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 , 我们 可透过课 文优美语言 的本 身 , 抓住重点词 句 , 启发 学生 揣摩 , 品味语言美 。 通过优美的文辞 , 让学生审视感人的 画面, 产生对 自然美 、 风光美的热爱 , 激发他 们对祖 国山 河壮美而 喜悦的感悟 。例 如 , 唐代诗人 自居易 的《 江 暮 吟》 : 道残 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 诗 中描绘 了深秋时节傍 晚江上 幽静美丽景色 , 诗人 用珍珠 比喻露珠 , 用玉 弓比喻 新月 , 不但贴切传神 , 而且 创造 了一个清新 、 幽美静谧 的境界 , 沁人心脾。 二、 分析情境 。 理解美 审美 教育的 中心环 节是从审美感受 提高到美 的鉴 赏, 从而理解美 的实质。 从认识过程来说 , 虽是从感性认 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但 形成审美观念 的认识过程 的飞 跃, 仍然须伴随着形象。因此 , 必须很好地引导学独明。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 指导低声慢吟 , 使学 生感受到杜 甫的沉 郁顿挫 , 心情 开朗 , 并体 验交流诗文 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该怎样读 。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 , 通 过 口、 、 、 耳 眼 心并用 , 学生的理解 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 , 逐步培养学生感 悟古诗语言内涵 。 3 . 欣赏意境诵读 欣 赏意境诵读 , 是在学生深入 理解诗 意 , 把握作者 思想情感之后 , 让学生进行诵读 。 古诗文注重句子锤炼 , 讲究谋篇构思 , 许多诗句是“ 两句三年得 , 吟双泪流” 一 。 欣 赏意境诵读 , 就是把诵读过程作 为欣赏诗词的过程 , 组 织 学生积极想象 , 自己置于诗词 的意境之 中。例如古 把 风》 :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籽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我让学生 自由地低声慢吟 , 边读边交流讨论 。他们 在读 中悟 , 中读 , 悟 那同情 的语气 , 那不平 的愤慨充满学 生诵读声中 , 学生在读 中受到真 、 、 善 美的熏陶。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深远而广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就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展开讨论。
一、古诗词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具有深沉的审美意义。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表现力,领悟到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感,丰富审美体验,增强审美能力。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妙,更在于其所展现的审美情感。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和欣赏美,塑造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增强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1. 教师示范引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诵读等方式,将经典的古诗词进行生动的表演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背景故事,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去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美。
2. 多角度解读古诗词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是多维的,可以从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营造、语言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古诗词,帮助他们感受诗词中的情感,体验其中的美好画面,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 创设情境体验美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中的美。
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的花草丛中,让他们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与莺歌蝶舞中的美景相得益彰,从而增强对古诗词中描绘春天的理解和感悟;或者可以带领学生去山水间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古诗词中描绘山水的意境相互呼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审美意义。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和养成良好审美习惯的重要时期。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对诗歌的喜爱和热爱。
古诗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和思想,抒发着对自然、生活、人情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古诗,能够融入其中,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交流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手法表达抽象的意象和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古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将抽象的意象变为具体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比喻,进行立体思考。
这种思维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3.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古诗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传承价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优雅细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志趣与境界,接触到s古代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这种文化修养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者和古诗产生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唐诗宋词的赏析和欣赏,展示古诗的魅力和艺术性,让学生从中感悟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思想。
再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活动,如创作古诗、朗诵比赛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体验。
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

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兴宁市黄槐中学曾新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许多经典名篇,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一不是精辟之作。
这些名篇佳作,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世界、深邃幽远的意境,能使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经典诗词这一文化载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
经笔者多年的探索发现,将音乐、舞蹈、绘画等美学形式与诗词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能好更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效。
一、吟咏诵唱,体会音乐美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其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
因为押韵能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也能使得其更具和谐美。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朗读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揣摩朗读节奏: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词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这是按音节单位来划分的,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句为4个音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
现在,我们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定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词的朗读节奏比较灵活,所以要灵活处理,才会有更好的朗读效果。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理解古诗词的特殊音律和内涵。
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也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其次,在揣摩节奏的基础上,应分析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诗词创作的背景,体味诗人的情感起伏。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审美价值,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始终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其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一、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首先,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们的音韵、韵律、格律、乐律等方面都极有特色,具有深厚的音乐美感。
其次,古诗词更是意境诗意的表达,传递文化精神的载体,具有高超的文学美感。
第三,古诗词通常与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历史人文等方面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与认知,具有深远的思想美感。
1、注重感性认识。
小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学习方式与大人截然不同,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应该更注重感性认知。
可以通过听古诗词朗读、观察诗词中描绘的景物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音韵、韵律、意境,形成深刻的感性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2、注重情感体验。
古诗词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验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其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美。
可以让学生通过逐句逐句地阅读诗词、模仿古人的情感描写等方式,让其真正体验到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培养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注重批评与鉴赏。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多书写感想并与同学分享,让学生互相批评与鉴赏,从而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
1、《登鹳雀楼》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美情景和对人生的感慨,更是古代文人“仕途梦”和爱国情怀的鲜明代表。
“白云生处有人家,参差荇菜出池塘;”“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些语句有着独特的音韵和韵律,透露出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
应该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
郁的情感色彩。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诵读、欣
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古诗词对情感认知的引导作用,培
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文化教育。
古诗词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师应该通过
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和生活
哲学。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尊重和爱护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教师还应注重语言教育。
古诗词具有精美的语言艺术,它的词句优美、富有节
奏感,富有韵律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与欣赏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培养
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些小诗,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后,教育教师还应该注重思维教育。
古诗词的阅读需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
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启发问题、讨论等
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是指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背诵古诗词: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语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解读古诗词:通过解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创作古诗词:通过创作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乐趣。
4. 比较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美的力量和价值。
同时,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化认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们运用巧妙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其中的美丽和韵味,培养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增强对美的敏感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特色、文化背景和思想观点。
他们可以通过欣赏、背诵和理解古诗词的方式,感受到其中的艺术之美,学习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评论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意象丰富,经过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背诵、模仿和创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古诗词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的意义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可以通过韵律、对偶、象征等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媒体和艺术形式,开展诗词朗诵、诗词合唱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审美教育。
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引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审美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指出“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认为,借助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中国诗歌,尤其是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大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文质兼美,本身就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么,如何借助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呢?我在十几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品析字词,感知诗词的语言美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性。
诗词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
像我们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如此。
诗词教学时要重视诗歌字词的品析,感知诗词语言独特的美。
如杜甫笔下的《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若一般写来,用“外”也能讲得通。
通过进行对比品析,方知“含”字用得妙,妙在它把诗人所站的位置点出来,原来诗人是在屋子里从窗户内向外瞧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尽收眼底,便显得一切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避开了正面写人。
又如《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都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绣、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
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匠心独运,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中国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又富有节奏感,有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节奏感也是诗词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使声音的刺激具有规律性,读起来有一种舒适感,便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使古诗词易于被记住;二是以一定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
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反复诵读,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词的意境。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似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诗词节奏的规律,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的节奏和韵律,做到“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这样,就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情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细腻纯美的情感,达到美的内化。
诗词的音韵之美,靠吟诵才能感受得到。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得到的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进入意境,欣赏诗词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描摹风采,而诗词则是用语言绘色绘形。
王维是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大诗人。
他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看到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当然古人说:“诗中有画”。
不仅指王维的诗,中国古诗词大多如此。
所以,诗词不但要吟诵,还要联想和想象。
没有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的干瘪的文字符号就不能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例如学习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依山而落,余霞满天。
黄河水滚滚东流,映着晚霞的金波粼粼,如铺天扯地的闪着金光的万里长练。
一位诗人登高远眺,却无论如何也望不到河的尽头。
这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中构成,好像电影银幕上的镜头一样,在眼前一一展开。
学习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暮雪纷纷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北国茫茫的雪地上一面红艳艳的旗帜,红白相映,美艳之极。
古诗词表现的这种绘画中的色彩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得到了美妙的审美愉悦与享受。
当然诗词中写景状物的诗,更是为我们展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隽永的画面。
现在的课本都为古诗词配了一幅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
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推敲品味,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视频和插图,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古典诗词的图画美。
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一幅醉人的秋天山色画,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去感受画面之美,从而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与诗词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诗词的画面美。
三、展开想象,体验诗词的情感美《诗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曾有过精辟的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展开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因此诗词教学中,要由景引情,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如教《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春天想象成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伸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
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
又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
诗人静听鸟啼,亿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楼台烟雨。
通过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感情色彩,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感。
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不同的诗词,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丰富多彩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如《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反复诵读,继而体会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通多诵读,切身感受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情;杜甫的《茅草为秋之所破歌》里描写了诗人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教学时请学生置身于杜甫的那个特殊情境中,诵读时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杜甫,进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语文建设》2011年7.8期《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5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唐诗鉴赏辞典》200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