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四、指导诵读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

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讨论提示:(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的课堂教学设计1【课程分析】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

《赤壁赋》教学设计(集锦1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集锦1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学设计1【课前梳理】《赤壁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以前是放在高二的课本中的,相对来说高二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哲学课程对这篇文章中的内容理解得更容易一些。

现在在高一第二模块中出现,恐怕高一的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应该把主要训练内容放在诵读课文,以及分析文章结构上,对苏轼的思想可以做简单介绍,不宜深究。

做到就文赏文就可以了:1、诵读和苏轼对后世文化以及今天生活的影响。

(这一部分有以前做的课件可以支撑)2、课文结构感知。

(可以从学生了解的游记的写法入手,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3、沿用前面的查找关键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简单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4、进行比较行阅读:《兰亭集序》同是记叙的方式,相似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使用表示情感的词语导引文章;异是《兰》中是一个人的感慨,《赤》中式主客问答的对话,《兰》中王羲之无解决之道,《赤》中苏东坡有解决之法,从这一点上苏子高于王氏。

《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游》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5、对苏轼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理解:这篇文字因作者而变得复杂了,因为苏轼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人物(而实际上他之所学更为庞杂),因此很难具体确定这个人物身上的旷达之情的源头。

有人说“逝者如斯”居陋而歌为孔子风范。

还有人从“凳仙”到“盈虚”说苏轼是老庄一脉,而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使用的是佛家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是禅宗的思想。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 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赤壁赋》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抒发的感情。

2.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通过对获得的诗句的研究,增加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3.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等文学作品时加深对人生的洞悉。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文学常识。

2.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辅助学生了解诗词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看法。

2.读本法:全班或个人或小组读本,让诗词在班内流传,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赤壁赋》的基本背景,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学习诗词鉴赏方法,让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表达和情感。

3.课后布置阅读和诗词鉴赏题目。

第二课时1.学生上台朗读《赤壁赋》和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看法,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2.老师介绍诗词鉴赏的技巧,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诗词的句子,如何从中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课后布置分析诗词的作业。

第三课时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分析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再次读《赤壁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与小组中的同学分享。

3.课后布置阅读和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

第四课时1.学习《阿Q正传》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让学生熟悉文学作品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2.让学生自己分析鲁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分析的结果。

3.课堂结束前,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

五、作业1.《赤壁赋》的鉴赏。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李正保)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苏轼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课题内容:《赤壁赋》。

2、课题内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内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选取:①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

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

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知识与技能(1) 了解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黄州时期的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苏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

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苏东坡”这三个字在中国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极高,而“东坡居士”这个著名的字号和黄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州时期既是苏轼仕途事业的低谷,又是他思想和文化事业上的一座高峰,文学上创作了流传百代的“赤壁三咏”,书法上创作出来了楷书《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诗》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都不够全面,更不够深入。

在此,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去了解和探究。

(2)了解“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解析:“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有汉代大赋,抒情小赋,律赋,文赋等。

学生只需要明确:“赋者,铺也”,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主客问答是其标志性特点。

(3)积累本文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

解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引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但是应该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同时应该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由于本次教学为一个课时,所以本文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的知识主要放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注意检查和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效果,并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适当讲解,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特点,提高语言审美能力。

解析:《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本文特别适合诵读,在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文章意境和情感。

(2)知人论世,比较鉴赏。

解析:可以介绍作者相关思想和背景,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来进一步把握本文中景、情、理三者的完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析:通过了解本文中体现出来的苏轼的思想,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学习苏轼辩证地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的洒脱胸襟。

以及面对苦难和不幸时应该具有的积极乐观,随缘自适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由于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文的教学,丰富的内容如何处理是一个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之道,作者情况、背景史实、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文章内容大意的疏通,这几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完成,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

2、本文内容中有古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是很有深度和难度的,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思考和讨论,有了思考和讨论就算是走上了正确的思维发展之路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景、情、理交融生发的特点,赏析本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课文通过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标志性手法来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学生活动设计】1、展示自主学习成果2、诵读课文3、找出课文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夜游赤壁的画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力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可借助多媒体充分展现作者。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1、导入课文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2、教学过程(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情况①请一位学生说一说对苏轼的了解情况,可有另一位作补充。

②请两位同学说说学习目标思考题中设计的课文句子翻译情况。

(2)师生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明确朗读重音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情绪。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重音。

读出气势。

读出情感。

为背诵作好准备。

(3)问题探究问题1、在苏轼眼中看到的赤壁之景是怎样的画面?请找出课文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苏子秋夜游赤壁的画面?明确: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辽阔而朦胧。

“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设计意图:完成本文写景内容的学习。

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解读文章所写之景的具体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勾画、朗读。

问题2、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面对江上的风光和赤壁故地,苏子和客人分别产生了哪些感情?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多少年来赤壁见证了历史,见证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

置身“赤壁”,很容易让人自然地会想起在这里留下印记的历史人物。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设计意图:完成本文情感内容的学习。

体会文中的情感线索。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问题3、在第四段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事物?苏轼说了什么道理?请填写下表,可使用原文的词句,请思考: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是针对第三段的哪一点来说无穷”而阐发论述的。

设计意图:完成本文议论部分的内容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作者的观点,以及议论的根据。

问题3、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散文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相互生发,请说说本文哪些段落是写景,哪些是抒情,哪些是议论?本文写景抒情议论都和哪里有关?明确: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明确看出文章是从眼前之景写起,眼前所见之景出发心中之情,然后又对心中之情做出理性思考,这就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景、情、理紧密融合的一般写法特点,有着很强的规律性,请同学注意总结和体会。

本文具体表现: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山水之乐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旷达超脱之乐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

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

很具有规律性,应该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一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4)目标检测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选择题1、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答案: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2、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