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人教(部编版)

己亥杂诗【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题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猜古诗、背古诗、猜诗人)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

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

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

(板书:己亥杂诗)2、齐读课题。

二、释诗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师小结: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指导范读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四、释诗意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1)九州生气恃风雷:1、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

(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

)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

12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2.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5)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2)诗中意象、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设备;(2)课件;(3)古诗文本。

2. 学具:(1)课本;(2)文具;(3)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大意;(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4. 课堂展示(1)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 课堂小结(2)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小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体现了诗人们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掌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同时,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标题、作者、诗句节奏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跟读、朗读、背诵古诗,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诗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

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师: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诗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师: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师: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

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4)归纳主旨。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4.板书设计:
心事死去元知万事空
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收复失地
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统一祖国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课时
一、学习《题临安邸》
1.让学生跟着课文范读录音朗读古诗,把古诗朗读得流利。

2.讲解古诗。

(1)让学生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什么画面。

诗句大意: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那些达官贵人,在西湖边吃喝玩乐,听歌看舞,这样悠闲的享乐生活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师:这句诗从杭州的美好景致写起: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这一切是多么繁华美好啊!
“西湖歌舞”在诗中指哪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他们在西湖边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

几时休这里用了反问,即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对贵族统治者的谴责。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句大意: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这些人竟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做汴州了。

师:诗中的“游人”与我们所说的“游人”意思是不同的,它指那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顾国家的达官贵人。

这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生、不思国政的丑态。

3.归纳主旨。

《题临安邸》全诗刻画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腐朽昏庸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4.板书设计
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
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忧民
抒情议论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学习《己亥杂诗》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时的情感。

2.讲解古诗。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师:“生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3.归纳主旨。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朝野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指出必须依靠巨大力量才能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第三层,说明这力量的来源是人才,朝廷应该破格录用人才。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
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4.板书设计。

主张:九州生气恃风雷
已亥杂诗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状:万马齐喑究可哀
【教学反思】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在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三首诗中《题临安邸》比较难理解,诗歌主旨比较隐晦,所以讲解的内容比较多。

另外讲解古诗时要补充背景介绍,这样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