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整合_框架分析

合集下载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引言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依据,使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概念、意义,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框架的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的概念理论研究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一套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的知识体系。

它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旨在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学科的核心理论,还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等。

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理论研究通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

2.抽象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因此需要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则和理论。

3.整合性: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和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成果,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理论研究的意义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有助于科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

2.推动学科发展: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3.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还可以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4.促进跨学科合作: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构建理论体系的步骤和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构建理论体系的常用步骤和方法:1.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核心内容。

2.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3.分析和归纳问题: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4.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构建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引言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通过系统的调研、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为决策者和学术界提供了有关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然而,要编写一份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并不是易事,它需要合理的理论框架和适当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探讨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一、理论框架的选择与构建1.1 理论框架的作用理论框架是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基石,它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研究者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要义。

研究者可以通过理论框架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观点和理论构建。

1.2 理论框架的选择原则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框架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研究领域的重要性、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已有研究的基础和丰富性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等。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对所选择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和解释,确保其适用于当前研究问题。

1.3 理论框架的构建方法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然后,选择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并进行梳理和整合;最后,根据所选择的理论建立框架,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2.1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实证基础,它能够帮助研究者从现实中获取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为研究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合适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考虑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性质、可获取的数据类型、研究成本和时间等因素。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性和优势,研究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

2.3 研究方法的运用技巧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运用,研究者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meta theory研究方法

meta theory研究方法

meta theory研究方法
"Meta theory" 是指对于理论本身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理论所描述的现象。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meta theory 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分析,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假设和概念框架。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促进对理论的深入理解。

2. 范式分析,通过对某一领域内不同理论的范式进行比较和评价,揭示其共同的特征和差异。

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者理解某一领域内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3. 理论演绎和归纳,通过对已有理论进行演绎和归纳推理,探讨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和潜在问题,从而促进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4. 理论建构,通过对已有理论的重组和整合,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新的理论范式和视角,推动学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meta theory 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理论本身的分析和反思,揭示其内在结构和逻辑,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这种方法对于推动学科理论的进步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领域,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是论文撰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们对于构建研究的基础、明确研究问题、了解现有研究进展、阐释理论依据和分析数据结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有效地撰写和运用它们。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是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详尽、批判性的整理和分析。

在论文撰写中,文献综述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确定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 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现有文献,研究者可以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并理解在该领域已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3. 创新和填补研究空白: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创新性的内容。

4. 避免重复研究: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有效的文献综述需要遵循一定的撰写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确定文献综述的范围和主题: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先确定研究领域的范围和综述的主题,这有助于提高撰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查找和收集文献: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渠道,系统性地查找和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 分析和整理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提取核心信息,整理出综述框架。

4. 撰写文献综述:按照逻辑顺序,将整理好的文献综述框架进行展开,注重论述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5. 批判性评价: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对文献的方法、数据、结论等进行批判性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三、理论框架的作用理论框架是指论文研究中所使用的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用于解释研究现象、构建研究模型、分析研究数据等。

理论框架在论文撰写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为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一、引言理论的范畴与框架是指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基本结构与逻辑框架。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撑。

本文将从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定义、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定义理论的范畴与框架是指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具体包括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等内容。

它们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基本结构与逻辑框架。

理论的范畴是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它们是理论研究的基础。

理论的范畴包括理论的概念、定义、属性、关系和演化等。

理论的范畴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理论的框架是理论研究中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它们是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理论的框架包括理论的问题、目标、方法、结论和发展趋势等。

理论的框架是理论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逻辑和方法。

三、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功能理论的范畴与框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功能。

首先,理论的范畴与框架具有指导性的功能。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指导和支撑,它们指导着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明确研究问题和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效果和效率。

其次,理论的范畴与框架具有规范性的功能。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规范和标准,它们规范着理论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遵循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规定,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以确保研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最后,理论的范畴与框架具有创新性的功能。

理论的范畴与框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们鼓励理论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理论的范畴与框架的创新和拓展,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推动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

大学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

大学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在大学论文中,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是构建研究基础和确立研究范畴的关键要素。

透彻理解和准确运用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确定合适的理论框架,并对概念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确定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论文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整合。

确定合适的理论框架需要以下步骤:1. 研究文献综述:首先,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找到已有的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确定研究目标: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确定适合的理论框架。

要确保所选择的理论框架与研究目标紧密相关,并能提供清晰的研究方向。

3. 深入研究:对所选择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理论体系、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同时,关注该理论框架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确保其适用于自己的研究。

4. 整合与扩展: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和扩展。

整合指将多个理论框架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框架;扩展则是基于已有框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创新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扩展。

二、概念定义概念定义在论文中是阐述研究范畴和问题需求的基础,准确的概念定义能够确保读者对所要研究的课题有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概念定义的基本要点:1. 概念选择: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需求,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

概念的选择需具备代表性和关联性,能够准确刻画研究范畴。

2. 简明扼要:概念定义应尽量精炼,避免冗长和模糊。

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实质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其简明地表达出来。

3. 概念边界:在定义概念时,需要明确其边界和内涵。

通过界定概念的范围和特征,避免概念的混淆和歧义。

4. 文献支持:概念定义需要依据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理论基础。

通过引用和解释相关研究成果,增强概念定义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5. 术语说明:对于具有特殊含义和复杂性的概念,可以进行术语的说明和解释。

通过提供专业术语的定义和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理论框架是指研究者在进行论文研究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和观点体系,而实证分析则是指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支持理论框架。

本文将就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进行探讨。

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的构建是论文研究的基础。

研究者需要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并将其进行整合和运用。

构建理论框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在构建理论框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只有明确了研究课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的理论和文献。

2. 文献综述进行文献综述是构建理论框架的重要步骤。

研究者需要查找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已有的研究理论和观点,以及存在的研究空白和问题。

3. 确定关键概念和假设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需要确定关键概念和假设。

关键概念是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概念内涵的词语或术语,它们对研究的影响和解释具有关键作用。

而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的猜测或者推测,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4. 整合运用理论在进行理论框架的构建时,研究者需要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运用。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此外,还需要明确理论框架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避免在实证研究中出现无效或有误导性的结果。

二、实证分析的实施理论框架的构建完成后,研究者需要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和支持所采用的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需要依靠数据和研究方法,以下是实证分析的一般步骤:1. 数据收集在实证分析中,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取。

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理论框架,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和具体指标。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

论文写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

论文写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在学术领域,论文写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构建有力的论证和陈述观点,研究人员常常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整合。

本文将探讨论文写作中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

一、案例分析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是通过对具体情境或实践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来深入理解和解释相关问题的方法。

在论文写作中,案例分析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增加实证支持:通过引用具体案例,可以增加论文论证的可信度和实证支持。

案例分析可以提供实际证据,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 深化理论理解: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促使学者对相关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可以提供更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3. 推动学术发展: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案例的研究,学者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并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

二、理论整合的重要性理论整合是将不同理论观点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框架以支持论文的观点和分析。

在论文写作中,理论整合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综合观点:通过理论整合,可以将不同理论观点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观点。

这有助于论文的整体逻辑和连贯性,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2. 强化分析:理论整合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分析框架和工具,帮助作者深入剖析研究问题。

通过将不同理论观点整合在一起,可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视角。

3. 桥梁作用:理论整合可以将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联系起来,建立学科之间的桥梁。

这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的跨越和创新。

三、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的实践策略在进行案例分析与理论整合时,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实践策略:1. 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且充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确保案例的选择能够充分支持论文的观点和分析。

2. 分析案例的关键要素:对选定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关键要素和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三:Vince Price et al. 新闻价值框架
思考内容:框架限定 的途径,确定态度的 因素
Iyengar (1990) 框架效果的实验结果
主题框架 片段框架 t 检验
社会根源
个人根源
.70
.28
.51
.46
p < .10
p < .05
社会的处理责任
个人的处理责任
.66
.26
.52
.47
态度判断 时对该议 题时的倚 重程度
新闻框架的初步定义
新闻文本的主题结构:

主题(报道角度)(W. Gamson: “central organizing idea”) 逻辑展开的基点(premise)和途径(path)
文本建构中的角色:


材料的选择和组织(R. Entman) 符号资源的运用与组织(Gamson, Pan and Kosicki)



框架:赋予话语以结构特征的主导意义(central organizing idea) 架构:话语建构的过程,经此而界定现实、限定表达(即 思考)方式的过程 架构的效果:思考与谈论受到所给予框架的制约和型塑 框架的建构(frame building,社会学的考察) 文本中的框架(文本分析) 框架的效果:态度、思维步骤、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的 考察)
议程建构:

Hillgartner & Bosk(1988): 公共场域模式 (a public arena model)




Relating to Downs: issue/social problem NOT a mer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Relating to Carmines & Stimson: Dynamic process, competition, and variation Relating to both: public attention is a scarce resource Differing from both: Not a natural history constituted by a pre-determined set of stages
80 70 64 72
87
% of Support for Increasing Gov. Spending on the Poor by Frames and Values
理论的解释

语义显化: 基模或关联网络的一块被激活 相关与适用度的判断 信息处理和判断与决策时的应用:
关注基模一致的信息或冲突特别明显的信息 基模一致的理解 基模一直的判断与评判 自我强化的过程
新闻框架分析:文本与内容分析结合
如何“确认”新闻文本中的“框架”?
基本的方法:无章可循
依赖常识 整合文献 梳耙(历史的)文本资料
理论的指导:
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整合的一个取向 符号理论(semiotics):另一个理论和方法整合的取向 William Gamson 的应用:核心主题、象征手段
话语分析:
1. W. Gamson: 架构分析
“Signature matrix: frame and signifying devices Ideological/discursive packages
主题式结构框架(thematic frame) 片断式结构框架(episodic frame) 社会因果,社会责任 个人因果,个人责任 政治容忍度,态度的 基本价值观基础
案例二:Thomas Nelson 价值框架
自由人权框架(civil liberty frame) 公共安全框架(public order frame) 冲突框架(conflict frame) 趣闻框架(human interest frame) 人物框架(personality frame) 后果框架(consequence frame)
议题的演化(issue evolution)

Carmines & Stimson(1989): Issue Evolution


假设 1: 无限多的议题品种及其变异 假设 2: 有限的资源(注意力、处理能力) 假设 3: 适者生存 议题生发的类型:
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External disruption: e.g., 汶川地震 Issue adaptation and expansion: e.g., 消费者权益、食品安 全 Cybernetic issues emerging from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system: 唱红歌

三个过程的时刻: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架构效果的心理机制

接入度(accessibility,Iyengar) 侧重度(weighting, Nelson) 信息整合(多思、多种想法、可用性/实用性判断 ,选择性应用,Druckman, Pan & Kosicki, Kinder & Sanders)
区别框架(frame)与架构(framing)的文本或表达手 段(textual or discursive devices) 新闻再现(news representations):新闻文本与新闻事 件
新闻框架的效果:
如何知道新闻文本框架会有影响?会有什么影 响?
案例一:Shanto Iyengar
议程设置:基本假设
1. 2. 问题: 我们从新闻媒体中获取什么认知? 答案:议题的重要程度 基本假设: Media tell us what to think about but not what to think
Salience of an issue in media + Salience of the same issue in public’s mind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


实验:议题熟悉程度(expertise),相互抵触的框 架(精英话语中的抵触),讨论组构成(同质、异 质) 架构效果:态度、偏好、选择等方面方向和信心程 度上的比较

接触某框架(如得、失)与未接触框架之间 相抵触框架之间(如得、失) 精英话语中框架相抵触 民众当中的讨论/谈论:异质群体 vs. 同质群体 个人的议题熟悉程度(专家特征)
Ranking of issue coverage
+
Ranking of issue importance
检验该假设:三种方法
方法:
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结合 实验的方法(《至关重要的新闻》) 媒体内容和问卷调查数据的时间序列
问题:
媒体作为镜子,公众感知作为镜子? 谁在设置议程? 议程是什么?它的生命历程如何? 问题、议题、议程: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场域
总结:

从议题显著度,到议题的生命周期,到议题间的相互 竞争 理论问题: 议题




根植于社会条件(如财富分配不均、资源掠夺过度、社会公 德沦丧) 得到了社会行动者合情合理的宣称(claims) 牵涉到不同行动者的宣称和界定及其相互间的利益、意识形 态为基础的争夺 牵涉到不同类型的社会行动者:relevant publics, stakeholders, claimants, definers,以及 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结构性不平等与行动能力/影响力 的不平等)
Hilgartner & Bosk (1988)


公共场域:承载能力有限 议题之间的竞争其实是社会行动者/群体之 间的竞争,利益之争 议题的消长即这个争夺-博弈的政治过程 博弈的手段:话语的建构 因此,议题倡导者(issue entrepreneurs), 运作者社区(communities of operatives), 修辞和造势手段,文化的共鸣
2. 文本的纬度 (Fiske & van Dijk):
Paradigmatic: headlines, words, images, metaphors, quotes, sources Labels: “handover,” “return home,” „take-over,” “annexation” Syntagmatic: (1) “story grammar” & “macro structure,” (2) “megastory” & “global structure”
民主商议过程中的框架效果
理解公众议题的形成及其作用
核心问题:



公众议题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如何(集体地)谈论(亦即思考)这些 问题? 我们谈论这些问题的视角和用语从何而来 (由什么因素、通过什么动态的过程而形 成)? 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或有什 么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架构效果的调节: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Sniderman & Theriault (2004)
% of Support for Gov. Spending by Framing and Prior Principle
n.s.
p < .01
“关联网络”的结构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