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框架
论文中如何进行理论分析

论文中如何进行理论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理论分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某一问题的原理、机制和内在规律。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
一、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在进行理论分析前,需要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是一种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研究者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的思考方式,并能够解释所研究的现象。
二、理论分析的步骤和方法1.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进行理论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明确了研究目的和问题后,可以选择合适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2.查找相关文献在进行理论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文献查找,了解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可以获取到已有理论的定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信息,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
3.理论分析的具体步骤(1)理论定义:首先,对所选择的理论进行定义。
可以引用已有文献中的定义或进行自己的概括。
(2)理论构成:其次,对所选择的理论进行构成分析。
可以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概念和关系等方面入手,对理论的内在结构进行解析。
(3)理论应用:最后,对所选择的理论进行应用分析。
可以将该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中,解释和预测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4.理论分析的方法理论分析可以采用概念分析、模型构建、逻辑推理等方法。
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所选择的理论框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
三、理论分析的注意事项1.要准确理解理论在进行理论分析时,要准确理解所选择的理论。
只有对理论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脱离具体背景进行纯理论的探讨。
理论分析要有实践的指导和应用的价值。
3.要进行比较和验证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可以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将所选择的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对比,找出其优点和不足,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有哪些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有哪些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了解消费者行为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消费者决策过程、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充分考虑各种信息和后果后,基于理性的决策过程产生的。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权衡购买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如果他们认为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的利益大于付出的代价,就更有可能采取购买行动。
例如,当一位消费者考虑购买一款新手机时,他会评估手机的性能、价格、品牌声誉等因素。
如果他认为这款手机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并且价格在他的预算范围内,那么他就有可能决定购买。
然而,理性行为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情感、社会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
二、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因素。
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对执行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的感知。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还受到他们对能否成功实施该行为的信心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想要购买一辆电动汽车,但如果他担心充电设施不完善,可能会觉得难以实现,从而降低购买意愿。
三、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旨在解释消费者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需求和欲望,并采取行动来满足这些需求。
常见的动机包括生理动机(如饥饿、口渴)、心理动机(如自尊、归属)和社会动机(如获得他人认可)。
以购买奢侈品为例,一些消费者可能是出于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的动机,而另一些消费者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的心理需求。
四、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消费者的认知(如信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试图通过改变认知或行为来减少这种失调。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一件价格昂贵但质量并不理想的商品,他可能会通过说服自己这件商品有其他优点,或者降低对商品质量的期望来减少认知失调。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梳理起着重要作用。
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基础,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并在研究中起到指导和解释的作用。
本文将从梳理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入手,介绍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理论框架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解释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不仅包括理论的选择和构建,还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释。
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理清思路,明确研究目标,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在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1. 理论描述框架:这种框架通常用于描述某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假设等内容。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进而探究研究问题的根源和机理。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描述框架被广泛运用,可以以其核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2. 理论模型框架:理论模型框架通常用于建立某种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
研究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供需模型和消费者行为模型等理论模型框架被广泛用于定量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者行为。
3. 理论分类框架:理论分类框架通常用于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理论进行分类和归纳。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理清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根据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理论分类框架,对不同理论进行整理和划分。
三、案例分析以社会心理学为例,来具体说明理论框架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自我概念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自我概念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是其行为和情绪的重要驱动力。
自我概念理论框架可以通过对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概念、测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
解析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

解析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引言: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
这些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把握研究主题,还可以提供一种逻辑结构和研究路径。
本文将对报告中常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进行解析,分别是:XYZ理论框架、ABC研究模型、DEF理论模型、GHI理论框架、JKL研究模型和MNO理论框架。
一、XYZ理论框架XYZ理论框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模型,它主要关注X、Y和Z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在运用XYZ理论框架时,首先需要明确X、Y和Z是什么,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定义和测量。
然后,他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以“幸福感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为例,研究者可以将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评估,收入水平则可以用个体的年收入来衡量。
通过一系列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找到幸福感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原因和机制。
二、ABC研究模型ABC研究模型是一种多变量分析的框架,它通过A、B和C这三个变量来解释某一现象的发生。
研究者在运用ABC研究模型时,需要先确定A、B和C是什么,并对它们进行具体的测量和操作。
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为例,研究者可以将A理解为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B表示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力,C代表创新绩效。
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企业创新绩效受到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进而为企业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三、DEF理论模型DEF理论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主要关注D、E和F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在运用DEF理论模型时,往往需要先确定D、E和F的概念和定义,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变量进行测量。
以“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管理的影响”为例,研究者可以将D视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E表示跨国企业的管理效果,F代表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管理的影响程度。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一、引言
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重要性
1. 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
2. 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3. 理论框架的重要性
三、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 分析模型的定义与构建方法
2. 分析模型在报告中的应用领域
3. 分析模型的局限性与改进方法
四、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1. 实证研究的概述
2. 实证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框架
3. 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模型
五、案例分析: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1. 案例介绍
2. 理论框架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3. 分析模型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六、结论
一、引言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充当着引导与工具的角色。
选择合适
的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更深入的思考方向和分析依据;构建有效的分析模型能够帮助我们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将对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进行详细论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其应用方法与效果。
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重要性
1. 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
理论框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用于解释研究现象、提出研究问题、构建研究内
容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概念、理论和模型的组合。
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2. 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在选择理论框架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研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能够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效果。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选择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选择1. 理论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很重要?2. 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3. 综合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的选择,为报告提供什么价值?4. 常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有哪些?5. 何时需要自定义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6. 如何评估所选择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标题一:理论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很重要?在报告中,理论框架是指用来解释和分析问题的概念和原理的系统性结构。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帮助报告作者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并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中。
理论框架可以是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模型、概念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综合。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分析问题和提供合理解释的基础,指导报告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选择。
标题二: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是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首先,报告作者需要明确报告的研究目标,并确定需要进行的分析类型,如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因果分析等。
接下来,作者需要考虑数据的类型和可用性,以确定适用的分析方法。
还需要参考之前的研究和理论框架,看是否有已经建立的模型可以直接使用。
最后,报告作者应该权衡不同的模型优缺点,并选择能够最好解决研究问题的模型。
标题三:综合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的选择,为报告提供什么价值?综合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的选择可以为报告提供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它能够确保报告的分析方法和目标的一致性,使报告更具逻辑性和可解释性。
其次,综合理论框架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使报告在解释和分析问题时更有说服力。
最后,适用的分析模型能够提供准确、有效的分析结果,为报告的结论和建议提供坚实的支持。
标题四:常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有哪些?常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有很多,具体选择取决于报告的研究领域和问题。
比如,在经济学领域,常见的理论框架包括供需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在管理学领域,常见的理论框架包括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在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
理论框架的宏观性与微观性分析

理论框架的宏观性与微观性分析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框架是研究者对于一定现象的一种抽象概念和理论构建。
宏观性和微观性是理论框架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代表了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本文将重点探讨理论框架的宏观性与微观性分析,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说明宏观性和微观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理论框架的宏观性分析宏观性是指从整体角度看问题,关注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规律。
宏观分析常常用于研究国家、社会群体等宏大的概念。
宏观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个体差异的忽略,将个体看作是同质的,强调整体的规律性和普适性。
宏观性分析的优势宏观性分析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提供全局的把握,揭示社会结构和机制的普遍性规律。
它可以从整体层面上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系统性的关系和内在的复杂性。
此外,宏观性分析还能够减少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
宏观性分析的局限性然而,宏观性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可能忽视了个体层面的重要信息。
其次,宏观性分析往往过于泛泛地描述整体现象,缺乏对细节和个体经验的深入理解。
最后,宏观性分析的结果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实际操作和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可能有限。
理论框架的微观性分析微观性是指从个体层面出发,关注个体行为、动机和经验。
微观分析常常用于研究个人、团体等小范围的概念。
微观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感知。
微观性分析的优势微观性分析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深入理解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动因。
通过对个体层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个体背后的复杂动态和机制。
此外,微观性分析还能够将个体的经验和行为置于具体环境和背景中,提供针对个体的个性化解释和指导。
微观性分析的局限性尽管微观性分析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微观性分析很容易陷于个体层面的局限,忽略整体结构和系统性关系的影响。
其次,微观性分析往往难以推广到整体层面,缺乏对普适性规律的把握。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论框架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而分析则是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毕业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与分析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和运用理论框架以及进行分析的实用建议。
一、理论框架的重要性理论框架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用于分析研究问题的框架。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并提供一个逻辑结构来组织研究内容。
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为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应该直接与研究问题相关。
其次,它应该是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具有学术性和可信度。
最后,它应该提供一种可以运用于具体研究问题的理论模型或概念框架。
二、构建理论框架的实用建议构建理论框架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构建一个好的理论框架:1. 定义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并理解其背景和相关性。
2. 文献综述:进行一次详细的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和理论。
这将帮助你了解领域内的知识框架,并找到适合你研究问题的理论模型或概念框架。
3. 选择适当的理论: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的结果,选择适合的理论或模型来构建你的理论框架。
你可以选择一个已经存在的理论框架,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根据不同的理论选择合适的概念进行组合。
4. 将理论与研究问题联系起来:确保你的理论框架能够直接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关联,并提供对研究问题的解释和分析。
5. 确定研究变量和关系:根据选择的理论框架,确定你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将帮助你构建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
三、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在论文写作中,分析是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评估。
它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归纳分析:从具体的数据、案例或实证结果中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
〇最多票数规则的问题
● 可能产生对部分人有利但对其它个体极端不利
的极端主义议案和(或)候选人;产生低效率
的结果(平均效率)
● 当选人与政治机构的权威性
〇二次选举(Double election)的引进
● 规则的含义:一起表决,得到两个获得最多票
上海财经大学
〇库姆斯机制的运行结果
表3
投票过程
Y X Z WV
第一次计票
15 10 0 0 0
第一次淘汰与第二次计票
× 15 10 0 0
第二次淘汰与第三次计票
× 18 0 7
第三次淘汰与第四次计票
× 18 7
最终获胜者
×√
上海财经大学
〇 库姆斯机制的性质
●与黑尔机制的共性:排斥极端议案、孔多塞胜者 可能未能得到选择
●问题的具体性质 □非决定性(集体非理性) □日程控制(Agenda manipulation)
●问题的严重程度 □循环出现的概率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投票循环的概率
表4 议案个数为3时无多数胜者的概率
人数
概率
人数
概率
1
0.000
15
0.082
3
0.056
17
0.083
5
0.069
19
0.083
7
0.075
一维待决策议案x,若所有投票者的偏好在x是
上是单峰的,那么,多数规则投票的结果为中 位数投票者所偏好的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
● 概念定义与说明: a. 理想点(Ideal point):若xi*是个体i的理想 点,当且仅当对所有x≠xi*,都有ui(xi*) >ui(x);
上海财经大学
b.单峰偏好(Single peaked preference):令y和z是x 维度上的两点,y,z xi*,或者y,z xi*。那么,投票者 i的偏好是单峰的,当且仅当 [ ui( y ) ui( z )] [ y xi* z xi* ]。 c.中位数投票者:令{ x1* ,x*2 , x*n }为n人委员会的n个理想 点。令nr为xi* xm的个数,nl为xi* xm的个数。当且仅 当nr n 2且nl n 2时,xm为中位数。
极值限制定理(Extremal restriction theorem):多数 规则会给任意一个按次序排列的三元组(x, y, z)定义 一个排序,当且仅当个人所有可能的个体偏好集满足 极值限制。 极值限制:若对于任何三元组(x, y, z),有个体i的偏 好是xPi y与yPi z,那么,所有偏好z更甚于x的个体j必须有 偏好:zPj y与yPj x(Mueller,2003,pp94 97)。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元
D5
D4 D2
a/n
D1
d(D3)
O
x1 x2 x3 x4 x5 x
图1 中位数投票模型
上海财经大学
民主决策的个体行动基础:具体例子
考虑一个由张三、李四和王五这3位成员组成的简单社会。 他们三人对于道路有共同的需求,但是个体对于道路宽度 (q)的需求存在差异。假设他们对于道路的需求曲线为: pz 4 q; pl 9 2q; pw 7 3q。 请问: (1)如果提供道路的边际成本为常数3,且提供道路的成本 由三人平均分摊,请问他们各自会投票支持多宽的道路? (2)如果提供道路的总成本为:C 1 q 2,而成本仍旧采 取平均分摊的方式,个体的决策又如何呢?
上海财经大学
表2 简单投票多数支持率比较表
比较组 x3对x1 x3对x2 x3对x4 x3对x5
支持x3的个体 反对x3的个体 两者之比
3、4、5或2 3、4、5
1或2 1、2
4:1或3:2 3:2
1、2、3
4、5
3:2
1、2、3或4
5或4
4:1或3:2
上海财经大学
(一)投票均衡:一般情形
● 中位数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对于
四、库姆斯机制
〇库姆斯机制(Coombs system)的含义 依次被集体决策过程所淘汰的是被最多的人排在 最后的议案和(或)候选人。具体来说,就是在 所有的议案中,每一投票者都指出被他排在最后 面的议案,然后删除被最多的投票人排在最后面 的议案,并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剩下的个议案进行 表决,继续该过程直到只有一个议案为止,该议 案就是最终的获胜议案。
n 1 lim n n 1 e 0.368 k * 64%
n 1
上海财经大学
3、投票程序的修正
●逐步淘汰法 ●加权赋值法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三、黑尔机制
〇 黑尔机制(Hare system)的含义 ●个体在选票上以第一、第二、第三的方式对所有候选对 象做出排序。在偏好排序给定的基础上,根据首要偏好 的情况来进行淘汰和选择 ●如果有候选人所获得的选票数超过一半,即有半数以上 的人将候选人置于首位,那么,他就将宣布获胜 ●但如果没有,那么具有最少数的、投票人将其排在首位 的候选对象将被淘汰出局,而他所获得的所有选票将转 移给排在第二位置的候选对象 ● 继续该过程直到有一个候选对象能获得多数支持为止
◄◄
上海财经大学
1、个体偏好的调整
□一维:个体偏好类型 □二维:理想点的空间分布 □多元:个体偏好组合类型 □个体偏好的同质性程度
◄◄
上海财经大学
(1)理想点的空间分布 ■ 探索性分析
(a)点分布在同一直线(如图5); (b)增加的点对称分布在过均衡点的直线上 ■一般性条件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y A
c. 财政竞争与财政联邦主义
上海财经大学
2、 对投票规则的修正
.投票规则的修正:受限多数(Qualified majority rules)。 其一,个体偏 好为n维空间 的凸偏好(Conv ex preference),最低比例k * (Greenberg,1979): k* n
n 1 其二,对个体偏好做出更严格的限制(Caplin与 Nalebuff,1988),最低比例k * k * 1 n n
表4 议案 Ⅰ(8)
加权票数 Ⅱ(7) Ⅲ(5) Ⅳ(3)
Ⅴ(2)
y 5*8=40 1*7=7 1*5=5 1*3=3 3*2=6
z 2*8=16 2*7=14 5*5=25 2*3=6 4*2=8
w 3*8=24 3*7=21 4*5=20 3*3=9 5*2=10
v 4*8=32 4*7=28 3*5=15 5*3=15 2*2=4
上海财经大学
(3) 个体偏好结构的同质性
a. 具有相同偏好的多数的存在,就足以保证多数规则均 衡的存在,而不管其他人的偏好如何(Kramer,1973; Buchanan,1954);
b. 循环发生的概率会随具有相同偏好人数比例的增多而递 减(Williamson 与 Sargent,1976; Gehrlein与 Fishburn, 1967)。
上海财经大学
□不足
■平均效率:被少数人排在最前面但在整体层面上 (平均排序)较高的备选对象可能被排除。比如说 V和W。 ■孔多塞效率:由于淘汰的依据是被最少数的人排
在最前面的备选对象,孔多塞胜者可能被过早地 淘汰出局。也就是说,即便存在孔多塞胜者,孔 多塞胜者不一定能得到选择,比如说V。
◄◄
上海财经大学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一)投票均衡:特殊例子
●假设
□ 5个决策个体集体决定某一公共产品的规模
□税收制度:同一税制(Uniform taxation)
●个体最优选择(图1)
□个体的需求曲线与最优选择
□具体例子:
●简单多数均衡(表2)
□中位数投票者(Median voter)
□多数投票均衡(Majority voting equilibrium)
数支持的议案和(或)候选人;投票人继续就
上述两个备选对象进行选举,多数支持者获胜
● 二次选举的意义(表1)
返回
上海财经大学
表1 二次选举
投票人
偏好排序
V1(8)
Y
V
W
Z
X
V2(7)
X
V
W
Z
Y
V3(5)
Z
W
V
X
Y
V4(3)
V
X
W
Z
Y
V5(2)
W
Z
Y
V
X
上海财经大学
二、孔多塞规则
〇投票均衡 ● 特殊例子 ● 一般情形 〇投票循环悖论(Voting cycling paradox) ●基本类型 ●主要问题 ○孔多塞规则的适用性
21
0.084
9
0.078
23
0.084
11
0.080
25
0.084
13
0.081
∞
0.088
注:前提假设是所有序有同样的机会被每一个个体采用。
资料来源:吉尔博(1952)、加曼与凯明(1968)以及尼米 和韦斯博格(1968)。
上海财经大学
表5 无多数胜者概率的极限制
◄◄
方案数
概率
人数
概率
1
0.000
C
B
x 图5 多元(维)议案与均衡
上海财经大学
个体偏好的空间分布(理想点分布) 定理:E是多数规则下的占优点,当且仅当 过E点的所有可能直线都有N R n 2 且N L n (2 Davis, DeGroot Hinich, 1972)。 证明: 充分性: 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