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家谱
孟子家族世谱

孟子家族世谱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浩然次子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北支孟氏),次子曰方迁(南支孟氏),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
北支孟氏家族世系方立起,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北支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
其他11人失传。
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
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

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孟氏家志、家谱,部分出自孟府档案。
三种文献是研究孟氏文化重要的资料来源。
因此在介绍孟氏宗族各项内容之前,先将以上三种文献作一概述,使本书内容有所凭依,并为族内人士及其他关注、研究孟氏家族的人,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一、孟氏家志孟子后世之家志,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开始,是孔、颜、孟三家的合志,名《孔颜孟三氏志》,刘浚纂。
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才有孟氏单独的家志,即以“三迁”为书名,史鹗纂。
此后又经四次增补和重纂。
总共有六种孟氏家志传世。
分述如下:1.《孔颜孟三氏志》该书署“赐戊戌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县知县、肃宁张泰校正;乡贡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学县教谕、永嘉刘浚编次;宣圣五十八代孙、三氏学录、阙里孔公璜辑录。
”它的实际编纂者刘浚,明万历本《邹志》记载其为成化十六年任邹学教谕。
清康熙五十五年本《邹县志》则说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任邹县教谕。
他本人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孔颜孟三氏志》所作的序言中叙述了该书编纂过程。
据他说在成化十年,山东学政毕瑜在按临邹县时,命邹县教谕刘浚、宁阳教谕宋叔昭、峄县教谕吴伯淳三人编写这部志书。
他们做了五年,“凡五易稿而得其七八矣,然家藏故典不能尽详”。
十六年,刘、吴二人都因担任山东乡试房考官而暂离。
毕瑜也在这年死去。
此书编纂遂告中辍。
到了十八年,刘浚得到了孔公璜所作《祖庭广记》补充了前稿不详备的内容,才完成了这部书稿,由张泰帮助出资刻版印行。
由这段记载可知,刘浚始任邹县教谕当在成化十年前,去职当在十八年后。
万历本及康熙本县志记载的任职时间都不准确。
《孔颜孟三氏志》卷首有《三氏志总图》,即邹鲁全境的地图。
以下有元朝人杨奂所作的《东游记》一文,作为全书的提纲。
题目以下署“元紫阳先生杨奂然甫之所作也。
先生居丰、镐间,东游于鲁,故曰东游。
”文章开头“壬子”下夹注:“元宪宗淳枯十二年。
”按《元史》列传第四十有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生金末元初。
孟氏家谱——精选推荐

孟氏家谱(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一:孟姓起源1. 出自姬姓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
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
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
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
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
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
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
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
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
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
`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庆父以后世系如下: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
孟文子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其善守祖业。
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
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
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
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
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
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
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
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
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孟氏家谱大全

孟氏家谱大全孟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贤人,他以其博学多才、忠孝仁爱而闻名于世。
孟子的后代世代繁衍,形成了孟氏家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孟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世系延续以及重要成就,是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孟氏家谱中,首先记录了家族的始祖孟子的世系。
孟子的父亲是谁,孟子有几个兄弟姐妹,孟子的子孙又分别是哪些人,这些都是孟氏家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家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孟氏家族的血脉传承和世系延续。
其次,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自古以来,孟氏家族就以其忠孝仁爱、博学多才而著称,许多家族成员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传颂不已。
这些成就的记录,使得孟氏家谱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族谱,更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文化宝典。
此外,孟氏家谱还包括了家族的重要传统和习俗。
孟氏家族世代相传着许多优秀的家风和家训,这些传统和习俗对于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处世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和习俗的内涵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孟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最后,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活动和盛事。
家族举行的重要聚会、祭祖大典、家族联谊等活动,都被记录在家谱之中。
这些活动不仅是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家族的生活状态和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孟氏家谱是一部家族的史书,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重要成就、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它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家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读家谱,后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因此,孟氏家谱对于孟氏家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

四川孟氏辈分解密孟基林/整理孟氏宗谱分为大谱、共谱和小谱。
一、大谱为历代皇帝钦赐全国通用谱,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绪世昌。
二、共谱就是荆楚湘蜀联合修谱。
道光版续修40字辈:品大谱70代始:滋树炳坤基,英贤毓秀宜。
致中全性善,敦本重伦灵。
继述开良士,和平佑理师。
修齐祥瑞起,宏猷泰运期。
湖广龙符公系恭脉派衍班次移四川前20辈:50辈起恭房派所议班次:恭宽千选均,盛鸿念祖学。
思仲廷若三,春文之朝光。
恭房派各议班次:均荣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同,奉于文若永。
子曰浩仲廷,学启大有光。
均政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奉才承用永。
志思仲文廷,宗钦大仁光。
宗钦大效光 [居龙溪]。
均寿公房派为:恭宽千选均,喜辛贵伏仲。
友必兴文、守世尧长光。
均秀三公房派:恭宽千选均,载宗志伸法。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孟公四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鼎景崇惠。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秀公五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宗才志仲。
永景仁廷加,正学世长光。
秀公么房派为:恭宽千选均,载宗才永春。
鲁定友兴文,祖福寿荣世。
孝先派衍资阳:良文克朝廷,万邦国世登。
昌有奇才能,必大学成章。
也有写:志良克文,朝廷万邦。
国世登昌,有奇才能。
必大(学)成章。
三、小谱就是各地分支谱牒。
广安邻水孟宸(舒文俊)昌平堂《孟氏族谱》本支系所用字辈,入川始议40字辈:59—98?忠尚为可继,显世永克昌。
三加文学士,一德启明良。
元善承天育,绍先锡国光。
广泽存儒体,钟仁开万祥。
公元1450年明景泰元年秋后续40字辈荣华富贵有,公卿爵禄香。
福寿乐大贤,仁义道延长。
耕读业唯本,孝弟敦伦常。
臣清保朝廷,立志定安邦。
作者:孟光熙 1911年附本支系未用字辈荆楚湘蜀联合修谱,续修40字辈:滋树炳坤基,英贤毓秀宜。
致中全性善,敦本重伦灵。
继述开良士,和平佑理师。
修齐祥瑞起,宏猷泰运期。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一、孟姓起源二、孟姓郡望堂號三、孟姓遷徙四、孟子嫡系優遇五、孟姓家譜詳敘六、修譜綜述七、家族管理八、家譜內容九、家譜內容、體例與特徵十、譜牒一、孟姓起源孟(Mèng)姓源有三:一、出自姬姓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
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黃帝領導的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發祥於姬水,生活於渭水流域,通過與炎帝、蚩尤部落的戰爭,勢力不斷壯大,最終黃帝取得了統治華夏的大權,因此,他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帶,屬土,土呈黃色,被尊為黃帝。
相傳,黃帝發明了衣帽,教人們建造房屋,製造車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發明了養蠶技術,其史官倉頡造字,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容成作曆,從而開始產生天文、曆法等。
他能“以玉為兵”,開採荊山(今河南靈寶)之銅煉鼎,以作為國家的象徵。
鼎煉成時,黃帝乘龍升天,群臣牽衣不舍,追至橋山而去。
人們只得葬其衣冠、弓箭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
據說,黃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
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所生,與黃帝同為姬姓。
玄囂有子嬌極,嬌極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隨著黃帝部落的壯大,他的一些近親部落開始向四方拓展,開闢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發祥地的一支部;落。
傳說,帝嚳元妃有邰氏女薑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她以為不祥,就把孩子丟棄了。
但結果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現象,馬、牛自覺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飛鳥用自己的翅膀溫暖他。
薑螈以為他有神靈保佑,便把他抱回撫養長大。
因為當初曾經想拋棄他,就給他取名為“棄”。
他就是周人傳說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棄從小就喜歡玩種植麻、菽之類的遊戲,長大後居然成為種莊稼的能手,善於“相地之宜”,知道什麼樣的土質適合種植什麼樣的莊稼。
全国各地孟氏支谱目录及藏地,孟家人快来看看有你家的吗?

全国各地孟氏支谱目录及藏地,孟家人快来看看有你家的吗?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孟”,就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孟氏网”,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孟氏大家族。
弘扬孟氏文化,传播孟氏正能量,结识天下孟氏宗亲。
孟氏家谱文献目录吉林省(共15册)1、孟子世家流寓昌图厅吉林青阳堡、山河堡、新立屯支谱,仅存下册,无有上册,始迁祖六十五代衍財公,续修年代、鉴定人不详。
2、孟子世家流寓长春厅长春理事分府支谱,仅存上册,无有下册,始迁祖六十八代传发公,同治七年(1868)岁次戊辰嘉平月续修,亚圣七十代翰博广均公鉴定。
3、孟子世家流寓滨州厅城里南关支谱,仅存残破下册,无有上册,始迁祖上溯四十八代彬公,后于宋元佑年间迁往海阳,清嘉庆十八年(1813)岁次癸酉其后再次播迁至吉林,因残破严重,续修年代、鉴定人不详。
4、孟子世家流寓长春府奉天明水泉子庄支谱,仅存上册,无有下册,始迁祖五十八代公笃公,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次戊戌六月续修,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庆棠公鉴定。
5、孟子世家流寓长春府昌图厅奉天泉眼沟、二道河子等支谱,仅存下册,无有上册,始迁祖五十八代公笃公,续修年代、鉴定人不详。
6、孟子世家流寓长春府吉林伯都纳、怀家沟支谱,仅存上册,无有下册,始迁祖六十五代衍超公,同治七年(1868)岁次戊辰嘉平月续修,亚圣七十代翰博广均公鉴定。
7、孟子世家流寓延吉厅敦化支谱,仅存上册,无有下册,始迁祖六十三代贞宗公,光绪三十四年(1908)岁次戊申七月续修,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庆棠公鉴定。
8、“孟子世家流寓长春府农安支谱”(农康社),续修年代,清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仲夏(1898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孟庆棠作序。
9、“孟子世家流寓昌图厅支谱”(青阳、山河寿立屯),续修年代,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季冬(1868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作序。
10、“孟子世家流寓伊通州伊通支谱”(臭水甸子),续修年代,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夏(1887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一代翰博孟昭铨作序,该支始迁祖系亚圣六十五代孙孟衍臣。
孟氏家谱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yin)。
兴毓(yù)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mào)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目录一、姓氏源流二、郡望堂号三、行辈字四、孟氏家谱五、修谱情况一、姓氏源流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
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
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
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
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
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
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
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
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
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
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世: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世: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二十七世:恂,字修仁。
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世:儒,字敬业。
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世: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世: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世: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
武后时为春宫侍郎。
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世: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世: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世: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
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世: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
元和中拜谏仪大夫。
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
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世: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世: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世: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
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
手持问一编甚钜。
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
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世: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世: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世: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世:贯,不仕。
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世: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世: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
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按(以上皆按旧同治本《三迁志》的记述。
四十五世中兴祖以下就确然有据了。
四十五世: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
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
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
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世:坚。
德学俱优,授徐州知府。
四十七世:宽。
四十八世:钦。
四十九世:津。
五十世: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仕。
五十一世:允祖。
五十二世: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
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世: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世:思谅,字友道。
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世: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世: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
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世: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世:公肇,字先文。
是元之弟之子。
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
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世: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世:承光,字永观。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
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
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
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世:宏益,字振扬。
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
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
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世: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世: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世: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世: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世: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世;毓瀚,字钟北。
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世:传连,字国摸。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世:继烺(lang),字体耀。
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世:广均,字京华。
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
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
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
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
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世:昭铨,字伯衡。
四氏学廪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世: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世: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
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世:繁骥,字雪生。
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
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世: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
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
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
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