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

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陶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审美人格

引言

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

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张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不论是先秦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3]

正是因为古典诗词凝结着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等,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较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会主张“实用”至上,视语文为工具,那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教育必然会失掉它自身独特的人文性。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把

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简单地归结为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把握作品主旨……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是非常注重诵读的,信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重用法‘涵咏',强调的是整体感悟,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领略品评诗意、诗味,体验高远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陶冶,这种富有人文教育功能的古典诗词教学恰恰被现代语文教学冷落了,遗忘了。”[5]试想,当我们忽略了诗词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只是扫清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的字词障碍,并把握一下诗词大意,学生怎能理解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古人之所以重视诵读和整体感悟,目的是要学生反复体会优秀诗歌中那种难以言说的诗情、诗味。”[6]为此,现在的一些人对待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思想就是多背,广采博收,增加积累。这一方法,不无道理,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多背,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诗歌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为严谨、纯粹和精微。试想,学生就是把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背得烂熟,恐怕也难以理解其中凄凉的滋味。

为解决这一理解诗意的问题,在日常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往往是过于简单化地把文言诗翻译成白话散文,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一下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便完事大吉,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是否体味到浓浓的诗意。试想,当我们把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简单地拆解成为:

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

钓着鱼,冰冻的河,雪。

然后,再翻译成“一个穿着蓑笠的老年人,独自驾着一只小船在寒冷飘雪的江面上,钓着鱼”时,原诗中的诗情画意和那丝丝禅意,袅袅无穷的余味便在这白如开水的白话中丧失了。虽然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由“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等意象(景色片断)所组成,但是诗的意义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不是几个意象(景色片断)的简单堆砌,而是各个部分互相交融、渗透,是蕴含着寂寞、寒冷、孤傲、清高的氛围和情韵,所要展现是一幅凄美的寒江独钓图,而白话翻译的教学在无形中就消释了古典诗词浓郁的情味。

经过白话的翻译之后往往会详细、精确地解析作品,之后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主题定论归纳教学的结果是破坏了诗歌丰富性和美感,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诗词就会变成了僵化空洞的观念,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被无形地剥夺。接受美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完成后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去进一步建构。”[7]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读者在阅读、赏析作品中的主动性,也表明读者在赏析中想象的重要性。在古典诗词中,其开放性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故意“留白”,使其意境深远,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创作上的“留白”即是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的“空灵”,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

的“秋思”之情。读者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游子见到的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我们所体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这也表明了古典诗词的这种意境乃至主题的模糊性、开放性,是无法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但这正给了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应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去体味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需要审美、人格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性格不稳定,审美观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将对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刻板僵化的说教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因而形象感染与逐渐渗透是应该把握的首要原则。而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是以审美为内容,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这才是最佳途径。因为“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8]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文学创作教育、文学鉴赏教育和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广泛受到文学的滋养,在文学审美的实践中提高鉴赏和创造文学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文学观。”[9]那么,中国古典诗词所记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所展示的优美凝练的语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与人格教育的。

由于文学作品的“意象客体是由文学语言所建立的,而语言又是由一个个语词和句子构筑起来的,因而作为文学客体的整体意象的客体世界与单个语词和句子指涉的意象客体之间,必须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两者的关系不是一种机械的相加,而是旨在创造审美价值的意象建构。这样,语词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确定意义,而且还必须和整体中的其它语词形成一种价值关系。这就是语词的连接、组合等结构方式,必须服从于意象客体所表达的情感、意识和心理,这才能产生意象客体独特的审美价值。”[10]比如抒情的意象客体,通过情感对象独特的安排,可以非常简洁而强烈地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如上文提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通过众多的名词(意象)的叠加,表现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怅触无边的诗境,对这首词的诗境而言,“它的创造的最后完成不只在创作主体那一端赋予它生命,它还需要在接受主体这一端‘灌注’新的生命因素。”[11]而我们“把握这个诗境必须通过联想把这些意象深发,并组合、融化起来,”[12]这个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联想,想象得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把一切都讲透了,学生没有了联想的空间,没有了审美主体的体验,这对学生的联想力及想象力是一种扼杀。

(二)当前的语文教育要求进行审美、人格教育

在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13]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

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审美教育的方式是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国家情、父母情、同胞情,也由此培养健全的人格。

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4]“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15]在教学建议中也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16]等等。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这表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包涵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操作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落实审美教育,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1 吟诵感悟,提升审美感悟的能力

在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实现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吟诵感悟能力,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积淀素质。因为感悟对学习的作用是直接的,我们只有把文体感悟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不断获得许多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意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健全的审美人格。

上述所说的感悟,实际也就是语感。从语言工具论来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18]其中的“理解”和“运用”指的就是语感问题。因此,语感的训练,应当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读出节奏。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19]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吟诵感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声韵有时节奏激昂跌宕,如上阙的开篇“大江东去”就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恢宏;有时节奏平缓柔和,如下阙的开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是情感的潮水后缩,也为后文感情火山的喷发蓄势,整首词也从而形成了奔放不羁,自由酣畅,铿锵有致的音韵美。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抢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句子是对琴声的描摹,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界。

作者在《琵琶行》中描绘复杂多变的乐声,采用的是复杂多变的比喻手法来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用音强、音高、音声、节奏、旋律等各种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的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抢鸣”、“如裂帛”……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要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艺术效果,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想象,要真正进入角色,要身临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总之,大力倡导诵读,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只是

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于语感的培养,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因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形成自身的语感能力。

2 理性渗透,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

吟诵感悟仅仅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必要理性渗透,也就是要注重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传统的解读,给予古诗教育更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积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从中把握诗词的意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从而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我国的古典诗词无论是抒情的、叙事的还是写景咏物的,都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就是较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因此,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蕴含着深刻、普遍的人性人情,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抱怨哪一个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是,又不都是。古典诗词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我们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

比如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能体验到的是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我们品尝到的是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中,我们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中,感受到是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中,感受到的是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中,我们慨叹到的是人生的短暂……

可以说,优秀的古典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当今进行人文教育是要完善自身的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自我意识与自我觉醒以及独立的人格尊严是构成理想人格的要素。那么,体现在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里的一个个充满人格魅力与人格尊严的诗人形象是可以给青少年以启迪。比如: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等要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的大背景去认识,让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在诗词中所展现出的“个性美”,更要体会到作者个性挣扎或反叛中所展现的“人格美”。

我们从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古典诗词鉴赏中进行理性渗透的重要性。那么,怎样使这种理性渗透不至于概念化的说教,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升华,这也正是中学古典诗词鉴赏中需要实现理性审美的重要一环。

某些理性渗透可以借助于集中作者本人诗辞中的某些词句来强化。如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运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十年来,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南征北战,为南宋王朝收复了大片的失土,而昏庸腐败的统治者却苟且偷安,心甘情愿地作金军的阶下囚,积极投降,消极抵抗。他空怀满腹报国壮志,屡遭朝廷冷落和排挤,但却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决心终生驰骋沙场,收复中原,赶走侵略者。这两句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意近而旨远。

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从中得到体现。

为了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诗辞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美”,还可以立足于古诗词教材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推及其他。比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进杜甫的其他许多诗作,如《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及《月夜》、《春望》、《无家别》等诗里的有关诗句。让学生通过回忆杜甫同一时刻反映同一主题的许多诗作,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理性渗透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和心灵。

3 调动想象与联想,提升审美想象的能力

“理性渗透只是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是审美的本质。”[20]古典诗词鉴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它的有益内容来丰富自身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为此,对于诗词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不应该是简单地接受,即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而是应该调动自身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渗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以揭示作品的意境,从而产生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观照态度。为此,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要运用想象,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动感的画面,使之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因为“文字是符号。按照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是作者的创造。认识作者创造的‘形象',既不能脱离文字也不能拘泥于文字。”[21]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扣住古典诗词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你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能不睹物思情,愁肠百结呢?古典诗词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的各种景观的实词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提供我们驱使,那么,诗词中的意蕴美便成为感知的“真景”。

通过想象感知诗词“真景”,对诗词中艺术形象的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想象与想象能力,就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的前二联写实,后二联则是通过联想写虚。写自此一别后,两人虽远隔天涯,但依然好似友邻一样,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情怀。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联想到以前所学的送别诗,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比较、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意象特点,以此体悟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风格。

总之,在古典诗词鉴赏中,不仅要吟诵感悟,而且要体验,即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独特理解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的能力。如李商隐的《锦瑟》用了许多的相似联想,使得诗的主旨变得迷离变幻。把这首诗理解为诗人对爱情的追忆及怀念,或是诗人对美好岁月已逝的淡淡愁怅,又或是把它理解为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说得通。这些理解都是先着眼于文字、文思,然后才有文字之外的“意象”。因此,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脱离古典诗词的文字本身,又不能拘泥于文字,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

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

4 思想熏陶,熔铸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22]

那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要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就拿中学古典诗词教育而言,强化古典诗歌教学的力度,挖掘古诗中蕴含的优秀的人文传统、情感因素,对于青少年的人格陶冶是大有裨益的。为此,在解读这些古典诗词时,不仅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理解,要站在人类文化和个体人格的高度去感受,体悟,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的人格,成为自然的、和谐的人。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古典诗词除了具有卓越的艺术魅力之外,主要还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而动人的思想内容,映射着“明德”的道德之光,闪耀着“至善”的人格美。“文如其人”,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作者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离骚》中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种坚持节操、反对奸邪、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充塞天地的爱国精神;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这些闪耀着作者崇高道德品质之光芒,体现着作者巨大人格力量的诗文,涌动着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注重用今天的眼光去注视它,解读它,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和审美观照,注重用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去诠释作者的崇高人格品质,探寻他们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学生肯定会被这种人格魅力所打动,并且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之中,潜移默化,促进其健全的现代人格形成。

结论

“学”是为了“用”,“教”是为了“不教”。要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必须重视语文教育,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吟诵感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在提升审美感悟的能力的同时进行理性渗透,从而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熔铸健全的人格。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受到思想熏陶,热爱学习语文并达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此,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作为语文就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注释

[1] 杨芳芳.古典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教育2001年第1.3期,第15页.

[2][3][19][20][21] 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99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13][15][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8页、第1页、第2页.

[5][6][7] 周兵,黄建岚. 浅谈中学古诗文教学[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9] 陈国平.文学教育的涵义解读和实际操作[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

[10] 陈传才.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99页.

[11] 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42页.

[12] 郭毅.诗歌意象鉴赏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1月,转引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99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4][16][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第16页.

[22] 徐怀成.古诗教育与人格陶冶[D].广西师范大学01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丑马.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J].来源于网上发布.

[2] 蓝柯.多读古典诗文熔铸健全人格[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3] 陈云衡.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J].龙岩师专学报第19卷,教研专辑,2001年7月.

[4] 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99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 段福生.浅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美[J]. 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年第5期.

[6] 徐怀成.古诗教育与人格陶冶[D].广西师范大学01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 凌建英.接受美学与文学教育[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4期.

[8] 张中成.诗学理论从“意象”到“意境”的发展——兼论二者的审美差异[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2005年9月.

[9] 程广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综合天地,2004年1月.

谢辞

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文终于完成。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得到指导老师徐一周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使我深受教益,在此我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本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大量文献材料,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帮助我整稿和在写作过程中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同学,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

高中语文 古诗词大全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 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象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3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 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夺目的一席。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中“阅读”部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谈一下拙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品味美的意境 让学生对诗歌感知整体,串联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意境,是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对象,是作者表达情致的具体载体。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诗人选择意象和创设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古代意境优美的诗词,使诗歌既反映客观的本质真实,又有产生审美活动的情感体验,因此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真正体味到诗词特有的意境美。具体方法如:1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时要启发学生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2引音乐、美术入语文课堂 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和诗词相和谐的一段古典乐曲,或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那幅画面。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有助于重现、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秋词》,在充分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导学生画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尤其是鹤的“排云”的动作、诗人“引”的情态,一定要画出来。 3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白马镇中心小学陈媛媛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强调了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诗词的审美教学,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诗文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标签:古诗词;教学;审美 古诗词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流芳千古,他们的诗词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远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吟咏知韵律美 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于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 诵读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终能与诗歌共鸣。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長短错落之中,感受“谪仙人”李白的过人豪气。柳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笔触,一唱三叹,哀离愁别绪;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豪情。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思其神态,感其情怀,在共鸣之中体验韵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运用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构成一种意境,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妙趣横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 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审美人格 引言 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容。 一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 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容和途径。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不论是先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3] 正是因为古典诗词凝结着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等,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的教学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较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会主“实用”至上,视语文为工具,那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教育必然会失掉它自身独特的人文性。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把古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017年教育部對中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改编,里面加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重视的表现。在这种形式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对于中国古诗文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有助于弘扬中国古诗词文化。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其能体会到古诗之美。 标签: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引言 中华好诗词这一电视节目的火热,使得国内兴起一股诗词热,人们才发现原来中国中小学竟然会背那么多诗词,不禁加强对孩子古诗词等优秀文化的教育。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最好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强、记忆能力强,只要教会学生对与古诗词的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将有助于学生以后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势在必行。 1 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美的感知 人教版中的古诗文能选进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专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的决定,这些古诗文必定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一般都是五言绝句,含义浅显易懂方便小学生学习、记忆。中国的古诗讲究严格,用词考究,深入了解,必能发现其精美。 1.1 用词考究、音韵美。 中国的古诗词,虽然有的只有短短几十字,却是作者凝练了所处的环境、自己的情感在里面,都可以被谱上曲用来吟唱,也能被画家绘画出精美的画作。中国的古诗词用词考究,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斟酌之后,才确定写出的,因此,这些古诗词,改一字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融于感情进行朗读,这样才能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对于诗词的诵读平仄、音调,要弄清,在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一定要缓慢,才能体会出诗词的音乐美。 1.2 意境美。在进行古诗文学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想象到那种诗词的画面,需要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多媒体文件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从而体验到其深意,对于诗词中的每一字都要进行分析。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不正是真实写照吗?用“推”可能显得无礼,而用“敲”,不仅体现了礼貌,还与安静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瞬间就能想象到这种画面。比如,我们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对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每个景物都融入到脑海中,然后进行诵读,在读到最后两句时,就会想象到在紧闭的柴门外,开放茂盛的杏树的红杏花露出来,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好时节。以后在遇到这种情形时,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学生通过对高中语文内容的学习,不及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让学生领会到文字散发出来的魅力。以往,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对于他们是否真正掌握语文知识不太关心。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语文审美教育。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

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Ⅰ.文言文部分 《兰亭集序》王羲之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 《赤壁赋》苏轼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鸿门宴》司马迁 1.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狗彘食(sì四声)人食(shí)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劝学》(《荀子》)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审美教育。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引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审美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指出“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借助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中国诗歌,尤其是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大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文质兼美,本身就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么,如何借助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呢?我在十几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品析字词,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

性。诗词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像我们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如此。 诗词教学时要重视诗歌字词的品析,感知诗词语言独特的美。如杜甫笔下的《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若一般写来,用“外”也能讲得通。通过进行对比品析,方知“含”字用得妙,妙在它把诗人所站的位置点出来,原来诗人是在屋子里从窗户内向外瞧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尽收眼底,便显得一切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避开了正面写人。又如《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都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绣、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匠心独运,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中国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又富有节奏感,有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节奏感也是诗词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使声音的刺激具有规律性,读起来有一种舒适感,便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使古诗词易于被记住;二是以一定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反复诵读,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词的意境。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些,语调要深沉些,

浅探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层级教学法

浅探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层级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6-05-10T17:06:36.9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90期作者:薛亮 [导读]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子长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子长中学717300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