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类型
高考地理综合题最有可能考的十二大类题型

高考地理综合题最有可能考的十二大类题型题型一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二以流域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三以生物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四以湖泊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五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六以工业区位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七以人口、城市和交通联系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八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九以资源开发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一以自然灾害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二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一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强化训练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气候温和,四季长青,一年有300天以上是晴天,空气质量极佳,被誉为“欧洲后花园”。
马耳他不仅拥有美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斑斓的海底世界,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考古遗址、文化古迹、传统建筑、手工艺品。
该国总人口42.15万人,英语是主要官方语言,2014年人均GDP为21540美元,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工业以电子工业,制药为主。
马耳他被誉为拍摄胜地,影视产业是该国蓬勃发展中的增长行业,吸引了多国影视制作团队,好莱坞在马耳他拍电影已经有90年历史,政府也十分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
马耳他历届政府均效力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除2012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外,还有各类环保法规200余个。
图7为马耳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马耳他空气质量极佳的原因(6分)(2)说出马耳他吸引多国影视制作团队的优势条件。
(8分)(3)试推测马耳他政府大力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理由。
(8分)【强化训练2】纳米比亚地广人稀,其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矿业、渔业和农牧业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70%的粮食依靠进口,是世界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地理高考题型分类归纳

高中地理地理高考题型分类归纳第一类、地理计算类:第二类、分析区域环境特点、优势及评价:1、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目的是为发挥优势,以便因地制宜地找出区域科学发展之路。
如:北京与巴黎的气候相比,其特点是夏热冬冷,年气温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水旱灾害较多。
北京与广州气候相比年温差较大,雨季较短,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表现为大陆性较强。
2、分析区域的经济区位优势特点。
第三类、地理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类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这一主线答题的方向是:围绕主题说危机,谈不足,论缺陷;找原因、出对策。
1、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同理,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⑥、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2、在科学发展观类的主题上地理则针对不足出对策(要实在)强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从改善环境的针对性措施来看要合理、适度、均衡;清洁、生态、循环;全面、协调、科学。
“造林植草绿化、保护植被;减轻水污染”是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之笔。
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表述如: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开源”:——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节流”:——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⑦、分质供水;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高考地理综合题最有可能考的十二大类题型+Word版含解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最有可能考的十二大类题型+Word版含解析高考地理综合题最有可能考的十二大类题型题型一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二以流域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三以生物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四以湖泊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五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六以工业区位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七以人口、城市和交通联系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八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九以资源开发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一以自然灾害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十二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题型一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强化训练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气候温和,四季长青,一年有300天以上是晴天,空气质量极佳,被誉为“欧洲后花园”。
马耳他不仅拥有美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斑斓的海底世界,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考古遗址、文化古迹、传统建筑、手工艺品。
该国总人口42.15万人,英语是主要官方语言,2021年人均GDP为21540美元,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工业以电子工业,制药为主。
马耳他被誉为拍摄胜地,影视产业是该国蓬勃发展中的增长行业,吸引了多国影视制作团队,好莱坞在马耳他拍电影已经有90年历史,政府也十分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
马耳他历届政府均效力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除2021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外,还有各类环保法规200余个。
图7为马耳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马耳他空气质量极佳的原因(6分)(2)说出马耳他吸引多国影视制作团队的优势条件。
(8分)(3)试推测马耳他政府大力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理由。
(8分)【强化训练2】纳米比亚地广人稀,其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高考地理_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最新最全_适用于所有答题)(所有大题答题框架) (2)

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中地理常见七种综合题型(2轮复习用)

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 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 面进行分析:
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 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 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 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两个方面去分析。
④植被稀少,荒漠为主; 沙漠广布;(2分)
⑤土壤贫脊;(2分)
第六页,共46页。
12.(28分)读图8和图9,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并说出①、②两地地形类型。(10分) 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大;(6分)
答:①丘陵(2分) ②高原(山地)(2分)
第七页,共46页。
(或昆明气候的大陆性强,台北气候海洋性强)。 洋流:台北冬季受日本暖流增温第二十影一页,响共46页(。 2分)。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 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 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 (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 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措施类试题有一个答题的一般思路,即从原因入 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措施。在高考命题中,一 般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针对原因 的考查,分析时也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解题时注 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 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
材料2: 加拿大油菜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甲)。
材料3: 加拿大中南部油菜主产区气候统计资料(图乙)。
高考地理_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最新最全_适用于所有答题)(所有大题答题框架)

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几种常见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

经验交流2013-09纵观近几年的福建高考地理综合题型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特征描述类综合题、地理事象判断类综合题、原因分析类综合题、比较类综合题、对策措施类综合题、辩证评价类综合题、意义作用类综合题。
一、特征描述类综合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这类综合题,常以“描述……状况”“说明……特点”等出现。
最常见的,如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这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
再比如,2013年的福建文综高考题37题的第(1)问描述M城气候特征。
这要从降水、气温、年较差等方面作答。
解答特征描述类综合题,要平时善于积累,把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为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在答题时,要建立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表达。
具体思路:1.对区域进行空间定位;2.确定区域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3.解读题目中的图文信息;4.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
要注意的是,描述时要注意组织和梳理语言,把握关键词,做到准确并简洁的描述。
二、地理事象判断类综合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这类综合题,常以“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出现。
这类题目要搞清楚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或者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等。
解答这类综合题,主要思路是“找依据”。
对于“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题,主要依据有三方面:1.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如“低压控制的天气状况”。
2.图中的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信息。
如依据各类信息确定山脉及河流名称等。
3.基本的方法:如,如何判断风的方向等。
对于“怎么样,是否合理”类型的综合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也是要找依据,从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来分析。
三、原因分析类综合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这类综合题比较常见,形式上,常以区域图作为载体,以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来设问,常见的设问有“分析……的原因”。
如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卷的第37题第(3)问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及第(4)问分析N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类型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
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
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四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④层面结构式回答:法律层面,意识层面,管理层面(如应急预案、预警系统的建立等),结构层面(如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层面[(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⑤时、空分布规律。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
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解题策略:先做选做题,因为难度相对较小,尽量不失分。
目前,综合类型的试题,题目提供大量的信息,文字、图表,通过变式图和新情境图或新材料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整合能力。
新情境试题提供了教材中所没有的图像或图表,
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解答时,还是审题第一,千万要有耐心将所提供的材料,文字、图表等认真完整浏览,不能为了抓紧时间做题,简单马虎看题目,材料没有完全看完或解读,就匆匆做题,本末倒置,这是做题的大忌,往往出现信息遗漏、重要信息解读不完全或错误解读,从而导致不应该失分。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解题技巧:可以先看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重点、有选择地审阅材料。
审题结束,要心中有数,明确判断考点所在,即考什么?然后,开动记忆机器,搜寻脑海中保存的配件(知识),再根据题目要求,对零配件(知识)进行组装(整合),组装时要按照标准(规范表述),分点答题。
答题前,可以先理思路,在草稿纸上,将所要答的内容,把关键词语写下,这样考虑可以周到,可以避免思路混乱,东一点、西一点,修修补补,卷面不洁。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
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必答点和选答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
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必备的应试能力:
(1)析题能力: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切忌“牛头对不上马嘴”。
(2)组织能力:注重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
切忌“词不达意”。
(3)表述能力:要求多角度、条理性表述,学会分点,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前言不答后语”。
(4)答题技巧:答案描述要规范,采用要点式(要点全,落点准);要尽量要利用学科语言、课本语言、科学语言。
把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字迹要清楚,避免错别字,防止漏题,答在规定的范围内。
(5)模糊语言能力:在有些题目确实不会做时,千万不可让试卷留空,要尽可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知识不要写。
例如对有些原因分析题,可以仿造书本表达全球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
(6)准确的估算能力:对留空较长的题目要特别关注后面所付分值,估算应该答题的要点数,分点数可适当多于你的估测数,过犹不及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