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和养成良好审美习惯的重要时期。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对诗歌的喜爱和热爱。
古诗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和思想,抒发着对自然、生活、人情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古诗,能够融入其中,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交流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手法表达抽象的意象和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古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将抽象的意象变为具体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比喻,进行立体思考。
这种思维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3.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古诗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传承价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优雅细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志趣与境界,接触到s古代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这种文化修养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者和古诗产生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唐诗宋词的赏析和欣赏,展示古诗的魅力和艺术性,让学生从中感悟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思想。
再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活动,如创作古诗、朗诵比赛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体验。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通过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通过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1. 引言古代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远的人文主题。
在现代教育中,将古代诗词纳入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通过古代诗词如何影响学生,并展示它们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古代诗词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影响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读者,在其中折射出美和真理。
将古代诗词引入教育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感和审美价值观的理解与感知。
- 古代诗歌传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 古代经典名篇蕴含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为学生提供了开阔思维、拓展视野的机会。
- 学习古代音韵规律培养学生对音韵美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古代诗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古代诗词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学习与欣赏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 古代诗词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情感的思考与观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学习古代名家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帮助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伦理意识。
- 通过分析古代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出更好的广度与深度。
4. 在教育中应用古代诗词为了将古代诗词发挥最大作用并融入教育实践中,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建议:- 教师可以选取适合不同年级和知识层次的古代诗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授与讲解。
-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背诵、仿作等方式亲身体验古代诗词的魅力。
- 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古代诗词元素,如在墙壁上刻写经典名篇、开设青年文学社团等。
-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古代文化艺术活动,如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等。
5. 结论通过将古代诗词纳入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
诗歌是诗人 的情与景、心 与物相互交融 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 《 人 间词话 》中就说 过 “ 境非 独景物也 ,喜怒哀 乐亦人心 中之境 ”。有 的雄伟 壮阔;有 的绚 丽纤 细;有 的悲 凉凄婉 ;有的豪放旷达 ;有 的含 蓄典雅 ,景象万 千。一首诗 就是 一幅或 多幅美丽 的画。如 陶渊明的 《 归 园田居》绘 出一种清新 自然 , 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 图景 , 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 宁静的心情;韦 应物 《 滁州西涧 》则有 静有 动,以动衬静 ,雨前 涧边的春景构成一 幅幽深 的画面,雨 中西涧 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 ,都流露 了诗人心情 的 闲适和恬淡 ……可见诗歌 的意境美是诗人 的 审美意识对现实美 的能动 反映和创造 ,因而 渗透着艺术家 的审美趣 味,审美理想 和审美 情趣 ,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 二、诗歌美育实施策 略 俗话说 : “ 爱美 之心 ,人 皆有之 。”古 往今 来,大量 的诗 词作 品为这句话作 了很好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5 5 0 3 0 0 六中贵州省开阳 贵州 开阳 古 田
【 摘 要 l古代诗词教学是语吏教学的 美 ,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 的整齐。
一
个重要 内容 ,通过 审美教 育,培养 学生正
( 四 )感受诗歌 的语言之 美
高 人 的修 养 。
课本 中诗歌 的美育 因素分析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 园,是人类 审美的集 中表现 ,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 的得天独厚 的美育资源。 纵观现行语文教材人选的诗歌 , 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的典 范性诗歌 ,它们 本身就是一个琳 琅满 目的美 的世界 ,每首诗 都与美有关 ,与人的美化有关 : ( 一 )美在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陆机 《 文赋 》 中写道: “ 遵 四时 以叹逝 。瞻万物 以思纷 ,悲落 叶以 劲秋 ,喜柔条于芳 春。” 鲁迅 曾说 : “ 一切 美 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 听之人 ,为之感 到愉 悦 。” 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大凡优 秀的诗歌 ,往往渗透 了作者强烈 的思 想感 情。例如 : 《 天净沙秋思 》中的游 子思乡之情 ,《 关雎 》 中的男女恋情 ,《 乡愁 》 中的渴盼统一之情 , 《 沁园春雪 》中对祖 国 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等 ,诗歌美育教育讲究 以情动人 , 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 ,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 二 )美在语 言 诗歌 的语言是 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 ,处 处 闪烁着美 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 的, 它既有精炼含 蓄的特点 ,又有 优美生动的神 韵 ,因此 。语言美是诗歌 中的主要审美因素 之一。 王安石 《 泊船瓜洲》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的 “ 绿” 字 曾用过 “ 到…‘ 满… ‘ 过…‘ 入” 等十余字 , 最后才选定为 “ 绿”, 它看似平凡 , 却动静结合 ,表达 内涵更 加丰富 ,不仅描绘 出江南春意 的盎然 生机 ,也 暗示 了作 者再次 进京 的喜 悦之情。白居易 《 暮江吟 》中 “ 一 道残 阳铺水 中”的 “ 铺 ”这与郑板桥 “ 咬定 青 山不放松 ”的 “ 咬”字都是经 过反 复推敲 锤炼 以后才写入诗歌的, 内容表达贴切准确 , 在浓缩的诗句 中包含着 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 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 三 )美在形式 诗歌的形式美 , 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 , 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 “ 精… ‘ 妙… ‘ 新” 。 如《 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 中,诗人 以白雪 作为 全诗 的背景 和贯 穿始终的线索 ,从雪写起 , 又以雪终篇 , 前后关联照应 , 浑然一体。 而《 马 嵬 》这首咏史诗 ,则是 以倒叙 见奇 , 先 说唐 玄宗 “ 召魂之举” 的荒唐 ,再追述 马嵬 之变 后的凄凉 , 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 ,尺幅之间 , 可谓一波三折, 曲折幽深 。 二是表现为建筑美。 从诗歌 的外在形式 来看,往往具 备一种建筑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2.No7 3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1 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古诗词,可谓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们用自己的妙笔让诗句生出的“花”,产生了诗中有画的审美效果。
如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句一景,七字一画,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又如杜甫的《春意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黑”、“火”、“花”等词有着鲜明的色彩美,展现出的一幅江春雨意图和雨后群花盛开的胜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
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交待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
由于作品创作在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
如教学《忆江南》一诗时,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象,而且也表达了诗人离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江南后仍怀念江南的心境。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无法领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因此,只有从介绍写作背景来引导学生领会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 分析人物,感悟古诗词的人格美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
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人文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也非常重要。
诗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洗练,意境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含蓄而生动,像无声的音符,给人无限的美的遐想。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能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一、把握主旨,感受文学形象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
据此,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认识其“个性美”,乃至“人格美”。
如陶渊明的“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杜甫的“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的“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必须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理解,去认识。
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千年以来,仍能令人感到诗仙李白才不遇,志难酬,弃俗高蹈、飘然独立的人格形象;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自然能体会到苏轼的达观与豪放;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自然能体会李煜囚居生活的寂寞孤苦,难以言状的离国愁情。
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自然会感受在木兰身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它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中,欣赏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美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材中,其中的古诗有将近五十首,这些古诗体现出古代人的艺术美感,蕴含着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情感等,所以,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古诗词的解读,做好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启蒙,引导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古诗词,陶冶情操,体会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比较直观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与日常学习中感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生活中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来开展对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构造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
一、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一)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授课讲学教学方式,教师讲解教材,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口头讲解解题过程,这是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之前教师惯用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传导知识,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教学的步伐前进,阻碍了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积极发展。
教师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下最重视的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理解,虽然在如今新课改的发展下有所缓解,但是依旧还存在着。
在一些比较偏远地方的教师依旧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古诗词的方法,因为这些地方无法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只能通过在黑板上将对诗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解答,将古诗中所蕴含的简单的思想情感比较抽象地表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去硬背下来,当学生可以背诵后就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忽略了这一方面的教育,这也就是古诗词教育为何无法有效开展的部分原因。
(二)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现代各个学校的语文教科书上具有的古诗词不管是来自哪个遥远的朝代,这些古诗词的语句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语言鸿沟。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人文价值,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古诗词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本文将就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古诗词教学对审美情感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意境深远、情感饱满的古诗词,带领学生欣赏和品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热爱。
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听、说、读、写、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通过朗诵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诗画、模仿古诗词写作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古诗词的美感,培养他们审美情感。
二、古诗词教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语言的艺术表达。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语文素养,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扩展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鉴赏,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三、古诗词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涵义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实地感受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走进文化场馆、名人故居,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夺目的一席。
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中“阅读”部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谈一下拙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品味美的意境
让学生对诗歌感知整体,串联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意境,是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
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对象,是作者表达情致的具体载体。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是诗人选择意象和创设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
古代意境优美的诗词,使诗歌既反映客观的本质真实,又有产生审美活动的情感体验,因此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真正体味到诗词特有的意境美。
具体方法如:1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
如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时要启发学生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2引音乐、美术入语文课堂
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和诗词相和谐的一段古典乐曲,或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那幅画面。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有助于重现、品味诗词的意境。
如教学《秋词》,在充分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导学生画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尤其是鹤的“排云”的动作、诗人“引”的情态,一定要画出来。
3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在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品味鉴赏意境,相互启发,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潜能。
二、鉴赏美的情感
诗词,以情感表达为主。
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中也一贯注重诗歌情感的鉴赏。
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释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实内心;体味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情……;更学到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教学生学做文、学做人。
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因此,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升华美的境界
诵读古代诗词,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实际运用,拓展美的领域,升华美的境界。
具体方法如:
1归类积累法
如按作者分类,情感分类,内容分类,体裁分类……学生的知识系统了,又可以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精妙绝伦,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古文的修养。
2今曲唱古诗法
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然后唱诗。
教唱、齐唱、轮唱、独唱……以前枯燥的吟诗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
这样,真正做到了把教育寓于审美愉悦中。
3联系生活法
把“美”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中去,要求每天引用一句古诗词给自己,给朋友,给亲人。
恰当的语境,优美凝炼的古诗词,催人积极、上进,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睦相处,这样的环境,会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诗词的审美教育中可探索的东西还很多,本文难以尽述。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诗歌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通过与诗人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