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一章
大学化学第一章1讲解

解:(1)△U系统=(-60)+(-40)=-100kJ (2)△U系统=(-40)+(+60)=+20kJ (3)△U系统=(+60)+(+40)=100kJ (4)△U系统=(+40)+(-60)=-20kJ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反应系统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 主要形式是热,称反应热或热效应。
化学反应动力学 现实性—速率 计算任意反应的∆U、∆H、∆S 、∆G和速率v。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介绍以下几 个基本概念: 包括: 系统、 环境、 相、
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 状态 和 状态函数、 热和功
热力学基本概念
◆系统和环境 (system and surroundings) 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
∴ QP =△U +P△V
QP = △U +P△V
上式可化为: QP=(U2-U1)+ P(V2-V1)
即: QP=(U2+P2V2)-(U1+P1V1)
此时,令: H = U +PV 称:焓
则: QP =H2-H1=ΔH
意义:
焓:
符号:H ; H 是状态函数;
无绝对数值;
其值与n 成正比;
单位: kJ。 根据 Q 符号的规定,有:
• 也说明ΔU ,ΔH 可以通过量热实验进行直接测定。
注意下列各组状态函数表示的意义:
1.U , H 当泛指一个过程时状态函数改变量的
表示法
2.rU , r H
指明某一反应而没有指明反应进度即 不做严格的定量计算时,两个状态函
数改变量的表示法
3.rU m , r H m 表示某反应按所给定反应方程式进
大学化学第一章

第一章 习题选解3. 20℃时某地空气中水的实际蒸汽压为1.001KPa 。
此时的相对湿度是多少?若温度降低到10℃,相对湿度又如何变化?解:设水蒸气服从PV=nRT ,其他因素不变时,P 正比于绝对温度T ,故10℃时:P H2O 实际= 1.001×2.2932.283=0.9669(KPa ) 查表1-1(P10)知,P H2O ,饱和是2.339 KPa (20℃)和1.228 KPa (10℃) 按相对湿度=饱和实际,O H O H P P 22,计算,此地空气的相对湿度分别是42.80%(20℃)和78.74%(10℃),温度降低至10℃,其值增大为20℃值的80.4274.78=1.840(倍) 4. 比较并简述原因(1)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凝固点高低;解:b/mol·Kg -1 0.1 0.2 0.5/b K t f f ⋅=∆℃ 小 大 更大/0f f t t ∆-=℃ 高 低 更低(2)同浓度不同溶质水溶液的凝固点高低;解:溶质 微粒b/mol·kg -1 /f t ∆℃ /f t ℃C 6H 12O 6 0.1 小 高NaCl=Na ++Cl - 0.2 大 低Na 2SO 4=2Na ++SO 42- 0.3 更大 更低(3)不同浓度Na 2SO 4溶液的渗透压高低。
解:Na 2SO 4⎩⎨⎧∙≈⋅-KPa RT b p kg m ol b //1渗低1.0 高2.0 更高5.05. 比较并说明理由:解:(1) BaCl 2 FeCl 2 AlCl 3 CCl 4 晶体类型 离子 过渡型(偏离子) 过渡型(偏分子) 分子熔 点 由高到低(2) SiO 2 BaO CO 2 晶体类型 原子 离子 分子硬 度 由大到小(3) MgO CaO CaF 2 CaCl 2离子键强度 由强到弱熔 点 由高到低(4) SiC SiBr 4 SiF 4 晶体类型 原子 分子 分子结合力 共价键 色散力较强 色散力,较弱熔 点 由高到低(5) 液态HF 、HCl 、HBr 、HI 靠分子间力(主要是色散力)凝聚,从左到右因分子体积增大,色散力增强,故沸点升高。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

H3C H
CH3 H
H3C H
H CH3
顺-2-丁烯 反-2-丁烯 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处于双键同侧者为顺式, 处于异侧者为反式。 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 (1) 结构中存在限制旋转的因素(π 键或环) 。 (2) 双键碳上分别连有不同基团
a
即在
b
中当 a ≠ d,b ≠ c 时存在几何异构。当双键的两个碳上若没有相同原子或
第二章 烷烃
2.1 基本要求
1. 2. 3. 4. 掌握烷烃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分子结构特点。 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 掌握烷烃构象的概念及构象的写法。 掌握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其自由基反应的机理。
2.2 基本内容
1. 命名 烷烃的命名常用的有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两种方法。 (1)普通命名法 简单的烷烃根据碳原子的总数称为某烷 C1~C10 用甲、乙、丙……壬癸表示,从 C11 开始 用中文大写数字表示。 不含支链的称 “正” 某烷, 链的一端第二个碳上有一个甲基并再无其它取代基的称为 “异” 某烷,有二个甲基并再无其它取代基的称为“新”某烷。 (2)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点是确定主链和取代基的位次,描述一个烷烃结构实际上就是描写主 链(母体)和取代基的具体情况。 2. 烷烃的分子结构 (1) 碳原子的 sp3 杂化和 σ 键的特点 由一个 s 轨道和三个 p 轨道“混合” ,并“重新组合”形成四个相同的新轨道的杂化方 3 3 式称 sp 杂化。饱和烃中碳原子均为 sp 杂化,饱和烃中所有的键均为 σ 键,因为饱和碳上 形成的键都是沿着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而形成,这是 σ 键的特征。 (2) 碳链异构和碳氢类型 分子式相同,分子中碳原子连接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称碳链异构。在各种不同结构的 碳链中,由于碳原子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伯(一级 1º)、仲(二级 2º)、叔(三级 3º)、季(四 级 4º)四种类型。 (3) 烷烃的构象异构 烷烃分子中各原子均以单键(σ 键)相连。从乙烷开始,由于 C-C σ 键的自由旋转,使分 子中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上存在不同的排列方式, 称为烷烃的构象。 乙烷有交叉式和重叠式 两种极端构象式。 由于交叉式构象中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距离较远, 斥力较小, 内能最低, 称为优势构象式。 分子的热运动提供的能量足可以使不同构象间以极快的速度转化, 所以在 室温下不能分离构象异构体。 (4) 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但在光照或高温加热下可以发生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是共价键 的均裂产生自由基引起的,所以属于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以外,在一定条件下,烷烃还能 发生氧化与燃烧、热裂等反应。
大学化学1溶液和胶体

14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原因
3.溶液的沸点上升(boiling point)
液体的沸点 ( boiling point ) 当P 液 = P 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正常沸点:当P外=P标时的液体的沸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
是溶液蒸气压下降的直接结果
2024/9/30
15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数值
p溶液= p*-⊿p = 2.338kPa - 0.021kPa = 2.317kPa
溶液的通性 — 凝固点下降
2.液体的凝固点降低(freezing point)
凝固点:某物质的液相蒸汽压与固相蒸汽压相等时 的温度。用Tf表示 或在一定外压下,物质固、液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 度。
如 :H2O(l) 273K,101.3kPa H2O(s)
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
加入一种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束缚一部分高能水分子
P↓
占据了一部分水的表面
2024/9/30
8
溶液的通性 — Raoult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
(P)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PA*)乘以溶液中溶剂的 摩尔分数(xA )。
p
p* A
xA
xA
nA nA nB
1.蒸气压下降 2.凝固点降低 3.沸点升高 4.渗透压力
p
p* A
xB
ΔTf=kf • bB
ΔTb =kb• bB
= CBRT
的数值与溶液中质点 的个数成正比
2024/9/30
23
第 4 章 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4.1 电解质溶液 4.2 酸碱理论 4.3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4.4 缓冲溶液 4.5 沉淀溶解平衡
大学普通化学第一章

q q
Example 2
(系统吸热)= (系统吸热)=
m·cs · ΔT n·cm · ΔT
100.0 J 的热量可使 1mol 铁的温度上升 3.98 K,求铁的cm.
Solution
q 100.0J cm = = n ⋅ ΔT (1mol)(3.98K) = 25.1 J ⋅ mol ⋅ K
−1 −1
(a)
(b)
如下图所示,试管内的物质有几相组成?
因为试管a内的酒精和水互 因为试管a内的酒精和水互 溶,故溶液中任何部分的物理 溶,故溶液中任何部分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 试管b内,煤油和水互不相 试管b内,煤油和水互不相 溶,致使上下两层液体的物理 溶,致使上下两层液体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不相同,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不相同, 而且上下层间有明确的界面隔 而且上下层间有明确的界面隔 开,因此上下层液体形成两个 开,因此上下层液体形成两个 相。 但是,如果把液体上方的 相。 但是,如果把液体上方的 空气也考虑进去,则试管a中 空气也考虑进去,则试管a中 有两相:气相和溶液相;试管 有两相:气相和溶液相;试管 b中有三相,分别是水相、煤 b中有三相,分别是水相、煤 油相及液体上方的气相。 油相及液体上方的气相。
3. 状态和状态函数 (state and state function)
状 态: 一定条件下系统存在的形式。 状态函数: 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例如 p,V,T 等。
Attention:
(1) 系统的状态确定,系统的各种性质即所有的状态函数也都 确定,反之亦然。 (2) 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函数也变化,但不一 定所有的状态函数都变化,如等温、等压过程。 (3) 反过来,当系统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一 定发生变化。
大学化学01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学习要求1. 了解分散系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压定律。
3. 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
4. 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其性质等。
5. 了解高分子溶液、乳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1 气体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
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一定温度下的气体常用其压力或体积进行计量。
在压力不太高(小于101.325 kPa)、温度不太低(大于0 ℃)的情况下,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气体的体积、压力和温度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式:V=RT p n (1-1)式中p 为气体的压力,SI 单位为 Pa ;V 为气体的体积,SI 单位为m 3;n 为物质的量,SI 单位为mol ;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 单位为K ;R 为摩尔气体常数。
式(1-1)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在标准状况(p = 101.325 Pa ,T = 273.15 K)下,1 mol 气体的体积为 22.414 m 3,代入式(1-1)可以确定R 的数值及单位:333V 101.32510 Pa 22.41410 m R T1 mol 27315 Kp n .-⨯⨯⨯==⨯3118.314 Pa m mol K --=⋅⋅⋅11= 8.314 J mol K --⋅⋅ (31 Pa m = 1 J ⋅)例1-1 某氮气钢瓶容积为40.0 L ,25 ℃时,压力为250 kPa ,计算钢瓶中氮气的质量。
解:根据式(1-1)333311V 25010Pa 4010m RT8.314Pa m mol K 298.15Kp n ---⨯⨯⨯==⋅⋅⋅⨯4.0mol =N 2的摩尔质量为28.0 g · mol -1,钢瓶中N 2的质量为:4.0 mol × 28.0 g · mol -1 = 112 g 。
大学化学第一章4节化学反应速率

对于化学反应:
1 dcB 反应速率为: v B dt
dcB 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B的浓度cB 随时间t dt
的变化率。反应速率υ 单位: mol · -3 ·-1 dm s
3
mol · -3 · -1 dm min
应用哪种物质表示υ都有唯一确定的值 。
例如: 起始浓度c/mol· -3 dm N2 + 3H2 = 2NH3 1.0 3.0 0
2秒后浓度c/mol· -3 dm
v ( N2 )
v( H2 )
0.8
2.4
0.4
0.2 0.1mol L1 s 1 t 2
cN2
1 cH 2 0.6 0.1mol L1 s 1 3 t 6
1 cNH3 0.4 0.1mol L1 s 1 2 t 4
4
v ( NH3 )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不断降低, 所以正反应速率会不断变慢,产物的浓度不断增 加,所以逆反应速率会不断变快;直到正反应速 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达到平衡状态
5
1.4.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 ci lim v(i ) t 0 i t
1 dc(i ) i dt
28
例题:写出元反应 NO2 + CO = NO + CO2的 反应速率方程式、反应的总级数和反应速率 系数单位。 解: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 v k[ NO2 ][CO] n=1+1=2 反应为二级反应 k 的单位:mol-1· 3 · -1 dm s
29
1.4.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公式 (Arrhenius公式)
17
化学反应 2HI = H2 + I2 2N2O = 2N2 + O2
大学化学课件第一章

思考
1. 101.325 kPa,273.15 K下,H2O(l), H2O(g)和 H2O(s)同时共存时,系统中的相数为多少?
2. CaCO3(s)分解为CaO (s)和CO2(g)并且达到平 衡的系统中有多少相?
二、状态与状态函数 (state function )
1. 状态是体系内一切性质的总和。
例1.1 在容积为10.0 L的真空钢瓶内,充入氯气, 当温度为288 K时,测得瓶内气体的压强为 1.01×107 Pa。 试计算钢瓶内氯气的质量,以千克表示。
解:由pV=nRT, 推出 m MpV RT
m 71.0103 1.01107 10.0 103 8.314 288
单相体系:均匀体系,只有一个相的体系。 多相体系:不均匀系,有两相或两相以上的体系。 相变:同一物质的气相、液相、固相间的相互转
化,叫做相变。固态物质不同晶形间的转 化也属相变。
TiO2/MgTiO3 界面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1. 理想气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假设有一种气体:
只有位置不占有体积,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及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不造成动能损失。 这种气体称之为理想气体。
说明
1) 理想气体只是一种人为的气体模型, 实际中它是不存在的。
2) 研究结果表明: 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高温、低压)条件下,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当大, 气体分子自身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 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显得微不足道, 可以近似认为是理想气体。 高温、低压: 温度高于0 oC, 压强低于1 at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放出的热 水吸收的热 钢弹组件吸收的热
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水所吸收的热和钢弹组 合件所吸收的热之和。
q=-{q(H2O)+qb}=-{C(H2O)·ΔT+C b·ΔT} =-∑C·ΔT
23
填空
使可燃样品(1.0000克)在弹式热量计内完全燃 烧,以测定其反应热,必须知道 、 、 和 。
24
体系热力学能净增为20kJ
32
1.2.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
1)定容反应热 在恒容、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 ΔV=0, w=-pΔV=0,ΔU=q+w qv=ΔU 定容热效应qv 在数值上等于系统的热力学能 的改变量 qv,m=ΔrUm
33
2)定压反应热 在恒压、只做体积功条件下: ΔU=q+w=qp+w =qp-pΔV U2-U1=qp-(pV2-pV1) qp=U2+pV2-(U1+pV1) 令 H=U+pV H: 系统的焓(Enthalpy) qp =H2-H1=ΔH qp,m=ΔrHm ΔH:系统焓变,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定压热效应qp 在数值上等于焓变。
A)氢气在盛有氯气的密闭绝热容器中燃烧
B)反应N2O4(g) 2NO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C)氢氧化钠与盐酸在敞口的烧杯中反应
D)用水壶烧开水
答案:B
6
③相、单相,多相
(Phase\Homogeneous phase\Heterogeneous phase)
相: 系统内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 部分为相。相内所包含的物质既可以是单一的 纯物质,也可以是混合物。不同相之间有明显 的界面分开。
如何知道硫酸与氢氧化钠在 水溶液中反应所放出热量值?
反应所放出的热量等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溶 液吸收热量后温度会升高到某一定值。
18
q c m (T T ) C Δ T s s 2 1 S 1 K 1; c 溶 液 的 比 热 , 单 位 J kg 容 s 1; m 溶 液 的 质 量 , 单 位 kg s 1 C 溶 液 的 热 , 单 位 J K 容 S
热效应可分为定容热效应和定压热效应,分 别以qV 和qp表示 。 (Heat of reaction at constant volume Heat of reaction at constant pressure) 一般“实测的反应热(精确)‖ qV ―反应热” qp 反应热与反应进度之比为摩尔反应热
(2)同一化学反应如果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 法不同(亦即B不同),反应进度不同。
16
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热)(Heat of reaction)
化学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
用q表示;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填空题:
反应放热q
反应吸热q
(大于、等于、小于)零,
(大于、等于、小于)零,
17
1.1.2.反应热的测量
2
1.1 反应热的测量
1.1.1 几个概念 ①热力学(热化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和其它形式能量相互转化之
间关系的科学。
化学热力学(热化学) :利用热力学的基本
原理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科学称为 化学热力学。
3
②系统和环境(System and Surroundings)
热力学将所研究的对象(物质和空间)叫系统,
9
④状态与状态函数 (State and State function) 状态:系统的温度,压力,体积,质量和组成 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和。 状态函数:描写系统状态的这些个别性质和物 理量。如(T、P、V、n…) 状态函数的关系:
状态函数之间有一定联系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10
(I)加 压
第一章
内容:
热化学与能源
1、反应热的测量 2、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3、能源中的燃料的反应热
1
要求:
1)了解用弹式热量计测量定容热效应(qv )的 原理,熟悉qv的实验计算法。 2)了解状态函数、反应进度、标准状态的概 念和热化学定律。理解定压热效应(qp )与 反应焓变的关系;定容热效应(qv)与热 力学能变的关系。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 准摩尔焓变(Δ rHm )的近似计算。 3)适当了解能源中的燃料反应的热效应。
12
可逆过程: 系统经过某过程由状态Ⅰ变到状态Ⅱ之后, 当系统沿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 若原来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被消除, 这种理想化的过程。
13
⑥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 ( Stoichiometric number and Extent of reaction) 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称为化学计量数,表示 为:(B)——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 并规定:生成物为正,反应物为负。
系统以外的有关物质和空间统称为环境。 系统分类(按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 传递情况):封闭系统,敞开系统和隔离系统 (孤立系统)。
4
三种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情况
敞开系统
封闭系统
隔离系统
有物质交换 没有物质交换 没有物质交换 有能量交换 有能量交换 没有能量交换
5
选择题:
下列情况中属于封闭体系的是( )
36
问题:H为状态函数吗? H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H 无法确定;△ H:可确定
37
选择题: 1)如果某一封闭体系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又 变到初始状态,则体系的() A) q=0 w=0 Δ U=0 Δ H=0 B) q≠0 w=0 Δ U=0 Δ H=q C) q=-w Δ U=q+w Δ H=0 D) q≠-w Δ U=q+w Δ H=0 2)某一理想气体,经过循环0 B)w=0 C) q=0 D) Δ U<0 3)下列函数中,不属于状态函数的是( ) A) T B) Δ H C)p D)U E) q
B
B
d = B-1 d nB 或 △ = B-1 △ nB = B-1 △ nB 式中:nB为B物质的量, B为B的化学计量数, 为反应进度,单位为mol 。
15
使用 时应注意: (1)反应进度的值与选用反应式中何种物质 的量的变化进行计算无关。
Δ n(A) Δ n(B) Δ n(C) Δ n(D) ξ ν (A) ν (B) ν (C) ν (D)
34
问题:
qp 与qv 之间的关系?
● qp = H = U + p V = qv + nRT ●对液态和固态反应,H ≈ U, qp ≈ qv ,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V ≠ 0, qp ≠ qv
35
例:用弹式量热计测得298K时,燃烧1mol正 庚烷 的恒容反应热为- 4807.12 kJmol-1,求其 q p值 解:C7H16(l) + 11O2(g) 7CO2(g)+ 8H2O(l) n = 7 - 11 = - 4 qp = qv + nRT = - 4807.12 + (- 4) 8.314 298/1000 = - 4817.03 kJmol-1
问题:U 是否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27
热力学能的特点: ① U是状态函数,只要状态一定,内能的数值 即为一定值。当状态发生变化时,U的值只取 决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 ②由于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内部相互作用的多 样性,尚不能确定内能的绝对值,可确定内能 的相对值。 U 无法确定;△ U:可确定
28
2.能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过程中能量是不会自生自灭的,只能从— 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 量的总值不变。
始
P1=101.3kPa T1=373K V1=2m3
P1=202.6kPa T1=373K V1=1m3
终
态 P3=303.9kPa T3=473K (II)加压、升温 V3=0.845m3 减压、降温
态
11
5.过程和可逆过程 (Process and Reversible process) 过程: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称为过程。 途径:实现这个过程的具体步骤被称为途径。 状态函数的特点是:其变化值只取决于系统的 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而与系统变化所经历的 具体途径无关。
如, WO3(s)+6H2(g )= 6H2O(l)+W(s), ( WO3) = -1, (H2)= -6, (H2O)=6, (W)=1, 表明消耗1mol WO3和6mol H2, 生成6mol H2O和1mol W。
14
反应进度():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 例如:对化学计量方程: aA+bB = cC+dD 0 ν B
qm
q ξ
25
(1)许多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定压下进行的,定压 热效应如何求得?
(2)有些反应的热效应难以直接通过实验测得?
26
1.2 反应热效应的理论计算
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1.内能(热力学能)(Internal energy) 系统内部能的总和。包括分子平动能,转 动能,振动能,分子间势能,原子间键能, 电子运动能,核内基本粒子间核能等。以 U 表示。
19
弹式热量计 对于设计气体的反应, 或者对于反应热很大的 反应,常用弹式热量计 来测定反应热。
20
Parr 6400 Calorimeter
21
用弹式热量计测量反应热的步骤: (1)将已知精确质量的反应物全部装入钢弹 内; (2)需通氧气的按说明书充到一定的压力; (3)将钢弹密封后安放在一金属(钢质)容 器中,往此容器中加入已知质量的吸热介质 水,将钢弹淹没在金属容器的水中,与外界 绝热; (4)精确测定起始温度T1; (5)用电火花引发反应,测定最高温度(即 为终态温度T2 )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