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合集下载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以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和青春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让人深思。

李玩,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她的世界原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的憧憬。

然而,家庭环境的束缚和成人世界的规则,却让她的青春变得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为了让她提高英语成绩,擅自修改了她的兴趣小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反映出了家长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李玩的内心,她热爱物理,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可父亲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她梦想的一次打击。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这样被家长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全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努力寻找,反而试图用一只新狗来敷衍她。

大人们觉得这只是一只狗,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她孤独时的倾诉对象。

大人们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他们的冷漠和不理解,让李玩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心。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的情绪逐渐崩溃。

她四处张贴寻狗启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而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让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这也反映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妥协,接受了新狗。

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真正的“爱因斯坦”。

这一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长辈的权威和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玩在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中,逐渐变得“懂事”。

她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不再任性,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在酒桌上,为了父亲的面子,喝下了那杯她原本不愿意喝的酒。

她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只是默默离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狗十三》观后感篇1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

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

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

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

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 3篇《狗十三》观后感一看完本片心里感觉好压抑啊,单亲的孩子成长中跟随的一方父/母,若不能给予完全的爱,那还真不如当初放弃那抚养权。

社会中我相信很多单亲的小女孩不如片中李玩坚强的那么快,懂事的那么快,还能懂得自爱并遇到一个陪着她不愿伤害她的男孩子。

看到最后李玩自欺欺人,开始努力说服自己,让自己假装像“真正的大人”一样思考,隐忍,说话,做事时,不禁心疼。

成年之前有时由不得自己,待经历多了,慢慢我们会看清也会看开很多。

希望所有单亲或者失去双亲的小朋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轻易放弃用错方式爱你的人,因为有时候你眼中的大人或许真的没你成熟懂事,毕竟一个是第一次当别人孩子,一个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让大家相互陪伴成长,理解方能善果,有耐心祥云一定会来笼罩大家的!《狗十三》观后感片中父亲打李玩这段我哭到抽泣,感觉要哭死过去。

感受到李玩委屈的同时,也感受到父亲的无可奈何……想想换做自己是李玩,做的也不会比李玩好,而假如自己是父亲,也会胖揍那样过激的孩子。

换位思考会让事情变的容易解决些。

《狗十三》观后感父亲跟女儿在车里哭的这段,我也是泪奔……父亲不愿让女儿看到脆弱的自己、失败的自己。

可谁没年轻过,谁没犯过错,会错过,也都会过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也都是自己当初的结果。

《狗十三》观后感还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好,有父母,有我,喜欢的话,可以再养只宠物。

有缺憾的人生才完美,我一直这么认为!也或许是在自欺欺人?谁知道呢~开心最重要,万事做到倾尽、无悔就好!本文仅代表个人想法,阅读中若有不适,请立即退出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自愈!顺带夸一句,这导演拍的真棒,难道跟姓氏也有关?《狗十三》读后感关于《狗十三》,张雪迎在其中饰演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

李玩有着不幸福的童年,父母离异,与奶奶爷爷一起生活。

唯一对她不离不弃,一直陪着她的只有那只当初因为是爸爸送过来而被嫌弃的小狗爱因斯坦。

但是就好像不开心的事情总会在李玩身上发生一样,小狗走丢了。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家庭中祖孙三代价值观冲突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权力结构、代际关系以及人性的物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即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以及技术权力的意识形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体不应被泯灭真实的人性,应追求超越物质的信仰。

一、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影片的中心人物李玩,生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她叛逆而纯真善良。

她热爱自由,追求真实,坚持实事求是,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崇尚科学,尊重生命。

然而,她的家庭环境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并生下了弟弟李昭,但他却没有给予李玩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是采取了强制和压迫的方式来对待她。

李玩的父亲一辈则是传统的中国人,他们强调亲情和孝道,认为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同时他们也追求物质和金钱,将其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李玩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上,他们坚持让李玩学习英语,而她却渴望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兴趣小组。

李玩的祖父祖母辈则是典型的传统中国老人,他们疼爱子女,尊重长辈,重视家族的荣誉和传承。

然而,他们的教育观念却与第三代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祖父坚持认为“南瓜还分中国外国的”是“崇洋媚外”,祖母则一味顺从婆婆的意愿,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第三代人的创新和独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尽管三代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和冲突,但他们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妥协和包容,以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妥协是基于亲情、伦理和社会压力等因素,而不是基于真正的共识和理解。

二、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影片还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父权制的权力结构和代际传承。

在李玩的家庭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他的意志决定着全家的一切事务,包括李玩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选择。

父亲以家长的身份对李玩进行规训和控制,要求她服从和听话,同时也以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来收买她的欢心。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我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电影所描绘的家庭环境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挺不错”。

李玩的家庭确实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在教育方式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李玩在丢狗后,家长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这导致了她的情感受到了伤害。

此外,家长在处理李玩与弟弟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了一种不公平和不恰当的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并非完美无缺。

爷爷的角色在腿受伤时表现出对孙女的宠爱,但随后却突然转变,这种反差让人感到突兀。

奶奶的形象则被刻画为一个只会火上浇油的老人,这可能有些过于简化。

至于李玩洗澡时的裸后背镜头,我认为它可能是为了展现李玩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过于直白,给人一种不适感。

关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如酒桌上劝酒和升学宴上点狗肉等,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这些情节可能是为了强化故事的冲突和表达主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然而,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共鸣。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一部电影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

也许有些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境,或者感受到了那种被压抑的情感,所以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此外,电影也通过一些细节和隐喻来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路人甲的脑子有问题、社会的冷漠等刻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影试图通过这些描写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狗十三》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所展现的中国式家长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避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过度的批判和攻击。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心里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

它讲的是一个女孩李玩和她的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家庭的隔阂,以及成长的阵痛。

李玩一开始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可喜欢这只小狗了。

可是后来,狗丢了。

家里人为了安慰她,又给她买了一只狗,也叫“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李玩不干了,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这就像你最喜欢的玩具熊丢了,别人又给你买了一个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用“为你好”的名义,替李玩做决定,强迫她接受新的狗、学习物理、参加英语竞赛……他们以为给李玩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用一个漂亮的笼子,把一只渴望自由的小鸟关了起来。

李玩一开始还会反抗,还会哭闹,但后来,她慢慢地“懂事”了,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她喝牛奶过敏,以前会直接说,但后来,她默默地把牛奶倒掉,脸上还带着微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这部电影的画面很真实,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夸张的特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听着就让人想哭。

要说缺点嘛,我觉得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可能略显拖沓。

这慢节奏也恰好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到李玩内心的挣扎。

《狗十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青春期真实的痛与迷茫。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与妥协。

如果你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在经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你会对成长有新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哈哈大笑的电影,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李玩那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锦集五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锦集五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锦集五篇第1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

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

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

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

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

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

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

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

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第2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狗十三》是那种很难让人鼓起勇气再看一遍的电影——观影过程太痛苦了。

它的痛苦不是可以撕心裂肺咆哮出来的,它只是描述了最普通的青春,把大多数人经历的一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放映出来,十分平静,仅此而已。

因为刚过那个年纪,电影中的一切就像鞭子一样抽在我身上——疼到骨子里去,但又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影片的主角——李玩,让我感同身受的并不是她有多特别,恰恰是因为她足够普通。

她和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样,长相普通、身材瘦小、满脸的青春痘。

心里又有点藏着掖着的小心思,骨子里还挺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导读:读书笔记《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这是第一次不看豆瓣独立写影评,因此一个潜意识的声音说我可以把它写得随随便便了。

这个电影也是关于叛逆与成长的,这便又成了我任性挥洒不顾章法放浪不羁写东西的一个借口了。

主标题“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是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半句歌词,常被应用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一个我极恶心的一个初中同学发的说说,当时不知道它的典故,恨屋及乌,于是感觉“溃烂”这个词用得极其差劲毫无美感表现了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歪风邪气。

但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溃烂”一词用得相当准确,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那种活生生的与本我的撕裂感。

在此向那个恶心的同学郑重道歉。

《狗十三》完全没有用任何高级的摄影技巧,拍摄方式很是朴实。

可越是这样,电影就越有可怕的、引人共鸣的真实感。

它让你感觉这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

电影的主人公叫李玩,她从一个坚持内心想法的有个性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的世界。

她最后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又一个平凡的成年人,开始向社会展现她的社会属性。

细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李玩热爱物理,喜欢《时间简史》、
平行宇宙和相对论。

她非常非常想去一个天文展览,她爸告诉她“我一定带你去”(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她去不成了)。

第一次她爸带她去记错了时间,还没开门;第二次她爸带她应酬各种陪土豪开心结果忘了时间,李玩奋自跑出去,到了地方,展览却已经结束。

从两次经历可以看出她爸对她的敷衍已十分明显,根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though李玩很当回事。

李玩就像她爸的一个工具,只是用来给家里争气的工具,竞赛得奖了考得好了争了气就重视重视,没有这些的话最好啥事也不要有。

还想找狗?真不让人省心,瞎胡闹。

到后来李玩其实也很清楚,她全然没有了作为孩子的尊严,她只有成年人那种迎合他人的尊严。

最后李玩长大了,甚至理解了她爸,可她早已面目全非了。

再来一个细节。

李玩伤心,跟异性朋友去喝酒,被她爸当场抓获。

她爸质问那个男孩子“你怎么让她喝酒了”,李玩反问“你不是也叫我喝过吗”。

在之前,李玩她爸曾为哄那个很土的土豪开心,让李玩敬酒,尽管李玩很不情愿。

两相对比,一个情愿一个不情愿,过于真实。

最后一个细节。

李玩去滑冰场看她弟弟学滑冰,每个人都要喝牛奶,就他一点都不想喝,把灌进嘴里的全吐了出来。

学滑冰,他摔倒在地就是不愿起来,可教练却偏偏拽他起来。

读后感·李玩在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本来是多么爱狗的一个人,最后为了让给自己点“红烧狗肉”的叔叔开心,硬是把狗肉吃了下去,笑着说了“谢谢”。

估计在场的她爸当场心碎。

曾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著名香港演员兼导演的采访。

主持人问他问什么不想要孩子,他说,我不想带TA来到这个世界上。

看了这部片子,我对这句话有点理解了。

孩子长大十有八九要经历必须的“溃烂”,也许孩子害怕溃烂,但你强行对孩子说:不,你不想。

你为了孩子变得优秀操碎了心,可这种爱一次次地转化为对孩子的伤害。

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然,李玩受到的伤害的重要来源还有后妈乃至全家的偏心,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X2,那个香港朋友在五十多岁改变了看法,有了一个大胖儿子。

作者:成年了的G同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