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族南迁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
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一是福建路的汀州。
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
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
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
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
郑文宝,长于诗。
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
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刘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
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文素材]汉族名称的由来
![[作文素材]汉族名称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5b686f0cc7931b764ce15b5.png)
[作文素材]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存。
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
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
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
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
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等因素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原住民混居。
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汉族名称的发展历史: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
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
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
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
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
史料补充: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
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就是动因多。
远在文明时代的开端,我国就存在着多个民族集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民族迁徙绵延不断,其最基本的动因是在经济方面。
魏晋南北朝以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唯一重心所在。
长期以来,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吸引周边民族向中原迁徙。
秦汉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更促进了这种迁徒。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割据势力并起,但周边民族的向内迁徒并未因此而停止。
如建安年间,南匈奴自并州迁至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为中心的晋中、晋南地区。
西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年),塞外匈奴也曾数次向塞内迁移,徙居河西宜阳、雍州等地,总计人数约20多万。
鲜卑族这时也由东北不断向西南迁移,逐渐分布于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及北边诸郡。
而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胡,则是魏晋间“前后徙河北诸郡县,居山间”的胡人。
南方的蛮族这时也逐步北迁,以致“伊阙以南,满于山谷矣”。
北魏统一北方后又有不少蛮族首领率众北附。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特别是西晋灭亡以后,除汉族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曾在北方建立政权。
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掳掠劳动力,各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这些战争成为民族人口迁徙的又一个动因。
在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人口成为俘虏,被胜利者带回自己控制的区域。
如南朝刘宋嘉后期沈庆之伐蛮,前后俘获20余万人,多被迁至建康以为营户。
北魏拓跋焘出击柔然,“凡所俘掳及畜产车庐弥漫山林,盖数百万”。
另外还有大量人口迫于军事实力而降附。
如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
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
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小谈明朝汉族移民曲靖的历史及随想

小谈明朝汉族移民曲靖的历史及随想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无论疾病、内乱或是外敌入侵,无论天灾,无 论人祸,都没有把这个古老而倔强的民族击倒。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毁于一 旦,千年以前在哈拉巴地区的古印度文明也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古埃及则在古 罗马帝国如潮的进攻中被侵吞。
唯有中国,华夏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程中不但没 有消亡,反而凭借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托起了亚细亚东岸的那片天空。
作为云南人,作为曲靖的一份子,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城市,历史,我们 不能忘却,我们要去了解,去探寻,去回到过去,看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发 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事。
为此,我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从各大文献资料库、各正 史或野史所记载、 以及在多方查询资料和实地走访确认妥当的基础上, 撰写此文, 目的谨在于让曲靖人更好地了解那些历史中尘封的往事, 并且提醒读者不应只注 重大范围的历史学习,也该注意小范围的如自己家乡的历史的研究,同时,在新 时代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提醒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民族的历史 捏碎,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任凭它们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本文着重写到明朝汉族移民曲靖的那段历史,可以说,它改变了从那以后曲 靖乃至云南滇东北、滇东、滇中等地区的民族构型,使得曾经的蛮夷之地走上在 封建正统思想之下不得不俯首数百年的时代。
不过,先要说起曲靖的历史,还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
公元前 225 年,在秦皇赢政尚未统一中原的时候,他就派人从今天的四川宜 宾修建了远近闻名的“五尺道”,其终点正是今天的曲靖地区。
公元前 109 年, 汉武帝刘彻率兵攻打南疆,因为曲靖正置于滇东,也正是从贵州进入云南内部的 必经交通要道,为进一步开发南疆,刘彻决定在曲靖南盘江及北盘江,即今天曲 靖市麒麟区以北大范围地区立县,名叫味县。
据文献记载,味县原址在今曲靖三 岔一带,当时的曲靖,也就是味县,成为了滇东地区乃至南中地区也就是今天云 南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
历史上汉族差点被灭族是什么时候

历史上汉族差点被灭族是什么时候汉族第一次几乎被摧毁是在五胡乱华时期的晋朝。
当时晋朝的户籍人口是1600多万,而北方的实际人口最多可达到了2400多万。
在五胡乱华之以后,北方就只剩下了300万的汉人,很多汉人不得不南迁江南。
尤其是羯族,也就是白匈奴,见...汉族第一次几乎被摧毁是在五胡乱华时期的晋朝。
当时晋朝的户籍人口是1600多万,而北方的实际人口最多可达到了2400多万。
在五胡乱华之以后,北方就只剩下了300万的汉人,很多汉人不得不南迁江南。
尤其是羯族,也就是白匈奴,见到汉人就大屠杀,有时一次杀几十万。
妇女被用作口粮,被当作两足羊吃掉,这是历史上汉族最黑暗的时期。
后来一位伟大的英雄拯救了汉族,他就是冉闵。
冉闵站出来之后马上就发布了杀胡令,重点屠杀的对象就是羯族人,一瞬间北方的胡人被汉人屠杀百万以上,并发布了遣返令,让外族回到原籍。
然后各个外族在返回原籍的途中又互相残杀。
总之结局就是在汉族的雷霆报复下以及各种混战掠夺之下下,匈奴、羯族人和氐族以及羌族氐族几乎灭绝。
鲜卑人见识到了冉闵和汉人的血性,于是开始尊重汉人,取消了针对汉人的屠杀令,开始接受汉人文化,并与汉人结合。
就比如开始说汉语,使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进行通婚,融入汉人。
我国历史上的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次民族融合中著名的历史名人。
他们都有着汉族和鲜卑血统。
若是当时没有冉闵的雷霆反击,后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汉族几乎被摧毁是在蒙古帝国时期。
窝阔台近臣伯别迭等人向成吉思汗提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征服汉人的办法,那就是杀光所有汉人,强占他们的土地放牧。
《元史·耶律楚材传》中有记载道:“汉人无补於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也正是在这时候,又有一位汉人的救世主挺身而出了,这个救世主就是耶律楚材,他是一名汉化的契丹人。
他说服了蒙古人终止屠杀计划,其理由是汉人是可以利用的。
如今现在这个社会有些人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总是那么的不自信,不自立,不自强,选择忘记历史,把外国人当父母,恶意抹黑祖国。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

经济发展
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治动荡不安 ,但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民族大迁徙
指各民族在南北朝时期因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
领土扩张
南北朝各国为争夺领土和资源,进行军事扩张,导致 被征服地区的民众被迫迁徙。
经济因素引起的民族迁徙
01
02
03
自然灾害
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 干旱等导致民众生产生活 困难,从而引发迁徙。
经济重心转移
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的 转移使得一些地区的民众 为寻求更好的生计而迁徙 。
商业贸易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一 些民族为拓展商业版图或 寻找新的商机而迁徙。
在迁徙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03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影响
政治因素导致的民族迁徙
战乱推动
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民众为 躲避战乱而迁徙。
政治迫害
特定民族或族群因政治原因受到迫害,从而引发大规 模的迁徙。
法律制度
各民族政权在法律制定和执行上相互借鉴,如北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汉 律的基础上,吸收了鲜卑族的习惯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经济生活上的交流与互补
农业技术交流
北方民族的畜牧业技术向南传播,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向北传播,推动了北方农 业的进步。
商业贸易繁荣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方的马 匹、皮毛等畜产品与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农产品在市场中 相互流通,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汉族南迁中原文明曾经遭受过游牧民族的多次重创,引起几次大规模南迁——西晋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乱。
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宋代(1125—1127年)的“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帝国,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还有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文明的南迁虽然不是游牧民族引起的,但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发生在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
民族的迁徙造成语言、服饰、文化习俗等等一系列的改变。
比如满清入关,剃发易服,须知“唐装”旗袍并非中原汉人的传统服饰,现在在日本人的传统服装——“吴服”,就是晋室南渡后吴地的服装,才是汉人的正统服装。
一、永嘉南渡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
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也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在本体上指的是衣服和帽子,泛指的是人用来遮体的一切物件,其深层次的意义是所谓的汉民族建立起来的文化和文明。
孔夫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没有管仲,我们就被蛮夷化了。
因为中古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披发(散乱着头发)左衽(与汉族的右衽相对).汉族地区的服装是左前衣襟向右拉掩住右襟,而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右前衣襟向左拉掩住左襟,但是这种规范不能绝对化。
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中国首都迁至江南的开始。
衣冠南渡在各地区的情况1、在福建,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政权分裂和地方割据状态。
这时的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百姓们流离失所,但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于是,大批中原百姓南迁来闽。
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
衣冠南渡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
“八姓”入闽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区,使晋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
乌石山道士井是当时的林姓居住处,黄巷是当时的黄姓居住处;现在还有他们的一些族谱。
这些移民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福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江南东晋建都江南,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
华北士族南渡,号称侨姓,居首者: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合称”王、谢、袁、萧”。
尤以王、谢最早追随晋室南迁会稽(今绍兴),因而也得以及时掌握东晋权力中枢。
北方士族则以崔、卢二氏为首,崔、卢因家族庞大,产业过多,几乎无人南移,而后崔、卢在华北较有势力,这也是为何东晋中枢不见”崔卢”二姓的原因。
刘禹锡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世人只知”王谢”而不闻”崔卢”。
此外也有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苏峻由原本山东迁居至江南;后期的卢循乃由北方的范阳南下。
对浙江影响包括:一、永嘉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二、江淮地区(今江苏浙江地区)文化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形成了后世瞩目江南文化、以及现在仍然傲视全国经济优势.二、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血雨腥风之中。
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共俘虏后妃三千余人,民间美女三千余人,以及大臣、宗室家属数千人。
当时,金国左副元帅粘罕率军驻扎在汴京城西南五里的北宋皇帝郊祭的斋宫青城,右副元帅斡离不衰君驻扎在汴梁城东北五里的刘家寺,六千女俘大多集中在这两处。
据《开封府状》记载,在这些女俘中,就有“帝姬,即公主二十一人”。
按徽宗共生女儿二十六人计算,除去早夭4人,最小的年仅一岁的恭福帝姬北行时下落不明外,其余的帝姬则一打尽了。
《南征录汇》载:“原定犒军费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须于十日内轮解无阙。
如不敷数,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
”据史料记载,被金兵押解的第一批有“妇女三千四百余人”,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
”一个月内就死了近一半。
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但等待她们的仍是悲惨的命运。
五月二十三日,赵构之母韦后、妻妃邢等宋俘终于到达金上京。
六月初七,金国皇帝接见韦后等人,随后赐赵构母韦后、赵构妻子邢秉懿和姜醉媚、帝姬赵嬛嬛等十八人居住在浣衣院。
其实“浣衣院”,并不主浣衣之事,实乃军妓营。
韦后等十八名贵妇第一批入院。
到徽宗抵上京后,这浣衣院热闹非凡。
据《呻吟语》记载:“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
”可见此时这些尊贵非凡的宋朝皇室女子已经沦落为娼。
被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
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
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
《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
”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
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
被扣留在金国的北宋使臣宇文虚中曾遇见沦为歌妓的北宋宗姬,作《念奴娇》词称其为“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另一使臣吴激作《人月圆》词也说:“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在这纷乱期间徽宗之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举兵脱逃,在南京称帝,是为南宋的高宗。
他即位未久也被金人追逐于江浙沿海一带,有一个时期亡命于海舟之上。
后来总算定都(只称“行在”)于临安(杭州)。
又直到1141年秦桧的和议成功,赵构向金主称臣,每纳岁币银绢各二十万,又认定淮河为界,南宋的局面才算比较安全,如此保持半壁江山至1279年亡于忽必烈之元,先后延宋祚又153年。
宋试南渡,汉文化核心也随之转移到了江南。
三、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
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
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
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三次衣冠南渡,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而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江南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