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侯深(兼)
“中国申遗第一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精彩人生

古今中外丨谈古说今“中国申遗第一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精彩人生文/玲珑1931年.一位来自河北的青年在北京前门火车站下车.第一次来到北京这座古老神秘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城市。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来.就与北京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八十多年,被人们称为"活北京"。
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有朋友可能会问.历史地理学家到底是历史学家还是地理学家?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历史地理学.这是研究一定历史时期一地或一定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一个地方在历史发展中地理条件、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对这个地方发展的影响。
活北京1911年12月.侯仁之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
他 小的时候身体不好,曾经几度因为生病而停学,但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他求知若渴的心让他从未放弃。
1931年.侯仁之来到北京就读于通州潞河中学.并于第二年考入了燕京大学历史系。
在燕京大学,侯仁之先后师从洪业(著名教授)教授、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教授。
1936年, 侯仁之本科毕业后在燕京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兼任顾颉刚教授的助教.随后将研究方向转向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发展。
1940年.侯仁之编写.出版了《故都胜迹辑略》一书.开启了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新篇章。
侯仁之还有《历史上的北京城》《北京史话》《北京历史地图集》等诸多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著作。
多年在北京生活与工作.侯仁之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对这里的古建古迹可谓了如指掌。
能被称为"活北京肯定不只是研究出书这么简单,我们再来讲个有意思的故事。
1993年.北京为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计划建造铁路西客站.并开始选址。
当时很多人建议选在已经干涸了的莲花池旧址.既可以省去搬迁的麻烦.又可以利用低凹地形的有利条件。
在这件事上.侯仁之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
他说/‘作 为北京历史上重要的城内、外水源地.莲花池是研究古代北京水系变迁和金中都城位置.地貌等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物.对于北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景屏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景屏李景屏(1945-2010),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史研究专家。
祖籍山东无棣,1945年7月12日生于北京。
1964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8年毕业。
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多年从事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010年5月12日下午3时10分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李景屏教授秉持“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勤于治学、笔耕不辍、终身不懈。
有《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清史编纂体例体裁之管见》、《康乾盛世与清王朝的衰落》、《八旗与清初政局》、《顺治帝的下诏求言与以言治罪》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李景屏教授参与了清史纂修等重大科研项目。
此外,李景屏教授还积极致力于清史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工作,著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初十大冤案》、《皇太极与袁崇焕角逐记》、《康熙废嗣之谜》、《乾隆与和珅》等十余种著作,在我国港、澳、台地区获得出版的就有《乾隆、和珅与刘墉》、《康熙废嗣之谜》、《萧太后》、《大清公主的生死魔咒》等。
累计发表著作、论文、译文达三百万字以上。
这些论著在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对于推进专业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繁忙的研究工作,李景屏教授还长期坚守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达数十门之多,教书育人,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她为人谦和,作风朴实,乐观向上,对国家、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自2007年以来,她不畏疾病缠身,顽强拼搏,为清史研究、文化普及事业呕心沥血,直至最后一刻。
李景屏学术成果摘录论著:《乾隆六十年》,华艺出版社,2009年。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年。
《清史专家解密乾隆与和珅》,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参拜靖国神社》(与陈桦合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兴起与演进

61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EASTERN FORUM —JOURNAL OF QINGDAO UNr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6,2020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兴起与演进侯德形(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国家主权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的权力,它具有对 内最高、对外独立双重属性。
国家主权思想则是指是人们对国家主权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
国家主权思想最 早是在西欧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而产生、发展,并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 殖民扩张,向世界其他地区流布传播。
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期洋务派的挽利权思想;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的兴民权以维国权思想以及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界的 人民主权话语体系。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主权;主权思想;人民主权中图分类号:K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0)06-0061-12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的权力,“就狭义而言,主权即制定 或变更法律的权力。
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主权就是一个国家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对外主权)”。
它具有国内最高和对外独立双重属性。
就对内属性来说,主权基本和统治权同义,它“决定个人对国 家与政府关系的重要问题”;主权的对外属性则主要是由国际法来调整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意味 着国家的自主或独立”①。
而国家主权思想则是指人们对国家主权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和话语体系。
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纵观国家主权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大体经历 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国家主权思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挽利权、树国威,代表人 物是洋务派,主要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是西方国际法,尤其是丁趙良所译《万国公法》。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高王凌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高王凌高王凌,男,1950年生,北京宛平人。
清史研究所教授。
197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78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0年,退休。
高王凌教授学术联系广泛,曾赴美国(1986—87年)、意大利、德国(1992年)、奥地利(2004、06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2006年)、澳大利亚(2009年)、法国、英国(2010年)等国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
曾任美国路思基金学者(LUCEFELLOW,1986—1987年);法国高等研究院国际知名学者(2010年)。
1987年,获福特(FORD)基金会资助,负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依托”项目研究;1991年,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等等。
高王凌教授主要从事清代经济史、政治史的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亦涉及当代史,著有《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租佃制度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乾隆十三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马上朝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等多部专著,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学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
(本资料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刘文鹏,男,1972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现任清史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2008年到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访学一年,2010年访问英国伦敦大学,2012年访问日本东京大学等学术单位。
目前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康乾盛世研究”子项目“‘康乾盛世’学术史回顾”、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论清代专制皇权下的政治信息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清代东北的交通与边政”主持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信息控制与清代政治”主持人,曾任清史工程《清史·通纪第四卷》审改专家。
现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项目“清代驿站与驿传体系研究”。
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通讯》主编。
主要著作:《李鸿章外交之道》(第二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主编《清代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在《学术界》、《中华读书报》、《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联系方式:wenpeng1029@著作目录论文:1今天为什么要纂修大型清史《中华读书报》2003-02-1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论清代新疆台站体系的兴衰《西域研究》2001-12-153史学传统的新运用:评《清史编年》《清史研究》2001-01-154论清代皇帝的补偿性政治控制《学术界》2002-03-155清代云贵地区的驿传体系述论《清史研究》2002-04-156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吉林师范学大学学报》2003-03-157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清史研究》2003-11-158明末清初驿传差役制度的变革《中国地方志》2004-06-109清代提塘考《清史研究》2007-12-1510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清史参考》2009-11-0211清朝的满族特色——对近期清代政治史研究动态的思考《清史研究》2009-11-15 121679年京师大地震与康熙朝政权建设《清史参考》2010-08-0913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学术界》2010-07-1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14从内亚到江南——评张勉治《马背上的王朝》,载《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2010-12-01151679年京师大地震《紫禁城》2011-1-105000字16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中州学刊》2011-7-1017《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以乾隆时期的伪稿案为中心》,《清史研究》2012-2-15著作:1、《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012、《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103、《李鸿章外交之道》(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郭成康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郭成康郭成康,男,1941年生,北京市人。
清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6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8年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7年,郭成康教授退休。
郭成康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清史研究》主编、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18世纪中国与世界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历史分会主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原体裁体例工作组组长、现典志组组长,等等。
郭成康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在清前期历史,尤其在清代政治史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著有《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清史编年》(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台湾昭明出版社,2001年),等等。
其学术专著及参与编写的成果多次获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获吴玉章奖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清史编年》获北京市第七届优秀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清通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郭成康教授还合著有《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清朝文字狱》(群众出版社,1990年)、《乾隆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年)、《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等多部著述,其中,《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获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乾隆皇帝全传》获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郭成康教授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资料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绳武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绳武胡绳武,男,1923年生,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夹坊村人。
著名历史学家、清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4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后留系任教。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62-1964年借调到北京教育部编写教材《史学概论》;1974年被国务院科教组借调到《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
1975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古文献研究室负责人。
1980年12月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工作,1981年任教授。
胡绳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兼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1991年,胡绳武教授离休。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绳武教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晚清史专家,在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研究方面,尤其是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享有盛誉。
著有《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专著。
并与金冲及合著有《论清末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辛亥革命史稿》(1-4卷)、《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5、1991年)等;与戴鞍钢合撰有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一卷《辛亥风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并主编《戊戌维新史论集》、《清史研究集》(4-7集)、《中华文明史》(清后期卷)等著述。
此外,胡绳武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本资料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文海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文海李文海,男,汉族,1932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专业方向:中国近代史,清史研究。
著有《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历史并不遥远》等著作7部,合著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等9部,主编有《清史编年》、《中国荒政书集成》等8部。
先后获中国国家图书奖2次,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次,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第26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1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次。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并兼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教学会会长等职。
1989年9月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991年6月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经典著作导读》课题组首席专家。
个人专著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南窗谈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合著的著作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12月出版)《太平天国社会风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台湾云龙出版社1991年7月重印)《中国近代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1991年12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1995年7月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历史名人话人生》(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主编的著作有:《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10月)《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共10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0年1月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世纪掠影》(蓝天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清史编年》(共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2002年12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2002年12月、第二辑4卷2004年12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华龄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目前正在主持的课题为:国家清史修纂工程:《灾赈志》教育部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清代灾荒研究”E-mail:liw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侯深(兼)
少年负笈江城桂子山上,周旋魏晋人物诗酒风流之间。
偶读美国环境史大家沃斯特《尘暴》一书,始悟史学之中尚有另一天地。
故而叩学美国大平原堪萨斯大学,从沃斯特师,一去六年,探究城市与自然关系。
归国已近三载,两度春秋消磨清华园中,于2010年受聘人民大学,开始执教生涯,目前为慕尼黑大学卡森中心卡森学者,为期半年。
<?XML:NAMESPACEPREFIX=O/>
窃以为环境史家当具真正人文精神,须由人类中心转至生态中心,方可言天人和谐。
环境史研究之终极理想当在于历史的批判检验中,寻求今日及未来人与自然关系之平衡。
因此上,冀望能为环境史风纪在中国之树立贡献一己之力。
博士论文已修改毕,成书稿:CityNatural:GardenandForestandtheRiseofAmericanEnvironmentalism,现在匹兹堡大学出版社外审。
当前课题:《山巅之城:波士顿的环境变迁与改革,1803-1901》
OldLand,NewNature:TheJourneyoftheIdeasandPracticesofNatureConservationfromtheUn itedStatestoModernChina
已发表论文、译作:
1.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美国的荒野与19世纪后期的城市绿色改革者》,《新史学》,2011,待发。
2.侯深:《翡翠都市:19世纪后期波士顿的城市环境改革与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博士后出站报告,清华大学:历史,2010。
3.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世界历史》,2010年10月,第5期。
4.侯深:《前平肖时代的美国森林资源保护思想探析》,《史学月刊》,2009年12月,第12期。
5.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世界历史》,2009年8月,第4期。
6.侯深:CityNatural:GardenandForestandtheRiseofAmericanEnvironmentalism(《城市自然化:<园与森林>与美国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原博士论文,2008,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史。
(此为修改稿书名)
7.侯深:《中国阅读利奥波德》,《利奥波德通讯》,2007年第1期。
“<?XML:NAMESPACEPREFIX=ST1/>ChinaReadsLeopold,”byShenHou,TheLeopoldOutlook,Volume7,Issue1,2007.
8.侯深:《死生易同,去就难轻:贾谊人生之再读》,《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
9.马良怀,侯深:《风流千古,人琴俱存:汉晋之际士人与琴之关系之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
杂文与翻译:
1.夏竹丽:《战天斗地:革命中国的政治与环境》(Judith,Shapiro,Mao’
sWaragainstNature:PoliticsandtheEnvironmentinRevolutionaryChina),侯深译:第四章(正文52页,注释10页),将由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唐纳德·沃斯特:《环境史中的变化》侯深译,《世界历史》,2006年6月,第3期。
3.唐纳德•沃斯特:《我们为何需要环境史》侯深译,《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4.侯深:《自然与城市的冲突与融合——<园与森林>所反映的美国城市环境观念》,《清华历史讲堂》,2011年,待发。
5.侯深:《寒云路几层:环保运动的根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