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

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

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师:绝妙的想象。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

(学生讨论状)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生:喝酒,及时行乐。

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经过教育专家评议改进过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只要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赤壁赋》教学实录1

《赤壁赋》教学实录1

《赤壁赋》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板书“面对不幸”。

)师:人一辈子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

当不幸降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议论。

片刻,教师指定一学生作答。

)生1:我认为要乐观地面对。

既然不幸不可幸免,我们什么缘故不去积极面对呢?战胜不幸,就能使我们意志上更加坚强。

也能使我们更加成熟。

师:你遇到过什么不幸吧?生1(摸索):一时想不起来。

师:好,看来你是有不幸的,然而不幸给你的经历远没有欢乐给你的经历深刻清晰,是吧?坐下。

你说说看——生2:不幸事实上确实是万幸。

事实上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

当我们学会珍爱不幸的价值的时候,它确实是我们人一辈子的财宝。

我们并不一定要去“战胜”它,而只是平复地面对它,不急者把它赶走,等它自己消逝,我们再去收成不幸留下的财宝。

师:专门观赏你的“不幸即万幸”的说法。

你胸襟开阔,你视线长远。

正如柳宗元被贬后,没有一味得怨天尤人,相反在那荒凉的山林里查找到自己的精神净土,实现精神的再次超越,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理念,中华文学才多了一些挺立、清俊、通达的品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也是一篇面对人一辈子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看,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且差不多失去人身自由的苏轼是如何面对的。

(教师播放鲍国安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正音)师:说说朗诵得如何样。

生3:不错,感情专门深沉,配乐也不错。

生4:他读错了几个字。

比如“溯”读成“朔”了;“吾”应该读第二声,他读第三声了;第四节两个“夫”应该读第二声。

师:什么缘故要读第二声?生4:因为这两个“夫”都说明成“那”,不是“男子”的意思。

师:好,你的基础知识专门扎实。

生5:我觉得他的朗读并不像我们平常那样先把节奏划得明显,专门多时候差不多上在停赶忙间上长短不一样,有点散。

师:你觉得他读得乱?生5:确实是觉得不整齐。

感情上还能够。

师:我再放第一自然段的录音,只是以它为例,大伙儿来听听,是不是觉得散乱。

(听罢,学生发言)生6:我觉得他的对偶句读得是整齐的,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差不多上清晰,只有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与前文对应的“而不知其所止”比较,在“登仙”前停的时刻长了一点,节奏上有些变化。

(完整word版)《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完整word版)《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快一起来看看吧!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

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

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

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师:那么第三句话呢?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实录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究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

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

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

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学生:《水调歌头》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

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

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学生:《后赤壁赋》。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为?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学生:齐读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

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朔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学生:初一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学生:……教师:晦教师:“望”指的是哪一天?学生:阴历每月十五。

教师:“既望”呢?学生:十六教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似曾相识,我们在初中哪篇课文里学过?学生:《核舟记》教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教师:那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应该出自哪篇文章?学生:《后赤壁赋》教师:聪明!“正襟危坐”中“危”字该如何解释?学生:端正教师:李白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字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高教师:同样解释为“高”的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一句?学生:噫吁嚱,危乎高哉!教师:现代汉语中有“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成语,“危”的意思是?学生:危险教师:但有一个成语,经常考,而且容易出错——危言危行。

“危”字什么意思呢?学生:(轻声)小心……教师:有人说小心,还有别的解释吗?学生:谨慎的教师:好,已经很接近答案了。

在生活中间,或者说生而为人,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做个君子,那么他的言行应该怎样?学生:正直教师:对,说的是正直的话,做的是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教师:那好,我们看下一个。

“而今安在哉?”同学们判断这是个什么句式啊?学生:宾语前置。

教师: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学生:在安。

教师:关于宾语前置,我们拓展一下,有哪两种情况?首先看,“安”是什么词?翻译成“哪里”。

学生:地点状语,副词。

教师:是副词吗?应该是表疑问的代词,哪里,即英语中所说的where.它的特点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学生:宾语要前置。

教师: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说的,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

教师:还有一个句子也很特殊,第二段中的“客有吹洞箫者”是什么特殊句式?学生:定语后置教师:正常的语序是?学生:有吹洞箫之客。

教师:时间关系,我们就看这几个词。

下面,我们来理一理这篇文章的感情线索。

大家来想想,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开始作者赏清风、明月,心情怎样?学生:舒畅、喜悦。

教师:用文章当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说:于是饮酒乐甚。

有一个字很能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乐!教师:应该是“乐”,清风明月之美,作者和客人玩赏之乐。

那么发展下去,是不是一路走来,一乐到底呢?学生:不是。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悲教师: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引起了苏轼的悲?学生:洞箫教师:客有吹洞箫者,这个声音怎样?学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教师:而苏轼在此都悲了什么?作者悲的是什么?教师:咱们刚才谈到了“而今安在哉?”学生:人生苦短。

教师:对,人生苦短,就像建立功业的曹操、周瑜,也都——学生:逝去了。

教师:逝去了、灰飞烟灭、作古了,等等。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苏轼怎样?(点击目标1中的写作背景)学生:被贬。

教师:被贬在哪?学生:黄州。

教师:为什么而贬到黄州?有一个历史案件。

学生:乌台诗案。

教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此时他的思想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

咱们来看一道高考题: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今天,我们不讲这道题的初衷,只讲苏轼的思想。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提倡人们干什么?学生:仁教师:是,对人要仁。

但作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的话,在“世”前加一个字,应该是?学生:入教师:反应非常快,老师还没有写完,答案就出来了。

而当一个人遇到了生活的磨难,特别是生活的打击的时候,常常会怎样?学生:避世。

教师:从积极地入世到什么?学生:避世。

教师:到出世,到消极避世。

一般来说,入世时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达则——学生:兼济天下。

教师:那么出世的时候呢?穷则?哪句话?学生:独善其身。

教师: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苏轼的悲来源于几个方面呢?一方面是历史人物,这些曾经建立过功勋,有过很多优秀表现的人,他们呢?也是——学生:人生苦短。

教师:都作古了,随风而去了。

到第四册讲苏轼词的时候,有一首词,前几句话很能代表苏轼的这种思想,就是苏轼的《大江东去》的前三小句——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教师:那么,更何况苏轼现在的位置,什么位置?学生:黄州教师:被贬黄州,他每天的生活状况怎样?学生: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教师:所以不禁悲从中来。

教师:下边还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有教师:什么变化?到了最后,这种情感,有没有新的转机?学生:有教师:什么转机?苏轼想到了在大自然当中的哪两个对立的事情?一个字——学生:变教师:在生活中间,变与不变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不是教师:变和不变之间始终在循环发生变化。

就像咱们刚才说的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里面有句话。

学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教师: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但是,变与不变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其实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讲,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学生:巡天遥看一千河。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动,都在变。

大家都在生长。

如果长得快,就像禾苗,非常干渴的时候,如饥似渴,咕咚咕咚喝水,我能听到你拔节的声音。

有的小孩长得快了,骨骼有时候会疼,皮肤疼。

原因就是你长得太快。

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长,所以说,士别三日?学生:当刮目相干。

教师: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理上学过?学生:相对论教师:还学过社什么?因该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世界物质是不灭的,你的钱包丢了,真的丢了吗?学生:没有教师:跑到别人兜里去了。

你的手机丢了,小偷偷走了,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

并没有从这个世间消失。

教师:所以说“变与不变”仅仅是看问题的两个角度。

那也就是说,横看成岭——学生: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作者一想到这,豁然开朗。

既然想开了,作者又回到了什么情感?学生:乐教师:对!文章中哪句话可以为证?最后一段说,客——学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教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学生:喜教师:同学们从这个感情线索来想一想,就拿悲来讲,在历史当中,咱们学过的文人墨客还有没有同样表达悲伤情感的?面对生活,面对不如意,或者登高望远,来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