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参孙故事中女性形象和地位的解读
论参孙故事的原型及变体

论参孙故事的原型及变体[摘要]文章对参孙故事的原型及两个代表性的变体《斗士参孙》和《参孙的复仇》的创作意图、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异同及内涵进行了论析。
[关键词]参孙;《旧约·士师记》;《斗士参孙》;《参孙的复仇》;原型及变体引言参孙的故事较早见于《旧约·士师记》,它引起了世人的深厚兴趣,英国的弥尔顿以及中国的茅盾分别以其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诗剧《斗士参孙》和小说《参孙的复仇》。
此外法国的圣桑创作了歌剧《参孙与大利拉》,德国的韩德尔创作了清唱剧《参孙》,韩国则排演了大型芭蕾舞剧《参孙和大利拉》。
《旧约·士师记》是基督教的信史,而弥尔顿和茅盾的作品是虚构的文学文本,由信史到文学文本,必然存在艺术的张力。
那么,这种张力到底何在呢?作家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本文拟以《斗士参孙》和《参孙的复仇》为例结合《旧约·士师记》对此稍事探讨。
一、士师参孙《旧约·士师记》记载了参孙的事迹,经文用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参孙的一生。
主要述及了参孙的神奇出生、娶亭拿的女子为妻、以湿的驴腮骨击杀一千非利士人、火烧非利士人的庄稼、在迦萨喜欢上一个妓女、恋上大利拉、与敌人同归于尽等英雄传奇事迹。
此为参孙故事的原型。
《旧约·士师记》中关于参孙的叙事焦点主要有四处。
其一是参孙的出生。
玛挪亚的妻子不孕不育,耶和华的使者向其妻显现,告诉她将得子,该子生来即归神作拿细耳人。
拿细耳人即“归主”之人,书中有“拿细耳人的条例”。
后来玛挪亚的妻子果然得子,取名参孙。
“参孙”之名源自希伯来文的“太阳”。
可能是其父母预知他有勇如烈日的性情取名。
焦点之二是参孙娶亭拿的女子为妻。
按照耶和华的约定,百姓不可与异族通婚。
参孙娶非利士女人为妻,表面上是违约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是参孙借以实现拯救以色列使命的手段。
因为与非利士人联姻,有利于参孙更好地接近他们,从而进行击杀。
但参孙的计划实施得并不顺利。
他所出谜语为妻子泄密。
西方文学名著赏析要点总结

西方文学名著赏析要点总结19世纪中后期文学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个译名,更加突出它在美学方面的特点。
侧重如实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
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美学概念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式之一。
●自然主义: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后波及到欧美各国,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描写真实。
以真实客观描写现实和人性,人的机体为目的。
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描写的视野更加宽阔。
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与实现方法。
先驱: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代表人物:左拉●各国文学特点英国:关怀小人物命运法国: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
俄国:结合农奴解放,塑造小人物、多余人和新人形象。
采用传统的讽刺手法,民族气息浓郁。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叙写人情风俗史2)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3)描写普通人生活勃朗特三姐妹4)描写典型环境夏洛蒂《简爱》5)细节真实艾米丽《呼啸山庄》6)坚持人道主义7)以小说为主要题材《简爱》,自传性作品,第一人称写。
美好人生=尊严+真爱+金钱。
突出点:1)女性经济独立2)女性求职3)以圣经为武器司汤达,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缺乏父爱,一生未婚,习惯于玩世不恭。
格言“不自由,毋宁死。
”第一部作品《阿尔芒斯》(《红与黑》前奏曲)◆《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地点:维利叶尔小城主人公:市长--德瑞纳,农民、工厂主--索黑尔,索黑尔儿子—于连,市长夫人,维德夫人(仆人),维拉木尔侯爵,维拉木尔侯爵女儿—玛特尔。
书名的政治象征:1)“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2)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教会的复辟时期。
3)法国的红军装,教会的黑袍4)热情与阴谋5)于连中枪血染胸膛,玛特尔身穿黑色丧服亲吻于连被砍的头颅。
于连的心理活动: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复杂的人物,性格分裂。
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

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以神仙、妖怪、仙僧和取经路途中的种种插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形象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并分析这些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首先,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女性的不同面貌和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妲己、玉帝女儿、孙悟空的师妹和观音菩萨。
妲己是历史上有名的妖怪,她的美丽和智慧让无数男子为之倾倒。
玉帝女儿身世神秘,拥有强大的法力和智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魅力的角色。
孙悟空的师妹是一个聪明灵动、机智过人的女子,她为师兄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帮助。
观音菩萨则是正义与慈悲的典范,她救助了无数众生,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导引。
其次,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满了情感和内涵。
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她们的智慧、勇敢和善良。
妲己虽然是妖怪,但她的聪明才智和美丽使她成为众多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
玉帝女儿拥有超凡的法力和智慧,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悟空的师妹则展现了女性的机智和智慧,她经常用她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难题。
观音菩萨则是仁慈且正直的化身,她用她的慈悲之心救助了无数的众生。
最后,这些女性形象在故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妲己作为妖怪,代表了邪恶和诱惑的一面,她对男性角色的迷恋和诱惑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危险。
玉帝女儿以她超凡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为男性角色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孙悟空的师妹则以她的聪明和机智,为师兄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最后,观音菩萨则是一位充满仁慈和慈爱的女神,她用她的伟大智慧和慈悲心育扶持着男性角色。
总之,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丰富多样,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了不同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以智慧、勇敢、善良和仁慈为特点,为男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
她们以她们自己独有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男性角色的命运,为故事增添了情感和情节的张力。
浅析孙频小说中女性生命形态

浅析孙频小说中女性生命形态孙频是中国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通过他对女性人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孙频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和关怀。
本文将就孙频小说中女性生命形态进行浅析,探讨他对女性命运和生命的叙述。
首先,孙频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有的是温柔善良的, 有的是坚强独立的, 还有的是聪明睿智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性格,展现出了不同的女性生命形态。
比如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位温柔善良的母亲, 在家中默默耕耘, 家庭责任重大, 却又无怨无悔; 还有一位坚强独立的职场女性, 承担着事业的压力, 同时还要兼顾家庭; 还有一位聪明睿智的女性, 在困难面前能够沉着冷静, 为自己和家人找到出路。
这些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展现出了女性在不同生命阶段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 展现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多面性和魅力。
其次,孙频的小说中对女性的生命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他的作品中, 有的女性在命运的摆布下, 苦艰度日, 收获微笑; 有的女性在逆境中奋起反抗, 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在他的作品中, 还有一些女性, 她们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面对着种种困难和不公, 但她们依旧不放弃, 勇敢地面对命运的种种挑战。
通过对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 孙频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困境和压力, 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他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着温情和力量的女性生命画卷, 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命运面前的积极与坚强。
再者,孙频的小说中女性生命形态的叙事方式也是多样的。
他以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描绘了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有时他选择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女性内心的焦虑和挣扎; 有时他又选择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从旁观者的角度呈现女性的生活画面。
通过这种多样的叙述方式, 孙频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关注女性, 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女性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中的生活状态, 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女性的内心世界。
参孙与大利拉的关系

《圣经文学赏析》期末论文任课老师:李庆涛姓名:刘权威学号:200942601113院系: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参孙与大利拉的关系这个故事的道德寓意是十分明显的,并不需要我们详细评说:参孙犯下大错,先是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妻子,其次是加剧了以色列人与腓利士人之间的敌意,第三是对大利拉的激情(大利拉也是不合适的情人),第四是愚蠢地向她透露了自己的秘密。
他犯下的罪过由他自己去赎罪,到最后,因为敌人的毁灭而得到报偿。
可是,我们需要更仔细地看到这个故事的细节,还有参孙这个角色本身,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故事在激情的本质上要我们明白的深刻道理。
从一开始起,参孙就是一个愤怒的人。
神灵使他有了过分的雄心,因为这使他行为粗暴,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跟希腊神话里的许多英雄一样,参孙也因傲慢而受苦——换句话说,他并不懂得自我约束的道理,因此,也不明白如何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
当他想要什么东西,他就一定要得到,这包括在敌人中间选择一个妻子。
爱在这里并不是主题。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被生理的吸引力所煽动起来的激情,参孙因为自己本能的需要而必须要满足这一份激情。
当他被妻子弄得厌烦以后,就把她扔到一边去。
她父亲不允许他再去看她,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结果他竟然拿腓利士人的庄稼撒野,因此招来了灾祸。
简单地说,参孙的性格并不招人喜欢,他是一个粗暴的人,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也是一个无情的人。
他亲手铸成了自己的悲剧。
对参孙来说,诱惑一定会成功,因为他没有能力反省自己。
他不怀疑大利拉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套他的秘密,因为他处在那样的情绪中,而且他是一个受本能驱使的人。
到最后,他透露了所有秘密,因此失去了力量。
在世界各地的众多神话里,都出现过头发这个象征符号,有长发,有短发,有黑发,有白发。
哪怕从历史上看,它的象征意义也是明显的,例如法国的梅罗文加国王就从来不剪头发,因为他们相信,头发是皇权神授的标记。
弗洛伊德把梦中见到头发与性能力和体力联系在一起,如果在梦中剪发,那就是性无能的象征。
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看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_张淑华

第24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3,2004从《西游记》看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张淑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
《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关键词〕 《西游记》;男权文化;女性形象;女性观〔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4)0320070204 《西游记》塑造了数百个奇异的形象,上自三十三天的神仙世界,中至四大部洲的人情世态,下及森罗地府、海底龙宫,还有儒、释、道三教,人世间九流,甚至于动物界、植物界的“物”,无一不栩栩如生,各具神态。
然而,这众多的形象几乎没有自身的生命价值,他们不过是为取经的唐僧师徒而生灭。
其中的女性或者说是雌性只是作为他们取经路上要经历和克服的种种诱惑来塑造的,她们只不过是为了突出唐僧这个圣徒而作为陪衬和点缀。
在这部作品里出现的女性,大多是雌性的妖怪。
她们或是绝色美人,专门以色诱人,这以蝎子精为代表;或是贪得无厌,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以白骨精为典型;或是大胆追求,要与唐僧结成百年之好,这要数女儿国国王最为突出。
作者苦心孤诣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缩写成五个字:欲望的化身。
她们分别代表着色欲、食欲和情欲。
在当时的社会和吴承恩的意识中,欲望是丑恶的,所以,这些象征着欲望的女子便成为与唐僧师徒对立的反面角色。
神话世界的女性众生相_试析_西游记_中的女性形象_余盛祥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70期2012年第24期Serial No .170No .24,2012《西游记》①中的女人在西行路上是片片迷人的风景,是道道恐怖的魔障,是作者以幻想的方式曲折地表现了封建时代生活的痕迹。
正如鲁迅曾言:“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写出来了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加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1]作者神思巧妙地创造了多采多姿、个性鲜明而独特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生活本质,成为蕴涵永久艺术魅力的文学长廊里特别的一群。
一、外美内恶的女魔头———女妖《西游记》中的女妖是美丽与邪恶的复合体,她们个个美艳妩媚、国色天资。
白骨精:“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第27回)。
牛魔王的爱妾更是沉鱼落雁之容,“高鬓堆青单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
”女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和唐僧“成亲”。
如玉兔精“欲配了唐僧宿缘”(第95回)。
女妖与唐僧“成亲”的一系列故事,反映了道教关于修炼和长生的思想主张———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阴阳结合。
修炼者必须采阴补阳,采阳补阴,“还精补脑”,才能达到复归本初之“道”和长生不老的目的。
唐僧是如来佛的二弟子,又是十世修行的童男之身。
地涌夫人道:“那唐僧乃童身修行,一点元阳未泄,正欲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第80回)。
可见女妖“求亲”不是婚姻自主的追求,而是害人利己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恶”。
二、封建礼教、婚姻重压下的挣扎者(一)封建礼教的殉难者———凡女《西游记》中的凡女,是男权社会里被支配甚至被遗忘的微弱角色。
主要有:第9回丈夫被杀死、自己亦被占为妻的满堂娇,第11回自缢而亡的李翠莲,第13回刘伯钦的母亲及妻子,第18回高老庄高老之女翠兰,第29回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第54回西梁女国国王,第70回朱紫国金圣宫娘娘。
纵观凡女,分析其遭遇,不能不为之悲哀。
李翠莲自缢起源于“擅出内门”,不守妇道。
delilah

delilah《Delilah》Delilah,是一个娇艳欲滴的名字,仿佛一朵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它来自圣经,是个富有故事色彩的名字。
然而,Delilah的含义并不仅局限于圣经故事,它更是一种代表了女性魅力与智慧的象征。
Delilah,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圣经旧约《士师记》中,它是一个来自非利士族的女子。
根据圣经记载,Delilah与参孙相知相爱,他们的感情一度如火如荼,然而Delilah却被非利士首领留下心机,利用她的美色诱使参孙向她吐露自己力量的秘密。
Delilah是一个智慧且狡诈的女人,她利用自己的魅力和机智演绎了一场阴谋。
她向参孙施展美色诱惑,不言而喻,她的外貌必然非常动人。
然而,Delilah的美貌并不是她的全部,她更是一个异常聪明的女人。
她以极其温柔的态度关心和哄着参孙,却又能圆滑地引导他逐渐暴露自己力量的秘密。
她不仅以甜言蜜语拨动参孙心弦,更是以智慧和狡诈操控着他的情感。
Delilah最后的背叛让参孙失去了力量和自由。
然而,我们不应仅仅将Delilah视为背叛和邪恶的代表。
Delilah所展现出的女性魅力与智慧使她成为了一个多维度的形象。
她不仅有美丽、诱人的外表,更是一个聪明而精明的女人。
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形象,Delilah才能成为一个鲜活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事实上,Delilah的形象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挥和演绎。
从莎士比亚的《三角恋》中的妮娜·女王到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罗莎蒙德·夫人,Delilah的形象一直在不同的作品中闪烁着光芒。
Delilah更是一个象征着女性权力与自由的名字。
她以她的外貌和智慧,挑战和突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Delilah的背叛与无私的爱情之间的张力,进一步突显了她独立自主、勇敢而真实的个性。
她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理解到只有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参孙故事中女性形象和地位的解读
作者:龚梦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
摘要:《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精神指引,对世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
笔者具体分析《旧约》中参孙的故事,从对他和其相知的三位女性的行为对参孙命运的影响,探讨女性在父系社会中边缘化的形象及从属的社会地位,并提出新的女性形象认知。
关键词:参孙;女性;形象;地位
作者简介:龚梦南,女,1989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为英文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圣经》是文学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人们生活导向的来源,同时它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它的父权制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作用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士师记》中参孙的故事来解读《圣经》中的女性形象。
一、参孙的人物性格
《士师记》源于《旧约》,是一卷历史书,主要记载以色列人定居在迦南地并形成部落之后,神选择的“士师”即部落的领袖的事迹,而参孙就是其中之一。
参孙的故事情节复杂,他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让读者对故事中女性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形象等可以进行细致的分析。
参孙是贯穿三个女性形象的主线。
不同于其他单一的人物,参孙是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他是伟大的英雄,有着无限的潜力,但同时具有人的弱点。
首先,他是上帝首先派来拯救以色列人于非利士人之手的士师,上帝赐福于他并赋予了他常人没有的能量。
然而,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迷恋女色,且都是非利士人的女子,这也就为他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二、参孙故事中女性人物的分析
2.1参孙与亭拿女子的婚姻
参孙看见亭拿的女子,便要娶她。
然而他的父母却说:“在你弟兄的女儿中,或在本国的民中,岂没有一个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在以色列人眼中,与异教女子结婚是罪恶的,参孙“忘却了上帝让他保持圣洁的旨意”,因而他的妻子哭哭啼啼的询问
他谜语的谜底,并告诉本国人这个结果是参孙自己玷污上帝的圣明所得到的悲剧,是他自己的狂妄和他罪恶的苦果。
但他还是击败了非利士人,成为了英雄。
在这里似乎体现了女人是灾祸的根源,她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2.2参孙和大利拉
参孙与大利拉的故事是发展的高潮。
大利拉一直被后人认为是奸淫,无耻,贪婪和虚伪的代名词,她与参孙的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用何法能胜他,捆绑克制他。
我们就每人给你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
因此她使劲浑身解数,三次试探。
经文中对这一段的描写方法尤为特殊,“前三次参孙皆以某种戏言捉弄大利拉,第四次情节陡转,参孙透露了秘密,以至于束手就擒。
这种n次讲述n次发生的事情的特点为,一组事件的前几次句式和结构要素相同,但内容略有差异,最后一次句式和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但与前几次仍有内在关联”。
在笔者看来,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则是加重刻画了参孙的机智聪明,但也反映出他“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致命弱点。
同时,作者有意表现大利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邪恶和虚伪。
而参孙经不住大利拉的诱惑和催逼,终于说出了秘密。
“参孙对大利拉的迷恋被认为是他的放荡和迷恋所致,参孙自身只是一个受害者”。
然而,参孙好色的弱点让他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却被人们原谅。
“男性作者却试图用女性的弱点来衬托男性的伟大,同时又将男性的失败归咎于女性的诱惑,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倾向”。
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成为男性失败的借口,还要承担淫乱的罪名。
三、结语
《圣经》在讲述人类的起源时就把女性归为男性的附属品,即“第二性”,她们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经济来源,一切都依赖部落中的父亲或者兄弟,因此这种不平等性也为她们社会地位的地下埋下伏笔。
“《圣经》中就有不少关于英雄与智者因红颜祸水而导致杀身之祸与灭国之灾的故事”。
而这种红颜祸水理论实际上就是了男性主导的社会思想与其内心惧怕有智谋,勇敢的女性出现会取代其领导者的地位相结合的产物。
参孙的故事也是最具代表的之一。
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的边缘化和从属的社会地位。
她们没有被社会当做是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看待”。
亭拿女子的命运属于他的父亲,先被嫁给参孙后又成了他朋友的妻子,同时也被她的族人要挟骗取谜底,最后还要为父亲或者参孙的行为牺牲自己的性命。
他第二次遇见的妓女是一个完全被边缘化的形象,经文中甚没有连一句话来描述她,也没有记载她的任何行为。
随后,虽然对大利拉有着较大篇幅的描写,但都较为负面,也可以说把她作为薄情和贪财的坏女人的典范。
当然,《圣经》的其他部分也有刻画善良的女性形象,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衬托或铺垫男性主人翁的故事。
因此,当我们从现代的视角再去品味参孙故事中的所谓“负面”的女性时,我们不能被动地去接受对她们性格或品行的描写,“不能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而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而是应该从赞同型读者转向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除掉”。
她们运用了不恰当的方法,为能突破社会的枷锁,更主动地去引导了自己的命运。
做为读者,我们也应用更中立和先进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被社会限定
了命运的人是改变生活的过程,也应逐渐建立起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打破腐朽的观念,重塑女性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萍:“ 解读《圣经》中的原罪”,《中国校外教育》7(2010):43-44。
[2]利兰·莱肯:《圣经文学导论》,黄宗英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石姝倩:“《圣经·旧约》中夏娃、大利拉及路德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语言文学研究》1(20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