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三、四年级语文上册各课中心思想总结

部编版二、三、四年级语文上册各课中心思想总结

部编版二、三、四年级语文上册各课中心思想总结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各课中心思想总结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最后变成了小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课文2.《我是什么》我就是(水)。

我会变。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着。

碰到冷风,我会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我知道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来传播种子,我还知道(苍耳)靠(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

识字1.《场景歌》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识字2.《树之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3.《拍手歌》鸟类:孔雀、锦鸡、雄鹰、雁群、黄鹂、百灵。

兽类:猛虎、熊猫。

识字4.《田家四季歌》春季是个播种的季节,(花)开了,(草)长出来了。

夏季农民伯伯很忙碌,他们采了(蚕桑)又(插秧),每天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是丰收的好季节,(谷)像黄金粒粒香,农民伯伯的心里(喜洋洋)。

农民伯伯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田家四季歌》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课文4.《曹冲称象》曹冲是(曹操)儿子,才(七)岁,他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先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石头)上船,当船正常到做记号的地方停止,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我们要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全)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各课中心思想归纳(全)

(全)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各课中心思想归纳(全)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各课中心思想归纳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3.《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全诗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6.《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7.《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第三单元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

他被称为“世界童话大王”,主要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海的女儿》,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罪恶。

9.《那一定会很好》中种子生根、发芽,然后发生的变化是: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中心思想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中心思想总结归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3.《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全诗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6.《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7.《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第三单元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

他被称为“世界童话大王”,主要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海的女儿》,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罪恶。

9.《那一定会很好》中种子生根、发芽,然后发生的变化是: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2019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小结归纳

2019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小结归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归纳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内容目录:易读错的字、词语听写、形近词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反义词、日积月累、成语积累、词语解释、佳句背诵、课文中心思想回顾、课文重点内容解析。

一、易读错的字。

赠.送(zèn zèng)盖.住(gài gàn)橙.色(chéng c éng)泥.土(ní lí)喇.叭(lǎ lài)院.子(yàn yuàn)菊.花(jú jué)脚印.(yìn yìng)丰.收(fēn fēng)残.败(cán chán)蟋蟀.(shuài lǜ)吟.诵(jīn yín)铺.上(pū pù)数.着(shǔ shù)钥匙.(shíshi)小扇.子(shàn shān)二、词语听写。

金色水泥放晴明朗亮晶晶金黄雨珠落叶闪闪发光尽头平展排列规则棕红叶丛歌唱迟到清凉留意颜料枫叶邮票果树菊花仙子淡黄气味香甜香味过冬丰收三、形近词组词。

赛(比赛)经(经过)赠(赠送)寒(寒冬)径(直径)增(增加)铺(铺上)迟(迟到)残(残阳)哺(哺育)泥(泥土)浅(浅显)规(规则)谈(谈话)挑(挑起)观(观看)淡(冷淡)桃(桃子)院(院子)乱(很乱)勾(勾起)完(完了)刮(刮风)勺(勺子)斜(斜坡)霜(风霜)刘(姓刘)科(科学)霞(晚霞)列(排列)盖(盖子)橙(橙色)印(脚印)盆(脸盆)瞪(瞪眼)迎(迎来)颜(颜色)票(饭票)飘(飘走)谚(谚语)要(要求)漂(漂流)争(争夺)仙(仙子)闻(听闻)挣(挣钱)灿(灿烂)问(问好)梨(梨子)油(油水)由(由于)利(利益)抽(抽水)曲(曲子)。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及答案

1、【中心思想】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2、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是这篇童话的特点。

3、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4、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

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5、“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

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句中的两个“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

两个“幸福”的意思是:前一个“幸福”的含义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7、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的作用是: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中心思想汇总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中心思想汇总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中心思想总结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3.《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全诗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6.《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7.《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第三单元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

他被称为“世界童话大王”,主要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海的女儿》,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罪恶。

9.《那一定会很好》中种子生根、发芽,然后发生的变化是: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及单元总结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及单元总结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及单元总结第一单元“学校生活”1.《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不同民族学生们的幸福生活,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花的学校》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描绘出花朵的活泼可爱,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妙,又体现出花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3.《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熟,对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主动向先生请教的事,赞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发问的学习态度。

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没见过的、写的好的词句就是有新鲜感的,看到时需要多读几遍,然后抄下来。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4.古诗三首:《山行》通过写作者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赠刘景文》写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刻画出菊花的忠贞形象并以此鼓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通过描写诗人在外漂泊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通过描写夜雨之后梧桐叶落,美妙喜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秋的声音》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种种声音,展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用组词或举例子、上网搜索、找关键字、用近义词替换等等。

第三单元“童话故事”8.《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对比小女孩的美好幻想和悲惨的实际,表现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9.《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并不断改变的历程,向我们揭示了木材的用途,又赞美了故事中主人公乐观的态度。

10.《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一只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向我们展示了牛有四个胃以及牛的反刍现象。

赞美了青头临危不乱、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汇总古诗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义:①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rónɡ):这里指泥土湿软。

③鸳鸯(yuān yānɡ):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译文: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江山是多么秀丽,温暖的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洲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古诗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词义:(1)惠崇(huì chónɡ): 是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2)蒌蒿(lóu hāo):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lú)芽:芦苇的嫩芽,可食用。

(4)河豚(tún):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5)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中心思想:《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古诗3《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义:①三衢(qú):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fàn)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⑤绿阴:苍绿的树荫。

阴,树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中心思想汇编
1、《大青树下的小学》作者吴然。

本文从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了、下课了四个方面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里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自豪、赞美的感情。

2、《花的学校》作者是印度泰戈尔。

本文以孩子的视角描写了六月阵雨的落下,花儿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色,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先生请教的事情,告诫人们不要糊里糊涂地学。

4、《山行》作者是唐代杜牧。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代苏轼。

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作者是宋代叶绍翁。

通过对“梧桐叶”“秋风”“儿童”等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作者是张秋生。

本文从描绘了一个小孩在上学路上看见法国梧桐树叶落在道
路上,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表达了作者对雨后秋景的喜爱。

6、《秋天的雨》作者是陶金鸿。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7、《听听,秋的声音》作者是毕国瑛。

中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8、《去年的树》作者是日本的新美南吉。

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鸟儿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

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后却发现大树不见了,它四处寻找,它问了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知道树已变成了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9、《那一定会很好》作者是流火。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好朋友故事,写了一粒种子,怀揣梦想,努力生长,
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后经历了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启示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舒服”。

10、《在牛肚子里旅行》作者是张之路。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本文写青头在好朋友红头被牛吞掉以后,做出各种努力救出红头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青头不仅懂得的知识多,而且珍惜友情,勇敢无畏。

11、《一块奶酪》作者是辛勤。

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抵制诱惑和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者是慈琪。

本文写了一百多岁的老屋为了让小猫在暴风雨夜安心睡觉,让老母鸡有安心孵蛋的地方,让小蜘蛛能安心织网捉虫,坚持不倒下的故事。

表现了老屋的慈祥和宽厚,歌颂了老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作者是王一梅。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主要写了胡萝卜先生的一根胡子得到了果酱的营养后不断变长,后来给小男孩做风筝线、给鸟太太当晾尿布的绳子的故事。

14、《不会叫的狗》作者是意大利的罗大里。

本文以巧妙的构思和淳朴的语言描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习啼叫,结果险遭狐狸和猎人毒手,最后,安排三种结局,启发我们想象故事的结尾。

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5、《搭船的鸟》作者是郭风。

本文讲述了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作者善于观察,认识了一位羽毛是翠绿,
翅膀是蓝色,长着一张红色的长嘴的新朋友,在作者眼里它是一位可爱,漂亮的新朋友。

作者着重描写了翠
鸟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之情。

16、《金色的草地》作者是苏联的普里什文。

本文讲了两件事,一件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另一件是“我”
发现草地会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是合拢的;中午,草地是金
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是张开的;傍晚,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是合拢的。

17、《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李白。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所见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代苏轼。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两种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西湖比作西施,更加衬托出西湖的美丽和神奇。

《望洞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湖面比作铜镜,把洞庭湖的水比作白银盘,山比作青螺。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

然后分述了海水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物产有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岛是鸟的天下。

表达了作者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19、《海滨小城》作者是林遐。

本文讲述了一座位于广东的海滨小城的美景,由远及近刻画了小城的大海、
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0、《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春天的景色有:
树木、积雪、溪水、小鹿,夏天的景色有: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秋天的景色有:树木、落叶、野果、药材,夏天的景色有:雪花、积雪、动物。

21、《大自然的声音》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2、《父亲、树林和鸟》作者是牛汉。

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的树林边走过,“我”亲身感受到父亲对树林和小鸟的了解和喜爱,表达了父亲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3、《带刺的朋友》作者是宗介华。

课文写的是秋天(季节)的一天晚上,“我”在夜晚观察小刺猬偷枣的全过程,“我”由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钦佩的心理历程,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4、《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本文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25、《掌声》作者是董保纲。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获得自信的故事。

在掌声时,英子是一个文静、胆怯、自卑、忧郁的女孩,在掌声后英子变成了一个开朗、自信、快乐、爱与人交往的女孩。

从中我明白了: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
26、《灰雀》作者是苏联的阿列克谢耶夫。

课文通过讲述了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在列宁的帮助下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在战场上不顾个人生死给战士们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求恩大夫是一个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度关心的高尚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