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保护牙齿
保护牙齿有妙方 跟老祖宗们学学健齿方法

保护牙齿有妙方跟老祖宗们学学健齿方法内容: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咀嚼食物、保护消化道的重要任务。
古人说“百物养生,莫先口齿”,便足见牙齿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在没有牙膏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健齿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晨嚼齿木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
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
虽说杨柳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柳枝。
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也可以成为齿木。
漱口
唐代《外台秘要》中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指出了饭后当立即漱口。
金代《丹金书》中有“令人漱口……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垢……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自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
”
在没有牙刷之前,漱口是清洁牙齿的方法。
我国最早使用的漱口剂。
古代人用什么刷牙

《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
二、方式
1)水漱法
用清水或各种材料漱口,很简捷的一种方式。
2)揩齿法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在隋唐五代时期已趋流行。即是用洗净的手指或布料清洁牙齿,同时也可配搭前面的各种洁牙材料。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实际上是错的。牙刷的名字早在南宋就有了,俗称刷牙子:南宋吴自牧描写杭州生活的笔记体专著《梦粱录》第十三卷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南宋人周守忠编写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因为早上牙根较松,而马尾较硬。
下面分材料、方式、工具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刷牙漱口的资料:
一、材料
1)末粉
将不溶性硬质物磨成细末状,入口清漱齿根。秦朝时有用石砖末的,汉朝时有用瓦磨成粉的。据说还有动物骨粉的。
2)盐
兑盐水来漱口,是民间很常见的方式了。盐水漱口能清洁、除口腔异味、消减牙龈发炎。包括《红楼梦》的很多古代小说都提及。有说专门用青盐的,即没有精加工过的海盐。但理论上并不需要固定,只要是盐,都有相近的消毒清洁作用。
后来元末明初有一本为朝鲜人编订的汉语教材《朴通事》,里面有段标准市井对话:
顾客:卖刷子的将来。这帽刷、鞋刷各一个,刷牙两个,掠头两个,怎么卖?
商贩:这的有什么商量处?将二百铜钱来。哥,我与你这一个刷牙、一个掠头,将去使,休掉了。
顾客:不妨事,我靴靿里揣将去。
再次可见牙刷在市井小民间也是普通货品。
【宋朝历史】揭秘古人就有护牙方法:宋朝已有专业镶假牙医生

【宋朝历史】揭秘古人就有护牙方法:宋朝已有专业镶假牙医生说说牙齿,古人要是牙掉了怎么办?有假牙吗?这还真有。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了汞合金填充龋洞法;宋朝还出现了镶假牙的专业医生。
古人很注重口腔卫生的,最早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也称“木齿”。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卫生的。
咱们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
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又名“木齿”。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可以令牙齿光洁。
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也可达到类似效果。
现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时,忘记带牙刷,不妨回归一下古法。
说道至牙齿,那古人要是牙掉下来了怎么办?存有假牙吗?这还真存有。
晚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者了汞合金充填龋洞法。
宋朝还发生了正黄旗假牙的专业医生。
古代的假牙材质很多,除了象牙、牛骨,除了柔软的檀香。
假牙除了能够化解实际的用牙问题,除了装饰和做作的功用。
“牙桥”,就是用软金铁线捆住牙齿,再被绑入口内,没吞咽功能,氢铵装饰采用。
古人的闹钟应该都是靠公鸡,这是我们今人普遍的看法。
那么,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除了漏壶和日晷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
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才能准确。
再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
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古代无论男女都领长发,而且就是越长越不好,这若就是不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后果不堪设想。
不好在,古人比我们想象中讲卫生多了。
晚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脸,五日一洗澡”。
至了汉代,还发生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5天班之后,能够专门休一天假来泡澡。
更有人因为讨厌泡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洗澡经》。
古人洗脸更诚,常常采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去洗脸。
黄帝内经关于牙齿的章节

黄帝内经关于牙齿的章节《黄帝内经》可真是古老智慧的宝库,里面关于牙齿的部分,嘿,还真有不少有趣的看法。
说到牙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咀嚼、饮食,没错,这小家伙儿可是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
不过,牙齿可不仅仅是为了咬肉撕菜而存在的哦,它们的健康状况也能反映出我们身体的整体情况。
咱们先聊聊牙齿的结构。
牙齿就像是一座座小山丘,每颗都坚固无比,下面藏着根部,就像大树扎根在泥土里。
这些小家伙的健康与否,往往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常常听到有人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这话说得一点不假,牙痛起来那种感觉,简直像是火辣辣的煎熬,谁遭遇过的,心里都有数。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是不是该看看中医?《黄帝内经》可提醒我们,牙齿与肾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肾虚了,牙齿也会跟着“闹腾”。
所以呀,平时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肾,别让它受累了。
再说说牙齿的颜色,洁白如玉的牙齿,那是多么吸引人啊!跟朋友一聊天,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简直是自信满满。
但一旦牙齿发黄、发黑,那就有点尴尬了,仿佛在给别人暗示:“我可能没怎么刷牙哦。
”《黄帝内经》也提到,牙齿的颜色和脏腑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脾胃。
如果吃得不健康,吃那些油腻的、上火的食物,牙齿的颜色肯定会受到影响。
这个时候,可别只顾着心疼钱包,也要心疼自己的牙啊,定期去看牙医,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你知道吗?牙齿的咬合力也是个有趣的话题。
有些人咬合得特别好,吃东西时那声音就像是奏乐器,咔嚓咔嚓的特别美妙。
而有些人,咬合不正,吃东西就像是在打仗,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听着都让人心疼。
《黄帝内经》讲究阴阳调和,这牙齿的咬合力其实也是阴阳的一种表现。
如果咬合不好,可能导致头疼、颈肩不适,甚至影响消化。
可见,牙齿的健康真的和我们的整体状态息息相关。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
大家都知道,甜食对牙齿可不好,尤其是那些粘稠的糖果,一不小心就成了细菌的“聚会场”。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讲究五味调和,吃得太过甜腻,不仅对牙齿不好,身体也会受到影响。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下面为大家介绍的健康知识是:古人长寿十大秘诀之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泱泱世界,上下五千年,许多人梦寐以求长生不老,求仙方,觅仙果,炼金丹结果无一人能逃过死亡的劫数。
尽管如此,人类也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使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现将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良方介绍如下,只要你身体力行,将对你的健康大有裨益。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
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
《素问middot;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
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
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
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知道了,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并非侈谈。
大家不妨试一试哦。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龙源期刊网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作者:张研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7期叩齿,就是空口咬牙。
这句顺口溜提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养生方法——叩齿养生。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叩齿是保养牙齿的一个良方,经常叩齿可以有效地维持牙齿的活力和健康,达到“七老八十好口牙”的效果。
叩齿养生相传是达摩祖师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在少林始祖达摩祖师所创的《达摩易筋经》中就有提到叩齿养生的方法。
此外,在很多古代的医学著作中也都提到了叩齿养生的方法,例如在清朝马齐所著的养生著作《陆地仙经》中就有如下的记载:“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意思是如果每天早上能够坚持叩齿三十六次,就可以保护牙齿不受蛀牙所侵害。
在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曾提到:“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提倡每天叩齿百次来保养牙齿,使其更加坚固。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是叩齿养生的实践者之一,他曾对叩齿之后的体会进行了描述:“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小顺口溜,大学问现代医学认为叩齿能够对牙齿周围的神经组织形成有效的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细胞的活力,同时还可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提高牙齿的免疫力。
叩齿是良好的口腔保健方法,它可以延缓牙周组织的老化。
对于已经患有牙病的患者来说,经常叩齿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叩齿具有健脾、补肾、强骨的作用。
这是由于在叩齿的过程中口腔会产生大量的唾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改善肠胃的功能。
其次,在中医学的理论中,牙齿与肾脏相对应,如果肾脏强健,则牙齿坚固,如果肾脏衰弱,则牙齿也会随之出现各种疾病。
相应地,通过刺激牙齿和牙周组织,也可以达到间接刺激肾脏的目的,因此叩齿有补充肾精、保养肾脏的功效。
此外,中医学还认为“齿为骨之余”,对牙齿产生刺激,会间接地刺激骨骼,达到强健骨骼的目的。
古人的刷牙经

古人的刷牙经
古人的刷牙经中可能不存在这样的文字,因为古时候刷牙并不像现代这样重要。
但是,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的一些内容了解到古代对口腔清洁的认识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口腔的章节,其中提到“口中溃疡者,深酸醋蜜涂之;口
臭者,以盐酸芹菜梗和吴茱萸煎汤浸之,然后吞服。
”可以看出古代的医生们已经认识到
口臭和口腔溃疡与口腔卫生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在《千金方》中也有一篇古代的口腔疾病处方,其中有“牙龈肿痛者,每夜用系髪线
系脖子上,双手取线口,徐徐向下拉数次,即痛止肿消。
”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刷牙,但却提到了清洁牙齿和牙龈的作用。
在明代的《格致余论》中也提到一些有关口腔健康的知识,“齿菌繁滋,唇舌舛错,
常损元气,宜力行津液,以抑此类。
常含芙蓉花、桂花、薄荷、茉莉花等,或以热开水含
口中漱洗,以去臭恶。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口腔卫生了,通过漱口或含花花
草来预防口臭等疾病。
总之,虽然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牙刷和牙膏,但古代医学家们却已经认识到口腔卫生的
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维护口腔健康。
如今,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古代的经验,采取更加科学的口腔清洁方法,来保持口腔的健康和美观。
古人餐后也漱口

古人餐后也漱口作者:来源:《人生十六七》2016年第09期清晨起床,洗脸、刷牙往往已经成为现代人打开一天生活序幕的开始,而我们大多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性。
其实,关于口腔、牙齿的清洁、美观、疾病、保健,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那么在没有牙膏的古代,他们都是如何来保护牙齿的呢?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这样一句“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籽儿一样整齐洁白。
反之,牙齿参差不齐则被视为龃龉,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排列不齐者被称为龇,不平整者被称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由此可见,古代的人们对于牙齿健康是十分重视的。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人们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
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么来的。
1954年的考古发掘,从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的两把骨质牙刷柄,就足以说明,中国使用牙刷洁齿,少说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
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两行,上植马尾。
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
如果怕清洁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要不,就用先前说的杨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齿。
也有用布、手指或者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蘸了青盐,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据张杲《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梁就雕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
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
“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如何保护牙齿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人如何保护牙齿》的内容,具体内容:不要小看小小的牙齿,它可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日常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牙齿。
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药物牙膏南梁时期,...
不要小看小小的牙齿,它可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日常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牙齿。
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药物牙膏
南梁时期,刘峻所著的《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为《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云:"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说明我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已经有了药物牙膏。
这种"口齿乌髭"牙膏由皂角、荷叶、升麻、旱莲草、青盐等10种药物研熬而成,推测其功能不仅对牙齿增白留香,消炎镇痛,而且还兼有乌发美容作用,这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膏。
现代的中草药牙膏,也是古代牙粉的仿制及创新产品。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牙刷
现在我们都用牙刷刷牙,牙刷有很多种,适合不同的人群。
而古代,人们最初是用手指当牙刷的。
南北朝时,古人们常用右手中指,伸进嘴里,来回摩擦牙齿及牙龈。
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图上,一个和
正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一个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门牙。
这就是古人以手揩齿洁牙的最好记录。
1954年经我国考古人员发掘,从公元959年辽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两把骨质牙刷柄。
这充分说明,我国使用牙刷洁齿至少也有千年以上历史,比史书所载古埃及人阿迪斯于公元1770年发明的第一把牙刷还早800多年。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漱口水
漱口是洁牙护齿的大众方法之一。
现在前卫的年轻人,漱口水随身带,不论走到哪里,都拿出来可以喷一喷,让口气清晰,以完善自我形象。
其实,漱口水也不是现代时髦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205年至140年,西汉初期医学家淳于意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在"齐中大夫病龋齿"案例中,明确提出患者的病得之"食而不漱",并嘱其以"苦参汤"漱口而愈。
公元1624年,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更是很科学地指出:"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
"强调要在每次进食后及时漱口,保持牙齿清洁和口气清新。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牙签
现代人习惯用牙签剔牙,清除嵌在牙齿缝里的食物残渣。
在古代,齿木是堪比牙签的洁牙工具。
说明白点,齿木其实就是一种古人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的小木片。
除了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几种树木不能用来做齿木,其他各种树枝都可以是齿木的取材,所以齿木是非常易得而流行的口腔清洁用具。
古人用齿木洁牙,很讲究礼仪。
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
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
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
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
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
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这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牙签的礼仪,如出一辙。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镶牙
镶牙是弥补牙齿缺损的主要医疗措施,既恢复了牙齿功能,也有助美容,许多人认为很现代。
其实不然,早在7世纪中叶,我国唐代编纂的世界上第一部官颁药典《新修本草》,就曾载有用白锡、银箔、水银合成银膏,以做牙科充填剂的内容,表明那时已开展了镶牙这项技术。
以合金材料镶补牙齿,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在西方国家使用,比我国落后了1000多年。
日常保护牙齿的方法
1、茶水漱口
每次饭后用茶水漱口,让茶水在口腔内冲刷牙齿及舌两侧。
这样可清除牙垢,提高口腔轮匝肌和口腔粘膜的生理功能,增强牙齿的抗酸防腐能力。
2、叩齿咽津
每天早晨醒来和临睡坚持做上下牙之间相互叩击。
开始时轻叩十几下,以后还日增加叩击次数和力量,达到每次叩击五十次左右。
此法能增强牙周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促进牙龈及颜面血液循环,使牙齿保持坚固。
叩齿后咽下唾液也有利于养生。
3、保持口腔清洁
要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临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
此外,一日三餐后要用清水漱口,漱口时要借用水的冲力尽量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
清除。
如嵌得很紧,也可用牙签除掉。
应定期去医院除去牙面上的结石,以防止牙周炎的发生。
4、饮食护齿
蛋、水果、蔬菜、排骨汤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经常食用有益坚齿。
人体摄取蛋白质不足,易患龋齿病。
此外,饮食时要注意保护牙齿,如忌过多食用酸辣食物,以防牙釉受侵蚀而破坏。
5、按摩牙龈
用拇指和食指顺着一定的方向按摩牙龈,每次10分钟,可促进牙龈、牙槽和牙髓的血液循环,防止牙床过早萎缩。
6、正确咀嚼
咀嚼的正确方法是交替使用两侧牙齿。
如经常使用单侧牙齿咀嚼,则不用一侧缺少生理性刺激,易发生组织的雇用性萎缩,而常咀嚼的一侧负荷过重,易造成牙髓炎,且引起面容不端正,影响美观。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