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肾功能的认识

合集下载

古人治肾病的理念

古人治肾病的理念

古人治肾病的理念
古人治疗肾病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学的传统。

根据中医理论,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源。

古人认为肾脏主宰水液代谢,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古人对于治疗肾病的理念主要围绕着调理肾脏功能、平衡体内阴阳、促进血液循环和加强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展开。

在古代,治疗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饮食调节。

中药是古人治疗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选用具有益肾作用的中草药,如黄精、杜仲、山药等,来调理肾脏功能,促进肾脏的修复和再生。

同时,古人还采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促进肾脏功能恢复的效果。

此外,古人在饮食调节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根据中医理论,肾脏对于水液的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古人强调饮食中的水分摄入要适度,避免过多或者过少。

古人还推崇一些具有滋补肾脏的食物,如石斛、枸杞、黑豆等,这些食物被认为具有滋养肾脏、促进肾脏功能的作用。

总体而言,古人治疗肾病的理念是以调理肾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和加强脏腑协调为核心。

他们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饮食调节来达到这些目标,旨在恢复肾脏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仅代表古人的观点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来说,治疗肾病需要综合考虑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对肾的认识

中医对肾的认识

中医对肾的认识中医对肾的认识(一)中医认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

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腰部是肾所处的关键部位,肾的功能状况常常通过腰部的变化及运动状况反映出来,比如腰部酸软或发凉、腰痛、腰间脊柱活动受限或变形等,都是肾出现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

中医学对于肾的认识,内涵要比现代医学对于肾脏的认识更为广泛。

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涵多种功能的脏器,是一个以肾为中心,与膀胱、骨、髓、脑、头发、耳、前后二阴(生殖及大小便的排泄系统)等密切相关的功能系统,是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智力、体能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

1肾的主要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技)巧出焉。

”指出肾是主管身体动作强劲有力,关系到智能技巧的器官。

这说明人的体能状况和智能水平都与肾密切相关。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通于冬气。

”指出肾的功能是主封藏,为人体精气所藏之处,与骨、发的关系密切,与自然界的冬季相应。

1.1主藏精。

“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经脉》)“两神两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本神》)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的产生,是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的相互结合,再由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断培育而发育形成。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和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所以肾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因此,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由藏于肾中的精气开始,把精看成是形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肾主管贮藏精气,精足则生命功能活动旺盛,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防卫病邪等功能就会得以正常发挥,人就会健康长寿。

1.2 主水。

肾为水脏,在五行属水,能够平衡身体的水液代谢,与膀胱合作排泄尿液。

肾的主水作用主要体现在肾阳的化气行水功能,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使体内的水液代谢保持正常,并将储存在膀胱内的津液及时化为尿液排出。

中医肾的功能主治

中医肾的功能主治

中医肾的功能主治1. 肾的功能中医肾脏是人体五脏之一,具有重要的功能。

以下是肾脏的主要功能:•控制水液代谢:肾脏具有排尿功能,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调节血压:肾脏参与体液的体积和浓度的调节,进而影响血压的稳定。

•产生尿液:肾脏通过对体内废物和毒素的过滤和排泄,产生尿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调节酸碱平衡:肾脏具有排除体内酸性废物的功能,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促进骨骼生长:肾脏参与体内骨骼代谢,对骨骼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调节内分泌功能:肾脏参与调节体内的激素分泌,包括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

2. 肾的主治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生命之源,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医认为肾脏的主治:•益精生髓:肾脏被认为是脑髓之源,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肾脏的虚损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精气不足、性欲减退、生殖系统疾病等问题。

•壮筋健骨:肾主骨生髓,肾脏疾病或肾精亏虚会导致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疾病等。

•温肾助阳:肾脏是人体的命门之源,与人体的阳气密切相关。

肾阳虚损可能导致阳痿早泄、尿频尿急等问题。

•固涩治遗:肾脏对尿液的控制功能很重要,肾虚可能导致尿频、尿失禁等尿液失控的问题。

•补五脏之真:肾脏被视为五脏之真,与其他脏腑相互关联。

调理肾脏有助于调节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

3. 养护肾脏的方法保护和养护肾脏是维持整体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养护肾脏的方法:•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等。

多喝水促进排尿,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肾脏的代谢功能。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过度压抑,保持心情愉快、放松,有益于维持肾脏的平衡状态。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休息对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中医调理:定期到中医机构进行体质调理,通过中医调理可以改善肾脏的功能和保养肾精。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
中医的肾一般指的是整个生命的起源,整个生命的原动力。

中医学的肾区别于西医学中的肾。

西医中肾特指肾脏,而中医中的肾则属于一个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是指肾中藏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即包括禀收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亦包括脾胃消化吸收的后天之精,肾中精气在胚胎发育、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通过气化作用,维持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等,从而使水液代谢维持平衡。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固摄(巩固)纳肺所吸入之清气的功能,保持呼吸的深沉、平稳,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实际上是肾精促进机体
生长发育的一个方面。

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可养骨,藏于髓腔、颅腔中可滋养大脑。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

肾在上开窍于耳,在下开窍于二阴。

耳朵听觉灵敏与否以及排尿、排便和生殖功能均与肾相关。

其华在发,肾精化血而滋养头发,故头发的荣枯亦受肾精影响。

若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对肾的认识

中医对肾的认识

中医对肾的认识中医对肾的认识中医认为,肾脏是人“先天之本”,生精、生血、生骨、生髓,肾脏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后代繁衍和寿命的长短,中医所说的肾不是西医所说的解剖单位,而是一个功能系统,它包括肾脏、膀胱与生殖系统。

肾与心·肾为水脏,而心为火脏,二者共为水火既济关系,心火下降,以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使心阳不亢,肾水有病必殃及心脏,而心脏有疾也会影响肾脏,于是就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肾与脾·肾为水脏,内容相火,而脾为土脏,土筑为堤,水屯其中,命门火旺必生脾土,脾土旺满,方可容大;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精,有赖后天之脾气滋养和培育,肾水有恙,命门火衰,则脾土难旺,水失收藏;堤内无水则堤岸崩塌,脾随肾虚,肾降脾殃。

肾与肺·肾为水脏,而肺为金脏,金水相生,则肺为肾水之上源。

肺金不旺难生肾水,肾不纳气则肺气短浅,肾水枯竭必耗水源,二者共为母子,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

肾与肝·肾为水脏,而肝为木脏,水木相生,涵养共勉。

肾水充盈则肝木条达茂盛。

肝木凋零则肾水空泛,二者共为母子,肾为母,肝为子。

二者唇齿相依。

可见肾脏不是孤立的脏器,而是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的一个功能系统。

循五行的生克制化,患病则可相互传变,因此,肾脏患病,心肺肝脾诸脏也都会同病,可见治肾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全息调治。

西医认为,肾脏首先是一个代谢过滤器官,人的血液每天约有30%要进入肾脏过滤,将有毒物质通过大便、小便、汗液排泻出去,又将必需的营养物质吸收回去,而肾脏同时又是人体多种激素的降解分泌器官。

肾素、促红素、维生素D3等,是肾脏分泌的重要激素。

促红素是人类造血的必需激素,而肾素则是调整肾脏血流量,调整血压的重要激素,而维生素D3则是保证人体钙质吸收、促进人体骨骼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每个肾脏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有如一架过滤机器,其结构之微小和精细必须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洞悉。

中医对肾的解释

中医对肾的解释

中医对肾的解释在中医学中,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紧邻脊柱,属于五脏之一,与膀胱相表里。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过滤血液、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精气充盈则身体健康,精气亏损则身体虚弱。

肾精化肾气,肾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免疫等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

肾还主水,即调节体液平衡,肾阳能温暖全身,肾阴能滋润全身。

中医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志、饮食、劳逸等,肾的疾病也多种多样,如肾虚、肾炎、肾结石等。

中医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针灸、推拿等,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中医对肾的解释不仅包括肾脏本身的生理功能,还包括了肾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以及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肾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寿命。

中医对肾的调理assistant avatar中医对肾的调理主要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根据不同的肾疾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肾虚证:肾虚证是中医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精神疲乏、手脚发凉等症状。

中医常用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来滋养肾阴、温补肾阳,从而改善肾虚症状。

肾炎证:肾炎是西医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尿蛋白、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炎证属于“水肿”范畴,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采用利尿、清热、解毒等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如五皮散、八正散等。

肾结石证:肾结石是西医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结石证属于“石淋”范畴,治疗时需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等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如石韦散、木通散等。

中医对肾的调理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生活中的调养,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这些对于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

中医对于肾的理解肾是人体五脏之一,中医学中对肾的理解非常重要。

肾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被誉为“先天之本”和“命门之源”。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对肾的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1. 肾的功能与作用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是生命之根本,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肾主藏精: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主要负责产生和储存精气,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精气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到生殖能力、生殖发育和性功能。

- 肾主控水:肾主司水液代谢,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

肾脏能够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保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同时也能够调节体内的尿量和尿质。

- 肾主生长发育:肾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特别是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肾主骨髓:肾脏与骨髓密切相关,骨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肾主骨髓与补充骨髓,保持骨骼健康密切相关。

2. 肾的阴阳之别中医将肾分为肾阴和肾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 肾阴:肾阴是肾脏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肾脏的阴液、精气等。

肾阴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水液代谢、生殖发育和性功能等方面。

- 肾阳:肾阳是肾脏功能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肾脏的阳气、温热等。

肾阳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体温调节、生理功能和精力等方面。

3.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肾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以下是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肝肾相交:肝脏和肾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疏泄,肾主排泄,两者共同调节人体的代谢和排泄功能。

- 肺肾相表里:肺与肾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肺主气,肾主水,两者共同调节人体的气体和水液代谢。

- 心肾相互关系:心与肾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主血脉,肾主水液,两者共同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

4. 肾的失调与疾病肾脏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肾脏功能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和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失调和相关疾病:- 肾虚:肾阴或肾阳不足,会导致人体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调、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中医五脏——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的脊柱...

中医五脏——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的脊柱...

中医五脏——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的脊柱...中医五脏——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的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个。

《素问· 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的根本,生命之源,故而又称为“先天之本”。

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而肾又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惊恐,在液为唾。

按照阴阳表里关系,它和膀胱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在水液代谢方面,两者直接相关。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主发育和生殖:藏精是指肾对于精气具有封藏的作用。

肾对于精气的封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不至于让精气无辜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而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分别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和来源于水谷精微所成之精气。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而后天之精则是依靠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同时,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也会闭藏于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统属于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不断的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

两者相辅相成,在肾的功能下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自然规律,但他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人在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的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和充养,肾中精气逐渐也会充盛,出现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一种促进性腺发育的成熟的物质,中医称为“天癸”,由于天癸的出现,男子具备了产生精子的能力;女子就会按期排卵,月经来潮,性腺的发育逐渐成熟,具备生殖能力,人也进入了青春期。

之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也随之减少,甚至逐渐枯竭,性腺发育也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以至于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转入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对肾功能的认识
中医对肾功能的认识肾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广泛,作用特殊,有主宰生命之概念,故历代医学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的生理功能极为广泛,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中肾阴肾阳都是以肾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

肾阴、肾阳在人体内互相资生,相互制约,共同发挥藏精、主水液、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等生理功能。

一、肾的生理特点:
肾主闭藏:
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

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

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

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

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

肾又是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精充火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

1/ 3
肾为封藏之本,是对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肾脏各种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

如精藏于肾,气纳于肾,以及月经的应时而下,胎儿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等,均为肾封藏之职的功能所及。

肾精不可泻,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

因此,肾脏只宜闭藏而不宜耗泻。

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体现在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等各方面。

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点,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

但是,肾病并非绝对无实而不可泻,确有实邪亦当用泻。

然而,肾脏具有主蛰伏闭藏的特性,故其病虚多实少,纵然有实邪存在,也是本虚标实,所以治肾还是以多补少泻为宜。

肾主闭藏的理论对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养生学非常强调收心神、节情欲、调七情、省操劳以保养阴精,使肾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寿。

肾气与冬气相应:
肾与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着内在联系。

如冬季寒水当令,气候比较寒冷。

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

冬季的岁运,正常为静顺,万物归藏。

在人应肾,阴平阳秘,封藏有节。

---------------------------------------------------------------最新资料推荐------------------------------------------------------ 不及为涸流,太过为流衍。

不及与太过,四时阴阳异常,在人则肾之阴阳失调,封藏失职。

在人体以肾气变化为著,故冬季以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二、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精,是精微、精华之意。

中医学中的精,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灵枢经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夫精者,身之本也。

...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