 言 是 文 章 的 基 本 材 料 .语 言 审 美 应 成 为语 文教 学 的 重 要 内容 。而 文 言 文 的发 展 有 着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不 乏 洋 溢 着
训 练 之 一 ,对 提 高 学 生 语 言 修 养 有 着 其 他 教 学 手段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好 的诵 读 绝 不 能像 钟 表 的 摆 轮 , 老 是 唱 一个 调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应 注 意 指 导 学 生 反 复 细致
的语 句或 段 落 ,让 学 生 体 会 文 中情 景 交 融 的 意境 ,引 领 他 们 自主 感 悟 ,倾 心 陶 醉。 “ 词 以 一字 为工 。 ” 赏 析 精 彩 语 段 就 是
要 引 导 学 生 品 赏 分 析 文 中极 富艺 术 表 现
如《 与朱元思书》 中读 “ 急湍甚箭 , 猛 浪若奔” . 我 们 眼 前 就 会 出现 江 水 波 浪 翻
、
品 。过 去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总 是 或 多 或 少 地存 在 灌 输 “ 知识” 的 现 象 ,把 自己 对 人 物 的 理 解 强 行 输 入 给 学生 , 更有 甚者 , 以教 参 为 唯 一 的 标 准 . 变教学为搬教参 , 根 本 没 有 自己 的 见 地 。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时 。我 们 的 目的之 一 是 让
勾勒. 将一幅天高气爽 、 色 彩 清 丽 的整 体 图 画 推 至读 者 面前 , 既 境 界 阔达 , 又 画面 清 新 。 教材 中许 多 类 似 优 美 的意 境 需 要
的形 象 较 多 。例 如 《 陈涉世家》 中的 陈胜 、
吴广 的形 象 , 就 很 值 得 细 细 品味 。 通 过 对 这 两 人在 紧 急 关 头 的 语 言 、行 为 的深 入 理解 与讨 论 ,学 生 才 能 深 入 准 确 把 握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
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
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
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
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
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
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
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
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
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
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文中三味。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
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
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
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
文言
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
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
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
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
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
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
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
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
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
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
的历史重任。
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
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
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
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我们进行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
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