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
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针灸治疗学总论

么
?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箭 的方补面虚实与现泻的实。, 在主刺要灸是法通方过面针,灸大手凡法针和刺腧补穴法的和配艾伍灸两属个补头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所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指 ,大适椎宜、泻曲热池开针窍 刺,泻取法十,二二井者穴相用配三可棱达针泻点热刺、放启血闭,、再开取窍结 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构
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是
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什
么
?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箭
阴论阳体学系说的是各中个医 方基面本。理中论医中用的以重说要明内人容体,的贯组穿织于结中构医、理生头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所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指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结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构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是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什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
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
结 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构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针灸治疗学总论2

治宜温中散寒。温胃饮加减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取胃经、脾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
3.胃热炽热
治宜清泻胃热。清胃散加减 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 如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支沟、中脘、大陵。
4.胃阴不足
治宜养胃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 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大肠经、胃经腧穴及胃经募穴为主。 如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廉泉、金津玉液。
(二)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使之最终变化成形, 排出体外。如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则其传导、变化 功能失常,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 如腹痛、 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痈、痔疾、脱肛等。 生理功能: ①主传化糟粕 ②主津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灵枢•本输》
1.脾气虚弱
治宜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 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 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 +气海、关元、百会,重用灸法(气虚下陷) +隐白、血海、膈俞,重用灸法(气不摄血)
2.脾阳不足
治宜温运脾阳。理中汤加减 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 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辨证论治方法很多,主要有八纲证治、脏腑证治、 气血证治、 经络证治等,在具体运用这些辩证 方法前,必须掌握下述要点:
一、明辨病症性质
即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是从症状入手,任何症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 病或证,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
诊断着眼于辩证,落脚于辩证。
在针灸临床运用上,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会提高诊断的准 确率,为其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针灸-治疗学总论

歌诀(募穴)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公 孙 内 关 后 溪 申 脉 足临泣 外 关 列 缺 照 海 主治 冲脉病证 阴维脉病证 督脉病证 阳蹻脉病证 带脉病证 阳维脉病证 任脉病证 阴蹻脉病证 相配合主治 心、胸、胃疾病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 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 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 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 主要穴位。 2、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3、歌诀 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 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肺 心包 心 脾 肝 肾
背俞穴
肺 俞 厥阴俞 心 俞 脾 俞 肝 俞 肾 俞
募穴
中 膻 巨 期 章 京 府 中 阙 门 门 门
六脏
大 三 小 胃 胆 膀 肠 焦 肠
背俞穴
大肠俞 三焦俞 小肠俞 胃 俞 胆 俞 膀胱俞
募穴
天 石 关 中 日 中 枢 门 元 脘 月 极
胱
歌诀(背俞穴)
4、歌诀 太渊合谷肺大肠,太白冲阳脾胃乡, 神门腕骨心小肠,京骨太溪膀胱肾, 心包大陵三阳池,丘墟胆经太冲肝。
络穴
1、含义:“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络穴是络 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人体共有十五络穴。
13针灸治疗总论

1.按主病特点取穴
1)主治特点:首推《难经〃六十八难》说: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 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主要是从阴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与五脏属性相关 的角度,说明五输穴主治作用的。
阴经井穴治疗肝的病变,荥穴治疗心的病变,输穴
治疗脾的病变,经穴治疗肺的病变,合穴治疗肾的 病变。
特定穴(Specific points)是指十四经中具 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五输穴(five Shu points),原穴(Yuan-primary points), 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s),郄穴(Xi-cleft points), 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s),俞穴(back Shu points),
右胁肋部带状疱疹
处方示例:
主穴:支沟(双)阳陵泉(双) 阿是穴 配穴:期门(右) 日月(右) 大包(右 )太冲(双) 操作:毫针泻法, 阿是穴用电针,留针 20',qd。
一、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
痹症围刺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
腧穴,腧穴特点?。其应用最广泛。
其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
(一)五输穴续
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金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 难经〃六十四难明确提出五输穴的阴阳属性: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 中膀胱经; 泽肺相连; 认为五输系以五脏为主,六腑为附属,脏与腑相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 表里,阳与阴、刚与柔相对,因而阴经的井穴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 谷肾所宜; 池大肠牵; 木,阳经的井穴属于金,阳经克阴经。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 中冲劳宫心包经,大陵间 余穴依次排列,制中有生,刚柔相济,暗合阴 溪三里随; 使曲泽陈; 阳交泰和阴阳互根。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 陵泉水清; 与生理病理及辩证论治规律发生了特定关系, 沟天井深;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 构成统一的系统 道少海寻;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 辅阳陵泉;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 海小肠探; 大敦行间太冲存,中封曲 泉肝经生。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多选、论述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症。
经络闭阻不通,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组织的肿胀、疼痛。
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的肢体和脏腑、组织,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萎软、拘挛或者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失去平衡。
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
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利,气血流畅。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黄帝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针》)。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中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痠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而止痛的作用。
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萎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
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种种病变。
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因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 特定穴的应用
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 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 则虚之。”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 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guo.”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远部选穴
如: 高血压头痛—涌泉贴蒜泥 脱肛、子宫下垂—灸百会穴 腰骶疼痛—刺龈交 急性腰肌扭伤—腰痛点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
辨证对症选穴
辨证取穴: 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 的病因病机选取腧穴。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
制定治疗方法。 春夏病邪浅表—浅刺 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择时选穴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制定 治疗方法。
肥人—长针 瘦人—短针 体虚、老人、小孩—刺激宜轻 孕妇、产后—刺激宜轻,穴位选择
针灸治疗作用
咽喉肿痛—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
清热温寒
寒则留之:寒:寒证(虚、实);
留:留针。
—深刺而久留针 (“如人之不欲行”)。
如:风寒湿痹—留针侯气或艾灸。
八纲辨证与补泻原则
阳证
阴证
表证—浅刺。 里证—深刺。
热证—浅刺疾 寒证—留针, 出,或刺出血。 多灸。
实证—泻法, 多针,少灸。
虚证—补法, 多灸。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扶正祛邪
操作方法 面瘫初期(放血)—祛邪为主 面瘫后期(艾灸)—扶正为主
补泻手法 面瘫初期 : 泻合谷、太冲 面瘫后期 : 补足三里、三阴交 补: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 足三里
腧穴性质
泻: 委中、水沟、十宣、合谷
八纲辨证与补泻原则
不盛不虚—平补平泻。 瘀滞不通—泻法,刺络出血。 陷下之证—灸法,补法。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头痛:外感--风池解表 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 痰阻--丰隆化痰 肝阳上亢--太冲平肝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针对急重的标病进行治疗。 如脑病: 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抽搐—阳陵舒筋
如:发热—大椎、外关、曲池 痰多—丰隆 昏迷—人中、十宣 贫血、出血—膈俞
辨证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指针对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 取穴位的原则。
如:哮喘—定喘 虫证—百虫窝 腰痛—腰痛点 崩漏—断红穴
配穴方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治病求本
.缓则治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支气管哮喘—补肺 健脾 益肾 肺俞 脾俞 肾俞
治病求本
.标本同治: 针对疾病表现、本质同时治疗。 如高血压: 标--百会治头痛 本--太冲平肝熄风 太溪滋阴潜阳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 惯制定治疗方法。 北方—多用火针、温灸 南方—微针(毫针、皮肤针)
疏通经络
“不通则痛” 《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
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的最主要、最直
接的作用.
疏通经络
经络闭阻不通
实热: 针刺,如高热针 大椎、曲池、外关
虚寒:艾灸,如胃寒灸中 脘等
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 调阴与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补虚泻实
补法 “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 “陷下则灸之” “寒则留之”
平补平泻
泻法 “盛则泻之” “邪盛则虚之” “满则泄之” “热则疾之” “宛陈则除之”
补虚泻实
虚则补之:虚:正气虚; 补:补法。 —单式补法或复式补法,穴性 属补(关元 、 足三里)
补虚泻实
陷下则灸之:陷下:阳气下陷。指脏腑、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调和阴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阳盛高热: 委中放血、针外关
阴盛寒凝: 阴陵泉、丰隆(针或灸)
阴虚阳盛: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癫狂
阳虚阴盛: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癫证: 补申脉, 泻照海(补阳泻阴) 狂证: 补照海, 泻申脉(补阴泻阳)
扶正祛邪
经络之气虚弱,失其固摄之权 属补的范围 “大肉陷下” 灸百会
内脏下垂
神阙
阳气暴脱
关元
足三里
补虚泻实
实则泻之: —单式泻法或复式泻法,穴性属泻(十二井、
十宣)。 宛陈则除之(泻法)—经脉瘀阻的病证,以
三棱针点刺出血. 如:闪挫扭伤—委中放血,刺络拔罐; 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点刺放液
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 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
取本经穴
或虚实兼有 输穴)(Biblioteka 穴或五脏腑、经络本身气血逆乱
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热-热证;
疾:快针、浅刺、疾出;
—手法轻巧快速,不留针 (“刺热者,如手 探汤”《灵枢.经脉》)。
如:高热—刺大椎、曲池,浅刺疾出;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针灸处方
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配穴方法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刺灸法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 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如:鼻病—素缭、迎香 眼病—睛明、太阳 痔疮—长强、次缭
选穴原则
远部选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