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古典诗词的特点与美学价值,指出其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分析了古典诗词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强调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然后,论述了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内涵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强调了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他们更加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加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古典诗词、特点、美学价值、作用、感悟、内涵、审美情操、重要性。
1. 引言1.1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诗人们以精湛的笔墨刻画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文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其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有文化底蕴的人的有效途径。
通过深入学习古典诗词,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精髓。
1.2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古诗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古诗文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解读古诗文,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
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和启发上。
古诗文中蕴含着诗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独特感悟,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感悟的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谛,启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认知、评判和欣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怀和艺术境界。
古诗文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生活中。
有较高审美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在文学界以及广大读者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虽然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中国的中学教育中,很多学生都对古典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
其主要原因是古典诗词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中,而缺乏启发性的授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用方法。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以期引导古典诗词教学回归到更加有益的教学路径上。
一、古典诗词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死记硬背和解析,往往缺乏启发性和灵活性。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常常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因此在中学生中,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不断减少。
这种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反而使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和表达。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欲望。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塑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微妙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探究性思维、启发性提问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一)创设多样的学习场景古典诗词的欣赏不一定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创设一些文学沙龙、诗歌朗诵比赛等多样化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比赛等比赛中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更多的古典诗词知识。
(二)建立诗词常识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词句、典故、人物等不太熟悉的素材,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老师难以为学生全面解析每一篇诗词。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经验和智慧结晶,它通过细腻的语言、灵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表达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名篇佳作,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和韵味,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在欣赏中领略美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
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意象构建等要素,让学生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古诗词是文化积淀和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和创作古典诗词,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
通过创作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成长,在审美的世界中享受美的乐趣。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和理解与古代的创作背景相去甚远。
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对于言语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以其精炼、含蓄、象征的特点而著名,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的意境就需要对于言语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词语言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表达,通过表达来增强对于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形象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各种艺术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学生要学会欣赏和感受这些形象的美。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或者描写画面等方式,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给予诗词更为宽广的诠释和理解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古诗词中常常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要学会感受这些音乐性的美。
在教学中,在朗读和朗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歌唱或者乐器演奏,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感受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也可以让学生多欣赏或学习一些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于古诗词中音乐之美的欣赏和理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等方式来介绍诗词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座或者参观古代文化遗迹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进而深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
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
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审美人格引言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容。
一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
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容和途径。
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
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
不论是先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欣赏古诗词的水平。
1.吟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有节奏、有韵律地吟诵古诗词,感受其音韵之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平仄、押韵等规律,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词时,展示相关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对于叙事性诗词,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身临其境之感。
3.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常代表思乡、“梅”常象征高洁等。
通过分析意象,帮助学生领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
4.比较阅读法将同一主题、同一诗人不同时期或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5.绘画创作法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抽象的诗词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加深对诗词美的感受。
6.拓展阅读法推荐相关的诗词评论、鉴赏文章或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词的美。
7.写作训练法安排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改写或创作心得体会等写作练习,锻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
8.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相启发,深化对诗词美的认识。
9.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诗词朗诵音频、相关的纪录片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10.文化解读法讲解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习俗、礼仪制度等,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诗词的审美价值。
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引言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学教育中,通过教授古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目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单一,大多只注重古诗词的朗诵,而忽略了对古诗词的深度解读和鉴赏。
其次,课堂教学形式较为死板,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难以主动参与。
此外,考试导向严重,学生更注重的是记忆和背诵,而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则显得力不从心。
三、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1.深度解读与鉴赏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深度解读和鉴赏,而非简单的背诵和朗诵。
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解读古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通过欣赏古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2.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可以引入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言。
3.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创作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写诗、写散文等,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四、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审美能力是一种人文素养,可以提升个体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其次,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增强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
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
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陶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审美人格引言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
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
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张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
不论是先秦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3]正是因为古典诗词凝结着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等,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较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会主张“实用”至上,视语文为工具,那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教育必然会失掉它自身独特的人文性。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把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简单地归结为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是非常注重诵读的,信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重用法‘涵咏',强调的是整体感悟,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领略品评诗意、诗味,体验高远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陶冶,这种富有人文教育功能的古典诗词教学恰恰被现代语文教学冷落了,遗忘了。
”[5]试想,当我们忽略了诗词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只是扫清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的字词障碍,并把握一下诗词大意,学生怎能理解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古人之所以重视诵读和整体感悟,目的是要学生反复体会优秀诗歌中那种难以言说的诗情、诗味。
”[6]为此,现在的一些人对待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思想就是多背,广采博收,增加积累。
这一方法,不无道理,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背,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多背,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为,诗歌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为严谨、纯粹和精微。
试想,学生就是把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背得烂熟,恐怕也难以理解其中凄凉的滋味。
为解决这一理解诗意的问题,在日常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往往是过于简单化地把文言诗翻译成白话散文,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一下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便完事大吉,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是否体味到浓浓的诗意。
试想,当我们把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简单地拆解成为: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
钓着鱼,冰冻的河,雪。
然后,再翻译成“一个穿着蓑笠的老年人,独自驾着一只小船在寒冷飘雪的江面上,钓着鱼”时,原诗中的诗情画意和那丝丝禅意,袅袅无穷的余味便在这白如开水的白话中丧失了。
虽然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由“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等意象(景色片断)所组成,但是诗的意义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不是几个意象(景色片断)的简单堆砌,而是各个部分互相交融、渗透,是蕴含着寂寞、寒冷、孤傲、清高的氛围和情韵,所要展现是一幅凄美的寒江独钓图,而白话翻译的教学在无形中就消释了古典诗词浓郁的情味。
经过白话的翻译之后往往会详细、精确地解析作品,之后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这种主题定论归纳教学的结果是破坏了诗歌丰富性和美感,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诗词就会变成了僵化空洞的观念,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被无形地剥夺。
接受美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完成后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去进一步建构。
”[7]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读者在阅读、赏析作品中的主动性,也表明读者在赏析中想象的重要性。
在古典诗词中,其开放性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故意“留白”,使其意境深远,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
创作上的“留白”即是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的“空灵”,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秋思”之情。
读者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游子见到的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我们所体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
这也表明了古典诗词的这种意境乃至主题的模糊性、开放性,是无法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但这正给了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
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应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去体味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一)中学生需要审美、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性格不稳定,审美观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将对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刻板僵化的说教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因而形象感染与逐渐渗透是应该把握的首要原则。
而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是以审美为内容,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这才是最佳途径。
因为“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8]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文学创作教育、文学鉴赏教育和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广泛受到文学的滋养,在文学审美的实践中提高鉴赏和创造文学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9]那么,中国古典诗词所记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所展示的优美凝练的语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与人格教育的。
由于文学作品的“意象客体是由文学语言所建立的,而语言又是由一个个语词和句子构筑起来的,因而作为文学客体的整体意象的客体世界与单个语词和句子指涉的意象客体之间,必须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但两者的关系不是一种机械的相加,而是旨在创造审美价值的意象建构。
这样,语词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确定意义,而且还必须和整体中的其它语词形成一种价值关系。
这就是语词的连接、组合等结构方式,必须服从于意象客体所表达的情感、意识和心理,这才能产生意象客体独特的审美价值。
”[10]比如抒情的意象客体,通过情感对象独特的安排,可以非常简洁而强烈地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如上文提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通过众多的名词(意象)的叠加,表现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怅触无边的诗境,对这首词的诗境而言,“它的创造的最后完成不只在创作主体那一端赋予它生命,它还需要在接受主体这一端‘灌注’新的生命因素。
”[11]而我们“把握这个诗境必须通过联想把这些意象深发,并组合、融化起来,”[12]这个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联想,想象得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把一切都讲透了,学生没有了联想的空间,没有了审美主体的体验,这对学生的联想力及想象力是一种扼杀。
(二)当前的语文教育要求进行审美、人格教育在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13]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
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
审美教育的方式是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国家情、父母情、同胞情,也由此培养健全的人格。
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