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教育过程》

合集下载

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证布鲁纳教育理论的合理性——读布鲁纳《教育过程》有感

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证布鲁纳教育理论的合理性——读布鲁纳《教育过程》有感
此外20世纪以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盛行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的思想主导下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学校课程设置复杂学生为了取得学分选修有吸引力的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科而不是选修最需要的学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发展方面落后于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
垫 烹
No. 3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Ma c r h
关键词 :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 43 G 2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 9js . 7 — 1 1 0 20 . 0 :0 6 /.s 1 2 8 8 . 1 . 1 3 in 6 2 55
从布鲁纳教育思想的产生至今 , 国内外研究者对他 的教育 思 想主要从学科结构理论 、 早期 教育理论 、 直觉思维 理论 、 发现学 习
理 论 以及 教 师 教 学 理 论 等 方 面进 行 研 究 。 通 过 这 些 研 究 后 继 者
回忆说 :最终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归结于一些不 明确 的普通原 因 , “ 部分原 因归之于地点 , 一部 分原 因归 之于人 , 一部分原 因归之 于时间 。 他 自己的经历 和陈述可 以发现 , ”从 他一生得益 于他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 系 论的角度论证布 鲁纳教 育理论 的合理性 统
— —
读布鲁 纳《 育过程》 教 有感
张梅 徐 旭辉
摘要 : 文把布 鲁纳教育思想产 生的背景 、 本 布鲁纳的个人 经历 , 以及其 主要 教育思 想等 S  ̄ 面的 因素整合在 以培 养“ 学家” 目 -- . 科 的
标之下 , 而从 系统论的 角度论证各 因素与 目 进 标之 间是相 互关联的和不可分的整体 , 最终全文的落脚点在 于证 明布鲁纳的合理性 。

布鲁纳和《教育过程》

布鲁纳和《教育过程》

布鲁纳和《教育过程》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论认知发展布鲁纳认为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

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反对皮亚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指标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借助动作去学习,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

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

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

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

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

布鲁纳强调指出,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但不受年龄的绝对限制,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

2.论知识结构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如何组织学科内容是教学论中迫切需要解决出的一个问题。

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将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

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

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

指学科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

二是表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

是指学科内容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合理地简约。

三是表现方式的有效性原则。

这是指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习迁移。

3.论教学原则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

教育过程(布鲁纳)节选

教育过程(布鲁纳)节选

目录一引论二结构的重要性三学习的准备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学习的动机六教学辅助工具译者说明美国从五十年代下半期起,特别在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为了与苏联争霸,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试图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与会者很多是参与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数理学科教授、专家以及心理学家。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担任大会主席。

本书就是他对大会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是阐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著作。

本书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四章中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

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第三,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一引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强调学科的结构,以便使学生尽快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思想,其含义究竟如何?要了解变动着的教育舞台上目前在课程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的意义,需要谈一下历史背景。

首先,大学与中小学脱节的情况开始扭转。

许多有声望的科学家投入到中小学课程的设计、准备教科书和实验演示。

其次,心理学家重新重视学习机制、关注智力。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简单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下面数章将分述四个题目。

第一个题目已经有所介绍: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

认为,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二个题目是关于学习的准备。

总起来说,我们将集中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即结构、准备、直觉和兴趣这四个题目,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怎样最好地帮助教师这个设想。

二、结构的重要性关于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的设计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至少已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这个教训是:必须使各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教育过程(布鲁纳)节选

教育过程(布鲁纳)节选

目录一引论二结构的重要性三学习的准备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学习的动机六教学辅助工具译者说明美国从五十年代下半期起,特别在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为了与苏联争霸,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试图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与会者很多是参与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数理学科教授、专家以及心理学家。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担任大会主席。

本书就是他对大会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是阐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著作。

本书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四章中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

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第三,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一引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强调学科的结构,以便使学生尽快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思想,其含义究竟如何?要了解变动着的教育舞台上目前在课程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的意义,需要谈一下历史背景。

首先,大学与中小学脱节的情况开始扭转。

许多有声望的科学家投入到中小学课程的设计、准备教科书和实验演示。

其次,心理学家重新重视学习机制、关注智力。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简单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下面数章将分述四个题目。

第一个题目已经有所介绍: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

认为,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二个题目是关于学习的准备。

总起来说,我们将集中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即结构、准备、直觉和兴趣这四个题目,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怎样最好地帮助教师这个设想。

二、结构的重要性关于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的设计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至少已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这个教训是:必须使各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解读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

解读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

解读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作者:程诚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详细论述了结构主义教学观的主要观点。

强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强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结构教学观要求广大教师教学时“从点到面”的转变,这些对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观;发现法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203-01一、结构主义教学的理论渊源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需要,受欧洲唯理主义的哲学传统和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科学新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

理论背景是受皮亚杰的学生智力结构发生发展说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教、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其主要教育思想集中于《教育过程》。

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學科基本结构理论。

布鲁纳以皮亚杰学生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学科结构的理论。

布鲁纳用他所属的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论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独创见解的主张,形成了颇具新时代特色的、有一定科学水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育科学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所有这些对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二、结构教学观的主要内容(一)强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教育过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布鲁纳(J·s·Bruner,1915—),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于1915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上阶层家庭,1937年,他毕业于杜克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随即进入杜克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院。

一年后,转入哈佛大学学习动物知觉和社会心理学。

布鲁纳在哈佛著名的科研工作者和生理心理学家拉希里(Karl shley)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41年,他因关于纳粹的宣传技术的研究而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2年任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

194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海外服役,归属于联合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心理战部。

1945年,他回到哈佛,任讲师。

1947年发表了“论需要在影响知觉中的重要性”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为美国的认知心理学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51年在哈佛大学组织认知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认知机能的实验研究。

1952年在哈佛大学晋升为正教授。

1956年他发表了《意见与人格》研究报告,以后又与别人合作出版了《关于思维的研究》一书。

1960年他同米勒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自1961年起任该研究中心主任。

他虽然没有发明创造认知心理学,但他的确对促使认知心理学的系统化及其与科学规则的一致性起了很大作用。

他汲取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布鲁纳不仅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而且他对教育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切。

他以其心理学家所具有的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性,较早地看到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种种新的挑战,及时地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

他从结构主义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出发,以研究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入手,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与认知过程、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与教材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不过,他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还是50年代末以后的事。

教育过程--布鲁纳

教育过程--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过程》布鲁纳(Jero ms·S·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

在1962—1964年间,他曾任美国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

他最初研究公共舆论,后来转为研究心理学和教育方面的内容。

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教学论》、《认识心理学》、《教育过程再探》等,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是《教育过程》一书。

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有三十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参加的中小学教学改革讨论会,布鲁纳担任了会议主席,此书就是他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

该书出版后,不仅直接指导了当时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而且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此书已被译成二十三种文字,我国于1973年有了它的译本。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

其中,四个题目是:《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和《学习动机》。

一个设想是关于在教学中怎样最好的帮助教师的问题。

下面就分别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简介。

(一)结构的重要性在本章,布鲁纳首先提出了学习行为的目的在于:“不但应当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更为容易。

”他认为学习为将来服务方式有二:一是“训练特殊的迁移”。

所谓“训练的特殊迁移”是指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

凡是两者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他举例说:“已经学会怎样敲钉子,往后我们就更能学习怎样敲平头钉或削木片。

”因为这种学习的“迁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也叫“特殊适应性”。

二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所谓“原理迁移”,其意是凡在学习中训练中或所学到的一种基本原理都可以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也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已有知识应用到后来原理的学习上去,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概念、原理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布鲁纳《教育过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

布鲁纳生平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布鲁纳1937年毕业于都克大学。

1941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鲁纳在美国情报部队进行心理战术研究和宣传以及公共舆论的分析工作。

1945年战争结束后,布鲁纳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从事人的感知觉研究。

此后,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的认知心理学影响下,他开始研究思维过程以及概念形成过程。

1952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

1956年,布鲁纳访问欧洲时拜访了瑞士日内瓦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皮亚杰。

1960年,他与心理学家米勒(ler)一起创办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1961-1972),形成了以认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于1959年担任了美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主席。

同年年底,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会议,布鲁纳担任会议主席。

会后,他在题为《教育过程》的小册子中综合了与会者的意见,阐述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972-1978年,布鲁纳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

1978年退休回国。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适合性》等。

教育过程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

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过它对某些工作的特殊适用性,而这些工作则同原先学做的工作十分相似。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训练的特殊迁移;也许应该把这种现象称做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它的效用好像大体上限于我们通常所讲的技能,已经学会怎样敲钉子,往后我们就更能学习怎样敲平头钉或削木片。

毫无疑问,学校里的学习创造了一种可以迁移到以后不论在校内或离校后所遇到的活动上去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纳《教育过程》
布鲁纳(Jero ms?S?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

在1962—1964年间,他曾任美国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

他最初研究公共舆论,后来转为研究心理学和教育方面的内容。

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教学论》、《认识心理学》、《教育过程再探》等,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是《教育过程》一书。

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有三十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参加的中小学教学改革讨论会,布鲁纳担任了会议主席,此书就是他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

该书出版后,不仅直接指导了当时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而且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此书已被译成二十三种文字,我国于1973年有了它的译本。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

其中,四个题目是:《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和《学习动机》。

一个设想是关于在教学中怎样最好的帮助教师的问题。

下面就分别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