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学校代码14199学号01110108

分类号密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部商学教学部

专业名称会计学

年级2011级

学生姓名付瑞红

指导教师刘吉雅

2015 年04月30日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竞争也一天胜过一天,企业获取利润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会计法规制度的完善是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怎样通过有效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来减少财务造假的发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有许多要注意的事情,其中,对财务造假手段的控制尤为重要,它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财务造假的有效防范是当前经济市场化现状下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健康发展的影响深远。

就目前的经济现状而言,国内外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造假不只是国内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同时,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经济利益。如何很好的解决财务失真现象已然成了经济界的焦点问题。对财务中存在的造假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普及对财务造假现象与本质的正确认识,而且可以为有效治理财务造假现象提供参考对策和依据。本文首先对造假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做了简单阐述;其次分析了财务造假的危害及手段;最后给出了几点防止财务失真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手段,防范措施

Analyses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financial fraud

Author’s last name: Fu RuiHong

Teachers name: Liu Jiya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faced by the business operators are a day than a day, the enterprise profit space also more and more small. The perfection of accounting law system is the main factor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how to through effective management accounting personnel's behavio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fraud, the present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enterprise in daily business activities, there are many thing to pay attention to, among them, the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fraud mean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enterprise st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fraud under the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is not lack of important content,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fraud occurred frequently, fraud not only the domestic problems, has become a global hot issue. At the same time, serious damage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interests. How a good financial distor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financial fraud problems in study, not only can spread of financial fraud phenomenon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fraud phenomenon countermeasure and basis. This paper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raud did briefly; Secondly analyzes the harm of financial fraud and means; Finally some measures to prevent financial distor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fraud, mea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目录

一、绪论 (1)

二、财务造假概述 (2)

(一)财务造假的概念 (2)

(二)财务造假的特征 (2)

(三)财务造假的原因 (3)

三、财务造假的危害及手段 (5)

(一)财务造假的危害 (5)

(二)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6)

四、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8)

(一)提高会计诚信 (8)

(二)改善管理体制和会计规则 (8)

(三)增加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8)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9)

(五)建立社会检举制度 (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一、绪论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造假、信息披露不真实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引起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而我国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企业虚假财务报表的丑闻也时不时曝光在大众的面前,如绿大地造假案、银广夏造假案等。

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一方面给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不实的投资信息,造成中小投资者投资失误及财务损失,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文章将剖析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希望对相关机构制定防范财务造假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于财务造假问题的解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对财务造假事件的探讨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分析我国会计造假的原因、危害及手段,从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促进会计工作者遵守职业操守[1]。我国企业的财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一再加大治理力度,仍然还是看不到明显的效果,部分企业执迷不悟、变本加厉。“打假之路”困难重重,其本质原因是,社会环境的不完善,在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财务造假概述

(一)财务造假的概念

财务造假,是指有关会计从业人员为满足个人需求、其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需求,或达到某种目的。运用相关经济法规、制度的多样性以及尚未发现的空白区域,在日常经济操作中违反财务人员从业要求,或者利用法律、法规中的漏洞及不完善的企业制度,故意使用和随意变更会计方法。对财务资料进行恶意更改及无中生有,利用一定的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使对外报出的会计资料对它有好处,进而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做法。财务造假是一种不合法的会计手段,影响使用者看到的会计信息的客观存在性以及有据可依性。

(二)财务造假的特征

1、是以管理层为主体的集体舞弊

虽然说企业财务造假也许会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过造假行为一般都是出现在企业的管理层中。企业一般职员造假,不是与他人相互勾结就是由企业领导层授意的,不然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都可以在事前防范,事后及时发现;领导层造假一般是通过巧妙部署而且在事情发生后尽力掩盖,致使注册会计师难以分辨。

2、是以会计数据信息作为造假的客体

对于财务造假事件,不管其初衷再好、手段再新颖,结果都是要显示在会计数据资料中。造假的形式有很多,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最后要在向外部提供的报表资料上加以修饰、更改。

3、造假无法改变实际盈利状况

财务造假只是改变了书面已存在的财务信息或者将数据更改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但实际的财务状况并没有实现真实的改善,所以说,造假反映出来的虚假数据会影响、扰乱正确的经营管理模式,恶化企业的盈利状况[2]。

4、财务造假具有连续性

财务造假一般情况下是发生在几个连续的会计年度内,不可能只发生在某一个会计

年度内,一定会与以前几个会计期间相关。比如在前一个会计期间内大量计提坏账准备,而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转回来,来达到对企业利润的提高。

(三)财务造假的原因

1、内部控制能力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全面、不完善,是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随意性大,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财务,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情况的主要原因。内部治理形同虚设,管理层一手遮天,是企业出现资金亏空现象的关键问题,企业为避免破产,就会使用非法手段扭亏为盈。

2、利益不一致导致权力分离

企业权力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立场不同,利益不一致也是引起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权力分离是社会进步的直接体现。资本所有人并不是直接经营人员,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环节,经营人员和所有人员无法相互制衡。经营初衷与最终目的都不同造成经营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多列费用,虚高成本,财务造假手段也应运而生,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的会计人员是财务主要管理者,然而就企业现有会计团队整体水平来说,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普遍较低,不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业务不熟悉、不精通,对法律认识不足、了解不多,对自身执业要求不高。造假的利润大尤为吸引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时会出现虚假填制,更甚者有的专业的注册会计师也在参与企业的财务审计造假。不论委托企业的要求是否合理、合法,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注册会计师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置职业道德于不顾,满足被审计企业的非法要求,使财务审计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4、监督力量不够

近年来,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但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审计机构以及人员依然保持不变,是造成审计力量欠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监督力量不足的现象为财务造假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助长了企业财务造假泛滥的风气,引起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形成一种不良的发展趋势。

5、财务人员被动造假

在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单位领导层是财务人员的直接管理者。正是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使得财务人员违背主观意愿,被动的接受管理层的授意,去执行有违职业操守的事情,不少会计人员因无法承受管理层的压力很难坚守自己的职业原则。

三、财务造假的危害及手段

(一)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最终是要通过财务报表、报告反映出来的,也就是向财务资料使用者出具缺乏真实度、可信度的财务报告,提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给出错误的引导。财务造假从小的层面看会给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从大的层面来看会阻碍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最终给所有社会人士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造假者本身,真的是危害无穷。财务造假以实现不良动机或获得非法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属于知法犯法的行为。对各方面的危害表现如下:

1、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财务数据是社会经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财务数据的真实与否对会计关系人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它产生于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用于承载各种会计信息、资料,反映真实的经济动态,是相关信息需求者了解、分析,并做出决策的依据。财务造假行为背弃社会道德、违反国家法律,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大,不仅会导致财务人员道德观念偏离正确认知,败坏社会风气,促使犯罪活动频发,不利于我国社会安定。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更致使国家相关经济部门做出错误决策,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导致会计行业的信用危机

我们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这也是社会公共道德中最起码的要求。而会计人员要常常与金钱接触,更要做到把诚信放在首位,确切实际的反映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更应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要是缺失了诚信,那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假设诚信丢失了,企业如果要在竞争中获得存活与繁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那么它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造假的将致使投资者怀疑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而降低对公司质量的信心[6]。长年累月、久而久之会计行业将不再被人相信,公司募集资金的难度也增大,导致公司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减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市场一定程度上利用真实、公允的信息来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7]。造假的会计报表必定会展示出错误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将误导市场,导致市场不能正确、合理配置资源。

4、损害投资者利益

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判断、决策,但是,其得到的财务信息是错误的,所以其做出的判断或决策更是错误的,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损。投资者需要承受的不仅是经济的巨额损失,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的失望,这也终究会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

5、损害相关中介机构利益

与财务造假有关的中介机构,例如:为企业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些机构也经常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对象,承担部分连带赔偿的法律责任,并且损害这些机构的信誉。

(二)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在各种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与核查计算制度的不断变化中,各种新型的财务做假行为也接连不断,并且方法新颖、创意百出,甚至有种无处不在,无法防范的感觉。例如:

1、虚构交易,操纵利润

虚构交易的主要方法是对收入造假,它的性质是最坏的、欺骗性最厉害[8],在近来几年当中出现的大规模的,影响范围巨大、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最严重的财务诈欺案件中,基本上都是通过对会计信息虚假化的方法建造的。虚构的买卖来往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骗局,这是对财务信息确切可靠的完全无视,是明目张胆毫无顾忌违反法律法规的作为。

2、关联交易准则的不恰当利用

法律是允许关联交易的,因为只有部分的关联交易事项才不符合市场的规矩原则,但这方面却常常被用作伪造利润。如一些公司与其子母公司间存在着很多购销上的往来,通过低价购入高价卖出,会出现许多应收账款,这样的交易属于内部交易不产生现金流,

达到高额利润[9]。

3、操纵收入、费用,调节利润

企业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利润增大,对利润的调整最基本的方法是取得更大的收入及尽可能少的费用。通常而言,控制收入以及费用的状况有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进行投资收益、出卖资产、让渡股权等一次性收入调高利润;(2)收入确认不真实,提早或不应当的时候确认收入。(3)利用费用资本化。我们都明白,发生的一系列经济利益的流出要与取得的收益相配合,如果出现不符合资本化要求的费用流出,就务必要与收入相抵减。不然,资本化的费用会转变成为资本,这个费用将会在后来的会计期间来分摊,这种做法会放大当期利润的摊销。

四、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会计诚信

社会经济关系进步变化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有了会计诚信这种事物,这是世代相传的“诚信”多年的进步与延展,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安身于会计实践,将诚实守信进行到底[10]。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用诚实的态度待人待物,做本分人,说实在话,办靠谱事;会计工作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制造假象来进行欺骗;数据要做到与事实相符,计算要不能有错误;要完全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要严格保守[11]。会计诚信是社会之于会计的一个责任,要做到坚持准则,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也为他人意愿所左右地表现经济活动,并为使用会计信息的人提供真实并可以信赖的信息。对于会计人员、会计行业及其首要的就是诚实守信,要降低或防止财务造假情况的出现,就要尽量增强会计诚信,把诚实守信当作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原则,清除整个社会环境中不好的东西。

(二)改善管理体制和会计规则

根据《会计法》来检验会计信息的确切与否,对不遵守会计法律、规章, 编制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相关责任主体依照法律实施处罚。同时,每一级的财政部门要掌握好自己辖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的拟定过程要想向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形成一个公开化更透明以及制度化更严格的征求意见准则,要让会计准则跟着环境的改变进化而不停实行修订;《企业会计准则》要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使得更加趋于完美,对于会计信息的表露要按规定的标准来,只有这么做才可以实现把财务作假的操作空间变小的目的。

(三)增加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的全部做法都应该要遵守并依照成本效益的规则。企业财务作假从最根本来说是违反约定的做法,企业是否会违反约定,主要取决于违反约定的成本的多少。如果财务作假一开始计划的成本比作假的开始计划能取得的收益低很多时,企业必然会有作假的意见或者看法滋生出来。所以,对于财务作假这种现象的处罚程度要加强,让作假的成本远高于预期收益,就是可以有效控制财务作假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当中依旧具有的尤为严重、常见的问题有:1、管理当局对于内部控制的了解缺乏,有规律与规则却不遵循和没有规则可遵守的现象比较严重;2、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科学性不足,非常不容易施展它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12];3、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奖惩不明;4、会计督促管理没有尽力成效差,所以在财务的控制中依然留有缺陷;5、对于判断分析内部会计控制的审计管理制度落后于形式的发展。所以,要想让会计信息与本来信息有出入的情况得到改善,使财务造假减少或避免,增加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创立与开发是必须要进行的。

(五)建立社会检举制度

我国现有的揭发违法的制度只是面向会计人员并不面向广大的社会群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若面向全社会建立可以揭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制度,成效一定会更好。建立面对整个社会的揭发举报规章,进一步让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更加全面,财务作假的成本就凭白的变多了。自然而然就起到了约束压制财务作假的效果。

结论

市场经济的日益进步,使得会计制度趋于完美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同样的在利益取得更大化财务作假的方式也花样百出。现在,防止财务作假以及会计舞弊已然成为了当务之急,财务作假可以对市场整体经济秩序以及使用会计资料的人利益招致巨大的损害,威胁到经营主体自身生存。因此必须增添对财务作假的戒备和控制。

综上所诉,财务造假行为在企业的每个步骤都有,产生的伤害也愈来愈大。从防范舞弊、发现舞弊到审计舞弊,是一个连续的处置解决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同时,我们既要有足够尽量了解到会计舞弊的严重性以及危害性,又应该意志坚强,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心,建立坚定不移的恒心,采取有效的方式,既要从舞弊形成的原因着手,也需要每个员工自身职业道德的限制,更为紧要的是要对内部控制增强还有改善,减小会计人员及管理层的造假空间,来取得降低或阻止禁绝造假现象的出现,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固安定、持续良好的发展。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看经历过的四年,有收获也有遗憾。很幸运,在这次毕业论文中能得到刘吉雅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刘吉雅老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辅导我的毕业论文,老师缜密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悉心的指导,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还要感谢教导过我的每一位老师,你们认真细心、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一直是我生活、学习中的榜样。感谢与我一起度过大学生活的同学、朋友,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感谢他们为我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感谢每一个在我脆弱、困难的时候扶过我一把的人,我都记得。在他们的支撑、推动与协助下,让我有了四年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孙丹.论会计职业判断[D].中国海洋大学,2004.

[2]贺佃斌.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J]. 时代经贸,2010,第二期.

[3] 李长苗.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陕西煤炭,2002,第三期.

[4] 达利亚.浅谈强化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作用[J].才智,2011,第五期.

[5]于桂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第二十三期.

[6]黄启平.论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策略与方法[D].复旦大学,2004.

[7]胡馨匀刘晓林.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N].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第二期.

[8]张春英.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第十四期.

[9]李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10]严荣.会计诚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1]许继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新财经(理论版),2013,第三期.

[12]解跃兰.论高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J].2011,第五期.

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

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涉及会计科目深度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 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作者:————————————————————————————————日期:

浅谈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财务风险涵义与特征的理性认识 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一般认为,财务风险即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因素的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在筹资决策时,由于负债性资本占全部资本比例过高,使得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所造成的风险,也称为负债风险或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泛指企业全部财务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它不仅包括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利润分配及日常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还包括企业其他各项关联活动的失败而诱发的财务损失和危机。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广义的财务风险范畴。 根据产生路径的不同,财务风险可划分为5种类型: (1)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结构、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及筹资成本过高等原因而给企业财务成本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亦即狭义的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而致使投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产生于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由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偏离,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回收的金额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此时,企业因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偿债能力急剧下降,现金支出压力陡升,进而陷入财务困境。 (4)连带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其他各项关联活动的失败而诱发的风险。如企业为其它单位提供贷款担保而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5)外汇风险,即由于汇率变

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近年来,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频曝造假丑闻。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不仅严重危害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造成了会计行业的公信力下降,甚至还干扰着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本文着重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因 (一)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给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占5%的大股东控制了70-85%的股权,这些股权多数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并且国有股东还存在缺位的情况,所以不少大股东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而对于数量占95%,却只拥有15-30%股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少人觉得股票收益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炒作机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他们也往往采取姑息的态度。而若连上市公司的股东都不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那么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只是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即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这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一些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一言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受托审计变成由管理层(或董事会)聘请注册会计师来审计和监督自己的行为,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些上市公司中,监事会作为专门约束董事会的机构,其监督作用也微乎其微,有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许多监事会没有明示过 董事会的违规行为。根本原因也是由于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完全文配了监事会,监事会的人选和报酬均由公司的管理层来决定造成的。 (三)信息不对称及缺乏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为造假提供了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比股东及监管部门掌握更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为经营者进行财务造假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的经营者采用虚增资产、虚构经济业务或利用关联方关系、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任意调节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利润。从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来看,衡量上市公司经营各项财务业绩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或亏损)的完成情况、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并根据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确定公司是否具备

财务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财务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上至上市公司下至微小型企业,虚增收入、费用资本化、调整往来款项、随便调整折旧和关联交易等财务造假手段层出不穷。财务造假不仅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更是破坏了我国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财务造假归其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因此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 1、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长田镇油茶工业园,公司前身为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于2008年变更为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油茶产业化的企业。主要经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精制山茶油,茶皂素自然情节产品是公司的主导产品。产品获得QS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有机产品认证。2012年4月24日,公司上市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正式发布招股说明书,登录创业板。

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4月在证监会网站上刊登了招股说明书,拟发行1268万新股。2012年6月,国内著名媒体收到关于新大地的举报信,举报其涉嫌造假上市,经调查发现了该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其披露的招股书相悖的事实,其关联交易过于频繁、虚增收入调节利润、财报失真等现象触目惊心,堪称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股。 2、对新大地的分析 、新大地主要会计数据 、新大地的盈利能力 新大地茶油茶粕毛利率表 同时期同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表 由表可以看出新大地从2009年-2011年的茶油毛利率均高于30%,2011年甚至高达%,高于同时期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从事食用油加工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在6%左右,中等规模以上的茶油加工企业毛利率在23%左右)。2011年新大地茶油销售数量为吨,平均/吨的单价为元即元/500ml,然而当地市场的茶油价格为32元/500ml-40元/500ml,明显可以看出售价低于原材料价格,对此新大地方面却没给出任何解释。 、材料成本 根据新大地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山茶油2011年的销售

财务作假手段汇总

财务作假手段汇总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郭红 作者单位:铁岭市昌图县审计局,112500 刊名: 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10)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精讲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冬黎浅析会计舞弊的表现及手段-现代商业2009,""(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样,少数单位和个人出于私利凭借自身的条件,进行会计舞弊行为,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重点分析会计舞弊的表现形式及手段,以期为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寻找道路. 2.期刊论文王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深层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13)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较为严重,而且相当部分的信息失真是由于会计舞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其中,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影响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为核心,对其表现、动机、制度环境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表现;其次,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如何构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监督和惩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期刊论文郝艳浅谈会计舞弊的表现及防范-现代商业2007,""(29) 舞弊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的一种公害.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及常用手段,来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完善会计工作. 4.期刊论文周志红试论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代商业2010,""(14)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较为严重,而且相当部分的信息失真是由于会计舞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其中,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影响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为核心,对其表现、动机、制度环境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表现;其次,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构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监督和惩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期刊论文董庆棠会计舞弊的动因与治理对策-甘肃农业2006,""(5) 本文从会计舞弊的表现及动因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会计舞弊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一方面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是要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杜绝会计舞弊情况的发生. 6.学位论文曹鸣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和成因的比较研究2007 会计舞弊治理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是否有效遏制激发会计舞弊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美国资本市场近期也发生了大量的会计舞弊事件,所以将中美会计舞弊形成的动机和成因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此引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是由哪些因素所激发?这些因素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又如何解释?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显著影响会计舞弊治理措施效果?我们该如何借鉴美国会计舞弊治理的思路和措施?中美国情差异巨大,舞弊动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因此,研究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动机和成因及其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行为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会计舞弊的动机和成因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和理论透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对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为政府立法、监管层监管、投资者决策、审计师控制风险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的识别能力和政府监管的监管效率。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1.明确界定和辨析了会计舞弊及其相关概念;从三角理论、ABC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引发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理论根源。 2.本文从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解析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我们认为,影响会计舞弊决策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机制等外在因素和个体偏好等内在因素。对诸因素对比分析表明:中美之间的声誉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和舞弊成本约束作用差异显著。其中,声誉机制作用差异则主要由行业结构、产权制度和政府管制的差异所引致;美国薪酬激励表现为固定薪酬水平较高,股权激励比重较大,而我国的境况却相反,固定薪酬激励总体水平低,参差不齐;美国上市公司在舞弊事件发生的前后付出的代价巨大,而我国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则是微乎其微,舞弊成本畸低是我国上市公司舞弊难以有效遏制的根源之一。 3.会计舞弊成因一直都是会计舞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在第四章中对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的机会因素单独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我们首先应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舞弊成因,然后以沪深股市1998-2005年49家舞弊公司的102份年报为样本,运用均值t检验和中值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特征变量、外部审计特征变量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全面反映企业舞弊机会对舞弊是否发生的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 ,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和已有的结论进行中美舞弊成因的比较和分析。 4.在比较分析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治理会计舞弊的政策与建议:加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建设;完善高管薪酬制度;构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高效政府监管机制;完善会计舞弊处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7.学位论文强锦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控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的研究2005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会计舞弊现象也日益盛行与蔓延。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舞弊的危害也就越大。笔者认为会计舞弊的根源在于管理层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现代公司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代理人经营,以期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两权分离也产生了一个代理问题,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掌握公司管理、控制权,同时又是信息发布主体的管理层,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具有操纵公司利润、推升股价的强烈动机,加上董事会和外部审计等公司治理中的关键环节不能够严格履行职责,不能对管理层产生有效制衡,使得会计舞弊频频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仅仅从会计角度出发进行治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控制问题。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会计舞弊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透视。该部分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公司治理

财务报表作假形式及案例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一、表表不符 根据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单位对外提供的一些报表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应等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应与利润表中净利润的金额保持一致。而在审计人员的审计中发现,单位表表不符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就如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对一企业年度报表审计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企业近年来未进行任何长、短期的投资,资产负债表中长、短期投资均为零,但在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中却记了100 万元,经检查企业投资收益账户,发现企业投资收益来源于一笔装修业务,企业为了逃避建安业营业税,而将装修收入列入投资收益,造成表表不符。 二、虚报盈亏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报表本意是要向一些使用人提供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个真实的参考,但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了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与欺骗了报表使用者,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如深圳一辉实业有限公司,1993 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均为1000万元,但至1997年,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陡然增至1 个亿,后经查,这次“飞跃”纯属深圳协力、兴蒙、国正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高额审计费而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所为,短短几年,该企业就凭着假报表和假报告套取银行贷款达4000 多万元,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有些单位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拉缩的弹簧,拉缩出许多为已所用的会计报表,有的单位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款;对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奖励与荣誉等,这样随意调节会计 报表,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三、表账不符

财务风险成因和案例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指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 可变性,它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 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 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2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2.1.1 财务环境复杂。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当 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 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 场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 2.1.2 自然原因及其他原因。自然原因也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是不确 定的,正体现了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他原因是指国家政策等不可预料的因素。国家政策 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风险涉及到相关政策的稳定程度和完善程度。 2.2 内部原因 2.2.1 财务活动自身因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弱,负债资金比例过高是引起 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 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部较差 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 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2.2 管理人员认识滞后。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最新版】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近几年来,中国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 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

虚增收入;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少记/转移费用;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 藉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 虚增资产;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 1、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比如,金亚科技(300028)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雅百特(002323)通过伪造境外项目虚增收入,它伪造了巴基斯坦的政要信函,虚构公司拿到了海外项目,增利润2.6亿元,占其当年净利润的73%,甚至惊动了外交部。此外,雅百特还通过伪造虚假的建筑材料出口合同,利用子公司将货物在境内外倒手虚增利润。在香港上市的周黑鸭被研究机构Emerson Analytics怀疑虚增收入,周黑鸭的问题顾客被称为「幽灵」,「幽灵」顾客在短短十几秒之内下单、挂单,并在店里逗留数小时甚至一整夜来挑选满减的促销产品,这种异常的行为使研究员怀疑周黑鸭销量的真实性,Emerson Analytics这家机构认为周黑鸭通过虚假下单虚增了32.8%的营业收入。 我们可以通过行业对比、与前年度业绩对比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比如一个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但企业的收入疯狂

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涉及会计科目深度分析!(含案例解析)

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涉及会计科目深度分析!(含案例解析)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 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1

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一、财务造假的概述 财务造假是将企业的各种财务缺陷和隐患隐藏起来,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造假不会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造假的手法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国家市场经济的有序、稳定的运行。剖析导致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寻找治理财务造假对策,确立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已迫在眉睫。[1]究其财务造假的内因: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财务人员受到内部压力是客观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是自然原因:而财务造假的外因是会计准则、制度及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审计监督难以做到公正性,国家的处罚力度不足。应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两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治理财务造假行为,维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务造假的含义 财务造假是指财务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帐务中弄虚作假,伪造、变换会计事项,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将财务造假定义为,针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造假就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轻率地行为,无论是虚假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财务造假是一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它将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财务造假的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财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然而近些年来,财务造假现象日益增多,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财务就会把它和作假账联系在一起。 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目的:1、为了粉饰企业的业绩考核;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3、为了发行股票早日上市;4、为了逃税偷税或操纵股价;5、为了某种政治企图;6、为了推卸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浅谈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摘要 现代社会大环境下,随着世界经济的井喷式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同样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大小型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壮大起来,同时国有企业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在国防建设、科技发展、农技民生等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优势。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及企业相关监管部门和法规的滞后,在利欲熏心的作用下,企业的贪腐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的财务报表造假工作成为了即得利者及即得利团体最好的掩护方式,因此财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点关注。企业虚假财务报表在效益管理的制度下进行财务造假,为企业或个人谋福利。企业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使国家和投资者无法取得真实的公司财务信息,使公司出现会计诚信问题,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损失,为了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采取怎样的相应措施预防财务造假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关键词: 财务造假;中介机构;内控。 目录 摘要 (1) 绪论 (4) 一、财务造假概述 (4) 二、财务造假手段 (4) 三、财务造假的案例 (4) 四、如何防范财务造假 (4) 1、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从严执法,提高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 (5) 2.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5) 3.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5) 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 5.增加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6.建立社会检举制度.......................................................................................................................................... 五、结语 (4) 参考文献 (4) 绪论 目前,已经处于全面信息化的财务信息管控时期,企业对费用的管控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财务基础信息的及时、真实、准确将对企业高层的决策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不断加强企事业单位建设过程中的内部的财务防控一直是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现在已全面淘汰手工帐,电子帐也仅仅是辅助,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难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国家审计人员和中介机构必须尽快提高自身技能,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一、财务造假概述 财务造假是指有关会计从业人员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需求,或者要达到某种目的,运用相关经济法规和制度以及尚未发现的漏洞,或者利用法律、法规中的漏洞及不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故意使用和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资料进行随意的更改及变动,利用一些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掩饰,不能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广义的讲,只要你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作假。 企业领导人为了维护企业的形象、个人利益或者股东利益,保住昔日的殊荣,又或者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要求财务人员账上添彩,虚报产值和收入、利润,做几套不同的财务账目,用来应对不同机关的检查或上交国家有关部门;或者企业领导层为了小团体的私利默许或者有意识地引导财务人员对公司财务进行造假行为,伪造虚假购销合同、伪造免税文件、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极力的做到平帐,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以及会计本人,为了个人的利益通过编造虚假经济业务,或者贿赂合作伙伴取得原始凭证,或者自制劳务费、招待费凭证等以虚开实,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收入挪作它用而滞后将收入计入公司账目,又或者因为个人的疏忽而造成账目信息的不准确或者相关证据的不完整,等等以上行为属于财务造假。财务造假将是企业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影响公司高层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误导投资人和债权人,破坏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影响国家机关对于企业法人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和对企业收入的把控,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滋生大量的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社会蛀虫,为他们的违法行为提供保护伞。 二、财务造假手段 在当前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之下进行财务工作的造假,其造假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收入的违规记录上,还包含了虚报资产、虚报支出等等情况,或者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以及评估数据等文件来隐瞒资产,造成实际与账面不符。我国企事业单位的造假常用手段: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论文摘要: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 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能给股东带来超额利益。反之,当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这时,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如果采用外币融资,汇率的不断变化也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 2.主观原因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运用不当等导致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淡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控制偏差和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经验缺乏,企业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就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时束手无策。 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6T11:36:19.01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1月下旬供稿作者:刘英佳[导读]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刘英佳(哈尔滨第二电业局)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如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 十分重要的内容。财务风险是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承担着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风险报酬,避免财务危机,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对策分析 1 财务风险的理论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指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它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2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2.1.1 财务环境复杂。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 2.1.2 自然原因及其他原因。自然原因也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是不确定的,正体现了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他原因是指国家政策等不可预料的因素。国家政策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风险涉及到相关政策的稳定程度和完善程度。 2.2 内部原因 2.2.1 财务活动自身因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弱,负债资金比例过高是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部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2.2 管理人员认识滞后。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2.3 内部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的通病,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3 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思路及防范措施 3.1 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思路 3.1.1 利用筹资活动应对财务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持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筹资是企业理财的起点,是投资、用资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作为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 对筹资风险形成的因素,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①建立筹资风险预测体系是防范筹资风险的前提;②合理安排企业收支,避免资金组织不当带来的临时风险;③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风险的防范能力;④优化企业资本结构;⑤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增加盈利;⑥科学决策优化筹资方案;⑦对企业实施债务重组;⑧合理选择筹资币种。 3.1.2 利用投资活动应对财务风险企业筹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去投资,通过投资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同样企业无论对内对外投资也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同样需要企业采取措施去识别和防范。当企业决定进行投资活动时,首先要对企业投资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要合理进行投资组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 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对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进行市场调研,收集丰富的市场信息。②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投资决策。③实施过程中的防范④动态监控⑤整体全面的防范⑥组合投资分散风险⑦实行投资保障 3.1.3 利用资金回收活动应对财务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不错的经营收益并不能表示销售回款的结清和销售利润的实现。信用工具作为繁荣市场的助推器,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大量的应收帐款的长期挂帐,坏帐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加大,财务风险应运而生。企业应依据谨慎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在其发生之前提取坏帐准备,以减少本期虚增利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对于在资金回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做好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②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③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④建立应收帐款考核制度落实责任制⑤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提高素质。 3.1.4 利用收益分配活动应对财务风险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给企业的价值到来的不确定性。为此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向投资者传达正面有利的住息,塑造投资者信心,以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收益分配活动中的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确定股利政策,降低利润分配风险;②积极面对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影响,控制企业利润分配风险。 3.2 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