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测试卷
【单元专项】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一)___________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
为了( 解除消除 )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
他风餐露宿,历尽( 艰辛辛苦 ),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父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候他们吧!”华佗一边耐心地侍候病人,一边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因为因此),他在三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了,师父说:“你已经(磨炼锻炼 )了三年,学了不少东西。
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
”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
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 阅读攻读 )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
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父病了,你快去看看。
”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父两眼紧闭,手脚僵硬。
他摸了摸师父的额头,又按按师父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父无大病,自会好的。
”人们都( 埋怨责怪 )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
”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父,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1. 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用“\”划去。
2. 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竟”字有三种解释:①完毕;②从头到尾;③到底。
“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3. 联系上下文,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风餐露宿: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 )②以风当饭,以露水解渴。
( )(2)如饥似渴:①又饿又渴。
( )②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 )4. 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华佗学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推荐】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末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5篇(含答案)人教统编版6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一)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②,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孔。
1.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尝月下戏.。
( ) A.戏弄。
B.演戏。
C.玩耍。
(2)不然..。
( ) A.不错。
B.不对。
C.不像。
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样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写。
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越小孩的智慧,那么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妙语惊人纪晓岚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
他满腹经论,学富五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亲自领导四千多人,编著了中国空前规模的巨著——《四库全书》——中国文化的宝典。
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性格豁达开朗,语言幽默风趣,是被几代人传诵的妙语大师。
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位姓王的翰林为他的母亲——太夫人做寿,请了纪晓岚作上宾。
王翰林十分钦佩纪晓岚的学识,便请他为太夫人写个祝寿词,并在宾客满堂的席间朗诵助兴。
纪晓岚不推辞,高兴地上前朗声道“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都变了,王翰林更是吓得惊慌失措,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领时全场活跃,甚至有人叫好掌,交口称赞这诗句妙不可言!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接着纪晓岚高声说出他的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这一下,全屋就像朝蛙鸣不止的池塘中突然投下一块石头,立刻哑然无声了。
一个个欢悦的表情来不及退去,就泛起难堪的神色。
部编版五年级小学语文上册期末阅读专项测试卷(二)含答案

上册五年级期末阅读专项检测卷(二)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吟诗园。
(33分)(一)观书有感(其一)(13分)---------------------,------------------------------------------,---------------------1.默写全诗。
(4分)2.这首诗的作者是_ (朝代)著名的理学家_ (2分)3.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4.诗人看到这种景象,联想到了什么?(3分)-----------------------------------------------------------5.这首诗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地_ ,不断地汲取知识,这样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思维才能更加敏锐。
(2分)(二)示儿(20分)1.这首诗是时期_ (人名)的绝笔,诗中作者以的口吻,表达了对的无比渴望。
(8分)2.解释诗中词语的意思。
(8分) 乃∶元∶_ 无∶但∶。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作者的嘱咐是 。
(4分)二、课内阅读我最棒。
(42分)(一)桂花雨(6分)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是__ 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3分(二)珍珠鸟(13分) 1.《珍珠鸟》一课,作者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按要求找出有关句子。
(9分)(1)环境描写∶。
(2)外形描写∶。
(3)活动描写∶。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三)落花生(11分)1.按原文填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测试卷 (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测评卷归类五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二)说明文阅读天坛之美历史悠久的北京城从元朝开始一直是中国的都城。
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城中建造各式各样的祭拜场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坛了。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故宫的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它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将意境之美融于建筑之中。
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圜(yuán)丘建造在南北中轴线上。
自南端向北,建筑高度连续性逐渐上升。
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比象征帝王的故宫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这出人意料的“高”象征着“天”的至高无上,可见古人对“天”的无比崇敬。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因此,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建筑,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的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天空相融。
这“圆”的设计,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
《黄帝内经》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坛是祭天之地,建筑采用了深蓝色的琉璃瓦,园内大面积种植四季常青的柏树——整体色调可谓是“青”色。
墨绿的树、深蓝的琉璃瓦和浅蓝的天空形成了色彩的深浅对比。
你知道这“青”色又象征着什么吗?天坛和故宫相比,两者之美截然不同。
故宫建筑群庞大,以气势取胜,而天坛__________;故宫的空间图形是方形的,而天坛的空间图形是__________的;故宫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天坛以__________为主;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面面墙为特点,而天坛以__________为特点。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B.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北形状不同。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2 阅读理解测试试卷(含答案)

语文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2单元单元专题卷02 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háng xíng)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yàn yàng),人影绰绰(chuò cuò),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空白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再用这组关联词写一个句子。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本来——()平稳——()4.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ABCC)5.这段话讲的是()A.家乡的搭石很美。
B.我爱家乡的搭石。
C.过搭石的速度要快。
搭石(节选)①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向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②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6.“理所当然”的意思是,文中人们把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7.选文描写了、两个情景,表现出了乡亲们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之情。
8.选文中画“”的句子可以概括为()A.止步B.礼让C.友好攀谈D.相背而行9.第二自然段中“美好的情感”指的是。
10.走搭石时,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景?乡亲们会怎么做?发挥想象写一写。
二、同学们想把下面的文段拍成微电影,请你读一读,完成拍摄任务。
①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阅读理解训练测试(含答案)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题(一)试验对象①日本人嗜鱼如命,无鱼就没法过日子。
在所有鱼类中,数河豚的肉最为鲜美。
但是,河豚是有剧毒的,如果做不好,就会吃出人命来。
所以,日本人喜欢吃河豚,也害怕吃河豚。
②一个周末,三个朋友驾船去河里钓鱼,恰巧钓上一条几斤重的大河豚。
大家一起惊呼:“哇,今天有口福,可以美美享受一顿了!”于是,他们在船上生火,做了一大锅河豚汤。
锅里香气诱人,可他们又心存顾忌,怕万一吃了河豚中毒怎么办?所以谁也不敢动勺动筷。
③“啊,对面桥洞外边有个乞丐在晒太阳,我们先送一碗给他吃吧。
他要吃了没事,证明这锅河豚没有毒,我们就可以放心吃了。
”④大家把目光投向河岸,果然,桥洞外面有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正懒洋洋地躺在那儿晒太阳。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妤,都表示赞同,便驾船靠岸,让一个人盛一碗河豚上岸,端到乞丐身边。
“喂,先生,你肯定饿了吧?”端河豚的那个人对乞丐说,“我们煮了河豚肉,送碗给你吃。
”“真的给我?”乞丐两眼一亮,站起来,走到他们身边,“你们可别骗我。
”“骗你干什么,我们吃不了这么多,拿去吧。
”“啊!真香,真鲜,太美了!”⑤乞丐感激地接过河豚,尝了尝汤,咂咂嘴,赞不绝口地钻进桥洞。
三个钓鱼人便坐在船上等着,看他们的“试验对象”吃了河豚后会有什么反应。
⑥过了一会儿,乞丐用袖子揩着嘴,钻出桥头,很满足地跷着二郎腿,又躺在那儿晒太阳了,嘴里还哼着小调。
又过了一会儿,见乞丐还没什么反应,三个钓鱼人确信这锅河豚汤无毒,便放开肚皮美食了一顿。
⑦吃饱喝足,又休息了一会儿,三个钓鱼人打算继续去钓鱼。
这时,晒太阳的乞丐从地上一弹而起,跑进桥洞,捧出刚才他们送的那碗河豚,旁若无人地狼吞虎咽起来。
船上的三个人惊呆了。
那乞丐得意地朝他们眨着眼说:“我看你们吃了那么一大锅都没事,想必是没有毒了,我可以放心享用了。
”1.三个钓鱼人送乞丐一碗河豚,请他吃的原因是什么?2.文章中的哪句话对三个自作聪明的钓鱼人最具有讽刺意味?3.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1)( )河豚煮不好会有剧毒,( )三个人谁也不敢动筷子。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人教统编版3

五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一)山庄湖色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
她虽然名为山庄,规模却是很宏大的,那随着山势蜿蜒起伏的宫墙里有着564万平方米的湖光山色。
当你走进山庄的丽正门,从玲珑精巧的宫殿区开始,而后是峰峦叠翠的山区和景色明丽的湖区。
漫游山庄诸胜时,你就会亲身(领悟领略)到,那以山林野趣为特色的塞外风光,远比挂在墙上的名画更有生命力,更富牵襟扯裾的力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庄里每一颗明珠,无不使人观之辄(zhé)喜;每一处胜景,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在这山庄纵览诸胜时,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有那么一瞬间,要把视线投向那碧波粼粼的塞湖。
我不能不看她,她有着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引诱)着我。
在我看来,她是绿中之绿,胜中之胜,她是镶嵌在这翡翠画屏上的鲜美晶莹的碧玉。
塞湖是山庄上湖、下湖、澄湖、银湖、镜湖、如意湖六湖的总称。
那喷珠吐玉的热河泉,就活跃在澄湖的东北隅。
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也许是有了热河泉的缘故吧,轻纱笼罩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多情少女的眼睛。
朝霞仿佛格外垂青这湖上的晨光,它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自己的全部艳丽(倾注倾泻)进湖中了。
这时,是湖上最绚丽多彩的时节。
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
碧玉般的绿,胭脂般的红,这自然界中最鲜明、最美妙的色彩交融在一起了: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泛。
当人们为这湖上的奇观深深吸引,一时竟闹不清究竟是湖水飞上了霞中,还是红霞落进了塞湖的时候,朝日又把万道金光射向湖面了。
这时湖上微风乍起,细浪跳跃,真似搅起满湖碎金。
当嬉戏的细浪潜到湖底憩息的时候,湖水又恢复了平静。
那乱真的倒影,把山庄的胜景都摄取进了湖中。
于是,塞湖上出现了奇妙的“水中天”。
1.把文中括号里运用不恰当的词用“/”画去。
2.文章采用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作方法,由美丽动人的山庄全貌转而写到迷人的塞湖风光,对塞湖奇观进行了细致描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阅读测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专项阅读测试卷一、阅读古诗《秋夕》,回答问题。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阶④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
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
③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④天阶:露天的石阶。
1.诗中描写的是_季,从" ____________ ” 一词可以看出来。
()(2分)A.春流萤B.夏流萤C.秋秋光2.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孤单的宫女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2分)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冷”和“凉”既是的季节感觉,也写出了人物内心的_ __________ o (2 分)4.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
(1分)5.根据文学常识填一填。
(4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夕》这首诗的题材取自“”的故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柱牧,人称“小杜”,与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是指—_和_____ O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5分)一幅壮锦从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
老妈妈织得一手好壮锦,靠卖壮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有一天,老妈妈在集市上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那画上有田园、房屋、花园、池塘和成群的鸡鸭牛羊。
老妈妈满心欢喜,就买下了这幅画。
她决心把画上那美丽的村庄织成一幅壮锦。
老妈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
眼泪淌到了锦上,老妈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
鲜血滴在了锦上,老妈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
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
老妈妈真高兴啊!忽然,一阵大风把壮锦卷上了天空,向东方飞去,一转眼就不见了。
老妈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大儿子出发了。
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阅读测试卷(一)挑山工(24分)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
这样( ),( ),他们()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没有他们的(),没有他们的(),就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
啊,默默地付出()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的无名英雄。
1、在原文的括号里填上词语。
(4分)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7分)想到铺路人长年累月地背()上山(),他们()地吃苦、流汗,全是为了(),感到他们真(),是真正的()。
作者自己感到很()。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光”的意思是()(1分)A、光线B、仅仅C、景物、风光5、文中的三个“?”说明()(1分)6、用“﹏﹏”画出表现工人辛劳的句子。
(1分)7、“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作者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一阵愧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8、请你用上“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赞美人或物。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让世界看到你(25分)12岁的少年因患眼疾成了盲人。
他整天闷闷不乐,到最后,他甚至用绝食来抗议命运对他的不公……母亲开导他、劝慰他,得到的却是他声嘶力竭的咆哮:“这么美的世界,我却再也看不见……这一生,我除了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死去,还能做什么?我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时,寡言少语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附在他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
母亲没有听清楚自己丈夫对儿子说了什么,但她惊异地发现儿子的泪水戛然而止。
第二天,她发现儿子第一次摸索着走出了家门,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他来到了波洛尼亚盲人学校,靠“点字乐谱”重新学起音乐。
他学习非常勤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比萨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的四年里,他一边学法律,一边勤练吹拉弹唱,并在课余到一家酒吧兼职弹琴唱歌,自己挣钱交学费。
他30岁那年,幸运地成了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弗兰科·科瑞利的学生。
1994年,他应邀参加帕瓦罗蒂的个人慈善音乐会,与大师同台演唱。
他在获得“圣莫雷音乐节最佳新人奖”后,各种世界级音乐奖都朝他砸来,从1995年至今,几乎所有重要场合都有他出现……现在,他是卢卡博凯里尼音乐学院的院长,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仅他的CD《浪漫曲———民歌及咏叹调》就在全球售出了两千多万张。
创造奇迹的人名叫安德烈·波切利。
2007年秋天,在他的49岁生日宴会上,波切利凑近父亲的耳朵,轻声说:“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你的耳语改变了我的人生———37年前是你凑在我耳边说:‘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
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后来,我有过多少次责怨、气馁和胆怯,这句话就在我耳边回响了多少次……”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意词和反义词。
(4分)声嘶力竭()()咆哮()()2.“声嘶力竭”“咆哮”等词可以看出少年安德烈·波切利。
他的遭遇使我们想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
(2分)3.父亲寡言少语,但他的一句话却彻底改变了安德烈·波切利,能结合课文题目想父亲说了怎样一句话。
(2分)从此安德烈·波切利创造人生的奇迹,他感谢自己的父亲,父亲的话语改变了他的人生。
生活中挫折时,也有许多亲朋好友的话语,能时刻激励自己,如。
(4分)4.文中说安德烈·波切利取得很多成绩,却略写了成功背后付出的汗水,能就某一项成绩,想象他是怎样付出的:。
(3分)5.读完文章,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洗礼,请把感受最深的写出来(至少两点)(4分)(三)两个电话(25分)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①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e huo)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fèng)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jié)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②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3分)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4分)AABB式:_______ _______AABC式:_______ _______3、选择填空。
(2分)文中两个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文中①处的省略号表示()②处的省略号表示()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注意“”里填写地点,()里填写人物。
(4分)5、回答问题:(5分:2+3)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
②仔细阅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生命的最后时刻(26分)在肃静的手术室,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给周恩来总理做癌症切除手术。
手术已完,正忙着包扎伤口。
身体虚弱的周总理,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微微阖(hé)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请来。
”李冰同志刚出手术室,听说总理叫他,急忙转身返回。
总理叫道:“李冰。
”李冰难过地应了一声,低下头去侧耳倾听。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
”李冰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总理的话音断断续续,十分吃力。
“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
”李冰强忍着抽泣,退出手术室。
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耳边再次响起总理的指示: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
当医务人员带着总理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刻,我们的总理正受着癌症的折磨。
虽然他那慈祥的面庞,已是异常消瘦,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凹陷下去,但是那目光却仿佛在重复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务人员给他喂饭。
癌症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
他紧紧捏住医务人员的手,忍着剧痛吞咽着,每咽下一口饭,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
总理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要多吃几口。
来,给我数数。
”“一!”总理费力地咽下一口,“二!”“三!”……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呵!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1、在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6分)(1)轻松( ) (2)愉快( ) (3)狭窄( )(4)强壮( ) (5)奉献( ) (6)首先(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义。
(4分)(1)倾听:。
(2)炯炯有神:。
(3)唯独:。
(4)不治之症:。
3、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4分)(1)癌症不是不治之症。
(2)每咽下一口饭,周总理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2分:4+2+4+2)(1)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已是十分虚弱,具体表现在:①说话时②话音③④(2)周总理要求医务人员给他喂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总理受着癌症的折磨,在生命的垂危时刻,首先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就能看出。
(4)文章写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关心云南锡矿工人肺癌的发病情况的事例,说明了6、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①“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可以换成成语:②李冰“热泪夺眶而出”是因为7、短文的中心句是;(2分)三、课外知识知多少。
(10分)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自_________到__________(时间),长征______________是以中国共产党胜利,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长征精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年正值长征____________________周年。
(2+2+1)2、新中国第一任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字),他得崇高品质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的爱戴。
留下不朽故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我们还学了有关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