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遗传报告

合集下载

血型鉴定报告

血型鉴定报告

血型鉴定报告
血型鉴定报告
姓名:[患者姓名]
性别:[患者性别]
年龄:[患者年龄]
日期:[检测日期]
鉴定结果:
根据我们的血型鉴定结果,患者的血型为:[患者血型]
解释:
血型是遗传特征,由A、B、AB和O四种血型决定。

每个人的血液中都会含有抗原,具体类型由血型基因决定。

我们进行了血型鉴定测试,根据该鉴定结果,您的血型为:[患者血型]。

下面是各个血型的详细说明:
1. A型血:A型血具有A抗原,血浆中有抗B抗体。

A型血的受体可以接受来自O型和A型的供体。

2. B型血:B型血具有B抗原,血浆中有抗A抗体。

B型血的受体可以接受来自O型和B型的供体。

3. AB型血:AB型血具有A和B抗原,血浆中没有抗A或抗B抗体。

AB型血的受体可以接受来自任何血型的供体,因此可以进行全血型输血。

4. O型血:O型血没有A或B抗原,血浆中有抗A和抗B抗体。

O型血被认为是“通用供体”,因为它可以供给任何血型的受体。

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患者的血型为:[患者血型]。

请注意,这只是血型的鉴定结果,不包括其他可能的遗传疾病或条件的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咨询您的医生或专业医师。

祝您健康!。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血型测定实验,学习血型的基础知识,掌握血型测定的方法,并了解不同血型的遗传规律。

实验方法:首先,取一小滴新鲜的自己的血液,然后滴加不同的血型抗血清(如A、B、AB、O四种),观察血液与抗血清间是否凝集。

若凝集,则说明此血液具有相应的血型。

实验结果:我所采集到的血液与A抗血清、B抗血清、AB抗血清均没有凝集现象,而与O抗血清发生了凝集。

因此,我是O 型血。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自己所采集到的血液中,没有A、B与AB的血型成分,说明我不可能是A、B或AB型血。

而与O抗血清发生凝集,说明自己有O型血的成分。

结论:经过血型测定实验,我得出自己的血型为O型血。

血型的遗传规律:由于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父母的基因型会影响孩子的血型。

遗传学上,人类的血型基因存在于23对染色体中的第9对染色体上,有三个等位基因,分别记为IA、IB、i。

其中,IA和IB是有优势的,而i是隐形的。

因此,我们将人类血型分为A、B、AB、O四类,其遗传规律如下:(1)IAIA或IAi基因型的人为A型血;(2)IBIB或IBi基因型的人为B型血;(3)IAIB基因型的人为AB型血;(4)ii基因型的人为O型血。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型受多个基因的控制,A、B、AB、O四种基因的组合方式非常多样。

因此,即便是父母均为某一种血型,也不一定能保证子女的血型与父母相同。

结语:血型测定实验虽然不复杂,但在实验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血型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血型作为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探究科学原理并不只是实验结果,而是在实验中反复推敲、琢磨其背后的理论知识。

最后,本文认为,对于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疑惑,我们可以借助科学实验,通过思维、实践、探索不断寻找到答案。

abo 血型实验报告

abo 血型实验报告

abo 血型实验报告
ABO血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ABO血型的遗传规律,了解不同血型之间的关系,并
探讨血型在人类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实验室提供的血液样本和试剂盒,以及显微镜、玻片
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取得实验样本:我们从实验室中获取了一些不同血型的血液样本,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

2. 实验操作: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样本分别与相应的抗体试剂混合,观察凝集反
应情况。

根据凝集反应的结果,确定每种血型的特征。

3. 显微镜观察:将凝集反应后的血液样本放在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血
型的红细胞形态和凝集情况。

实验结果:
A型血液样本与抗A抗体试剂发生凝集反应,而与抗B抗体试剂无凝集反应,
表明该样本为A型血型。

B型血液样本与抗B抗体试剂发生凝集反应,而与抗A抗体试剂无凝集反应,
表明该样本为B型血型。

AB型血液样本与抗A和抗B抗体试剂均无凝集反应,表明该样本为AB型血型。

O型血液样本与抗A和抗B抗体试剂均发生凝集反应,表明该样本为O型血型。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确认了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即A和B为共
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不同血型之间的关系,比如AB
型为接受者,O型为供者。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不同血型在人类群体中的分布情况,为临床输血和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ABO血型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和不同血型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血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血型鉴定实验报告一、引言血型鉴定是一项常见的实验,用以确定个体的血型类型。

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所决定的。

通过血型鉴定,我们能够了解每个人的血型类型,从而在输血、器官移植等医学过程中做出更合适的决策。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对样本进行血型鉴定,掌握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推断。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标准化的血型试剂盒、试管、血清孵育箱等。

实验步骤如下:1. 提取样本首先,我们需要从被测者的静脉或指尖提取一定的血样。

要注意使用消毒棉球消毒,以确保样本的纯净性。

2. 实验准备将血型试剂盒中的试剂按照要求倒入试管中,并进行必要的标识,以免混淆。

同时,将提取的血样注入试管中,与试剂充分混合。

3. 观察结果根据试管中的混合物的变化和聚集情况,可以判断被测者的血型类型。

我们注意到,当血型试剂中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时,会产生凝集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对被测者的血型进行鉴定。

1. ABO血型系统根据血型试剂盒中的反应结果,我们可以确定被测者的ABO 血型类型。

例如,如果观察到血液与试剂A和试剂D发生凝集反应,而与试剂B无反应,我们就可以判断被测者的血型为A型。

2. Rh血型系统在确定了ABO血型后,我们进一步进行Rh血型的鉴定。

通过将被测者的血液与试剂中的抗体进行反应,我们可以判断被测者是否具有Rh抗原。

如果血液与试剂发生凝集反应,则表示个体具有Rh抗原,即Rh阳性;反之则为Rh阴性。

3. 遗传性血型的遗传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通过观察不同家庭成员的血型可以发现,血型的遗传是以特定规律进行的。

例如,A型血的个体与B型血的个体之间组合,可能会产生AB型血的个体。

这是由于A型血和B型血都是由ABO基因控制的,而AB型血则表现出A和B两种基因的共同表达。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鉴定,我们可以得出被测者的血型结果。

在输血、器官移植等医学过程中,这一血型鉴定结果将为医生做出更合适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血型检测实验报告结论(3篇)

血型检测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液学检测方法,对受试者的血型进行鉴定,了解其血型特征,为临床输血、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血型鉴定是依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根据不同的抗原,血型可分为A、B、O、AB四种类型。

本实验采用凝集反应原理,通过观察红细胞与抗血清之间的反应,判断受试者的血型。

三、实验材料1. 受试者血液样本2. 抗A、抗B标准血清3. 抗A、抗B、抗AB混合抗血清4. 生理盐水5. 试管、滴管、显微镜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将受试者血液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混匀后取少量置于玻片上。

2. 分别用滴管滴加抗A、抗B标准血清至玻片上,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3. 重复步骤2,加入抗A、抗B、抗AB混合抗血清,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4. 根据凝集情况,判断受试者的血型。

五、实验结果1. 当受试者血液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与抗B血清不发生凝集时,可判定其为A 型血。

2. 当受试者血液与抗B血清发生凝集,与抗A血清不发生凝集时,可判定其为B 型血。

3. 当受试者血液与抗A、抗B血清均发生凝集时,可判定其为AB型血。

4. 当受试者血液与抗A、抗B血清均不发生凝集时,可判定其为O型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鉴定了受试者的血型。

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血型为____型(A型、B型、AB型或O型)。

在临床输血、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中,了解受试者的血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避免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等不良反应。

此外,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以下问题: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试剂的添加量和操作时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观察凝集现象时,应使用高倍显微镜,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红细胞与抗血清之间的反应。

3.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证实验器材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确保试剂的添加量和操作时间准确。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1.引言血型是指人体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差异,是人类常见的遗传特征之一。

通过血型测定实验,可以了解个体的血型类型及其遗传规律,对于医学研究、输血配对以及法医学鉴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血型测定实验,掌握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加深对血型遗传规律的理解,探索不同血型之间的遗传关系。

3.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 实验室用血清和血红蛋白稀释液- 血型抗血清:A型、B型、AB型和O型- 可试胎儿血清(逐渐稀释)和效价O型红细胞悬液- 细胞接合用平板和规则- 生理盐水3.2 实验方法3.2.1 血型分析方法本次实验使用ABO血型分析方法。

首先,取一小滴新鲜的静脉血放入4个分别标注为A、B、AB和O的小玻璃片中,然后滴上相应的ABO血型抗血清,搅拌均匀。

观察凝集现象,记录血型反应。

3.2.2 Rh因子分析方法Rh因子是另一种重要的血型特征。

通过直接抗人血清法来测定Rh因子。

首先,在标有R的玻璃片上滴上待测血液样本,然后加入Rh因子抗血清,搅拌均匀。

观察凝集反应,判断是否有Rh因子存在。

4.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例如,血片A和A型抗血清的凝集反应明显,表明该血液样本属于A型;而血片B在与A型抗血清和B型抗血清混合后均出现凝集现象,表明该血液样本属于AB型。

此外,通过Rh因子的分析,我们发现R玻片在加入Rh抗血清后出现凝集反应,说明具有Rh因子的存在。

5.讨论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不同血型之间的凝集反应表明了不同血型之间的抗原抗体反应。

这与血型遗传学规律相吻合。

根据遗传学原理,A型血液表面具有A类抗原,B型血液具有B类抗原,而AB型血液同时表达A类和B类抗原,而O型血液则没有表达抗原。

此外,Rh因子的测定对于Rh血型的判断非常关键。

在人类红细胞表面,如果存在Rh因子,则为Rh阳性,否则为Rh阴性。

遗传血型实验报告

遗传血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ABO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

2. 掌握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血型在个体遗传中的重要性。

4. 认识血型鉴定在临床医学,特别是输血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础的血型系统之一,由A、B、O三个基因控制。

每个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是A和B(显性)以及O(隐性)。

个体的血型由其基因型决定,可能的基因型包括IAIA、IAIO、IBIB、IBIO、IAIB和IOIO。

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类型,血型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

- 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

- A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抗体。

- O型血:红细胞表面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有抗A和抗B抗体。

血型鉴定通常通过观察红细胞与特定抗体的反应来实现。

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会发生凝集现象,从而可以确定个体的血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组:实验者A、B、AB、O型血液样本。

2. 对照组:已知血型的标准血清(A型、B型、AB型、O型)。

3. 实验器材:载玻片、滴管、牙签、显微镜、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样本分别标记,并准备好实验器材。

2. 滴加标准血清:在载玻片上滴加A型、B型、AB型和O型标准血清各一滴。

3. 滴加血液样本:用滴管吸取实验者的血液样本,分别滴加到载玻片上对应的标准血清中。

4. 观察反应: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红细胞与抗体结合是否发生凝集现象。

5. 记录结果:根据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与预期血型进行比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者的血液样本与标准血清发生如下反应:- A型血液样本与A型标准血清不发生凝集,与B型、AB型、O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

- B型血液样本与B型标准血清不发生凝集,与A型、AB型、O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

血型测验实验报告结论

血型测验实验报告结论

血型测验实验报告结论根据血型测验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型分布不均: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血型的分布不均。

例如,在我们的实验中,A型血和O型血的人数最多,而AB型血和B型血的人数相对较少。

这与人群中各种血型的分布比例有关,也与我们的样本数量有关。

2. 血型遗传规律存在:实验结果也表明,血型遗传规律是存在的。

根据实验中的家族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同一家庭中的血型往往是有规律的。

例如,如果父母的血型是A和B,他们的子女往往会有A、B和O血型。

这与血型的遗传方式有关,即A和B血型是显性基因,而O血型是隐性基因。

3. Rh血型的重要性:实验中还发现,Rh血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的实验中,有一部分人具有Rh阴性,而其他人则具有Rh阳性。

由于Rh阴性的人在输血和妊娠中传染Rh阳性血液可能会出现危险的反应,因此医疗工作中经常会测试Rh血型。

4. 血型与健康相关:实验结果还显示,某些血型与特定疾病的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例如,研究表明,A型血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而O型血则与胆结石和胰腺疾病的风险降低有关。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5. 血型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有限:尽管存在某些与血型相关的健康风险,但总体而言,血型对个体差异的影响相对有限。

人的健康与血型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血型测验实验的结果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包括血型分布不均、血型遗传规律的存在、Rh血型的重要性、血型与健康相关以及血型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有限等。

这些结论对了解血型与健康、遗传等方面的关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具体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血型和罕见血型的遗传一.简介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

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

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

每一个血型系统都是独立遗传的,控制一个血型系统的遗传基因大多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二.ABO血型系统1.简介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

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如表1所示。

ABO血型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遗传。

其中A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染色体上基因内容的组合(基因型或遗传型)与红细胞上表现的抗原(表型)关系如表2所示。

O型红细胞上虽然没有A和B抗原,但有H抗原。

H抗原也是A和B抗原的基础。

ABH抗原不但表现在红细胞上,而且可以在体液中游离存在。

80%的人在唾液中含有ABH抗原,这种人称为分泌型者;在唾液中没有ABH抗原的人称为非分泌型者。

分泌能力也受遗传的控制。

ABO血型系统与其他血型系统不同,具有“天然”的抗体,(如图1)例如,A型者有抗B抗体,B型者有抗A抗体,O型者有抗A抗B抗体。

这种抗体是因出生后接受自然环境中具有同样特异性的抗原性物质的隐性免疫作用而产生的。

图12.基因科学研究发现,控制人类的ABO血型的遗传基因有3个:I A、I B、i。

其中,I A和I B对i为显性,I A、I B间无显隐性关系。

也就是说:A型血的基因组成可以是I A I A或I A i;B型血的基因组成可以是I B I B或I B i;AB型血的基因组成是I A I B;O型血的基因组成是ii。

3.血型遗传(2)各种ABO配偶所生子女血型以及概率:4.案例介绍(1)案例案例1:父亲为O型血,母亲为AB型血,儿子为O型血,经多家医院验证血型。

因父亲怀疑儿子非亲生,经常发生争吵,家庭已破裂。

离异后了解到一些血型变异的知识,遂携儿子前来鉴定。

案例2:父亲为AB型血,母亲为O型血,儿子为O型血,怀疑医院在出生时抱错,一家三口到医院鉴定中心作亲子鉴定。

案例3:父亲为O型血,母亲为O型血,儿子为B型血,怀疑医院在出生时抱错,一家三口到医院鉴定中心作亲子鉴定。

(2)检查结果:案1中父亲在检测的22个常染色体位点均符合作为孩子的遗传基因条件,计算亲子关系概率时,因DNA Solution公司没有提供7个STR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所以没有计算在内,但ABI公司15个位点计算得出的RCP值已大于99.997%,极强力支持父亲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案2与案3中父母的基因型均符合作为孩子的遗传基因条件,其RCP值分别为99.999995%与99.999999%,均极强力支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3)讨论:根据伯恩斯坦的三复等位基因学说,控制ABO血型的基因有三个,分别为I A、I B和i,它们组成六种基因型,而6种基因型只显现4种表型。

AB基因对等互换,即AB基因分开传给子女。

所以父母中一人为O型,另一人为AB型,则子女不可能与父母相同,即不可能有O型或AB型,只能为A型或B型。

早在1964年,塞弗里德等报道了一个波兰家庭ABO血型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规律。

在这个家庭中,AB一起传给后代:一个A2B血型的妇女和O型血的丈夫,生有两个A2B的孩子,该妇女的母亲是O型血,首先提出了AB遗传复合体的概念。

从那以后,陆续出现许多相似的其他家庭报道,后来这种与正常遗传相矛盾的不正常遗传的AB型被称为CisAB型。

这是由于AB染色体呈非对等互换,即AB基因不分开遗传给子女,而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给子女的缘故。

前面提到的案1和案2中的父母亲分别为O型与AB型,小孩为O型,均违背了正常ABO血型遗传规律,似乎排除了亲生关系,而DNA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又可以肯定他们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因此可以推断这两个家系父母中的AB血型为CisAB型。

前面的案3,父母均为O型血,儿子为B型血,从血型上违背了正常血型遗传规律,而DNA多态性的检测结果经计算RCP值为99.9999%,极强力支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由此可以推断该家系的ABO血型系统发生了违反孟德尔规律的遗传事件。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父母中有一方属于孟买型。

ABO基因定位于第九号染色体上,ABO血型抗原是由ABO血型抗原基因编码的特异性糖基转移酶催化合成的红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一般认为O型个体没有跟A和B相对应的抗原。

事实上,O型的人是有相应抗原的,这个抗原称为H抗原,因为每个人都有H抗原,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找不到抗H的抗体,从而也就无法鉴定H抗原的存在。

目前认为在ABO血型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要合成一种ABO血型基本分子,称为H物质,它的最后合成受到显性基因H的控制,然后这种H物质在I A基因或I B基因,作用下转而形成A抗原和少量H抗原或B抗原和少量H抗原;H物质和i基因结合则只有H抗原。

H的表达可能受一个ABO基因之外的位点控制,该位点等位基因纯合时,则不能产生H物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I A基因或I B基因,也不能形成A抗原或B抗原。

此外,从基因结构的角度来看,编码ABO血型的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只是少数位置上单碱基的替换或缺失,在产生ABO血型基本分子H物质后,如果I A基因或I B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也不能够产生相应的ABH抗原,反映在血清学上的结果仍为“O”型。

结合上面案例,可以认为表现为O型的父母亲,其实不是真正的O型,可能带有I B基因,但是不能形成H物质,不能表现为B型;或者形成了H物质,但是I B基因发生了突变,不能合成B抗原。

第二种原因:儿子为获得性B抗原。

卡梅伦等发现B抗原是获得性特征,可能与疾病相关。

获得性B抗原的病人基因组中不包含B基因。

三.Rh血型系统1.简介Rh血型系统,意为恒河猴血型系统,是人类的一种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

大部分人都为阳性,Rh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 系统。

2.Rh血型抗原Rh血型的抗原已发现了40多种,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有5种:D、C、E、c、e。

其中: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次序为D>E>C>c>e.3.Rh血型抗体Rh血型血清中不含天然抗体,通常是由于Rh阴性个体由输血或怀孕接触D 抗原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体,从而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

4.血型遗传Rh(-)是隐性基因。

当Rh(+)的父母将有Rh(-)基因同时遗传给子代,其子一代即表现为Rh(-),双亲有一人是Rh(-)时,其子女为Rh(-)的机会增大,反之机会减四.P血型系统1.简介P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的一种,其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2.3-q13.1上。

其抗原P1以糖脂形式存在。

P血型系统包括P1、P2、P1k、P2k以及p五种种表型。

常见的是P1,P2,而后三种表型极其少见。

p血型为P血型系统的一种罕见表型,表现为缺失所有P血型抗原,为隐性遗传。

且基因频率非常低。

2.发现历程1927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和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在研究新生儿溶血症期间,从输入人类血液的家兔体内发现一种新抗体。

这种抗体可以凝集一部分人的红细胞,而对另一部分人群的红细胞则没有效果。

他们将这两种血型分别称为P(+)型和P(-)型。

他们同时发现了属于另一种血型系统即MNS血型系统的M、N抗原。

后来,人们将P(+)型和P(-)型分别称为P1型和P2型。

1959年,Matson发现了同属于此系统的P k抗原,1965年,Kortekangas 又将这一亚型细分为P k1和P k2型。

3.抗原抗体(1)抗原P1是P血型系统中唯一的抗原。

在P系统中,几乎所有人的抗原不是P1就是P2,因此P2人可简单地认为是P1阴性,即没有P1抗原。

用抗-P1抗血清测定只可以检出P1和P2。

P1抗原也可由于感染肝吸虫等而产生非人源性抗原。

P、P k与LKE抗原在血清学与生物化学方面与P1抗原密切相关, 其中但不是由控制P1的基因所控制。

现已归属于红细胞糖苷脂。

(2)抗体p型血血清中所产生的抗体为-PP1P K。

抗-P1并不存在于所有P2表型中。

抗-P1PPk具有溶血性,仅存在于p血型人的血清中,常伴有早期流产。

抗-P 也具有溶血性,伴有Donath-Landsteiner 抗体,也可引起早期流产。

另有报道,由于P血型不合而导致反复流产,产妇体内的抗体可以通过一些治疗方法去除。

5.相关案例南京一位等待手术的62岁男子血型令人惊奇——他的血型竟是P型,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极罕见的抗Tja抗体。

这是我省首例含有抗Tja抗体的稀有P 血型系统病例,其出现概率,是俗称的“熊猫血”Rh阴性血型的千分之一。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确认,该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极罕见的抗Tja抗体。

患者是稀有的P血型系统,红细胞是P血型系统中非常罕见的P表型。

据悉,该抗体最早于1951年发现,外国学者Levine发现一名胃癌妇女血清与除了她妹妹以外的所有人的红细胞都发生凝集反应,称之抗Tja(T代表肿瘤,j为患者的名字缩写)。

P表型的遗传是隐性遗传,其频率非常低,据统计分析在欧洲每百万人中有5.8例,而在香港人中筛选了100万人才发现一例。

全国目前已知发现有七八例。

五.Kidd血型系统1.简介Kidd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之一。

决定该系统血型分型的抗原称为Kidd 抗原或Jk抗原。

2.发现1951年,Allen等在一个姓Kidd的妇女血清中发现了一中新抗体,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黄疸。

该抗体对应的抗原被命名为Jka,这种血型系统则被命名为Kidd血型系统。

1953年,Plaut等又发现了Jka对应的抗原Jkb。

3.决定基因Kidd血型系统的决定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的JK基因。

该基因有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Jka和Jkb,分别编码抗原Jka和Jkb。

4.相关案例2007年6月22日,广州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博士6月22日向记者证实,广州首次发现罕见血型抗体——“抗Jk3”(即Jk(a-b-)),这种血型抗体在国内未见公开报道。

6月初,广州血液中心在研究广州市妇婴医院送来的一份血液标本时,发现并鉴定了这一稀有血型抗体。

广州市妇婴医院准备为一名来自广西的孕妇行引产术,需要术前备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