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MRI医师专业考试大纲(含CT医师、普通X线诊断部分)(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MRI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第一章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硬件1.主磁体:主磁场强度(高斯和特斯拉)、主磁场均匀度及其意义2.梯度系统:梯度线圈的作用、梯度磁场的产生、梯度线圈的主要性能指标3.射频系统:分类及其作用、表面线圈、表面相控阵线圈4.谱仪、计算机系统及其它辅助设备第二节磁共振成像的物质基础1.原子的结构2.自旋和核磁:核自旋现象、核磁现象3.磁性原子核和非磁性原子核:磁性原子核的条件4.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5.人体组织MRI信号的主要来源第三节进入磁场前后的氢质子核磁状态1.进入主磁场前的核磁状态2.进入主磁场后的核磁状态3.进动:进动的概念、进动频率(Larmor频率)第四节磁共振现象1.共振和磁共振:共振概念、共振的条件和实质、磁共振现象2.90 脉冲的宏观和微观效应第五节核磁弛豫1.弛豫的概念2.自由感应衰减和横向弛豫:现象、机理、二者的关系、T2值3.纵向弛豫:纵向弛豫的概念和机理、T1值及其影响因素第六节磁共振加权成像1.加权的概念2.质子密度加权像3.T2加权成像4.T1加权成像第七节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1.层面和层厚:层面选择原理,层厚与射频脉冲及梯度场强度的关系2.频率编码:频率与位置的关系,频率编码梯度场的施加3.相位编码:相位与位置的关系,相位编码梯度场的施加4.三维采集的空间编码第八节K空间的基本概念1.K空间的概念2.K空间的基本特性:相位编码线的概念、K空间的主要特性3.K空间的填充方式第九节磁共振信号的产生1.磁共振信号2.自由感应衰减信号3.自旋回波信号:180度相位聚焦脉冲的作用和机理4.梯度回波信号:梯度回波产生的机理第十节影响MR信号强度的因素1.影响MR信号强度的因素: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2.常见影响因素与信号强度的关系第十一节血流的MR信号特点1.常见的血流形式:层流和湍流,影响血流形式的主要因素2.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流空效应、其他因素3.表现为高信号的血流:流入增强效应、梯度回波上血流呈高信号、其他因素第二章MRI脉冲序列及其临床应用第一节脉冲序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脉冲序列的概念2.脉冲序列的基本结构3.脉冲序列的分类:主要分类方法第二节脉冲序列相关的概念1.时间相关的概念:重复时间、回波时间、有效回波时间、回波链长度、回波间隙、反转时间、激励次数、采集时间、影响采集时间的因素2.空间分辨力相关的概念:层厚、层间距、矩阵、视野3.偏转角度第三节自旋回波序列1.自旋回波序列的结构及其对比影响因素:SE序列的结构、TR及TE对图像对比的影响2.自旋回波序列的加权成像:T1WI、T2WI、PDWI3.自旋回波序列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优点、缺点、临床应用第四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1.快速自旋回波的原理:原理、回波链长度(ETL)、回波间隙(ES)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特点3.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临床应用4.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改进:射频脉冲的改进、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及半富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第五节反转恢复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1.反转恢复的原理:反转恢复的原理,反转恢复类序列的共同特点2.反转恢复序列:特点和临床应用3.快速反转恢复序列: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第六节梯度回波序列的特点1.梯度回波序列的特点:小角度激发及其优点、T2*弛豫、其他特点第七节扰相GRE序列1.扰相技术的原理:需要扰相的原因、扰相技术的种类2.扰相GRE序列的不同名称3.扰相GRE序列的加权成像:T1WI、T2*WI4.扰相GRE序列的临床应用:T1WI的应用、T2*WI的应用第八节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其他梯度回波序列1.GRE序列中的稳态概念:纵向稳态、横向稳态2.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普通SSFP序列、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其他梯度回波序列第九节平面回波成像序列1.EPI技术:原理、K空间填充轨迹2.EPI序列的分类:单次激发EPI、多次激发EPI、EPI序列的准备脉冲3.EPI序列的临床应用:SE-EPI序列的应用、其他EPI序列的应用第三章MRI常用技术与特殊技术第一节MRI脂肪抑制技术1.脂肪抑制的意义2.脂肪组织的特性:化学位移效应、脂肪的纵向弛豫特性3.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频率选择饱和法、STIR技术、频率选择反转脉冲技术、Dixon技术、预饱和带技术第二节化学位移成像技术1.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原理: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成像的机理2.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实现:序列、TE的选择及其与场强的关系3.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应用:反相位图像的特点、临床应用第三节MR水成像技术1.水成像技术的原理2.水成像技术常用的序列:FSE、单次激发FSE、梯度回波序列3.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后处理技术、应用注意事项4.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MRCP、MRU、MRM、其他应用第四节MR血管成像技术1.TOF法MRA:二维TOF MRA优缺点、三维TOF MRA优缺点、减少三维TOF MRA饱和效应的策略、TOF MRA的临床应用2.PC法MRA: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3.CE-MRA:原理和序列、技术要点、优缺点、临床应用第五节扩散加权成像1.扩散的基本概念:扩散、自由扩散与限制性扩散、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扩散2.DWI的原理3.DWI的技术要点:影响DWI信号衰减的因素、b值及其对DWI的影响、DWI的方向性、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4.DWI常用序列:单次激发SE-EPI、SE线扫描技术5.DWI的临床应用第六节MR灌注加权成像1.对比剂首过法PWI的基本原理2.对比剂首过法PWI的临床应用第七节MR波谱分析1.MRS的原理:化学位移现象、MRS的基本原理、MRS的特点2.MRS常用技术:STEAM、PRESS3.MRS的临床应用:脑1H MRS的主要代谢物及临床应用第八节磁化转移技术1.磁化转移技术的原理:磁化转移的概念、原理、磁化转移对比2.磁化转移技术的应用:MRA、增强扫描、磁化转移率第九节MRI其他重要技术1.呼吸门控及呼吸触发技术:呼吸补偿技术原理及应用、呼吸触发技术原理及应用2.心电门控及心电触发技术:心动周期与心脏成像、心电门控技术原理及应用第四章临床MRI的质量控制第一节MRI常规指控指标1.信噪比:概念、测量方法、影响因素2.图像对比:对比噪声比的概念、测量方法、影响因素3.空间分辨力:概念、影响因素4.均匀度第二节MRI常见伪影及对策1.设备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卷褶伪影、截断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层间干扰等伪影的原因、特点及对策2.运动伪影:运动伪影的原因、特点及对策3.磁化率伪影及金属伪影:磁化率伪影的特点及对策第五章MRI对比剂第一节MRI对比剂概述1.使用MRI对比剂的目的2.MRI对比剂的作用原理3.MRI对比剂的分类第二节Gd-DTPA1.Gd-DTPA的药代动力学特点2.Gd-DTPA的作用机理3.Gd-DTPA的临床应用:剂量、临床应用4.Gd-DTPA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第三节其他MRI对比剂1.非离子型细胞间隙对比剂2.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3.枯否细胞特异性对比剂4.血池性对比剂第六章MRI检查的特点及MRI的生物效应第一节MRI检查的优缺点1.MRI检查的优点: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心脏大血管形态和功能诊断,无骨伪影,任意方位成像,无创伤、无射线的检查方法2.MRI检查的缺点第二节MRI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1.MRI的生物效应:静磁场生物效应、梯度磁场生物效应、射频脉冲的生物效应、MRI噪音2.MRI检查的安全性:安全注意事项、禁忌症第七章颅脑MRI诊断第一节颅脑MRI正常解剖1.大脑的主要结构: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桥脑与小脑)、延髓、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2.大脑深部灰质结构:基底节、丘脑3.大脑深部白质结构:胼胝体、内囊、前联合4.大脑深部灰白质兼有结构:松果体、缰三角、丘脑髓纹、后联合5.嗅脑和边缘系统:嗅脑、边缘系统、海马结构6.蝶鞍和鞍旁区:垂体、垂体柄、海绵窦7.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循环第二节颅脑肿瘤的MRI诊断1.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部位、信号特点、边缘、血供、增强、周围水肿2.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鉴别诊断3.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4.室管膜肿瘤的MRI表现5.脉络丛肿瘤的MRI表现6.松果体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7.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8.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9.脑膜瘤的分型、MRI表现及鉴别诊断10.听神经瘤MRI的表现,鉴别诊断11.三叉神经瘤的MRI表现12.垂体微腺瘤和大腺瘤的MRI表现13.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14.颅咽管瘤的MRI表现15.胆脂瘤的MRI表现16.脊索瘤的MRI表现17.颈静脉球瘤的MRI表现18.脑转移瘤的MRI表现,鉴别诊断第三节脑部炎症的MRI表现1.脑部炎症的MRI表现特点: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周围水肿,增强表现2.脑炎的MRI表现3.脑脓肿的MRI表现,鉴别诊断4.颅内结核的MRI表现5.单纯疱疹脑炎的MRI表现6.脑囊虫病的MRI表现,鉴别诊断7.霉菌性颅内感染的MRI表现第四节脑血管病的MRI诊断1.脑梗死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2.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3.烟雾病MRI表现4.颅内出血的MRI表现5.颅内动脉瘤的MRI表现6.脑血管畸形MRI表现,鉴别诊断: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症第五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的MRI诊断1.脑灰质异位2.脑裂畸形3.脑穿通畸形4.脑胼胝体发育不全5.Dandy-Walker综合征6.颅内脂肪瘤7.Chiari畸形第六节脑变性病和脑白质病的MRI诊断1.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2.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3.中心性桥脑髓鞘溶解的MRI表现4.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5.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MRI表现6. 一氧化碳中毒的MRI表现第七节颅脑外伤的MRI诊断1.硬膜外血肿MRI表现2.硬膜下血肿MRI表现3.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4.弥漫性轴索损伤第八节癫痫的MRI诊断第八章五官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眼眶疾病的MRI扫描技术和MRI诊断1.眼眶和眼球的常规MRI扫描技术2.眼眶正常MRI表现3.眼眶疾患的MRI表现,泪腺瘤,内分泌性眼病MRI表现4.肌锥内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血管畸形5.视神经及视神经鞘肿瘤: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6.眼球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第二节鼻和鼻窦1.鼻和鼻旁窦正常MRI表现2.鼻窦炎的MRI表现3.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4.上颌窦癌的MRI表现第三节颞骨1.颞骨的正常MRI表现2.内耳发育畸形的MRI表现3.中耳乳突炎的MRI表现4.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的MRI表现第四节咽喉部1.咽喉部正常MRI表现2.鼻咽纤维血管瘤的MRI表现3.鼻咽癌、喉癌的MRI表现第五节颈部1.颈部间隙正常MRI表现2.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的MRI表现3.颈淋巴结转移瘤的MRI表现第九章脊柱脊髓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脊柱脊髓MRI检查方法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I表现1. 脊柱脊髓正常MRI表现:颈椎,胸椎,腰椎,脊髓第三节脊柱退行性病变的MRI诊断1.椎间盘变性2.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的MRI表现3.椎管狭窄的MRI表现4.颈椎病MRI表现第四节脊柱、脊髓炎性病变的MRI诊断1.脊柱结核MRI表现2.脊柱骨髓炎和椎间盘感染的MRI表现3.硬膜外脓肿的MRI表现4.脊髓炎的MRI表现5.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6.蛛网膜炎的MRI表现第五节脊柱脊髓外伤1.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第六节椎管和椎体肿瘤的MRI诊断1.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2.髓外硬膜下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MRI表现和鉴别诊断3.硬膜外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的MRI表现4.脊柱骨肿瘤(血管瘤、转移瘤、多发骨髓瘤、脊索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第七节脊柱脊髓先天畸形的MRI表现1.脊髓正常解剖及发育2.脊柱骨发育3.脊柱脊髓的先天性畸形(1) 脊柱裂(2) 脊膜膨出, 脊髓脊膜膨出(3) 脊髓纵裂(4) 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5) 脊髓空洞症第八节脊柱手术后的MRI表现第九节颈延髓与颅颈联合部1.颈延髓与颅颈联合部的正常解剖2.环枕融合畸形3.枢椎齿状突畸形4.环枢关节半脱位第十章胸部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胸部MRI检查技术第二节正常胸部MRI表现1.纵隔的正常MRI表现2.肺和胸壁的正常MRI表现第二节纵隔病变的MRI诊断1.淋巴结肿大(1)肉芽肿疾病(2)淋巴瘤2.胸腺瘤3.畸胎瘤(1)皮样囊肿(2)实质性畸胎瘤4.胸内甲状腺5.神经源性肿瘤6.纵隔囊肿性病变第三节肺和胸壁疾病的MRI诊断1.肺癌2.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胸膜肿瘤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心脏MRI检查技术1.心电门控MRI扫描技术(1)ECG的获得和心动周期(2)心电门控技术2.心脏MRI扫描的层面方位选择(1)人体轴横、冠和矢状位扫描(2)主动脉长轴扫描(3)心脏长短轴位扫描第二节心脏MRI正常所见第三节后天性心脏病的MRI诊断1.心肌梗死(1)急性心肌梗死(2)陈旧性心肌梗死(3)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2.原发性心肌病(1)扩张型心肌病(2)肥厚型心肌病(3)限制型心肌病(4)原发限制型心肌病3.心脏瓣膜病4.心包病变(1)心包积液(2)缩窄性心包炎(3)心包缺损5.心脏和心包肿瘤(1)心内膜肿瘤(2)心壁内肿瘤(3)心包内肿瘤(4)心脏肿瘤与心旁纵隔肿瘤或肺内肿瘤的鉴别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的MRI诊断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肺动脉瓣狭窄4.主动脉缩窄5.动脉导管未闭6.法乐氏四联症第五节心脏MRI新技术及其应用1.MRI心肌灌注技术及其应用2.MRI冠脉成像技术及其应用3.MRI血流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第六节CE-MRA检查技术1.CE-MRA的原理和序列2.CE-MRA的技术要点(1)对比剂的应用(2)成像参数的调整(3)扫描时机的掌握(4)后处理技术(5)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3.CE-MRA的优缺点4.CE-MRA的临床应用第十二章乳房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乳房MRI检查技术和正常所见1.乳腺MR成像技术(1)脂肪抑制(2)对比增强成像2.正常乳房MRI表现第二节乳腺疾病的MRI诊断1.乳腺良性病变:乳腺增生和囊肿,乳腺纤维腺瘤2.乳腺恶性病变:乳腺癌第十三章肝胆胰脾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肝脏疾病的MRI诊断1.肝脏的MRI检查技术及正常肝脏的MRI表现2.肝脏解剖:分叶分段、肝静脉、门静脉解剖3.肝癌病理分型,MRI表现4.肝转移瘤的MRI表现5.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6.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表现7.肝脓肿的MRI表现8.肝包虫病的MRI表现9.肝硬化的MRI表现10.肝腺瘤的MRI表现11.肝淋巴瘤的MRI表现12.肝血色病的MRI表现第二节胆道1.胆道的MRI检查技术2.胆道的正常解剖及MRI表现3.胆管癌MRI表现4.胆囊癌MRI表现5.壶腹癌MRI表现6.胆道结石MRI表现7.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分型及MRI表现?第三节胰腺1.胰腺的MRI检查技术2.正常胰腺的MRI表现3.胰腺癌的MRI表现4.胰腺囊性肿瘤的MRI表现(考虑像囊腺瘤、胰腺假囊肿还是较多见的)5.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6.胰腺炎的MRI表现(1)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2)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第四节脾脏1.脾脏的MRI检查方法2.脾肿瘤的MRI表现第十四章胃肠道疾病的MRI诊断1.胃肠道的MRI检查技术2.直肠癌的MRI表现第十五章肾及肾上腺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肾脏疾病的MRI检查方法和诊断1.肾脏的正常解剖(MRI)2.肾脏MR成像的常用序列3.常见肾脏变异和先天性畸形(马蹄肾、胚胎期分叶状肾等)4.肾囊肿(包括单纯囊肿、复杂囊肿、出血性囊肿、分隔囊肿、肾盂旁囊肿、厚壁囊肿、多囊肾等)5.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肾腺瘤7.肾细胞癌(常见MR表现,肾癌亚型的MR表现,肾癌的分期及MR的作用)8.肾盂与输尿管癌(常见MR表现)9.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10.肾脏淋巴瘤11.肾感染(1)肾急性感染(2)肾脓肿12.肾动脉狭窄13.肾外伤MRI表现第二节肾上腺疾病的MRI检查方法和诊断1.肾上腺的正常MRI表现2.肾上腺MR成像的常用序列3.肾上腺常见良性病变(1)肾上腺腺瘤(2)肾上腺皮质增生(3)肾上腺髓脂肪瘤(4)肾上腺囊肿和假性囊肿(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肾上腺神经源肿瘤4.肾上腺常见恶性肿瘤(1)转移瘤(2)肾上腺皮质癌(3)淋巴瘤(4)神经母细胞瘤/成神经节母细胞瘤第十六章腹膜后肿块的MRI诊断第一节腹膜后腔解剖及正常MRI表现1.腹膜后腔正常解剖2.腹膜后腔MR成像的常用序列第二节腹膜后肿瘤的MRI诊断1.腹膜后良性肿瘤2.腹膜后良性淋巴结病变3.腹膜后纤维化4.腹膜后恶性肿瘤(1)淋巴瘤(2)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第十七章大血管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主动脉和大静脉的解剖和MRI正常表现第二节主动脉瘤(1)真性动脉瘤(2)假性动脉瘤(3)主动脉夹层(4)马凡氏综合征大血管病变(5)大动脉炎(6)肺动脉血栓栓塞(7)主动脉退行性变和动脉硬化(8)上下腔静脉狭窄和阻塞疾病第十八章女性盆腔及生殖器官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女性盆腔的检查方法及正常MRI表现1.子宫及附件MR成像的常用序列2.正常解剖:(1) 子宫MRI表现(2) 卵巢及附件MRI表现第二节良性病变的MRI诊断1.子宫平滑肌瘤2.子宫腺肌症3.子宫内膜异位症4.单纯卵巢囊肿5.卵巢囊腺瘤6.卵巢畸胎瘤7.子宫颈腺滤泡囊肿(纳博氏囊肿)第三节恶性肿瘤的MRI诊断1.子宫内膜癌(MR表现、分期)2.子宫颈癌(MR表现、分期)3.卵巢癌第十九章膀胱、输尿管及男性盆腔病变的MRI第一节膀胱输尿管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1.膀胱和输尿管的正常解剖2.膀胱和输尿管MRI检查技术3.膀胱疾病的MRI诊断(1)膀胱良性肿瘤1)平滑肌瘤2)乳头状瘤(2)膀胱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诊断4.输尿管疾病的MRI诊断(1)输尿管肿瘤(2)输尿管结石第二节前列腺病变的MRI诊断1.前列腺正常MRI表现2.前列腺MR成像的常用序列3.前列腺疾病的MRI诊断(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3)前列腺炎和感染第二十章产科1. 产科MRI检查的总体评价2. 孕妇和胎儿的MRI检查:胎儿,孕妇子宫内其他结构第二十一章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MRI诊断第一节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第二节正常骨与软组织的MRI表现第三节骨骼肌肉创伤1.骨挫伤与隐性骨折2.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MRI表现及鉴别3.儿童骨骺损伤4.肌肉损伤第四节感染和关节炎1.骨髓炎2.关节炎3.骨结核4.关节结核5.骨性关节炎6.类凤湿性关节炎第五节骨与软组织肿瘤与肿瘤样病变1.MRI检查在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作用2.几种常见的骨肿瘤的MRI表现(1)骨囊肿(2)动脉瘤样骨囊肿(3)骨巨细胞瘤(4)骨肉瘤(5)尤文氏肉瘤(6)转移性骨肿瘤3.几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的MRI表现(1)血管瘤(2)脂肪瘤(3)脂肪肉瘤(4)神经源性肿瘤第六节骨坏死1.骨坏死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2.骨坏死3.骨梗塞第七节骨髓病变MRI表现1.正常骨髓的MRI表现2.几种常见骨髓病变的MRI表现(1)骨髓瘤(2)白血病(3)贫血(4)骨髓放疗后改变第八节关节疾病的MRI诊断1.正常关节的MRI表现(1)四肢大关节的MRI检查方法(2)正常腕、肘、肩、踝、膝、髋的MRI表现2.关节病变的MRI诊断(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十字韧带撕裂、侧副韧带撕裂的MRI表现(2)肩关节:肩袖撕裂的MRI表现第二十二章小儿MRI检查1. 小儿MRI检查技术和扫描特点2. 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MRI表现。
LA医师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医师考试大纲第一篇总论笫一章概念1.放射治疗的目的2.放射治疗的历史3.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5.循证放射肿瘤学笫二章放射治疗的基础1.放射治疗的基础2.放射治疗的过程笫三章与临床放射治疗有关的放射生物学概念1.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2.肿瘤控制概率(TCP)3.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4.正常组织耐受剂量5.时间-剂量1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亚临床病灶2.对放射敏感性的认识3.对放射抗拒肿瘤的认识4.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5.肿瘤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认识笫五章综合治疗1.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2.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笫六章近距离治疗1.近距离治疗的特点2.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3.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4.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5.近距离治疗的内容,适应证及禁忌证笫七章放射治疗当前研究的问题1.放射增敏剂及放射防护剂的研究2.轻或重粒子治疗的研究笫八章电离辐射的诱发恶性肿瘤效应1.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放射相关癌的发生2.诱发恶性肿瘤研究的困难23.诱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4.电离辐射诱发癌5.电离辐射诱发肉瘤6.电离辐射所诱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笫九章展望1.3维适形放射治疗2.调强放射治疗3.PET第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一章照射野剂量学第一节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1.射线束射线束中心轴照射野源皮距(SSD)源轴距(SAD)参考点射线质2.平方反比定律百分深度剂量(PDD)组织空气比(TAR)组织模体比(TPR)组织最大剂量比(TMR)散射空气比(SAR)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准直器散射因子(Sc)体模散射因子(Sp)总散射因子(Sc.p)第二节X(γ)射线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1.X(γ)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剂量建成区等效方野32.照射野离轴比半影照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等剂量曲线不同能量光子束等剂量曲线特点3.楔形板楔形因子楔形板种类4.人体曲面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组织不均匀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第三节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1.电子束深度剂量特点有效治疗深度(Rt)能量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照射野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2.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特点选择电子束照射野的一般方法3.电子束照射野的均匀性4.电子束输出剂量特点5.组织不均匀性校正的等效厚度系数法6.电子束补偿技术的作用7.电子束照射野的衔接技术的作用8.电子束挡铅厚度的确定电子束的内遮挡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第一节概述施治技术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模式放射源的暂时驻留和永久植入技术4第二节近距离放疗使用的放射源铱-192的半衰期半值厚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单位制和剂量计算1.放射性2.指数衰变规律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外观活度3.放射性核素的质4.照射量率常数吸收剂量率比释动能空气比释动能强度第四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和施治技术1.妇瘤腔内治疗的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2.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步进源系统的布源规则ICRU 58号报告3.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及剂量梯度变化的影响第五节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设置剂量分布优化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执行第一节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5第二节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定义和靶区剂量处方,危及器官定义和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第三节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第四节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第五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第六节治疗方案的评估第七节肿瘤的定位、模拟及验证第八节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第九节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第一节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第二节治疗方案的优化第三节调强的方式与实现第四节适形放疗对设备的要求第五节调强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五章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一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第二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第三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四节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6射治疗第六章放射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执行QA的必要性第二节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第三节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第四节物理技术方面QA第五节QA组织及内容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临床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1.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放射生物学在未来放射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节电离辐射对生物的作用1.电离辐射对生物作用的时间表2.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受照射后的反应第三节电离辐射对细胞杀灭的概念1.克隆源性细胞的概念2.放射对细胞的杀灭机制7第四节肿瘤的生长1.肿瘤的细胞动力层次2.肿瘤的生长速度第五节肿瘤的放射生物学1.肿瘤的控制概率2.人体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SF23.细胞存活曲线Do、Dq、N值的意义第二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1.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 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3.氧效应及再氧合Reoxygenation4.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第三章正常组织放射损伤1.正常组织结构组分及反应模式2.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3.不同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及耐受量(特别是:肺、小肠、肾、脊髓、角膜、晶体、骨等)4.再程治疗的正常组织耐受量8第四章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1.剂量率效应2.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3.近距离放射治疗生物学剂量第五章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线性二次方程(Linear-quadratic formula, LQ 早反应及晚反应组织)第六章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第七章改变放射效应的措施1.改变放射效应方法的评价指标增敏比SER 治疗增益系数TGF 2.增加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3.加温治疗的原理4.目前加温治疗的难点第四篇热疗1.热疗合并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原理2.影响热、放疗疗效的因素93.热疗的并发症4.常见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第五篇头颈部肿瘤第一章口腔癌1.口腔的解剖2.口腔癌的可能病因3.常见口腔癌的临床特点4.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类型5.口腔癌的UICC分期6.口腔癌的临床处理原则(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适应证)7.口腔癌的放射治疗(放射源的选择、不同部位口腔癌的照射野的设计、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8.口腔癌综合治疗的适应证第二章口咽癌1.口咽的四个解剖分区2.口咽癌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部位3.口咽癌临床检查包括的内容4.口咽癌术前、术后放疗的优点5.口咽癌的治疗原则106.口咽癌的放射治疗(包括靶区范围、照射剂量、改变分割的照射技术)第三章下咽癌1.下咽的三个解剖分区2.下咽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特点3.不同部位起源的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4.下咽癌的治疗原则5.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指征6.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7.下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第四章喉癌1.喉的三个解剖分区2.喉淋巴引流的特点3.喉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4.喉癌的治疗原则5.喉癌术前、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的指征6.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7.喉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预后影响因素8.喉癌放射治疗并发症第一节声门癌1.T1,T2 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112.T3,T4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第二节声门上癌1.治疗原则2.放射治疗第三节声门下癌第五章鼻腔及鼻窦癌1.鼻腔及鼻窦癌的临床特点2.鼻腔及鼻窦癌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鼻腔及鼻窦癌的诊断方法4.鼻腔及鼻窦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原则(适应证)5.常用照射野的设计、照射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6.影响鼻腔及鼻窦癌的预后因素第六章鼻咽癌1.鼻咽癌的解剖与淋巴引流2.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及特点3.临床分期(包括UICC与福州分期) 4.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三大体征、七大症状)及前、后组颅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常见颅神经受损征侯群5.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与影像学)126.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常用照射野,照射剂量,放射治疗反应及常见并发症)7.鼻咽癌的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适应证及与外照射联用原则)8.根治性放疗后鼻咽和/或颈淋巴结残存或复发的治疗9.鼻咽癌化、放疗的应用及原则10.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原则11.鼻咽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12.鼻咽癌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的应用第七章甲状腺癌1.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2.甲状腺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3.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4.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5.甲状腺癌的预后因素第八章涎腺肿瘤1.涎腺的大体解剖2.涎腺肿瘤的病理特点3.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4.放射治疗涎腺肿瘤的原则13第九章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处理原则2.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手段选择原则第六篇胸部肿瘤第一章食管癌1.简介2.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方式及转移比例3.临床症状,相关检查及诊断4.1997年UICC食管癌的分期5.食管癌治疗原则(1)体外照射:①适应证和禁忌症,②设野方式,定位方法, 照射剂量和分割次数③影响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2)腔内放射治疗(3)综合治疗:①术前放射治疗②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化疗③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和治14疗的效果6.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处理:(1)全身反应(2)放射性食管和气管反应7.放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1)食管穿孔(2)食管梗阻(3)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处理第二章肺癌1.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2.肺癌的病理分型及肿瘤的蔓延、转移和播散(1)WHO肺癌的组织学分类(1999)(2)WHO肺癌TNM临床分期(1997)(3)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4)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地转移规律3.肺癌的诊断(临床、组织学)(1)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2)影像检查:X线平片、CT、MRI、PET、超声波检查(3)纤维导光镜检查:气管、纵隔、胸腔镜(4)小细胞肺癌骨髓检查15(5)痰中脱落细胞检查(6)经皮或CT、超声波引导下针吸穿刺活检4.肺癌的鉴别诊断(良性疾病、其他肿瘤)5.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放射治疗、化疗)(1)非小细胞肺癌(2)小细胞肺癌6.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1)适应证(根治、姑息)(2)放射治疗技术(照射野、分割、剂量)(3)肺尖癌放射治疗原则(照射野、分割、剂量)(4)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原则(胸部照射野、分割、剂量、脑预防照射)7.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8.肺癌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早、晚期反应、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处理)9.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1)超分割、大分割照射(2)适形和调强照射(3)粒子线照射(4)放化疗同时进行第三章纵隔肿瘤1.纵隔的解剖和常用分区方法162.胸腺瘤的解剖和病理及分类(大体与镜下)3. 胸腺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胸腺瘤的X片、CT或MRI的特点)4.胸腺瘤的分期(Masaoka修订分期)5.胸腺瘤的治疗原则6.胸腺瘤放射治疗原则(放疗的适应证、放疗技术、设野及放疗剂量)7.伴随疾病——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处理8.原发纵隔生殖细胞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畸胎瘤、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第四章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1.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第五章肺的放射性损伤1.病理生理2.靶细胞和细胞因子3.化疗药物与肺损伤4.放射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生物学因素5.临床表现6.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17第七篇淋巴系统肿瘤第一章霍奇金病1.霍奇金病的临床特点2.霍奇金病的定义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霍奇金病的病理分类和免疫学4.临床分期原则(Ann Arbor分期和Cotswolds分期)5.临床分期中B组症状定义、淋巴结区域定义和大肿块/大纵隔定义6.分期检查和病理活检7.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8.早期霍奇金病的预后分组及综合治疗原则9.早期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适应证(2)受累野和扩大野(全淋巴结照射、次全淋巴结照射、斗蓬野、锄形野、盆腔野)的定义和照射剂量(3)放疗毒副作用及并发症(4)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10.晚期HD的治疗原则(1)化疗方案和周期(2)放射治疗在晚期HD的作用1811.晚期HD的预后因素12.HD临床研究证据和类型13.HD复发或进展后的治疗原则14.儿童HD的治疗原则第二、三、四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哪些特点?2.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区别3.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7)新的病理分类,掌握周围B细胞与周围T细胞病理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WHO(1997)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增加了哪些亚型及其临床特点5.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期别的播散途径6.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综合治疗序贯7.NK/T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鼻腔Ⅰ、Ⅱ期放射治疗技术及其预后8.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放射治疗技术及照射野的设计如:结内型:局部扩大野全颈切线野颈腋野盆腔野颈纵隔野与腹股沟野结外型:凸字野面颈联合野三阶19段全腹腔野全脑全脊髓野低剂量全身照射野骨髓移植前的高剂量全身照射与全身电子束照射野。
1998--2012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要点

1998--2012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1998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每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为最佳答案。
1.霍奇金病中,大纵隔的定义是指A.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B.胸片上纵隔增宽的病例C.纵隔肿块最大径与T5-6胸同横径之比>1/3D. 纵隔肿块最大径与胸廓横径之比>1/3E. 纵隔肿块最大径与T5-6胸廓横径之比>1/22.在霍奇金病中,结节硬化型常见于A. 年轻女性B.年轻男性C. 老年患者D. 儿童患者E.隔下受侵3.在霍奇金病中较少发生受侵的淋巴结区A. 腋窝淋巴结B. 腹膜后淋巴结C.肠系膜淋巴结D.腹股沟淋巴结E.肺门淋巴结4.霍奇金病Ⅰb期的治疗方案A. 次全淋巴结照射B. 全淋巴结照射C. 全淋巴结照射十化疗D.化疗十全淋巴结照射E. 以化疗为主5.霍奇金病的根治照射剂量为A. 25GyB. 30GyC.35GyD.45GyE.55Gy6.脑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脊髓受侵B. 骨髓受侵C. 局部受侵D.淋巴结广泛受侵E. 肝脾受侵7.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易出现的继发受侵部位是A.纵隔淋巴结B.腹股沟淋巴结C.肺门淋巴结D.胃肠道E. 中枢神经系统8.原发于扁桃体的IA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野设计为A.双耳前野B.“品”字野十耳前野C. 面颈联合野十中下颈锁骨上下区野D.面颈联合野E.“品”字野十斗篷野9.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病灶小、无症状的Ⅲ、IV期病例A.应采取积极的全身化疗B. 应给予大面积照射放疗c. 应给予全身化疗十放疗D. 应给予骨髓移植治疗E.可选择“等等看”的治疗策略1O.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外周T细胞型B. T淋巴母细胞型C.B细胞型D.B免疫母细胞型E.Burkitt淋巴瘤11.纵隔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侵及骨髓合并白血病的约为A. 15-25%B.25-30%C.35-45%D.45-55%E.65-75%12、低度恶性非霍奇淋巴瘤A. 以早期病例常见B.常见原发于结外器官C.常见于纵隔受侵D. 常见肝和骨髓受侵E.较少见骨髓受侵13.常规放射治疗中,小肠的耐受剂量为A. 25GyB.30GyC.35GyD.45GyE.55Gy14.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推荐放疗剂量为A. 30-40GyB. 15-20GyC.20-30GyD.40-45GyE.45-50Gy15.胰腺癌术中放疗的缺点是A. 靶区定位不准确B.正常组织保护不满意C.只能作单次照射D.术中污染严重E. 术中操作困难16.直肠癌术后放疗剂量为A. 35GyB.40GyC. 50GyD.60GyE. 65Gy17.肾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 移行细胞癌B. 颗粒细胞癌C. 透明细胞癌D. 乳头状腺癌E. 鳞癌18.术前放疗对T3期膀胱癌,有多少的病例可以得到分期下降A.15-25%B.25-35%C.35-45%D.40-50%E.50%以上19.膀胱癌术后放疗中最易产生放射损伤的器官是A.残存膀胱B. 直肠C.尿道D、小肠E. 骨盆20.膀胱癌Jewett Marshall分期中的C相当于AJCC分期中的哪一期A.T2B.T4aC、T3aD.T3bE.T4b21.对早期阴茎癌,放射治疗的作用是A.术前放疗,减少手术范围B.术后放疗,降低术后复发C.根治性放疗,保留阴茎维持生理功能D.放疗仅能起到姑息作用E. 放疗仅能作为辅助治疗22.I期精原细胞瘤的治愈率为A.85%B. 90%C. 93%D.95%E.98%23.Ⅰ期精原细胞瘤的预防照射剂量是A. 20-25Gy/3-4周B.25-30Gy/3-4周C.30-35Gy/3-4周D.35-40Gy/3-4周E. 40-45Gy/4-5周24.前列腺癌常规外照射根治性放疗剂量为A.40GyB.50GyC. 60GyD. 70GyE.80Gy25.早期乳腺癌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选择保守手术十根治性放疗A. 乳腺单发病灶。
【VIP专享】直线加速器(LA)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2010年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直线加速器(LA)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含伽玛刀物理内容)(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 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含伽玛刀物理内容)第一章放射物理基础1.1 介绍基本物理常数重要推导物理常数物理量和单位四种基本作用力基本粒子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光子致电离辐射质能关系辐射量和单位1.2 原子与原子核结构原子结构组成和特性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氢原子模型及四个假定玻尔氢原子模型能级结构多电子原子壳层模型核结构核反应放射性放射性活度放射性衰变衰变常数半衰期比放射性活度平均寿命递次衰变核素活化放射性衰变方式及特点1.3 电子相互作用电子与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阻止本领总质量能量阻止本领质量阻止本领质量碰撞阻止本领质量辐射阻止本领限制性阻止本领质量散射本领传能线密度1.4 光子相互作用间接电离光子辐射光子束衰减性质半价层十分之一价层线性衰减系数质量衰减系数原子和电子衰减系数能量转移系数能量吸收系数光子相互作用类型光电效应相干(瑞利)散射康普顿效应对效应光致核反应各种效应的相对优势第二章剂量学原则,量和单位2.2 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粒子注量能量注量粒子注量率能量注量率粒子注量谱能量注量谱;2.3 比释动能比释动能2.4 CEMACema2.5 吸收剂量吸收剂量2.6 阻止本领阻止本领阻止本领比线性阻止本领质量阻止本领非限制性质量碰撞阻止本领限制性质量碰撞阻止本领软性碰撞硬性碰撞2.7 不同剂量学量间的关系能量注量和比释动能的关系碰撞比释动能辐射比释动能总比释动能注量和吸收剂量的关系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关系碰撞比释动能和照射量的关系2.8 空腔理论Bragg-Gray 空腔理论 Spencer-Attix 空腔理论 Burlin 空腔理论第三章辐射剂量计3.1 介绍辐射剂量计及剂量测量3.2 剂量计的特点准确度精确度不确定度测量误差A类标准不确定度B类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展伸不确定度剂量响应线性剂量率的依赖性能量依赖性方向依赖性空间分辨率和物理尺寸数据读出的方便性使用的方便性3.3 电离室剂量测定系统电离室辐射束校准电离室的基本结构及特性静电计圆柱形电离室平行板电离室近距离治疗电离室(井形电离室或凹形电离室)外推电离室3.4 胶片剂量计透明度光学密度剂量-OD曲线胶片的gamma 宽容度感光度、辐射显色胶片3.5 发光剂量计发光现象光致发光空穴储存陷阱复合中心热释光剂量计工作原理光致荧光剂量测量系统3.6 半导体剂量计硅半导体剂量测量系统MOSFET剂量测量系统3.7 其它剂量测量系统丙胺酸/电子顺磁共振剂量测量系统塑料闪烁体剂量测量系统金刚石剂量计凝胶剂量测量系统3.8 一级标准一级标准空气比释动能的一级标准水吸收剂量的一级标准水量热计离子浓度测量标准化学剂量测定标准Fricke剂量计辐射化学产额量热法标准石墨量热计江西省崇义县中医医院CT室黄泽政3.9 常用剂量测定系统的总结四种常用剂量计系统的主要优点与缺点第四章辐射监测仪器4.1 介绍外照射检测辐射监测的范围4.2 辐射监测中用到的量环境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个人剂量当量4.3 场所辐射测量仪气体探测器的离子电压收集曲线电离室正比计数器中子测量仪GM计数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的特点场所检测仪的一般特性场所监测计量仪校准的方法和步骤场所监测计量仪的灵敏度能量依赖性方向依赖性剂量当量范围响应时间过载特性长期稳定性区别辐射类型的能力不确定度4.4 个人剂量监测个人胶片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放射光致发光玻璃系统光释光系统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的特点个人剂量计的校准方法和步骤个人剂量计的特性能量依赖性不确定度当量剂量范围方向依赖性区别不同辐射类型的能力第五章体外照射放射治疗设备5.1 体外放疗设备简介外照射放射治疗设备发展历史5.2 X射线束与X射线机临床使用的X射线束能量范围X射线束的产生X射线的组成5.2.1 特征X射线特征辐射荧光产额特征X射线能谱5.2.2 轫致辐射X射线轫致辐射轫致辐射X射线能谱5.2.3 X射线靶薄靶厚靶浅层X射线深部X射线兆伏级X射线5.2.4 临床X射线束临床X射线能谱X射线束成分入射电子与产生的光子方向5.2.5 X 射线质的描述半价层标称加速电压有效能量江西省崇义县中医医院CT室黄泽政5.2.6 放射治疗机X射线放射治疗X线机组成5.3 伽玛射线束和伽玛射线单位5.3.1 伽玛射线的基本特性外照射放射治疗用同位素特性比活度空气比释动能率远距离外照射放射治疗的γ辐射源5.3.2 远距离治疗机远距离治疗机定义远距离治疗机的组成5.3.3 远距离治疗辐射源常用辐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能量5.3.4 远距离治疗辐射源容器(治疗头)治疗头结构辐射源驱动辐射源容器防护要求5.3.5 远距离治疗照射剂量计时器与剂量关系照射时间的计算5.3.6 准直器与半影照射野范围几何半影与辐射源结构关系5.4 粒子加速装置粒子加速的基本条件粒子加速装置分类各种加速器结构与原理5.5 电子直线加速器工作原理发展和更代安全性要求现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组成各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与要求临床光子射线与电子射线的产生射线束准直系统剂量监测系统5.6 粒子(质子、中子与重离子)放射治疗质子、中子与重离子的产生粒子治疗的优势5.7 外照射放射治疗的防护屏蔽射线类型与屏蔽材料5.8 60钴远距离治疗机与电子直线加速器比较60钴远距离治疗机特点现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特点5.9 模拟机与CT模拟机模拟定位的作用模拟定位的主要步骤5.9.1 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模拟机的组成与结构要求现代模拟机功能要求5.9.10 CT模拟机CT模拟机系统组成DRR BEV DCR CT模拟机与模拟机比较5.10 放射治疗设备的培训要求设备培训应包括的重要内容第六章外照射光子射线:物理方面6.1 介绍产生治疗光子射线的主要来源6.2 描述光子的物理量光子的通量和通量率,能量通量和通量率,空气中的比释动能和照射量6.3 光子射线源单能光子线的半价层6.4 平方反比定律平方反比定律6.5 入射到体模或病人的光子射线表面剂量,建成区,最大剂量深度,出射剂量6.6 放射治疗参数射野面积/周长比,准直器因子,峰值散射因子,相对剂量因子6.7 水中的中心轴深度剂量:源皮距摆位百分深度剂量,散射函数6.8 水中的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源轴距摆位组织空气比,组织空气比和百分深度剂量之间的关系,空气散射比,组织体模比和组织最大比,组织体模比和百分深度剂量之间的关系,散射最大比6.9 离轴比和射线的等剂量曲线射野剂量曲线的区域定义,散射半影,穿透半影,几何半影和物理半影,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6.10 水体模中的等剂量分布水体模中的等剂量分布的特点6.11 病人的单野剂量分布病人体内的等剂量分布的修正法则,不规则轮廓和斜入射的剂量校正方法,楔形板的作用,楔形角,楔形因子,使用补偿器的作用和影响,组织填充物(Blous)的作用和影响,不均匀组织对剂量的影响和几种经验修正方法6.12 克拉森积分克拉森积分的基本原理6.13 指形电离室测量相对剂量光子射线表面剂量、建成区剂量和最大剂量深度后的剂量测量方法,影响电离室剂量测量的主要因素,6.14 单野照射的剂量传输单野照射的剂量跳数的计算6.16 端效应端效应的计算第七章光子射线外照射放射治疗的临床治疗计划7.2 体积的定义三维治疗计划需要定义的主要的靶区体积,肿瘤区,临床靶区,内靶区、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7.3 剂量规范靶区最小剂量,靶区最大剂量,靶区平均剂量,剂量参考点(剂量规定点)和位置建议7.4 病人数据的获取和模拟需要的病人数据,二维治疗计划,三维治疗计划,治疗模拟的任务,CT模拟和常规模拟机,病人的体位固定方式和作用,照射野几何参数的确定,病人单层或数层层面的获取方式,基于病人数据获取的CT扫描和虚拟模拟,数字重建的射野影像,射野方向观,CT模拟的具体过程,CT模拟和常规模拟的差别,用于治疗计划的核磁共振影像,7.5 光子射线临床应用的思考等剂量线,楔形板的类别和作用,楔形因子的定义,补偿膜的的作用,补偿器厚度的计算,人体曲面修正的方法,不均匀组织的修正方法,多野照射技术的临床应用,旋转照射技术,射野衔接技术,7.6 计划评估等剂量线的评估,剂量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射野胶片和在线射野影像7.7 治疗时间和跳数的计算源皮距摆位技术的治疗时间和跳数计算, 等中心照射技术的治疗跳数和时间的计算, 剂量分布的归一方法,包含在剂量分布中的输出参数,X射线机和钴-60治疗机治疗时间的计算第八章电子束:物理和临床方面8.1 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深度剂量曲线、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反平方定律(虚源位置) 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建成区(表面剂量到最大剂量之间的深度) 不同能量电子束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8.2 电子束剂量学参数电子线能量说明不同深度的剂量参数百分深度剂量照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斜入射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输出因素R90治疗范围Profiles和离轴比平坦度和对称性8.3 电子束治疗的临床应用剂量说明和报告小射野选择等剂量曲线射野形状低熔点铅档不规则表面修正填充物不均性修正电子束射野衔接电子束弧形照射电子束治疗计划第九章光子和电子束的剂量校准9.1 前言量热法化学剂量计电离室计量计石墨量热计密封水量热计弗瑞克剂量计参考剂量计医用射线束的校准与测量9.2 电离室剂量学系统电离室的构成电离室基本原理指形电离室平行板电离室模体材料水等效9.3 影响电离室剂量校准的参数电离室的方向性电离室的饱和效应电离室的漏电流电离室的杆效应电离室的复合效应电离室的极化效应气压温度修正9.4 使用校准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电离室吸收剂量测量规程基于空气比释动能的校准系数的规程基于水中吸收剂量的校准系数的规程9.5 阻止本领率电子阻止本领率光子阻止本领率9.6 质能吸收系数率质能吸收系数率9.7 扰动校准因子扰动校准因子有效测量点电离室壁的扰动因子中心电极的扰动因子9.8 射线质的描述低能X线,中低能X线,高能(MV级)X线,高能电子束辐射质9.9 高能光子和电子束的剂量校准高能X线吸收剂量校准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校准IAEA TRS 277报告 IAEA TRS 398报告9.10 中低能X射线吸收剂量校准中低能X射线吸收剂量校准9.11 电离室测量偏差和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类校准过程的不确定性第十章验收测试和临床测试10.1 简介放疗设备使用前测试项目10.2 测量设备辐射环境检测仪,离子计型剂量测定设备,胶片,半导体,模体(辐射野分析器和固体水模体)10.3 验收测试安全检查(联锁、警告信号灯和病人监护设备;辐射防护探测准直器和头漏射)机械检查准直轴的旋转轴,灯光与射野的一致性,臂架的旋转,治疗床的旋转,等中心旋转,光距尺,臂架角度,准直器大小指示,治疗床的运动)剂量测量光子射野(能量,射野平坦度和射野对称性,半影),电子射野(能量,电子线污染,均匀性,半影),剂量刻度,弧度治疗10.4 临床测试光子射野测量:中心轴PDD,输出因子,挡块托盘因子,多叶准直器,中心轴楔形野穿透因子,动态楔形板,离轴比曲线/离轴能量改变,入射剂量和界面剂量学,虚源位置电子射野测量:中心轴PDD,输出因子,离轴比曲线,虚源位置10.5 临床测试需要的时间第十一章光子射线外照射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11.1 治疗计划系统的硬件TPS基本硬件组成11.2 治疗计划系统的配置11.3 系统软件和计算算法计算算法:算法的发展,分析模型法,Milan–Bentley模型,Clarkson积分法,卷积方式,蒙特卡罗或随机取样方法,笔形束算法射野修饰的影响:光子束修饰器(光栏,挡块,补偿器,MLC,楔形板)和电子束修饰器(限光筒,挡块,bolus等)组织不均匀修正,图像显示(BEV、REV、DRR、DCR)和剂量体积直方图(积分DVH、微分DVH、natural DVH),优化和MU计算,记录与验证系统,生物模型11.4 数据获取与输入治疗机数据(机械运动与限制、楔形板的限制、MLC、物理补偿的材料、电子窗),射野数据获得和输入,病人数据(影像、输入方式、CT值转换)11.5 临床验证与质量保证错误,验证,抽样调查,归一化和射野权重的选择,剂量体积直方图与优化,培训和归档,定期的质量保证,需注意的特殊技术第十二章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12.1 前言定义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要求精确放射治疗的需求放射治疗事故12.2 质量保证管理指标12.3 放射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钴-60治疗机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指标医用加速器的质量保证指标模拟定位机的质量保证指标CT扫描和CT模拟的质量保证指标治疗计划系统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指标12.4 治疗实施病历射野成像射野成像技术未来射野影像的发展12.5 质量核查定义实际的质量审核样式放射剂量测量比对在哪一方面质量核查随访应该仔细检查第十三章近距离治疗物理和临床特点13.1 前言近距离治疗的方式近距离治疗的分类近距离治疗的特点13.2 光子放射源特点临床要求光子放射源的物理特性放射源的机械特性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空气比释动能强度显活度毫克镭当量β射线源参考吸收剂量率13.3 临床应用和剂量学系统13.3.1 妇科肿瘤腔内近距离治疗放射源的类型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直肠和膀胱的剂量监测13.3.2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剂量学系统Patterson-Parker(Manchester)系统Quimby(Memorial)系统巴黎系统巴黎系统设置放射源规则巴黎系统标称(参考)剂量率巴黎系统基准剂量率13.3.3 远距离后装治疗系统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的优点远距离后装治疗系统的基本部件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常用的放射源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类型及特点13.3.4 前列腺的永久性植入治疗前列腺植入治疗的放射源治疗计划技术预计划籽粒植入剂量分布植入后的剂量评估13.3.5 眼敷贴器眼敷贴器治疗技术13.3.6 血管内照射血管内照射技术13.4 剂量定义和报告腔内治疗组织间治疗13.5 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剂量率常数几何因子径向剂量函数各向异性函数Meisberger多项式Sievert 积分13.6 剂量计算过程和方法剂量的手工累加方法放射源的定位剂量分布的优化参考点的选择衰减校正13.7 近距离治疗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的临床应用测试重建过程的检测物理量和单位一致性检测单一放射源计算机与手工剂量计算衰减校正的检测13.8 放射源的临床应用测试接触检测活度的自动放射影像和均匀性检测校准链13.9 质量保证第十四章基础放射生物学14.1 前言放射生物学细胞体细胞胚细胞细胞分裂体细胞的分类组织器官器官系统14.2 放射生物学中辐射的类型线性能量传递(LET) 照射中常用的典型LET值低LET辐射(稀疏电离辐射)高LET辐射(致密电离辐射)14.3 细胞周期和细胞死亡有丝分裂期(M) DNA合成期(S) G1和G2期细胞周期时间细胞死亡14.4 细胞的照射辐射的生物效应辐射对细胞损伤的直接作用辐射对细胞损伤的间接作用受照射细胞的命运14.5 辐射损伤的类型放射的早期效应放射的晚期效应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躯体效应遗传效应随机效应注定(非随机)效应急性效应晚期效应全身照射反应胎儿的辐射14.6 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曲线线性二次模型α/β比值多靶单击模型14.7 剂量效应曲线剂量效应曲线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14.8 组织放射损伤的测量克隆形成分析功能分析死亡率分析14.9 正常和肿瘤细胞:治疗比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NTCP)治疗比14.10 氧效应氧增强比(OER) 再氧合14.11 相对生物效应相对生物效应(RBE) RBE变化特点14.12 剂量率和分次放射治疗中使用的剂量率5个主要生物学因素(5Rs) 常规分割以增进治疗比为目的分次方案14.13 放射防护剂和放射增敏剂放射防护剂剂量修饰因子(DMF)放射增敏剂含硼化合物第十五章放射治疗特殊技术与方法15.1 概述熟悉临床各种放射治疗技术。
物理书第8章医学物理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资料

第八章电子束:物理和临床W. STRYDOMDepartment of Medical Physics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ern AfricaPretoria, South AfricaW. PARKER, M. OLIVARESDepartment of Medical Physics,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re,Montreal, Quebec, Canada翻译毛凯8.1 水中中心轴深度剂量分布在现代放射治疗中,兆伏级电子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形式,为表浅的肿瘤(深度小于5cm)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选则。
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电子就已经被用于放射治疗,最初是由电子感应加速器产生的电子,后来发展为电子回旋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
现代高能直线加速器,除了可产生2兆伏以上光子能量,也可提供提供4-22MeV的电子束能量。
8.1.1 深度剂量曲线的一般形状电子束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的一半形状不同于光子束(见图8.1)。
图8.1(a)所示为不同能量电子束的深度剂量,图8.1(b)所示为6和15MV X线束的深度剂量。
有代表性的,电子束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展示出高的表面剂量(同兆伏级光子束相比),然后在一特定深度,形成剂量最大值,称之为电子束最大剂量深度Zmax。
Zmax之外,剂量迅速下降至低水平,形成所谓的轫致辐射尾部。
这些特性使得电子束在表浅肿瘤的治疗上,同X线相比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水中深度(cm) 水中深度(cm)图8.1. SSD 100cm ,10×10cm2射野大小,水中典型的中心轴PDD 曲线。
(a )6, 9, 12和 18 MeV 能量的电子束 (b)6和15MV 能量的光子束典型的高能直线加速器可以产生4 – 25MeV 范围内不连续能量的电子束。
当电子离开直线加速器后,即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单一能量的;然而,当电子束通过直线加速器出射窗、散射箔、监测电离室、准直器和空气时,电子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 ● 加宽的线束电子能量波谱● 产生的轫致辐射会参与形成百分深度剂量(PDD )分布中的轫致辐射尾部。
1998--2012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要点

1998--2012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1998年LA(直线加速器)医师上岗证考试题每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为最佳答案。
1.霍奇金病中,大纵隔的定义是指A.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B.胸片上纵隔增宽的病例C.纵隔肿块最大径与T5-6胸同横径之比>1/3D. 纵隔肿块最大径与胸廓横径之比>1/3E. 纵隔肿块最大径与T5-6胸廓横径之比>1/22.在霍奇金病中,结节硬化型常见于A. 年轻女性B.年轻男性C. 老年患者D. 儿童患者E.隔下受侵3.在霍奇金病中较少发生受侵的淋巴结区A. 腋窝淋巴结B. 腹膜后淋巴结C.肠系膜淋巴结D.腹股沟淋巴结E.肺门淋巴结4.霍奇金病Ⅰb期的治疗方案A. 次全淋巴结照射B. 全淋巴结照射C. 全淋巴结照射十化疗D.化疗十全淋巴结照射E. 以化疗为主5.霍奇金病的根治照射剂量为A. 25GyB. 30GyC.35GyD.45GyE.55Gy6.脑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脊髓受侵B. 骨髓受侵C. 局部受侵D.淋巴结广泛受侵E. 肝脾受侵7.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易出现的继发受侵部位是A.纵隔淋巴结B.腹股沟淋巴结C.肺门淋巴结D.胃肠道E. 中枢神经系统8.原发于扁桃体的IA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野设计为A.双耳前野B.“品”字野十耳前野C. 面颈联合野十中下颈锁骨上下区野D.面颈联合野E.“品”字野十斗篷野9.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病灶小、无症状的Ⅲ、IV期病例A.应采取积极的全身化疗B. 应给予大面积照射放疗c. 应给予全身化疗十放疗D. 应给予骨髓移植治疗E.可选择“等等看”的治疗策略1O.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外周T细胞型B. T淋巴母细胞型C.B细胞型D.B免疫母细胞型E.Burkitt淋巴瘤11.纵隔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侵及骨髓合并白血病的约为A. 15-25%B.25-30%C.35-45%D.45-55%E.65-75%12、低度恶性非霍奇淋巴瘤A. 以早期病例常见B.常见原发于结外器官C.常见于纵隔受侵D. 常见肝和骨髓受侵E.较少见骨髓受侵13.常规放射治疗中,小肠的耐受剂量为A. 25GyB.30GyC.35GyD.45GyE.55Gy14.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推荐放疗剂量为A. 30-40GyB. 15-20GyC.20-30GyD.40-45GyE.45-50Gy15.胰腺癌术中放疗的缺点是A. 靶区定位不准确B.正常组织保护不满意C.只能作单次照射D.术中污染严重E. 术中操作困难16.直肠癌术后放疗剂量为A. 35GyB.40GyC. 50GyD.60GyE. 65Gy17.肾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 移行细胞癌B. 颗粒细胞癌C. 透明细胞癌D. 乳头状腺癌E. 鳞癌18.术前放疗对T3期膀胱癌,有多少的病例可以得到分期下降A.15-25%B.25-35%C.35-45%D.40-50%E.50%以上19.膀胱癌术后放疗中最易产生放射损伤的器官是A.残存膀胱B. 直肠C.尿道D、小肠E. 骨盆20.膀胱癌Jewett Marshall分期中的C相当于AJCC分期中的哪一期A.T2B.T4aC、T3aD.T3bE.T4b21.对早期阴茎癌,放射治疗的作用是A.术前放疗,减少手术范围B.术后放疗,降低术后复发C.根治性放疗,保留阴茎维持生理功能D.放疗仅能起到姑息作用E. 放疗仅能作为辅助治疗22.I期精原细胞瘤的治愈率为A.85%B. 90%C. 93%D.95%E.98%23.Ⅰ期精原细胞瘤的预防照射剂量是A. 20-25Gy/3-4周B.25-30Gy/3-4周C.30-35Gy/3-4周D.35-40Gy/3-4周E. 40-45Gy/4-5周24.前列腺癌常规外照射根治性放疗剂量为A.40GyB.50GyC. 60GyD. 70GyE.80Gy25.早期乳腺癌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选择保守手术十根治性放疗A. 乳腺单发病灶。
LA技师大纲

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笫一章总论1.放射治疗总论放疗设备概况:各类治疗机的功能及特点近距离照射技术:主要特点高 LET 治疗各有何特点照射技术最近有何进展临床放射生物学目前主要研究内容临床放射肿瘤学提高生存率措施2.放疗技术员应具备的素质医德、医风的规范工作作风与自我修养专业知识修养:肿瘤解剖学、临床肿瘤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一般护理及医学心理学3.放疗技术员的工作职责放疗各类人员的分工放疗技术员在放疗中的地位各级放疗技术员的职责4.放疗技术员工作要求及质量保证各项工作规章制度、每日工作前准备摆放技术要求、患者体位要求、治疗记录单的认证与治疗安全检查、摆位质量保证指标5.临床放射生物学的基础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相对生物效应、的间、剂第二章1.核物理基础平均寿命2线与物质作用方式,顿效应,电子对效应)、不同能量光子的吸收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吸收定律,半价层定义,吸收系数3.放射线的质与量射线质的规定、射线质的测定、电子射程、放射性活度、贝克勒尔 Bq、克镭当量、吸收剂量、戈瑞 Gy、比释动能、照射量、电子平衡、建成效应、吸收剂量测量方法(电离室型剂量仪、半导体剂量计胶片剂量计) 、X (γ ) 线校准深度、电子线校准深度4.X(γ)线射野剂量学模体、组织替代材料、照射野、射野中心轴、参考剂量点、校准剂量点、射野输出因子、源皮距(SSD) 、源轴距(SAD) 、源瘤距(STD)、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PDD)及影响因素、组织最大剂量比(TMR)、组织体模比(TPR)、组织空气比(SAR)、反散因子(BSF)、散射空气比(SAR)、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半影种类、射野平坦度与均匀性、距离平方反比定律、等剂量分布、均匀模体与实际患者间的区别、组织不均匀校正方法、楔形板(楔形角、楔形因子)、等效方法、射野挡块5.高能电子束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电子射程、能量与射程的关系、能量选择方法、射野选择方法)6.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临床靶区、计划区、治疗区、照射区、危及器官)、放射源的选择(临床常用的 X (γ )线的能量范围、电子束的能量范围)、固定源皮距(SSD)技术、定角等中心(SAD) 技术、 SSD 技术与 SAD 技术的比较射野设计(布野)原理电子束单野、 X (γ ) 线单野、两野交叉、两野对穿、三野交叉、楔形野、相邻野、切线野7.治疗计划设计步骤 (体模阶段设计阶段计划确认计划执行) 8.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执行 QA 必要性、靶区剂量准确性要求、治疗过程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治疗机模拟机及辅助设备 QC 检查项目、等中心、灯光野与照射野的符合性、光距尺、挡块托架、加速器剂量仪及校对、钴 -60 计时器、射野平坦度、均匀性9.适形放射治疗适形放疗(定义、分类、调强适形)调强方式(物理补偿器、动态 MLC、静态 MLC)X (γ )线立体定向治疗( SRS 、SRT、小野集术照射、剂量分布特点)第三章放射治疗机及辅助设备1.放射源的物理性质放射源种类、照射方式、几种放射源 (镭-226、铯-137、钴-60、铱-192、碘-125、锎-252)2.X线治疗机临床 X 线治疗机分类、特征辐射、韧致辐射、滤过板作用、半价层表示方法3.钴-60治疗机钴-60 的产生与衰变、半衰期、衰变公式、钴-60γ 线的特点、钴-60 机的机构、钴-60 半影(几何半影、穿射半影、散射半影)种类、基本机构及原理、发展概况、在放疗中的地位及优点5.近距离治疗后装置近距离治疗放射源、近距离治疗的基本规则、近距离放疗临床步骤6.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模拟定位机(机构、功能、模拟机 CT)CT 模拟机(机构、功能、 DRR)7.治疗计划系统治疗计划设计定义、 2D 和 3D 计划系统的比较患者治疗部位数据表达方式布野手段4.医用加速器(BEV 图REV 图)、计划评估手段DVH 图8.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低熔点铅、全挡块、半挡块、挡块制作、热丝切断机、补偿器种类、补偿器制作步骤、补偿器生成器9.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治疗体位的选择、体位固定技术、体位参考标记第四章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技术1.胸部肿瘤模拟定位技术食管癌前后对穿野、两侧对穿野、等中心模拟定位、肺癌单野垂直照射定位、前后对穿野、侧野水平定位2.腹部肿瘤模拟定位技术直肠癌三野交叉等中心定位、乳腺癌切线野照射定位、恶性淋巴瘤斗篷野定位3.头颈部肿瘤定位技术垂体瘤三野交叉等中心定位第五章常见肿瘤放射治疗基础1.头颈部肿瘤头颈部重要组织结构、形态、位置照射野设计及合理剂量分布的获得避免正常组织超量的措施常见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头颈部重要组织放疗耐受量2 3 4子宫颈癌临床分期、蔓延和转移、诊断与治疗、愈后与疗效第六章常见肿瘤的照射摆位技术1.肺癌、子宫颈癌垂直照射垂直照射摆位的体位要求梯形铅挡块,双层托架的优点垂直照射摆位总的程序及要求2.食管癌给角照射及等中心照射给角照射种类、给角照射的优点和难点、食管癌三野源皮距交叉照射 SSD 与 SAD 照射的比较3.喉癌水平照射水平照射的特点、水平照射摆位中应注意事项4.鼻咽癌照射鼻咽癌常规摆位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鼻咽癌准适形(带面罩)照射摆位准适形(带面罩)照射的优点5.乳腺癌切线照射及相邻野照射乳腺癌水平照射体位要求及优点、乳腺切线尺的简单结构、乳腺切线尺的使用方法、独立准直器与对称准直器、乳腺癌锁骨上野与乳腺切线野邻接偏轴射野的设置与摆位6.恶性淋巴癌斗篷野照射斗篷野范围及应保护器官、斗篷野照射摆位时体位、灯光野、铅挡块的要求、斗篷野照射一体式铅挡块比个立式铅挡块的优点7.上颌窦癌的楔形板野照射楔形板用途、楔形因素、上颌窦楔形板照射摆位的方法、射野依赖型楔形板和射野通用型楔形板、楔形板摆位中应注意事项、一楔多用问题8.卵巢癌全腹条形野照射摆位技术条形野照射的方法及照射程序条形野照射的优缺点9.X(γ)线全身照射及电子线全身照射治疗前治疗室及辅助设备准备清洁、消毒、全身 X 线照射对治疗机和设备的要求、全身 X 线照射对剂量的要求、电子线全身照射物理特性、电子线全身照射摆位的实施10.旋转及平移照射摆位技术全脑全脊髓照射计划实施中应注意事项、全脊髓电子线平行移动照射的简单射方式、旋转照射摆位的基本要求原理及要求、宫颈癌旋转照射的三种照。
大型设备-{LA、(X刀、γ刀)}技师专业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LA)技师专业考试大纲(含伽玛刀技术内容)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直线加速器(LA)技师专业考试大纲(含伽玛刀技术内容)LA技术部分第一篇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1.放射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2.放射治疗技师在放射治疗中的地位3.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第二章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1.核物理基础2.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电离辐射的物理剂量量度和剂量测量4.X(γ)线射野剂量学(含X(γ)刀的小野剂量学)5.高能电子束6.辐射防护第三章放射治疗生物学基础1.放射生物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2.电离辐射对生物的作用3.正常组织放射耐受量4.改变放射效应的措施第二篇相关专业知识第一章头颈部肿瘤1.概述2.鼻咽癌3.口腔癌4.喉癌5.鼻腔--鼻窦癌6.脑瘤7.垂体瘤8.脑转移瘤第二章胸部肿瘤1.食管癌2.肺癌(原发性支气管癌)3.胸腺肿瘤第三章腹部肿瘤1.乳腺癌2.恶性淋巴瘤3.直肠癌4.睾丸恶性肿瘤5.前列腺癌第四章宫颈癌1.概述2.治疗原则3.放射治疗第五章头部X(γ)刀治疗临床应用1.颅内血管畸形2.听神经瘤3.脑膜瘤4.垂体瘤5.颅内转移瘤6.胶质瘤7.癫痫8.三叉神经痛9.震颤性麻痹第六章体部伽玛刀临床应用1.总的治疗原则及适应症2.禁忌症3.常见体部肿瘤的伽玛刀治疗(肺癌、肝癌、胰腺)第三篇专业知识第一章放射治疗机及辅助设备1.放射源的物理性质2.kV级X线治疗机3.远距离钴-60治疗机4.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5. X(γ)射线立体定向设备6.近距离治疗装置7.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8.治疗计划系统9.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10.治疗验证及其设备第二章放射治疗过程1.临床剂量学原则2.靶区定义和剂量描述方法3.放射治疗过程第三章照射技术和照射野设计1.放射源的合理选择2.外照射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3.高能电子束和X(γ)射线照射野设计原理4.相邻野设计5.切线野设计第四章调强适形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2.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五章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1.放射治疗设备的性能精度2.放疗计划的实施和核对第四篇专业实践能力第一章放射治疗技师的职责1.放射治疗技术员的工作职责2.放射治疗技术员的工作要求及质量3.应急处理第二章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技术1.胸部肿瘤模拟定位技术2.腹部肿瘤模拟定位技术3.头颈部肿瘤模拟定位技术4.CT模拟定位技术第三章常见肿瘤的照射摆位技术1.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2.SSD摆位技术3.SAD等中心照射技术4.乳腺癌切线照射及相邻野照射5.楔形板照射技术6.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技术7.X(γ)线全身照射8.电子线全身皮肤照射技术X(γ)刀技术部分第一章X(γ)刀(立体定向治疗)的概念及应用范围1.X(γ)刀发展史2.X(γ)刀(立体定向治疗)的概念3.X(γ)刀(立体定向治疗)的应用范围4.X(γ)刀的副反应(1级:急性反应;2级:早期迟发反应;3级:晚期迟发反应5.放射外科所涉及的靶区类型第二章γ刀系统1.γ刀的种类及原理(头刀:Elektaγ刀,OURγ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专业考试大纲第一章放射物理基础1.1 介绍基本物理常数重要推导物理常数物理量和单位四种基本作用力基本粒子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光子致电离辐射质能关系辐射量和单位1.2 原子与原子核结构原子结构组成和特性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氢原子模型及四个假定玻尔氢原子模型能级结构多电子原子壳层模型核结构核反应放射性放射性活度放射性衰变衰变常数半衰期比放射性活度平均寿命递次衰变核素活化放射性衰变方式及特点1.3 电子相互作用电子与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阻止本领总质量能量阻止本领质量阻止本领质量碰撞阻止本领质量辐射阻止本领限制性阻止本领质量散射本领传能线密度1.4 光子相互作用间接电离光子辐射光子束衰减性质半价层十分之一价层线性衰减系数质量衰减系数原子和电子衰减系数能量转移系数能量吸收系数光子相互作用类型光电效应相干(瑞利)散射康普顿效应对效应光致核反应各种效应的相对优势第二章剂量学原则,量和单位2.2 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粒子注量能量注量粒子注量率能量注量率粒子注量谱能量注量谱;2.3 比释动能比释动能2.4 CEMACema2.5 吸收剂量吸收剂量2.6 阻止本领阻止本领阻止本领比线性阻止本领质量阻止本领非限制性质量碰撞阻止本领限制性质量碰撞阻止本领软性碰撞硬性碰撞2.7 不同剂量学量间的关系能量注量和比释动能的关系碰撞比释动能辐射比释动能总比释动能注量和吸收剂量的关系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关系碰撞比释动能和照射量的关系2.8 空腔理论Bragg-Gray 空腔理论Spencer-Attix 空腔理论Burlin 空腔理论第三章辐射剂量计3.1 介绍辐射剂量计及剂量测量3.2 剂量计的特点准确度精确度不确定度测量误差A类标准不确定度B类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展伸不确定度剂量响应线性剂量率的依赖性能量依赖性方向依赖性空间分辨率和物理尺寸数据读出的方便性使用的方便性3.3 电离室剂量测定系统电离室辐射束校准电离室的基本结构及特性静电计圆柱形电离室平行板电离室近距离治疗电离室(井形电离室或凹形电离室)外推电离室3.4 胶片剂量计透明度光学密度剂量-OD曲线胶片的gamma 宽容度感光度、辐射显色胶片3.5 发光剂量计发光现象光致发光空穴储存陷阱复合中心热释光剂量计工作原理光致荧光剂量测量系统3.6 半导体剂量计硅半导体剂量测量系统MOSFET剂量测量系统3.7 其它剂量测量系统丙胺酸/电子顺磁共振剂量测量系统塑料闪烁体剂量测量系统金刚石剂量计凝胶剂量测量系统3.8 一级标准一级标准空气比释动能的一级标准水吸收剂量的一级标准水量热计离子浓度测量标准化学剂量测定标准Fricke剂量计辐射化学产额量热法标准石墨量热计3.9 常用剂量测定系统的总结四种常用剂量计系统的主要优点与缺点第四章辐射监测仪器4.1 介绍外照射检测辐射监测的范围4.2 辐射监测中用到的量环境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个人剂量当量4.3 场所辐射测量仪气体探测器的离子电压收集曲线电离室正比计数器中子测量仪GM计数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的特点场所检测仪的一般特性场所监测计量仪校准的方法和步骤场所监测计量仪的灵敏度能量依赖性方向依赖性剂量当量范围响应时间过载特性长期稳定性区别辐射类型的能力不确定度4.4 个人剂量监测个人胶片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放射光致发光玻璃系统光释光系统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的特点个人剂量计的校准方法和步骤个人剂量计的特性能量依赖性不确定度当量剂量范围方向依赖性区别不同辐射类型的能力第五章体外照射放射治疗设备5.1 体外放疗设备简介外照射放射治疗设备发展历史5.2 X射线束与X射线机临床使用的X射线束能量范围X射线束的产生X射线的组成5.2.1 特征X射线特征辐射荧光产额特征X射线能谱5.2.2 轫致辐射X射线轫致辐射轫致辐射X射线能谱5.2.3 X射线靶薄靶厚靶浅层X射线深部X射线兆伏级X射线5.2.4 临床X射线束临床X射线能谱X射线束成分入射电子与产生的光子方向5.2.5 X 射线质的描述半价层标称加速电压有效能量5.2.6 放射治疗机X射线放射治疗X线机组成5.3 伽玛射线束和伽玛射线单位5.3.1 伽玛射线的基本特性外照射放射治疗用同位素特性比活度空气比释动能率远距离外照射放射治疗的γ辐射源5.3.2 远距离治疗机远距离治疗机定义远距离治疗机的组成5.3.3 远距离治疗辐射源常用辐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能量5.3.4 远距离治疗辐射源容器(治疗头)治疗头结构辐射源驱动辐射源容器防护要求5.3.5 远距离治疗照射剂量计时器与剂量关系照射时间的计算5.3.6 准直器与半影照射野范围几何半影与辐射源结构关系5.4 粒子加速装置粒子加速的基本条件粒子加速装置分类各种加速器结构与原理5.5 电子直线加速器工作原理发展和更代安全性要求现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组成各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与要求临床光子射线与电子射线的产生射线束准直系统剂量监测系统5.6 粒子(质子、中子与重离子)放射治疗质子、中子与重离子的产生粒子治疗的优势5.7 外照射放射治疗的防护屏蔽射线类型与屏蔽材料5.8 60钴远距离治疗机与电子直线加速器比较60钴远距离治疗机特点现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特点5.9 模拟机与CT模拟机模拟定位的作用模拟定位的主要步骤5.9.1 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模拟机的组成与结构要求现代模拟机功能要求5.9.10 CT模拟机CT模拟机系统组成DRR BEV DCR CT模拟机与模拟机比较5.10 放射治疗设备的培训要求设备培训应包括的重要内容第六章外照射光子射线:物理方面6.1 介绍产生治疗光子射线的主要来源6.2 描述光子的物理量光子的通量和通量率,能量通量和通量率,空气中的比释动能和照射量6.3 光子射线源单能光子线的半价层6.4 平方反比定律平方反比定律6.5 入射到体模或病人的光子射线表面剂量,建成区,最大剂量深度,出射剂量6.6 放射治疗参数射野面积/周长比,准直器因子,峰值散射因子,相对剂量因子6.7 水中的中心轴深度剂量:源皮距摆位百分深度剂量,散射函数6.8 水中的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源轴距摆位组织空气比,组织空气比和百分深度剂量之间的关系,空气散射比,组织体模比和组织最大比,组织体模比和百分深度剂量之间的关系,散射最大比6.9 离轴比和射线的等剂量曲线射野剂量曲线的区域定义,散射半影,穿透半影,几何半影和物理半影,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6.10 水体模中的等剂量分布水体模中的等剂量分布的特点6.11 病人的单野剂量分布病人体内的等剂量分布的修正法则,不规则轮廓和斜入射的剂量校正方法,楔形板的作用,楔形角,楔形因子,使用补偿器的作用和影响,组织填充物(Blous)的作用和影响,不均匀组织对剂量的影响和几种经验修正方法6.12 克拉森积分克拉森积分的基本原理6.13 指形电离室测量相对剂量光子射线表面剂量、建成区剂量和最大剂量深度后的剂量测量方法,影响电离室剂量测量的主要因素,6.14 单野照射的剂量传输单野照射的剂量跳数的计算6.16 端效应端效应的计算第七章光子射线外照射放射治疗的临床治疗计划7.2 体积的定义三维治疗计划需要定义的主要的靶区体积,肿瘤区,临床靶区,内靶区、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7.3 剂量规范靶区最小剂量,靶区最大剂量,靶区平均剂量,剂量参考点(剂量规定点)和位置建议7.4 病人数据的获取和模拟需要的病人数据,二维治疗计划,三维治疗计划,治疗模拟的任务,CT模拟和常规模拟机,病人的体位固定方式和作用,照射野几何参数的确定,病人单层或数层层面的获取方式,基于病人数据获取的CT扫描和虚拟模拟,数字重建的射野影像,射野方向观,CT模拟的具体过程,CT模拟和常规模拟的差别,用于治疗计划的核磁共振影像,7.5 光子射线临床应用的思考等剂量线,楔形板的类别和作用,楔形因子的定义,补偿膜的的作用,补偿器厚度的计算,人体曲面修正的方法,不均匀组织的修正方法,多野照射技术的临床应用,旋转照射技术,射野衔接技术,7.6 计划评估等剂量线的评估,剂量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射野胶片和在线射野影像7.7 治疗时间和跳数的计算源皮距摆位技术的治疗时间和跳数计算, 等中心照射技术的治疗跳数和时间的计算, 剂量分布的归一方法,包含在剂量分布中的输出参数,X射线机和钴-60治疗机治疗时间的计算第八章电子束:物理和临床方面8.1 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深度剂量曲线、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反平方定律(虚源位置) 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建成区(表面剂量到最大剂量之间的深度) 不同能量电子束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8.2 电子束剂量学参数电子线能量说明不同深度的剂量参数百分深度剂量照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斜入射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输出因素R90治疗范围Profiles和离轴比平坦度和对称性8.3 电子束治疗的临床应用剂量说明和报告小射野选择等剂量曲线射野形状低熔点铅档不规则表面修正填充物不均性修正电子束射野衔接电子束弧形照射电子束治疗计划第九章光子和电子束的剂量校准9.1 前言量热法化学剂量计电离室计量计石墨量热计密封水量热计弗瑞克剂量计参考剂量计医用射线束的校准与测量9.2 电离室剂量学系统电离室的构成电离室基本原理指形电离室平行板电离室模体材料水等效9.3 影响电离室剂量校准的参数电离室的方向性电离室的饱和效应电离室的漏电流电离室的杆效应电离室的复合效应电离室的极化效应气压温度修正9.4 使用校准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电离室吸收剂量测量规程基于空气比释动能的校准系数的规程基于水中吸收剂量的校准系数的规程9.5 阻止本领率电子阻止本领率光子阻止本领率9.6 质能吸收系数率质能吸收系数率9.7 扰动校准因子扰动校准因子有效测量点电离室壁的扰动因子中心电极的扰动因子9.8 射线质的描述低能X线,中低能X线,高能(MV级)X线,高能电子束辐射质9.9 高能光子和电子束的剂量校准高能X线吸收剂量校准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校准IAEA TRS 277报告IAEA TRS 398报告9.10 中低能X射线吸收剂量校准中低能X射线吸收剂量校准9.11 电离室测量偏差和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类校准过程的不确定性第十章验收测试和临床测试10.1 简介放疗设备使用前测试项目10.2 测量设备辐射环境检测仪,离子计型剂量测定设备,胶片,半导体,模体(辐射野分析器和固体水模体)10.3 验收测试安全检查(联锁、警告信号灯和病人监护设备;辐射防护探测;准直器和头漏射)机械检查(准直轴的旋转轴,运动,灯光与射野的一致性,臂架的旋转,治疗床的旋转,等中心旋转,光距尺,臂架角度,准直器大小指示,治疗床的运动)剂量测量光子射野(能量,射野平坦度和射野对称性,半影),电子射野(能量,电子线污染,均匀性,半影),剂量刻度,弧度治疗10.4 临床测试光子射野测量:中心轴PDD,输出因子,挡块托盘因子,多叶准直器,中心轴楔形野穿透因子,动态楔形板,离轴比曲线/离轴能量改变,入射剂量和界面剂量学,虚源位置电子射野测量:中心轴PDD,输出因子,离轴比曲线,虚源位置10.5 临床测试需要的时间第十一章光子射线外照射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11.1 治疗计划系统的硬件TPS基本硬件组成11.2 治疗计划系统的配置11.3 系统软件和计算算法计算算法:算法的发展,分析模型法,Milan-Bentley模型,Clarkson积分法,卷积方式,蒙特卡罗或随机取样方法,笔形束算法射野修饰的影响:光子束修饰器(光栏,挡块,补偿器,MLC,楔形板)和电子束修饰器(限光筒,挡块,bolus等)组织不均匀修正,图像显示(BEV、REV、DRR、DCR)和剂量体积直方图(积分DVH、微分DVH、natural DVH),优化和MU计算,记录与验证系统,生物模型11.4 数据获取与输入治疗机数据(机械运动与限制、楔形板的限制、MLC、物理补偿的材料、电子窗),射野数据获得和输入,病人数据(影像、输入方式、CT值转换)11.5 临床验证与质量保证错误,验证,抽样调查,归一化和射野权重的选择,剂量体积直方图与优化,培训和归档,定期的质量保证,需注意的特殊技术第十二章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12.1 前言定义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要求精确放射治疗的需求放射治疗事故12.2 质量保证管理指标12.3 放射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钴-60治疗机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指标医用加速器的质量保证指标模拟定位机的质量保证指标CT扫描和CT模拟的质量保证指标治疗计划系统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指标12.4 治疗实施病历射野成像射野成像技术未来射野影像的发展12.5 质量核查定义实际的质量审核样式放射剂量测量比对在哪一方面质量核查随访应该仔细检查第十三章近距离治疗物理和临床特点13.1 前言近距离治疗的方式近距离治疗的分类近距离治疗的特点13.2 光子放射源特点临床要求光子放射源的物理特性放射源的机械特性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空气比释动能强度显活度毫克镭当量β射线源参考吸收剂量率13.3 临床应用和剂量学系统13.3.1 妇科肿瘤腔内近距离治疗放射源的类型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直肠和膀胱的剂量监测13.3.2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剂量学系统Patterson-Parker(Manchester)系统Quimby(Memorial)系统巴黎系统巴黎系统设置放射源规则巴黎系统标称(参考)剂量率巴黎系统基准剂量率13.3.3 远距离后装治疗系统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的优点远距离后装治疗系统的基本部件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常用的放射源远距离后装治疗装置类型及特点13.3.4 前列腺的永久性植入治疗前列腺植入治疗的放射源治疗计划技术预计划籽粒植入剂量分布植入后的剂量评估13.3.5 眼敷贴器眼敷贴器治疗技术13.3.6 血管内照射血管内照射技术13.4 剂量定义和报告腔内治疗组织间治疗13.5 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剂量率常数几何因子径向剂量函数各向异性函数Meisberger多项式Sievert积分13.6 剂量计算过程和方法剂量的手工累加方法放射源的定位剂量分布的优化参考点的选择衰减校正13.7 近距离治疗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的临床应用测试重建过程的检测物理量和单位一致性检测单一放射源计算机与手工剂量计算衰减校正的检测13.8 放射源的临床应用测试接触检测活度的自动放射影像和均匀性检测校准链13.9 质量保证第十四章基础放射生物学14.1 前言放射生物学细胞体细胞胚细胞细胞分裂体细胞的分类组织器官器官系统14.2 放射生物学中辐射的类型线性能量传递(LET) 照射中常用的典型LET值低LET辐射(稀疏电离辐射)高LET辐射(致密电离辐射)14.3 细胞周期和细胞死亡有丝分裂期(M) DNA合成期(S) G1和G2期细胞周期时间细胞死亡14.4 细胞的照射辐射的生物效应辐射对细胞损伤的直接作用辐射对细胞损伤的间接作用受照射细胞的命运14.5 辐射损伤的类型放射的早期效应放射的晚期效应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躯体效应遗传效应随机效应注定(非随机)效应急性效应晚期效应全身照射反应胎儿的辐射14.6 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曲线线性二次模型α/β比值多靶单击模型14.7 剂量效应曲线剂量效应曲线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14.8 组织放射损伤的测量克隆形成分析功能分析死亡率分析14.9 正常和肿瘤细胞:治疗比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治疗比14.10 氧效应氧增强比(OER) 再氧合14.11 相对生物效应相对生物效应(RBE)RBE变化特点14.12 剂量率和分次放射治疗中使用的剂量率5个主要生物学因素(5Rs) 常规分割以增进治疗比为目的分次方案14.13 放射防护剂和放射增敏剂放射防护剂剂量修饰因子(DMF)放射增敏剂含硼化合物第十五章放射治疗特殊技术与方法15.1 概述熟悉临床各种放射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