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装置基础

合集下载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02a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02a

对于稳定流动,控制面内的动量矩不
变,则根据动量矩定理,力矩为
M
dL dt
qm
(cu2r2
cu1r1)
(2—16a)
上式中的±号,对于工作机取+号,对 于原动机,取负号。或统一写成,
dL M dt qm (cuprp cusrs )
(2—16b)
图2—29
24
该力矩的功率为 M qm (cuprp cusrs ) qm (cupu p cusus )
(3)欧拉方程的推导中利用了质量守恒,即应满足连续性方程。
(4)转速相同的的同一叶轮中,流体不同时,单位质量流体转换的能量基本 相同。
27
四、能量方程和伯努利方程
根据本书第一章第三节中的能量方程式,有
q
h2
h1
1 2
(c22
c12
)
g(z2
z1 )
ws
当忽略机壳与外界的热交换,q=0。对于叶轮而言,ws hth。对于固定部件,
h2
h1
1 2
(c22
c12
)
0
(2-24) (2-25)
28
当需要考虑压力变化时,根据第一章式(1—16),对于叶轮和固定部件, 分别有
hth
2 1
vdp
1 2
(c22
c12 )
g(z2
z1 )
h
(2—26)
2
1
vdp
1 2
(c22
c12
)
g(z2
z1
)
h
0
(2—27)
2
对于可压缩介质,有 vdp ( p2 p1) / ,则上二式为
当不考虑损失时,该功率即为流体从叶片获得的功率,为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8-6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8-6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热质交换设备》
2.改变流体的物性
1)气流中加入少量固体细粒 2) 液体中加入固体细粒 3)在蒸汽或气体中喷入液滴 4)液体中加入少量液体添加剂
3.改变换热表面情况
1)增加壁面粗糙度 2)改变换热面形状和大小 3)强化传热管 强化无相变传热方面,螺旋槽管、横槽纹管、缩放 管以及内翅片管等 强化有相变的传热方面,单面纵槽管、低螺纹管、 锯齿形翅片管、表面多孔管、双面纵槽管以及T形 翅片管等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热质交换设备》
第六节 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
一、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
传热的基本公式:Q=KF△t 1、提高传热系数K 2、扩展传热面积F 3、加大设备》
二、增强传热的方法 1.改变流体的流动情况
1)增加流速 2)加插入物 3)加旋转流动装置 4)依靠外来能量作用 ①、用机械或电的方法使传热表面或流体发生振动。 ②、对流体施加声波或超声波。使之交替地受到压 缩和膨胀,以增加脉动而强化传热。 ③、外加静电场。对于参与换热的流体加以高电压 而形成一个非均匀的径向电场,这样的静电场 能引起传热面附近电介质流体的混合作用,因 而使对流换热加强。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5-2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5-2

能源动力 曲轴 : 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能源动力
作用: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 的旋转运动。 受力:气体压力、活塞连杆组的惯性力和扭力 作用。 结果:产生相应的扭矩、弯曲、压缩和拉伸应 力及变形;高速旋转的主轴颈和连杆轴颈(曲 柄销)遭受到严重的摩擦和磨损。
气缸体、气缸套和气缸盖三个主要固定件 能源动力 机体:由气缸体、曲轴箱和机座或油底壳及主 轴承盖等组成 。 气缸体和曲轴箱常铸成一体, 气缸体的上半部内腔装有活塞往复运动导向和 容纳工质的圆柱形空腔,称为气缸。 气缸体的下半部分支承曲轴的曲轴箱,其内腔 为曲轴和连杆的运动空间。 气缸体的顶部与气缸盖连接,底部与机座或油 底壳连接。 气缸体结构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平分式气缸体, 其刚度较差;龙门式气缸体,其刚度较好; 隧道式气缸体,其刚度最好。
连杆 作用:把活塞和曲 轴连接起来,使 活塞的往复运动 与曲轴的旋轴运 动相互转换,并 将活塞所受的气 体压力传给曲轴。 组成:连杆小头 (包括衬套轴 承)、杆身和大 头(包括大端盖、 连杆螺栓及连杆 瓦)等,
能源动力
能源动力
连杆小头:连杆与活塞销相连的部分。一般 为圆筒形,与杆身连成一体。为了减少磨损、 维修方便,小头都镶有铜衬套。 杆身:断面形状大多数是“工”字形,其翼 面的长轴安排在连杆摆动平面内,且断面尺 寸由小头向大头逐渐增大 。 优点:a. 抗弯断面模数大,抗弯曲能力强。 b. 抗弯强度大。 c.使连杆传力及应力均匀分布。 连杆大头:连杆与曲轴相连部分,曲柄销在 连杆大头轴承中作相对高速旋转。 整体式结构、剖分式结构
活塞环:是装在活塞环槽的开口弹性金属环, 分为气环和油环。 气环:主要起密封和散热作用,防止缸内高温 高压燃气漏入曲轴箱,并将活塞顶吸收热量 的一部分传给气缸套。2-3道 油环:起刮油和铺油的作用。 上行铺油 下行刮油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2-2(2011)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2-2(2011)

静叶栅
向向
动叶栅 喷嘴
面面
静叶栅
动叶栅
后导叶
第二节 叶轮中能量转换
一. 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
G GG 11.. 矢矢量量定定义义:: c = w + u
αβ 欧美表示
◆叶轮旋转才有速度三角形 ◆速度——绝对c、相对w、牵连u
能源动力
22.. 标标量量关关系系:: w2 = u2 + c2 − 2ucu
σ
= 1− c2u∞ − c2u u2
=1− π Z
sin β2b
四. 反作用度Ω
能源动力
(反力度、反应度、反击系数、反动度)
定定义义::叶叶轮轮内内流流体体静静压压能能和和重重力力势势能能变变化化((或或等等熵熵 Δ静Δ静h焓h焓ss)降)降之之ΔΔ比比hh22ss))的的大大小小与与级级能能量量hhtthh((或或级级滞滞止止等等熵熵焓焓降降
3. 理论能量头hth仅与叶轮的进出口u和cu有关,而流体的cu主要依赖于叶轮转 数和几何尺寸,由于决定cu的因素很复杂,还没有精确的表达式,所以hth不 容易精确计算,需要借助于各种试验的和经验的公式。例如,径流工作机械 的滑移系数公式、轴流工作机械的落后角公式(见三、四章)。
4. 欧拉第二方程式 wth= hth =0.5(u22-u12)+0.5(c22- c12)+0.5(w12- w22)
α1
= β2;α2
= β1
→Wst
=
w12
− w22 2
=
c22
−c12 2
=
1 2Wth
能源动力
讨论:叶轮
能源动力
1. 欧拉方程是单位质量流体与叶轮的功能转换表达式,它表示功能转换的总 效果。应用很方便,不必深入了解叶轮内部流动细节。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教学设计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教学设计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能源与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同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基本的维修知识,以便让学生在相关领域具备较好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未来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能源体系和能量转换原理2.常见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分类3.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原理和应用4.常见传动方式和传动装置的原理和应用5.能源与动力装置的实验技能与维修知识三、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验教学,注重操作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3.实践维修,注重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1.《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 王一飞,张朝晖,清华大学出版社;2.《机械设计基础》, 刘涛,机械工业出版社;3.《机械制图基础》, 蒋天勇,高教出版社;4.《大型机械设备维修》,陈文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评价及考核评价方式:学生作业(40%) + 实验报告(30%)+ 期末考试(30%)。

作业:设计一种新型能源和动力装置,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方案及其基本原理,包括研究目的、设备特点、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等;2.设计装置的模型制作方案,包括机构系统的设计、零件的匹配、材料的选用、加工工艺、总体装配方案等;3.完成能源和动力装置的模型制作,并对该装置进行实验,得出相关性能指标;4.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设计思路、制备过程、测试数据、基本原理、结果分析等;5.并以海报展示形式进行展示,包括图表、文字说明等。

实验报告:每个学生需要选择一种能源和动力装置进行实验,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考试:期末考试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该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对于能源与动力装置的相关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和应用。

六、实验要求对于能源与动力装置相关的实验,需要建立与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实际场景,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实验安全和实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试卷一闭卷部分一、填空题(10分)1、回转式压缩机有滑片式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四种结构形式。

(2分)2、热质交换设备按其传热传质机理不同可分为表面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三种结构形式。

(2分)3、采用半分开式、球形油膜、复合式三种燃烧室的柴油机,其起动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排列应为半分开式、复合式、球形油膜(2分)4、根据汽油喷射的部位,汽油机燃油喷射方式有进气管喷射、进气道喷射、气缸内直喷三种。

(2分)5、列举出四种间壁式换热器5、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翅片管式换热器二、简答题(40分)1、列出你在实习基地所见到的任意两种压缩机、任意两种换热器和任意两种制冷系统。

(6分)答:活塞压缩机、滚动转子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之任意两种。

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翅片管式换热器之任意两种窗式空调系统、冰箱制冷系统、风冷热泵之任意两种2、当一台正在运行的风机,通过变速装置使其转速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全压、流量、功率将如何变化?试用图形表示并解释。

(5分)答:全压、功率增加,流量不变。

3、写出叶轮机械欧拉方程的数学表达式,解释其物理意义。

(至少说出两点作用)(5分)1、方程表示单位质量流体与叶轮的功能转换关系,表示功能转换的总效果。

2、只与叶片进、出口参数有关,使用方便。

3、理论能量头与u、cu有关。

4、工作机与原动机。

5、不同型式叶轮的应用4、请画出汽轮机单个级的热力过程曲线,并在图中注明有关符号(包括各个焓降及各项损失)。

(6分)级的热力过程曲线5、往复活塞机械有哪三个主要运动部件?它们各有何作用?(4分)答:往复活塞机械主要有曲轴、连杆和活塞这三个主要运动部件。

活塞的作用是与气缸盖和气缸等组成内燃机的燃烧室或压缩机的压缩腔。

连杆的作用是把活塞和曲轴相连,使活塞的往复运动与曲轴的旋转运动相互转换。

曲轴的作用是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3-2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3-2

能源动力
h=
p2 p1
ρ
c c + + g ( z 2 z1 ) = gH 2
2 2 2 1
扬程H为单位重力流体获得的有效能量,常用液体的高度 表示 表示; 扬程 为单位重力流体获得的有效能量,常用液体的高度m表示; 为单位重力流体获得的有效能量
通风机全压 :定义为其进出口的全压差 通风机全压ptF:定义为其进出口的全压差 ptF, 全压 对于气体,位能差可以忽略; 对于气体,位能差可以忽略;
c区表示泄漏损失等
d 区约为一常量,是机 区约为一常量, 械和圆盘磨擦功率δ 械和圆盘磨擦功率δP 等,与流量关系不大
能源动力
问题? 问题?
能源动力
有效能量头h、 、 的定义和单位是什么? 有效能量头 、H、ptF的定义和单位是什么?写出 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说明叶片工作机的性能曲线中,一般压力、 试说明叶片工作机的性能曲线中,一般压力、功 效率随流量的变化趋势? 率、效率随流量的变化趋势?
解:理论全压pth =ρ hth =1.2*11574=13889Pa=0 .134大气压力 理论全压 实际全压ptF =ρhthηhyd=13889*0.85=11806Pa=0. 118大气压力 实际全压 大气压力 理论功率P 理论功率Pth = ρ qv hth =1.2* 3.8*11574J/kg=5 11574J/kg=52777w=52.81Kw 11574J/kg=5 内功率P 内功率Pi = ρ qv hi = ρ qv h /ηi = ρ qvhth ηhyd /ηi =1.2* 3.8*11574*0.85/0.8= 54708w=54.7Kw 11574*0.85/0.8= 理论功率P 内功率P 整机功率P 理论功率Pth 〈内功率 i 〈整机功率 e 〈配用电机功率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内燃机 XXXX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内燃机 XXXX

3、未燃烃 未燃烃中有些成分无毒,有些有毒,如甲醛、乙醛
等是有毒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环芳香烃中的3,4苯 并芘及若干硝基醛,它们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未燃烃 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起因物质之一.
4、颗粒物(微粒) 碳烟颗粒物主要由碳元素构成,并在其表面
凝结或吸附含氢成分―未燃烃。由于含氢成分绝大 多数可用有机溶剂苯取出来,故称为可溶有机成分 ,尤其是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质,是颗粒物中威胁 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2、柴油机排气净化措施
• 采取改进燃料,加入消烟添加剂,掺水乳化,排 气再循环,进气管喷水、增压等措施,进行前处 理
• 采取推迟喷油、提高喷油速率,加强进气涡流和 分隔式燃烧室等措施,控制燃烧过程,进行机内 净化
• 采用催化反应装置,对排气进行后处理
第六节 内燃机的排气净化
一、内燃机排气中有毒成分的危害 任何一种成分的危害严重程度又与其在大气中的浓
度密切相关。对气态排放物,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通常 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如%或ppm。对于颗粒物质,则常 用质量浓度表示,如mg/m3。 1、一氧化碳(CO
CO是一种无色、无刺激味的气体。它被吸入人体 后使人发生恶心、头晕等症状,严重时会窒息死亡。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 —内燃机 XXXX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第一节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一、内燃机工作过程 1、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 第一冲程——进气冲程 • 第二冲程——压缩冲程 • 第三冲程——工作冲程(燃烧与膨胀) • 第四冲程——排气冲程
2、 二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二冲程内燃机同样具有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过程,与 四冲程相比,不同的是这些过程只用两个活塞行程来完成。差别较 大的是换气过程。 • 第一冲程—— 扫气及压缩 • 第二冲程—— 燃烧、膨胀、排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
10
3, 给水回热加热循环的优缺点
采用给水回热加热循环,可以提高循环的热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加热 器、管道、阀门、水泵等),使系统复杂,投资增加。但有利是主要的: 1)回热抽汽可使汽轮机进汽量增加,而排汽量减少。对提高效率、改善末级的 设计都是有好处的; 2)由于热效率的提高,锅炉热负荷减少,可以减少锅炉的受热面,节约部分金 属材料; 3)由于凝汽量的减少,可以减少凝汽器的换热面,节约大量的铜材。
3
一、蒸汽动力循环:
首先从最基本的水蒸汽动力循环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经过改进以后 的较复杂的水蒸汽动力循环。 (一) 火电厂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朗肯循环
1,朗肯循环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的
热效率是最高的。但实际上所采用的 是最简单的蒸汽动力装置理想循环— —朗肯循环。它由锅炉、汽轮机、冷 凝器和水泵所组成。如图11-1所示。
程。
热电厂所用的各种复杂蒸汽动力装
置循环都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进 图11—1 b、c、d中分别给出了朗肯循环
行改进后得到的。
6
在p-v图、T-s图、h-s图上的表示。
3,理想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这种最简单的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理想的朗肯循环)的热效率是不高的(低 于40%)。蒸汽在锅炉中的吸热量(Q。)只有一小部分转化为汽轮机的作 功;而大部分热量(潜热)作为冷源损失在凝汽器中为循环水所带走。如图 11-2所示,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对最简单的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进行分析的结果, 就可以形象地用能流图表示。
图11-5
12
2, 再热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对图11-5b的T-s图作分析。图中,1-2’-3-4-1 为基本循环,B-A-2-2’-B为 再热附加循环。当再热温度与新蒸汽温度相同时,当终参数一样,只要再热 压力不太低,则附加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将高于基本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 这样,总的平均吸热温度就变高了,则总的热效率得到提高。
4
2,朗肯循环的组成
• 锅炉,煤在炉中燃烧、放热,水在锅炉 中定压吸热、汽化为饱和蒸汽。
• 过热器,饱和蒸汽在其中吸热成为过热蒸汽。 • 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膨胀、作功、乏汽排出。 • 凝汽器,乏汽进入凝汽器并凝结、放出潜热。 • 给水泵,将凝结水提高压力并泵入锅炉,完成一个循环。
5
• 4-1为定压吸热过程,(水在锅炉、过热器的吸热、汽化和过热过程,由 饱和水变成过热蒸汽)。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
任课教师: 刘 华 堂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2008.10
1
第十一章 发电厂系统及其他动力装置
第一节 火电厂热力系统与 经济性分析 第二节 联合动力循环 第三节 核能发电 第 四 节 水电站 第五节 其他型式的发电厂 第六节 太 阳 能 的 利 用
2
第一节 火电厂热力系统
在火电厂中,是用煤、石油、天然气作为 能源,以水蒸汽作为工质的蒸汽动力循环。为 了充分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能,应根据热 力学原理,从热功转换的效果上来进行研究, 考查其热效率。
• 回热加热器 是一种表面式热交换器 •在汽轮机中有高压加热器和低压加热器两种。 •位于给水泵前的为低压加热器, •位于给水泵后的为高压加热器。
图11-4 实际回热循环
• 凝汽器
是汽轮机的重要辅助设备。在汽轮机中作过功的乏汽进入凝
汽器内凝结成水,放出汽化潜热(冷源损失),凝结水经过凝结水泵、低
压加热器、除氧器、给水泵、高压加热器,最后进入锅炉重新吸热汽化成
图11-2 能量在各设备中的 利用和损失
7
4,提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的热效率
提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的热效率,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热效率,应 (1)尽可能的减少散热、排烟的外部能量损失; (2)从设计、制造和运行等诸方面着手,提高汽轮机的内效率; (3)提高蒸汽在锅炉的平均吸热温度,减少蒸汽与烟气间温差传热造成的损失; (4)降低汽轮机排汽压力(温度),减少蒸汽与冷却水温差传热造成的损失 。 • 在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蒸汽在锅炉中的平均吸热温度最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1
(三)中间再热循环
1,中间再热循环的采用 提高蒸汽初压,可以提高循环热效率。但是,蒸汽初压的提高,将会引起:
• 乏汽的湿度增加,对汽轮机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 如果同时提高蒸汽的初压和初温,又要受到金属材料性能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蒸汽中间再过热的办法。
采用中间再热,就是让新蒸汽首先进入汽轮机高压 部分膨胀作功,到某一中间压力时,全部抽出来, 送到锅炉的再热器中再过热,然后再送到汽轮机的 中、低压部分继续膨胀作功,如图11-5所示。经再 热后,膨胀末了的乏汽的干度明显增大。这样,就 避免了提高初压或者同时提高初压、初温而带来的 困难。
图11-3 朗肯循环的T—s图
如果把这一低温吸热段加以改进提高,则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将提高。改
进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给水回热。 就是把汽轮机中作过功的蒸汽,逐级抽 出来加热给水,减少冷源损失,同时提高锅炉给水温度(提高蒸汽平均吸 热温度),则提高了循环热效率。
9
2, 实际回热循环
实际回热循环如图11-4,是从汽轮机的不同的级 逐级抽出部分作过功的蒸汽,在加热器中加热给水, 提高锅炉进水温度,减少蒸汽在低温吸热段的吸热, 这种循环称为给水回热加热循环。
• 1-2为绝热膨胀作功过程。如果忽略摩擦与散热,可简化为一理想可逆绝 热膨胀过程(等熵过程)。
• 2-3过程为乏汽在凝汽器中的定压(也定温)的凝结放热过程(蒸汽凝结成 为饱和水)。
• 3-4为压缩过程(它由给水泵把水
压入锅炉的压缩过程)。若忽略摩
擦与散热,可将一个实际不可逆循
环简化为一个理想可逆等熵压缩过
• 再热压力选定 •如果再热压力选得较高,能使热效率得到提高; •如果再热压力选得较低,则使热效率将会降低。 •如果再热压力选得过高,附加循环的吸热量减少, 使整个循环的热效率减弱。 因此要找一个最佳的再 热压力。根据设计和运行的经验取再热压力为新蒸汽 压力的20~30%之间。
– 提高蒸汽初参数和再热蒸汽参数; – 采用回热系统等; – 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间再热循环; – 采用热电联产、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等措施
8
(二) 回热循环

1,给水回热循环的采用
在朗肯循环中,造成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工质平均 吸热温度不高。为了提高蒸汽平均吸热温度,除了提高蒸 汽初参数之外,另一种办法是改善吸热过程。如图11-3所 示,4-5-1为蒸汽的吸热过程,而4-5为其预热阶段,是整 个吸热过程中最低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