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教育资料】《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学习专用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李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经过教育专家评议改进过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只要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

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

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

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

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是好事情。

最终评分:三点五分。

(教师将分数写在记分册上。

)可以想象,当无尽的忧伤随着萧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后三节,理解客人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

先请大家听我的朗读,同时思考,这段的层次是怎样来划分的?(师读)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

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

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

你说——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

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

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师:很好,不愧是我的学生。

(学生笑)分析文章结构,不仅可以从内容、叙述对象上来考虑,还可以着眼于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联词等“语文形式”。

再这里,我还想就这种形式说说我的看法。

请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内容。

第一层是三个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为一层了。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第一篇:《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本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本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
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
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
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
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和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陈风.月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三)让学生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然正襟危坐固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6,侣鱼虾而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