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敬辞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常用敬辞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在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古代谦辞敬语大全

古代谦辞敬语大全

古代谦辞、敬语大全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经常要借助谦词敬语来表示尊敬、礼貌、问候、祝颂等。

准确得体地使用谦词敬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修养与品位,所以谦词敬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与书信往来中就是不可或缺的。

谦词所谓谦词,就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

所谓敬词,就是指敬称她人或与她人有关的人与事时所用的词。

以下就是一些典型的谦词敬语。

一、“拙”字一族: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拙笔:称自己的文章与书画。

如: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作品。

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二、“小”字一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可:谦称自己(多用于早期白话)。

如:小可不才。

小人:古人指地位低的人,后来地位低的人也用于自称。

如:小人不敢。

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小店:称自己的店。

小照: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

如:附小照一张。

三、“薄”字一族:称自己的事物。

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如:薄技在身。

愿献薄技。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

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如: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如:瞧在我的薄面上,原谅她一次。

四、“贱”字一族: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贱姓: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贱姓王。

贱内: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五、“敝”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敝姓: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敝姓王。

敝人:对人称自己。

敝处: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六、“鄙”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七:“愚”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谦称。

愚兄: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谦称自己。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

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

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

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

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

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

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

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

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

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老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

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

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

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

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

后来又专门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

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

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

”(段成式《酉阳杂俎》)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

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官邸或官署。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第一篇: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

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

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

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

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

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

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

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

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

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老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

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

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

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

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

后来又专门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

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

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

”(段成式《酉阳杂俎》)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

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古代部分谦称和敬词

古代部分谦称和敬词

古代谦称和敬词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有所差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谦称和敬词:
1. 谦称:
- 晚辈:指自己对长辈的谦称,表示自己地位低下。

- 贫道:道士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地位卑微。

- 弟子:对师长或长辈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学生或下属。

-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地位低下。

- 愚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愚笨无知。

-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能力有限。

2. 敬词:
- 先生:对有学问或地位较高的男性的尊称。

- 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

- 大人:对地位高或年长者的尊称。

- 公子:对地位高或家世显赫的男子的尊称。

- 娘子:对已婚女性或对女性的尊称。

- 卿卿:对情侣之间的尊称,表示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谦称和敬词使用也受到性别、年龄、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具体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古代谦辞与敬辞大全

古代谦辞与敬辞大全

古代谦辞与敬辞大全一、敬辞类(一)令1.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2.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3.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4.令爱:称对方的女儿。

也作令嫒。

(二)惠1.惠顾:惠临;敬称他人的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2.惠存:敬请对方保存。

3.惠赠:对方赠予(财物)。

(三)垂1.垂问:表示对方(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2.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3.垂念:指上对下的挂念;指别人对自己的挂念。

4.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指别人对自己的赏识爱护。

(四)赐1.赐教:给予指教。

2.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复。

(五)高1.高见:高明的见解。

2.高论:3.高寿:4.高龄:5.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6.高朋:对友人的敬称;贵宾。

7.高邻:对邻居的敬称。

(六)贤1.贤弟:可以表示对自己弟弟的尊称;对自己结拜义弟的尊称;称平辈或晚辈。

2.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

(七)奉1.奉送:赠送。

2.奉还:归还。

3.奉劝:劝告。

4.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八)其他类1.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说)。

2.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3.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4.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5.贵姓:问人姓氏。

6.贵庚:问人年龄。

7.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8.大驾:对他人的敬称,大驾光临。

谦辞类:(一)家1. 家父: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家母: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5.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二)舍(三) 1. 舍弟:对人称自己的亲戚。

2.舍妹:对人称自己的亲戚。

(三)小1.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2.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3.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4.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四)愚1.愚兄:2.愚见: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

也说愚义。

(五)拙1.拙作:用于称自己的文章。

2.拙著:用于称自己的著作。

3.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谦称、敬称、贱称

谦称、敬称、贱称

3、称师长:夫子、丈人、老(如:李老)、父、 亚父、甫、母、膝下、爷、高堂、泰山、先考、 先妣。 4、称朋友、同辈的人:先生、卿、子、公、坦、令郎、令爱、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使用第二人称代 词,如:尔、汝等。 四、贱称:小子、竖子。 五、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2、加“太”表示长一辈。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如:先大母婢也。
谦称、敬称、贱称
一、谦称 1、王侯自称:朕、寡人、孤、寡君、不谷。 2、臣子自称: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 不肖、不佞、后学、贱子。 4、女子自称: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家严(家君、家尊)、家慈、舍弟 (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 加舍)、拙荆、贱息、犬子、弱息、息女、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陛下、庙号(如:世宗)、殿下。 2、称臣子:麾下、足下、执事、阁下、左右、君。

中国传统文化之谦辞敬语和古代称谓

中国传统文化之谦辞敬语和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和谦词敬语知识精讲1.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垂下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始龀:换牙,泛指儿童,如七、八岁孩童。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10岁内的儿童。

豆蔻:少女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以示成年)。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

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迷惑,不糊涂)。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古人的称谓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不同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对人的称谓都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大致可以把古人的称谓分为以下几种:(1)以名字称:古人的名大都用于自称,极少有人直呼其名。

称字的多为长辈或同辈。

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为例,将军常对人自称“学良”,而他的师友多呼之为“汉卿”,有亲切、亲近意味。

(2)以别号称:著名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称别号多是表恭敬之意。

(3)以郡望称:郡望是指一个人的故乡,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祖籍河东,韩愈世居昌黎县,因之后人分别称他们为柳河东、韩昌黎。

二人又分别有《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传世。

(4)以官位称:王维曾官居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杜甫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柳永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

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

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

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

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

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

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

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

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

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老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

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

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

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

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

后来又专门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

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

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

”(段成式《酉阳杂俎》)
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

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官邸或官署。

这些权贵或长官手下的属官、属吏便以自己官位之卑,反过来敬称阁中之人为“阁下”。

不过,“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也没有严格的限制。

除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之外,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这个敬称。

“殿下”所指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主殿。

皇太子常在此殿接见臣僚,处理父皇交办的事务。

由于该殿的规格形制在皇宫里仅次于皇帝的主殿,因此“殿下”便作为对皇太子的敬称。

同时,也用于敬称皇室的其他成员,诸如亲王和其他皇子、公主等。

麾,是古代军队在出征、作战、演练时,用于指挥行动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

“麾下”因此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陛下”、“阁下”、“殿下”3个敬称词在使用上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化。

时至今日,在外事活动中,凡对方是国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称为“陛下”;对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均敬称为“阁下”;如对方是皇太子或王储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员,则均敬称为“殿下”。

“足下”一词是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

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给骊姬所生儿子奚齐,遂设计逼死长子、已立为世子的申生。

申生弟重耳深感自身亦难逃厄运,便与幕僚介子推等人出逃,在外流亡19年之久。

期间,他们历经艰险、困苦。

一次,重耳等流落荒野,数日无食。

重耳饥饿难忍,不欲活命。

介子推见状,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

直到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等人才返回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对曾随从自己在外流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却唯独遗忘了忠心耿耿的夼子推。

介子推十分郁闷,深知与重耳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遂背上自己年迈的母亲,来到绵上(今山西介休境内)乡间隐居。

晋文公得知后,十分后悔、内疚,即派人赴绵上,请介子推回官。

但介子推因重耳的富贵忘义,不愿再与他共事。

见此情景,晋文公只得亲自前往,请他能宽恕自己。

待他来到介子推庐舍前,已是人去屋空。

晋文公推想介子推可能背老母躲入山中,便令士兵进山寻找。

有臣僚献计,称茫茫大山,何处去寻介子推?介子推是位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负其母出山。

普文公以为此计可行,就下令烧山。

但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整座山变成一片焦土,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率群臣进山,才见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干,早已死去。

晋文公拍打着介子推死前抱着的焦树干,哀痛不已。

随后,他命手下伐倒这棵焦树,制成一双屐,穿在自己的脚上。

此后,晋文公每天穿着它,经常低头凝视,痛心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责。

遂有了“足下”一词。

“足下”之称,最初是对品德高尚、品学超群者的敬称,后也用于同辈或同仁之间的敬称。

与这些敬称词意思相同的,还有“在下”、“门下”等,这些称谓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假借、转注等语法关系,以自己之卑微,转指对方的尊贵,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的敬重、尊敬、仰慕之情,故而成为一种特定的教称词。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为谦称词。

“ “家。

专指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公,母亲为家母、家慈,兄、嫂为家兄、家嫂等。

“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合弟、舍妹、舍侄、舍婿等。

“先”和“亡”,含有哀痛、怀念之意,专指已经故去的亲属,且也有辈分、年龄的区分。

先”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家人,如先祖指巳欹的祖父,先父、先考、先人则指已故的父亲,先母、先妣同指已故的母亲。

“亡”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儿、亡友等。

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敬重之称。

“令”,含有善、美之意。

在使用时,不受对方辈分和年龄的限制,可通用于对方的亲属。

如称呼对方的父母时,可称作令尊、令翁、令公和令母、令堂、令慈;称对方的妻子为令妻、令正;称对方的儿女为令子、令郎和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弟、令姊(姐)、令妹;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令坦等。

“尊”和“贤”在用于称呼对方亲属时,则有严格的辈分和年龄区分。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

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

”(《颜氏家训·风操》)。

即“尊”用于称呼对方叔父以上的亲属。

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父亲为尊父、尊翁、尊公、尊大人,母亲为尊堂、尊上、尊夫人。

“贤”则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

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姐妹为贤兄、贤弟、贤姊(姐)、贤妹,还有贤侄、贤婿、贤友等;称对方的妻子为贤阁、贤内助。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