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研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等。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二、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1.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2. 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文言文朗诵、辩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价值。
3. 注重朗读,培养语感(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注重音韵、节奏、语调等要素。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注重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1)引导学生阅读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
(2)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5. 加强比较,提高思维能力(1)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白话文,分析其异同,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概要: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
其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能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文言文存在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中,笔者就注重探究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些策略。
一、夯实学习基础,创造情感情境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文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无法谈起对文章的赏析了,更不会发现美和欣赏美了。
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
因为美是需要以情感为寄托的,需要情感这个纽带。
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把自身、学生及文章的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
比如教师在讲授诸葛亮的文章《出师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
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朗朗上口,彰显了我国古代散文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
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转折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特有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
如果纯粹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诸葛亮所要表达的情感讲授给学生的话,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的,也不会实现情感的共鸣。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文教学的意义1.启迪思想情感,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古诗文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情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思考古代诗文的启迪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古代作家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家文化精神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古诗文的背景和内涵,向学生介绍古代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心。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社会正能量,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传播和弘扬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具有正面思想和情感的古诗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49学习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考试中必然存在的考点,是需要教师重点教学的知识。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与现代汉语具有较大的区别,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强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爱好。
文言文不仅仅是中华古文化的精髓,更是古人们思想和哲学的智慧结晶,本身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文学审美价值,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修养。
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的“世界”,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千古之美。
课本教材中的篇章很多都是流传千古的极品佳作,无论是从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艺术性来说都具有极高的探究和教学价值。
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教材,通过自身对于文言文的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领略文言文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鼓励互相讨论,多鼓励少打击。
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大家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问答,表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言文一般会有-种抗拒的心理,这是由于文言文不够贴近生活的缘故。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赏识教育是通过赏析事物的美,传授美的知识和美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从学生的品德培育、语文素养的提升、文化价值观的传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品德培育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德修养和精神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创作,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于美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
例如,在教授《神奇的树》一文时,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引领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时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在讲述树的生长环节时让学生在 marvelling 的同时,从中体会到恒定不变的人生真理与不息的进取精神;在洞悉树干交错的纹理与叶片多彩的变换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人世崇高的文化情感等。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探索,将人文情怀融入教学,将精神食粮注入学生心灵,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更好地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
二、语文素养的提升“赏文化、悟真理、感生活,领略美的滋味”,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小桥流水》这篇经典的古文时,可以通过学生欣赏水墨画的美,感受到清新的雨后小镇的景色,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还可以学习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留行”等文化典故,探究其涵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三、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例如,在教授唐诗时,可以从诗歌中引出儒家思想,诠释儒道之辨,促进学生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与传承。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以教授《富贵不能淫》为例

53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共有四个方面,分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如何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寻找新的切入口,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科趣味性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以《富贵不能淫》的教学为例,运用现代的教学思想理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 教学实例当前,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而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我国经典文化的传承。
但是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学习效果难以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语文从来不仅仅是阅读,文言文也是。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又该从哪些角度把控呢?古文的传统教学就是字词的解释、精讲比较,句子翻译、句式特点的研习,再深刻些也不过是中心思想的探索总结。
其实,真正的古文教学远不止这些。
我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富贵不能淫》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和看法。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 周丽红——以教授《富贵不能淫》为例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一、语言是基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是基石,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升理解文言文语言的能力。
历史从来不是枯燥古板如木乃伊,历史应该是生动活泼的,那么带有文学性而穿越千年的古文,更应该是灵动的。
所以,与之相配的古文课堂也可以是活泛的激越的。
我是这样教本文的:利用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自主读通全文,其实这个过程可能3~4分钟就可以了。
初中文言文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重点与难点,多数初中学生因为无法理解文言文表达意思,认为阅读时有些瘪嘴,进而出现不喜欢学习、错误的认为文言文很难读等问题出现。
实际上,文言文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其中乐趣,其便会发现文言文学习的不同。
为此,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不一样感受的同时,喜欢上文言文学习。
下面文章主要对文言文中情境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方式情境教学法运用十分广泛,并且也比较简单。
在文言文教学活动创新时,教师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情境设计要对学生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知识探究。
其次,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有趣,进而喜欢上文言文学习,这可以为日后文言文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也有利。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积极作用(一)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有重要作用初中学生也有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运用新方式教学,既可以让课堂教学与学生这一成长特点相符,对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也有促进作用[1]。
传统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一直都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讲解,虽然不影响知识传授,但教学中长期运用这一方式,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让学生逐渐失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而情境教学法作为新教学方式,教学中运用这一方式讲解文言文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学生注意力吸引与兴趣激发等也有影响[2]。
(二)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
而初中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语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借助自身引导价值发挥让学生主动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探究,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等进行培养,既可以转变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习惯,也可以优化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3]。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诫子书》为例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9卷,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9,Sep.2020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诫子书“为例毛㊀娜(上海市曹杨中学,上海200333)㊀㊀摘㊀要:㊀文章在分析文言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应该始终和 有效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这一目标相一致的观点㊂并以‘诫子书“为核心示例,进一步阐释了日常教学中构建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步骤,即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㊁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㊁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来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㊂㊀㊀关键词:㊀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诫子书“㊀㊀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文言文占有很大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㊂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㊂ 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 前言 部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㊂ 课程 总目标 中也强调: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㊂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教学理念及理想的重要意义㊂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 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这一重任㊂因此,笔者拟以‘诫子书“一文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中心实例呈现,并试图在理论上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总结与归纳㊂一㊁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文言文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㊂不同时期对学习文言文的初衷的阐释各有异同,目标的变化也自然导致教学实践的调整㊂这里将诸种实践倾向归纳为以下三大类:其一,以 言 为本㊂即文言文教学唯 言 独尊,但凡文言必要 串讲 ,课堂上大做 翻译 ,着眼于应试,将文言文分解成实词㊁虚词㊁特殊句式等,大讲古汉语语法知识,用大量练习代替阅读,概括起来就是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㊂其二,以 文 为本㊂即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人文素养的拓展延伸,结果矫枉过正,脱离了文言特质而架空分析,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将文言文上成了历史课㊁逻辑课或者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思想品德课㊂402①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普陀区区级课题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探索研究 (项目编号:PtkyC20117)的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毛㊀娜,上海市曹杨中学二级教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㊂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内蒙古教育㊃综合版“2014年第12期,第56⁃58页㊂其三, 文 言 割裂㊂教师意识到文言文既要有 言 ,又要有 文 ,但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 言 加 文 , 文 言 割裂,或者二者结合得简单低效㊂通常表现为先 言 后 文 ,将 文 强加到 言 上去,而不是从 言 的内在自然体现出 文 ㊂现阶段,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已获得明确的阐释,于是文言文教学开始追求 言文并重 言文合一 ㊂如王荣生㊁童志斌提出 一体四面 ( 一体 指文言文文体, 四面 指文言㊁文章㊁文学㊁文化)文言文教学论①,主张文言文教学起于 文言 ,以有实用功能的 文章 和锤炼语言㊁考究章法的 文学 作为途径,最终反思与传承 文化 ;黄厚江提出 四文融合 主张,认为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 , 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地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㊂②无论是 一体四面 的观点还是 四文融合 的主张,都全面地划分出文言文由浅入深的四个层面:文言㊁文章㊁文学㊁文化㊂ 文言文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 用文言创作的文章 ,所以最基本的两个层面是 文言 (语言)和 文章 ;同时 文言文 又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所以更高层面就是 文学 和 文化 ㊂从文言文本身的学习价值上来说,四个层面中每一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意义和内容,但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角度来说, 一体四面 和 四文融合 都需要进一步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相结合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讲 文言 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力;讲 文章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 ;讲 文学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力;讲 文化 是为了让学生拥有 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能力㊂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确定文言文教学实践内容,更具备方向性和操作性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㊁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㊁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㊂下文笔者拟分两个步骤来实践‘诫子书“一文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步是设计原则的思考,在这里把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 作为节点案例,从理论角度归纳出基于 四个维度 的教学实践方案的产生步骤;第二步具体呈现‘诫子书“的教学内容,作为实践结果的检验㊂二㊁‘诫子书“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1 分析单元主题和文言文的内容主旨㊁体式特点设计的对象看似是独立的一篇文章,但实际上面对的是线性延展中的一个环节点㊂这一认知对教学至关重要: 环节点 意味着处于连续的结构中,这个结构前后的联系提供了确定该点的关键信息㊂‘诫子书“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㊂本单元人文主题为 人生之舟 ,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道德诫谕㊂人生和道德都是复杂而庞大的主题,本文之前的相关论旨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点,从而得以确认本文的教学层级㊂如果用关键词的方式展现,可以表达如下:作者 中国古代政治家㊁军事家;文体 书(信函);自然关联 对象:8岁的儿子;语言 文言文;自然关联 风格:质朴㊁整齐,具有韵律感;502毛㊀娜: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①②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㊂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第14-16页㊂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主旨 修身㊁立志㊁德才兼备㊂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㊂比如,对象与行文风格之间的联系: 幼年的儿子 这一对象与文章的长度㊁言辞的质朴恳切等方面的关联性;作者身份㊁才与品㊁历史上的作为等与主旨之间的关联;书信与对象㊁家书与道德劝喻主旨等方面的关联㊂这些联系分属不同教学维度,在设计中要进一步区分㊁安排㊂另一方面就是 溯游 ,即七年级上以后的文言课文可以从本文中获得何种认知技能㊂再以关键词为基点提出问题,如文言句式的整齐所具有的韵律美感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所建立的联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人生志向与古人思想世界的价值多样性等㊂这类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为将学生思维导入下一阶段做好准备㊂2 分析学情七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有所接触,但篇章意识㊁文化内涵的分析都处于初始阶段;基本语感和重要词汇的积累尚处于构塑期;从文言词汇的学习延伸能力来看,他们对如何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建立关系还缺乏感性接触和理性认知㊂从文化审美方面来看,这一阶段他们已经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比较浓厚的兴趣㊂以本文为例,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形势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功业事迹有所耳闻;作者诸葛亮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教师若由文学与历史的比较导入文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㊂3 设定课程目标将关联点依循具体文章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四个维度的层级上合理引导,以使导入和收束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个规划步骤也就自然呈现出来㊂就本课而言,结合单元主题和本文内容主旨,遵循 本文属于篇幅短小㊁句式整齐的文言 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韵律美,熟读成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2)梳理文章思路,合理分出层次;理解文章语句间前后呼应的关系,掌握正反论述的方式;(3)结合作者自身品行和历史影响,体会文章主旨,反思其现实意义;(4)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㊂由文章的基本观念来理解中国的思想传统㊂三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诫子书“的具体教学内容1 语感和词汇的积累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划分句子节奏后,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自然可以积累文言语感,提高学生诵读文言的能力,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㊂但文言词语的积累,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灌输㊁学生死记硬背这一方式,会使学习过程枯燥且低效㊂低效不仅指掌握一个具体词义的时长,更重要的是无法灵活运用,在学习的延展性上效果不佳㊂因此,解释重点文言实词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内合作交流:每人找出一至两个自己认为最不好理解的词语㊁一句自己认为最具翻译难度的句子,组员间先尝试互相释疑和翻译,再由教师引导分析相关文言词语的释义㊂因为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很多文言词语的现代释义有其内在的演变轨迹和规律可循,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寻找这类文言词语和其现代汉语释义间的关联,了解语义演变的规律,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将有极大的帮助㊂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最明显的差别之一是,文言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602毛㊀娜: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双音节的㊂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单音节文言词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相结合,产生出大量的双音节词汇㊂这些双音节词汇一直活跃到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词汇分别承担了原有单音节文言词语的各个义项㊂所以,学生自己尝试解释文言词语时,一个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用它组词,尽可能多地组出不同意思的词语,再结合语境选出最合适㊁最贴切的一个㊂当然,这要求学生有一定量的词汇储备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回忆起包含某个语素的多个词语并且选到与该语境最合适的词义是有难度的,但这仍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方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文言实词的含义,又可以促进学生词汇的储备和扩充,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调动词汇㊁分析词汇㊁使用词汇㊂比如 君子之行 的 行 ,学生可以组出 行走 行为 品行 德行 等若干词语,通过教师引导和点拨,结合后两句中 修身 养德 两个词语就可以判断,此处 行 解释为 品行㊁德行 更合适㊂另外,从造字法来说, 行 是象形字,本义为 道路 ,引申为 行走 ,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又可引申出 操行㊁品行 之义㊂俭以养德 的 俭 ,学生可以组出 节俭 勤俭 俭省 等词语,这些都是对的,但教师还要加以补充和分析: 俭 还可以组词 俭约 ,这里解释为 俭约 最合适㊂ 俭 是形声字, 从人佥(qiān)声 ,本义为 自我约束,不放纵 ㊂最初 俭 就是 约 的意思,即 约束㊁束缚 ㊂所谓 俭 ,不仅包括在物质上自我约束,做到节俭,还包括在精神追求㊁行为原则上也能自我约束,淡泊名利,坚持操守㊂所以诸葛亮说 俭以养德 ㊂险躁 的 险 ,学生可以组出 危险 冒险 阴险 等词语㊂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分析: 险 也是形声字, 从阜佥(qiān)声 ㊂从 阜 ,与地势有关㊂ 险 的本义是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 ,引申到人心就是 阴险,难以揣测 ,或者是内心不稳重不平静㊁爱冒险冲动,意即 轻薄 ㊂通过这样的词语释义,相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比直接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的效果要好,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词汇的调动㊁选择以及汉语造字㊁释义的规律也能有所了解㊂笔者认为,反复诵读以积累文言语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解词析义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增进对词义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 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能力而言,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特点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情感㊂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诫子书“篇幅短小,结构精巧㊂通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㊁结构层次,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㊁系统性和深刻性㊂教师可以从首句入手,提出文章的核心问题: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要如何做才能具备这些条件从而成为这样的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章的思路㊁结构和主旨㊂具体如下:(1)文章第一句里就明确提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㊂ 君子 就是诸葛亮希望儿子将来所成为的人㊂(2) 君子 是指有才德的人,它其实有两个条件,即有才学㊁有德行㊂诸葛亮在文中用两个 夫 分别予以提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㊂(3)诸葛亮认为要成为君子,首先要注意品行㊁德行,同时还要有才学㊂那么如何才能具备 有才㊁有德 这两个条件呢?分析两个 夫 字后所阐述的内容㊂注意理清每个 夫 字之后两句话之间的关702系,提示注意其中 丫杈句法 的使用,这种句法的特点是 先呼后应,有起必承,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适反 ㊂教师板书提醒学生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㊂图1㊀两个 夫 字开头的句子之间的 丫杈句法论述修身养德,提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因为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必须宁静才能致远㊂论述成就才学,认为 学须静也㊁才须学也 ,因为只有学才能广才,只有立志才能成学㊂这几句论述中, 修身养德㊁成学广才 是君子之道,而 静 俭 是修身养德㊁成学广才的根本㊂(4)诸葛亮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做到 静 俭 ㊂如果没能做到 静 俭 ,会怎么样呢?分析淫慢 险躁 是 静 俭 的相反表现,其后几句的内容其实是从反面说,如果不能以 静 俭 修身养德,不能以 静 志 成就才学,必将不能振奋精神㊁修养品性,从而虚度光阴㊁蹉跎岁月,最终一事无成而至悲守穷庐㊂教师板书提醒学生前后句子㊁层次间的关系㊂图2㊀‘诫子书“前后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5)文章的思路:句①②③从正面论述 静 俭 的重要性,其中句①②论 静 俭 对君子德行之重要性,句③论 静 俭 对君子才学之重要性㊂句④⑤从反面论述 静 俭 的重要性㊂若不能 静 俭 ,则必然蹉跎时光,老大徒悲,于事无补㊂(6)文章的主旨㊂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同时具备德行和才学, 静 俭 是修身养德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成就才学的必要基础㊂换句话说,人生之路上,必须要做到 静 和 俭 ㊂只有这样才能成德成才,成为君子㊂3 审美的鉴赏中国古代有 知人论世 的传统㊂孟子说: 诵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由此,教师可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㊁功绩成就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向的情感及价值观㊂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下:首先,由诸葛亮的小故事导入,用一副巧妙的对联概括诸葛亮的著名事迹: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㊂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㊂其次,过渡到学生对文学名著中诸葛亮的简要评价;再引入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形象 这一话802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题,可以借助后代诗人的相关诗句㊂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㊂ (‘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㊂ (‘蜀相“)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㊂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㊂ (‘咏怀古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分析诸葛亮在后世文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最重要原因:除了他的功绩和智慧,以及他对蜀汉的忠贞不屈,更在于他的个人修养和品行㊂在此基础上,讨论诸葛亮写这封信对儿子的叮咛嘱托, 静 和 俭 到底是什么要求,反思这一要求的内在智慧和它的现实意义㊂现在的世界喧哗热闹,大多数人终日忙碌,我们是否能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俭 的本义是自我约束,所谓 俭 ,不但要求在物质享受上要自我约束,做到节俭,还要做到在精神追求和行为礼节上能够自我约束㊁遵守原则㊁坚定操守㊂所以,俭则不贪,俭则公正;俭则有礼,俭则成德㊂这两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有切实的启发意义㊂4 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钱梦龙指出: 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㊂①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㊂‘诫子书“这篇文章中包含优秀的文化传统,教师在分析文章时,需要点出其中的重要思想㊂中国儒家的传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努力成为 君子 ㊂ 君子 ,不仅仅要求人有用,孔子说过 君子不器 ,意思就是人不能只求自己有用,同时还要品行正㊁修养高,对得起自己 人之为人 的内在品性㊂对于 道德 的看重和强调,在这篇文章中也有体现㊂最后可以安排部分补充拓展内容,如:‘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的论述: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㊂ 给圣人㊁君子㊁小人下定义: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通 无 )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㊂ 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 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㊂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君子 的传统㊂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历来很看重人的德行修养,理想的人才必然能够做到知识文化修养和德行修养两方面有机统一㊂其实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它也适用于中国当代㊂四、结语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为应对考试,这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效服务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㊂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语言的学习,以提高学生 语言建构和运用 能力㊂文言文是与现代汉语既紧密相关又有一定时代距离的古代语言,掌握文言能够大幅度提升母语使用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情感㊂文言文的学习也是篇章的学习㊂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㊁结构层次,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㊁中心思想㊁人物形象,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力㊁综合力㊁概括力㊁抽象力㊁论证力㊁判断力等思维能力㊂902毛㊀娜: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①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㊃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㊂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同时,文言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品质的责任㊂文言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学样式和文艺成就,体验和感悟其魅力㊂文言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㊁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得以了解本民族的价值传统㊁精神追求,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㊂最终有能力履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㊁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㊂中学教师必须合理地挖掘与课文配套的教学资源,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㊁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体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目的㊂TheDeterminationoftheContentofClassicalChineseLanguageTeachinginJuniorMiddleSchoolsfromthePerspectiveofKeyCompetenciesofChineseSubjectTakeJieZiShu(TheLetterofCommandmentstoSon)asanExampleMAONa(ShanghaiCaoyangMiddleSchool,Shanghai,200333)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lassicalChineseteachingpracticeandteachinggoals,thispa⁃perputsforwardtheviewthattheteachingcontentofclassicalChineseshouldalwaysbeconsistentwiththegoalofeffectivelyser⁃vingthecultivationofstudents keycompetenciesofChinese.TakingJieZiShu(TheLetterofCommandmentstoSon)astheex⁃ample,itfurtherexplainstheprinciplesandstepsofhowtoconstructteachingcontentindailyteaching.Inotherwords,thede⁃terminationoftheteachingcontentshouldbeinaccordancewiththethemeoftheunitandthecontentandstyleoftheclassicalChinesetext,shouldbecombinedwiththestudents learning,andshouldalsotakefouraspectsintoaccount:th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language,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inking,theaestheticappreciationandcreation,andthecul⁃turalinheritanceandunderstanding.Keywords:keycompetenciesofChines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language,JieZiShu(TheLetterofCommandmentstoSon)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冶性情,升华品位,追求情趣,提高修养。
这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古诗词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不少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具备观赏愉悦性,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体味韵律美.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古诗文的韵律美体现在其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恬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因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多诵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又都
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
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诵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体会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二、读文品语,体会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
贾岛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经历,杜甫则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优秀的诗人,对于诗歌语言的锤炼是绞尽脑汁、用尽心血的。
所以我们读诗必须用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
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老渔翁的生活是如此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
如果我们再联系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柳宗元也从政治权利的中心被抛了出来,他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
在永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又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
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因此,那个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性格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的形象,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的形象的真实描绘。
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至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三、析文入情,体验情感美。
诗言志,词言情,感情是诗文的生命,是诗文的灵魂。
大凡优秀的诗文,都是作者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际遇,呕心沥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诗文,品析情景,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文的情感美。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精细全面地观察和独到的审美追求,从身世、经历、品性到外在形态与内在性格的美的结合,将莲花的可爱、可敬、可咏、可赞一一再现在人们眼前,句句是精妙的绘景,笔笔是精辟的传神,再融注作者的情思与意趣,使莲花的净洁清幽、高雅挺拔的形象,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学生从作者对莲花的审视与再现中受到美的教育。
四、赏文融境,领略意境美。
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所以,在品诗词的意境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在理解诗词的意象时,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
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
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在学生边读边想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美景,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五、由情入理,领悟哲理美
诗是哲学的智慧,人类的良知。
诗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总是要传达出自己深沉的思索和反思,这种思索和反思就是诗人的理性认识,我们通过对诗的整体把握,情感捕捉以及意象再造,实现对诗歌理性的整体鉴赏。
由情入理获取对诗的美学认识。
诗词中蕴涵的哲理情怀,也要通过品析情景,体味感受。
品读这样的诗词,应该让学生了解诗人怎样豁达地面对生活,乐观地面对挫折。
例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明了人生的变幻无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要乐观面对。
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喻即使身处困境,但仍然是有希望的,只要过了眼前困境,就能迎来转机。
还有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说明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所理解,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品味欣赏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所
以,古诗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其审美功能,通过在诗词声韵、语言、意境、情感、哲理等方面的分析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获得鉴赏知识,锻炼鉴赏能力,提高鉴赏水平,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趣,真正流淌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文言文部分)
[2]《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徐栩)
[3]《初中文言文审美教学初探》(萧山所前一中夏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