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虞美人 教案2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虞美人》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文学价值。
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从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去深入解读这篇作品呢?一、情感分析《虞美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情感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情感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体验和情感沟通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现在《虞美人》中,情感表现主要通过描绘美丽动人的虞美人、倾城倾国的李白和两人之间的虔诚爱情来展现。
诗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方式来表现虞美人的美貌和魅力,如“红酥手,黄滕饰”,“云鬓花颜金步摇”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虞美人的美丽,也表现了李白对她的深深迷恋。
而在表现情感上,李白也做得极为出色。
他在诗中对虞美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展现了他的热情、诚实和冲动。
这种情感表现让人感到真挚、热烈而又殷切。
(二)情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同样非常深刻。
《虞美人》中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还是广泛而深刻的人性情感。
人们总是对那些美好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和渴望,李白对虞美人的痴迷就是这种情感体验的一个例子。
在李白和虞美人的爱情故事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痛苦和不幸。
当虞美人和李白遭到贵族的阻挠之后,他们不得不分别,在此之后,他们的心灵在长久的等待和相思中度过,这种带着苦涩的情感和体验,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情感沟通情感沟通代表着交流和理解,并且还包括反映和认同。
在《虞美人》中,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体现了真挚、感人的性格魅力。
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而是以他们的目光、行为、神态等等方式来完成的。
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网络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应当注重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一) 说诗篇《虞美人》是非常优美的诗歌,人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语言艺术来体味这首诗章的美妙。
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构思能力。
笔者的婉转、灵敏及有机的结构性,造就了这首独具特色韵律优美的诗文。
虞美人教案-2

虞美人教案【精品】虞美人教案三篇虞美人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虞美人》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2)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理解诗的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虞美人》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2)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探讨其艺术风格。
5.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虞美人》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学习收获: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参考资料:有关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虞美人》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多媒体教学课件。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虞美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练习,提高诗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学生听朗读《虞美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诗意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问答,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3.3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朗读《虞美人》,培养语感和记忆力。
教师提供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4.2 诗歌鉴赏能力教师评估学生在分析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展示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4.3 背诵与默写教师检查学生在默写练习中的正确率,评估其记忆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虞美人》。
学生通过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表达能力。
5.2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权威版本的《虞美人》文本,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材料准确无误。
提供注释版本的文本,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和背景知识。
6.2 多媒体资源使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如专业朗诵家的朗诵,增强学生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理解。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虞美人》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虞美人》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虞美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感受词作的意境。
(2)让学生解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词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虞美人》。
6. 课后作业:(1)背诵《虞美人》。
(2)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解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词意。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虞美人》的诗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达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虞美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虞美人》课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背诵《虞美人》诗句,提高文学素养。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下周分享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意境。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虞美人》教案2

《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3、体悟词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重点:体会思想感情及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的“不朽”篇章来?例如: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4:《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结:所以由此可见,很多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
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了解作者学生课前查阅,课上简短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进行整理并补充。
三、朗读,初步体会感情1、提示: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月——明——中——向——东——流——2、学生朗读,试背。
四、感悟,披文入情1、本诗的诗眼是哪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修辞手法:设问、比喻表达效果:用滚滚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丰盈而且沉重,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化抽象为具象,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为何许多文人都爱把愁比作春水?提示:春水的特点有:流动,冷,连绵不尽,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尽无穷,汪洋恣睢。
明确: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法。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虞美人》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欣赏和分析诗词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亡国之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虞美人》的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虞美人》的背景和作者李煜的生平。
-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 让学生讨论《虞美人》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虞美人》与其他诗词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虞美人》的艺术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虞美人》,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
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
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
2.翻译下列句子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主要意象构成了哪些画面?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渔郎相忆否?”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类似诗句吗?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虞美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并背诵诗歌
2. 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重难点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
(3分钟)
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
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
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
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
(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一)词作整体把握
(二)分组讨论探究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借代设问对比
(三)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
规律总结。
(四)艺术赏析
三次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六、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
七、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5分钟)
八、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