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解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

【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创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②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③边,路转溪桥忽见④。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②别枝:横斜的树枝。
③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④见:同“现”,显现,出现。
1.【题目解读】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分析】在本词中,词人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捕捉景物特征。
请各举一例,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3.【画面感知】下列哪一幅图景是词中没有描绘的?()A.明月惊鹊图B.夏夜蝉鸣图C.疏星夜雨图D.仲秋暮雨图4.【词句理解】下面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词写出了人们在稻花的香气中谈论丰收的情景。
B.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切同情。
C.从“稻花”“蛙声”这些意象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与民同乐的欢欣。
乡村素描[俄]屠格涅夫六月的最后一天。
周围一望无垠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
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hè),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suō),下边的树干却已龟(jūn)裂了。
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lián yī),溪底的小石仿佛在颤动。
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上,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zhù)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是“遣兴”,从字面上来看,本词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其实不然。
B. “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C.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风格独特。
15.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 B【解析】B项,“直抒胸臆”说法错误,此处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反语”。
故选B。
15.词中通过描写醉态十足、醉话连连、暂且贪得醉中欢乐的醉者情态,塑造了一个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痛苦、无奈、满腹牢骚、壮志难酬而又倔强的形象。
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创作背景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是一个著名的词牌名,以这个词牌名写词的诗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辛弃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辛弃疾《西江月_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流露出词人当时怎么的心情?(1分)
▲(2)请你开展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邻近旧屋的欢欣(欣喜),又表达了他因为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欣喜)”“入迷”,意对便可)(2)示例:夜半里,明月爬上山头,洁白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原野里传来响亮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扼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静,采取了“以动衬静”的法子,营建了夏夜幽静、恬静的氛围。
(1分)
23.(2分)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澹萧洒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解析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 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 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 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尾联: 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 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 而是一片蛙声, 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 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 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
见,通“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 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 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 、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 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解析 ]相关文章:
1/5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