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形象化地表达意思。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性质或行为,使其更生动形象。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使句子更加平行,增强语气。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某种感觉或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两个概念进行并列,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对比或平衡。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加强语气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问题,但并不回答,留给读者思考或引起共鸣。
比拟: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来突出某种特征或意义。
抒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或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共鸣。
双关:一句话或一词具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形成一种幽默或讽刺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语言表达中起到丰富语言、增强表达力、引起读者共鸣等作用。
在写作或阅读时,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质量和艺术性。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修辞排序(知识盘点+试题)

专题5 修辞、语言运用、排序一、知识盘点。
(一)修辞手法【修辞盘点】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常见考点】1.修辞手法的判断。
比喻: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主要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人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特征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2.修辞手法的变换。
注意原句中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根据要求选用合适的内容补充。
如:雨一直下着。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
(改为拟人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
(改为比喻句)(二)语言运用。
1.句子仿写。
【方法提示】(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
(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3)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要有创新。
②修辞要恰当。
③用词不能重复,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2.语言运用。
(1)根据词语联想写一段话。
【教材示例】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梅花蜜蜂路灯(提示:把握并提炼这些事物的精神如“竹子正直,梅花坚韧,蜜蜂勤劳,路灯奉献。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关键信息项:1、修辞手法的种类2、修辞手法的作用3、不同文体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4、修辞手法运用的常见误区5、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的方法1、修辞手法的种类11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11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
11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113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1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3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14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5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1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7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1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2、修辞手法的作用21 比喻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1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212 使描写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事物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21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23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23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氛围。
2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
241 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5 对偶的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
251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6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思,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
261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六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它们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六年级语文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这是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修辞手法之一。
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漓江的水绿得纯粹、绿得晶莹剔透的特点,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漓江之水的美丽。
拟人也是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这里的鸟儿“高兴”“呼朋引伴”“卖弄”歌喉,把鸟儿当作人来写,赋予了鸟儿人的情感和动作,展现出了春天里鸟儿欢快活泼的场景,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
排比则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它能够增强语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条理性。
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排比的手法,从“静”“清”“绿”三个方面写出了漓江的水的特点,节奏明快,让读者对漓江的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夸张是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说成是翻腾的细小波浪,把高大雄伟的乌蒙山说成是滚动的小泥丸,极度地夸张,突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意思就是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对梅花的珍视和对玷污梅花行为的坚决反对。
高一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一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12拟人是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3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4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5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6赶趟儿。
7▽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8▽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9▽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10▽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11▽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12烦恼。
13▽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1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5▽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6▽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17▽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18▽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19▽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20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2▽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23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4▽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25▽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26▽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27▽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28▽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9▽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0▽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31小可爱。
32▽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3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3435比喻常用比喻词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36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37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38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39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40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41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42之志!43△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44△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45△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46片银白色。
47△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48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49△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50△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51△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52△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53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5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55△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56△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57△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58△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59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60△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61水之上。
62△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63△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64△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65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66△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67△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68△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6970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71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72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73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74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75▷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76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77彼此的距离。
78▷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79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80▷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81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
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
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82共度美好时光。
83▷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84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8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86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87▷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88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89▷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90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91▷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92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93复。
94▷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95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96暖。
97▷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98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99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100▷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101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102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03▷爱读书,是一种美德。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104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105感情绽开花蕾。
106107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108方法。
109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110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111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112▲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113▲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114▲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1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6▲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117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118▲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119▲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120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
一番折腾,累121得我“气喘如牛”。
122▲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123▲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124▲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125▲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126▲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
前身127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128▲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129▲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130▲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31▲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132133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134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135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36▼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137▼这样有问题吗?138▼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139▼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140▼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141▼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142▼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143▼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144▼你觉得有问题吗?145▼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146▼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147▼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148▼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149▼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150▼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151▼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152▼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153▼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154▼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155▼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56▼有这样的可能吗?157▼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158▼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159▼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160▼难道不是吗?16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16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163▼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164▼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165▼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166▼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167▼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68▼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169▼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170▼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171▼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172173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174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175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176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1771.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1782.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179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180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