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doc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古典诗词的特点与美学价值,指出其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分析了古典诗词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强调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然后,论述了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内涵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强调了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他们更加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加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古典诗词、特点、美学价值、作用、感悟、内涵、审美情操、重要性。
1. 引言1.1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诗人们以精湛的笔墨刻画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文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其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有文化底蕴的人的有效途径。
通过深入学习古典诗词,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精髓。
1.2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者:陈丹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摘要: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承载着历代文人不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所必学的一种体裁,在学校教育中,古诗词更是作为一种多元的载体,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这其中,最为显著,也是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方面,便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的写作核心,择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对古诗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具体过程做如下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所谓审美情趣,是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大有裨益。
而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本身从构成方面便具备有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等的特性,是养成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于这几种因素的引导教学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下三点为其中之一,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情境阅读,感知诗词意境美良好的意境是优秀古诗词所必备的一项特征,这些意境或唯美、或大气、或磅礴、或深情,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存于其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这些意境的感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对学生们加以引导,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情境阅读的前提下去切身的感知诗词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望海潮·东南形胜》这一首宋词时,我便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对相关情境进行了创设。
这首词是一首景物描写的名篇,意境在于用唯美的文字手法将现实环境进行了呈现,从而让不同时代的人得以以这首词为“窗口”,穿越千年的时光看到当年杭州城的盛况。
据此,对于其意境的再现,我首先应用多媒体屏幕在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徐徐展开播放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图画,从而使开篇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的景象直观的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与此同时,我还利用音频为视频画面配以相应的人声鼎沸的之声,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入情入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诸如此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为审美情趣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浅析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胡道波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6期摘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历代诗文都占有重点地位,但是学生对作为历史人文瑰宝的古诗文感到棘手。
古代诗文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和精神美。
学生有效学习了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美的感知和鉴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本文介绍了古诗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古诗文审美教育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古代诗文审美教育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仁人志士热血与激情的抒发,更是历史人文价值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趣味和心理的诗文表达。
高中学生可以从古诗文教育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美丽,还担负着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一、以形象美点亮双眼,以语言美牵引人心。
古诗文中塑造了许多形象美,包括人物形象和山水环境。
这些美丽很容易打动人心,在诵读的那一刻,鲜活的色彩骤然闯进平凡的世界,令人眼前一亮。
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简单几句景物描写便将项脊轩的夜色点亮起来。
对月夜下树木清风的描绘,让人好像立在树下,清风袭来,心情舒爽,妙不可言。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根据文意,自行想象人物形象或是情景,使自己仿佛置于故人的小院之中,正欣赏着清风明月,从而感受到诗人“多可喜”的由来。
古诗文的语言是美丽的,如同笔下生花,用尽天下最美好的文字来赞美生活。
它的语言又是写实的、精练的,用最朴实的言语说尽心中的千般思绪、万般愿景。
古诗文的语言往往最容易牵动人心,将人们从不相干的路人引入诗文的故事之中,让人为之流泪叹息、思绪万千。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打动了多少人心,看似简简单单的叠字词,却牵动着心底最柔软的心弦,让人体会到她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及心中难以言说的辛酸与寂寥,为之叹息,不免想起自身曾经经历过的心酸与寂寞。
新课改背景下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析

三, 悟 出诗歌所隐含的哲理 。这是分析综合 的过 程 , 是由具体到抽 象 、 由感
烟花三月、 黄鹤 离 别 的 特 定 环 境 中 , 达到 了“ 润物细无 声” 的 境 界 。 既 性上升到理性 的过程 , 处 理得 好可 以达到 “ 照 亮人 间”的良好效 果 ( 普希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 又很快 领略诗 歌所蕴含 的两位 诗人情 意绵 绵、 金) , 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苏轼 的《 题西林壁》 ~诗 时, 我是这样引导 学生 难 舍 难 分 的 依依 惜 别 之情 。教 学 时 , 要反 复让学生听 , 配 乐 朗读 , 要 求 学 生 探 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 同” 者依 据所蕴含 的深刻而丰 富的哲 听 出语音 、 语调、 停顿及重音 , 为以后 的模 仿朗读 、 颂吟 、 玩味诗 歌蕴含 的思 理 的。首先 , 引领观察 , 感知诗 意。借 网络 资源 , 展 示庐 山的整体 风貌 , 再 想感情奠定基础。
I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古诗教 学 审美教育
古典 诗词是 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最精华 的体 现。千百年来 , 已成 为我们 中整体感悟, 在读中有所感悟 , 在读中培养语感 。 ” 古人也云 : “ 高 声朗读 , 以
民族精神约定俗 成的教科 书。不同类 型的诗词 有利于 培养青 少年 的审美 畅其气 ; 低声漫 吟 , 以玩其味” 。诗歌是有 声的画 , 只分析 、 揣摩意境 之美是
一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袁行霈说 : “ 好诗都 是富于 启示性 的。 ” 我们在 鉴赏 首诗时 , 不能只停留在诗歌的语 言美 、 意 境美 、 情 感美上 , 还应 引导学生
带入诗歌情境之中, 进 而能真切地感 受诗歌 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在 教学唐 挖掘和探索诗歌所隐含 的深刻 的哲理 和启示意义。在教学 时, 要 引导学生 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诗时, 在课 堂上 播放配有哀婉 从现实生活 中找 出众多的类似现 象, 再联 系诗容 、 诗情 、 诗形 、 诗意, 举一反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在诗词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 四、 采用综合评价 , 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和发 展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 进行信 息技术 实践活 动时 ,学 生必然要 经历信 息活 动的探究 过
4 .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相关 ) 的作 品
5 . 教师 、 学 生协作 的作 品
出学 生的学习兴趣 , 将会使教学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 。激 发学生 情境 , 并对学生进行 朗读指 导 , 让学生能够融入感情 地 、 有节 奏感 学 习诗词 的兴趣 可以利用典 故和趣 闻 。例 如 , 我们在讲授 《 醉花 地投入 到诗词诵读 中, 更好地理解诗词 中的意境。 荫》 这首词的 时候 , 可以从词 人李清照和她丈夫 的故事 人手 , 通过 总之 , 诗词 中具有韵律美 、 意象美 、 语言美 、 意境美 等多种美 李 清照丈 夫赵 明诚 与妻子 比词 的故 事 ,让 学生对这 首词充满 期 学元素 , 对学生开拓美 的视野 、 陶冶美 的情操 、 唤起美 的向往 都具 待,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增强课堂效果 。除 了激 有 重 要 意 义 。 我 们 应 当 在 诗 词 中 加 强 审 美 教 育 , 让 学 生 徜 徉 在美 发学 生 的学习兴趣 之外 , 教师还 要注重方 法 的传 授 , 让学生 在诗 之 中, 让初 中语文课堂充满美 。 词学 习中更加如鱼得水 。 二、 创造诗词学 习的教学情境 画面 , 这就是诗词和画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利用诗词 和画 的这
6 . 学 生 自我 评 价 技 能 的 发展
在初 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中, 学生成长记 录袋 可以作为不断
程。因此 ,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发 展的信息来源 , 为教 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 , 让他们及时 、 准确
培养审美情趣感受诗词意境

培养审美情趣感受诗词意境摘要: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文化遗产中,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典型体现,包含着万千美好的意境,蕴育了无数的美好情愫,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健康审美观的重要时期。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极为重要。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层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审美创造”视域;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渗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对学生审美取向、精神品质和情感价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对促进学生美育发展以及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教师应将美育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进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助力学生实现美育、德育和智育协同发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审美教育全面渗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学生发展。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品位,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和文化之美,主动追求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展现新时代小学生的精神之美,使其快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第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基于审美情趣培育的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剖析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与美育相整合,丰富课堂美育资源,从而实现美育教学全面渗入古诗词教学,这同样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第三,促进美育全面渗入小学各科教学活动。
在培育审美情趣的视角下,将审美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可以为其他科目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从而推动美育在英语、数学、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内的渗透,促进美育全面渗入小学教育体系。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摘要: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学科之一,目的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其中便包括审美素养培养。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符合初中语文教育目标。
但如今古诗词教学情况并不理想。
一些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因而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和策略,着重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效策略加以探索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前言: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审美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基本素养之一。
涉及到对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等方面能力。
教师以多元化、多样化手段紧密结合二者,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瑰宝,其优美语言、深邃思想、丰富意境,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对个人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都将产生非常强大推动作用。
首先,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古诗词中,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朗读和吟诵,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音韵之美,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其次,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想象力。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借助意象、象征等手法,创造出生动、具体艺术形象。
学生通过理解这些形象,将切实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更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诗词教学着重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具体来说,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将古诗词中美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之中,以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不仅提高文学素养,还将切实强化创新思维和创造力[1]。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情境创设是如今教师引入并应用课堂教学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
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
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
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
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
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
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
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
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
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
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
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
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
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