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高一下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wǎng)B. 情不自禁(jīn)C. 气喘吁吁(xū)D. 妄自菲薄(fě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自己的努力。
B. 我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议。
C. 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
D. 他的讲话虽然有些啰嗦,但内容却非常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思熟虑,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B.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人感到惋惜。
D. 他的言论荒谬绝伦,让人无法接受。
4.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5.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悲观B. 沮丧C. 悲伤D. 愁闷6.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B.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
D. 他笑了,笑得像一朵花。
7.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改为疑问句)B. 这本书很有趣,我已经看完了。
(改为反问句)C.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
(改为感叹句)D. 他昨天去了公园。
(改为否定句)8.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场雨下得像瀑布一样。
B.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 他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9.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昨天去哪儿了?”B. 我对他说:“我很高兴认识你。
”C. 他看着我说:“你真是个好人。
”D. 我问:“你今天有空吗?”10. 下列句子中,语序不当的一项是:A. 他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
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黛玉之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
致黛玉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
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
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
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
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春犹卷”。
但仅仅因此,感情喜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顺”的罪名。
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
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
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毁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
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
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谏讲坏话。
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
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
至于凤姐。
她虽然罪恶深重,但在这方面的重要关节上,她是和宝玉一面的,而绝非敌对。
她在宝、黛之间,是个出力人物,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言谈行动,排难解纷,都是维护宝、黛的,前八十回所写,斑斑可见。
而高鹗却把凤姐当作替罪羊。
而对于贾母来说,她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不但她自己早已拿定,而且阖府上下尽人皆知,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一般。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壁,即照壁,亦称萧墙,是中国传统院落中极具文化特征的建筑单元。
在东方传统院落中,与大门正对面,或者中轴线最外沿,拥有一面造型独特的迷你墙壁,这就是影壁。
乍看上去,影壁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其文化功能显得比较突出。
影壁多与大门配套,要不耸立于大门之外,要不设置在门内显眼位置,或者附着于大门两翼墙面,呈八字形向外伸展。
一般来说,堵在大门之外的独立墙壁多称为照壁;若是在阳光下,人们要进入院落,身影首先会照在这面墙上。
若这面墙设在院内,光线相对柔和,多了很多阴影,大多是大门或者其他建筑的影子投射在上面,人们经过时上面也是影影绰绰,因而多称为影壁,字面感觉委婉了很多。
之所以称萧墙,则因为“萧”通“肃”,因为这面墙承载着礼制成分,人们面对此墙就会肃然起敬,开始表现出对一个家族的尊重。
从实用功能方面看,影壁就是一个建筑群的封面,主人会在影壁设计上下足工夫,精雕细琢。
影壁能传递出主人的价值观,表达家族的良好祈愿。
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中南海大门后方的影壁,单独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一行大字。
相对古老一点的如山西大同市的九龙壁,为当时代王府大门正前方的照壁,在这代北土地上有效地宣示着皇族成员作为封疆大吏该有的威严。
以上建筑带有公共性质或皇家色彩,所建的照壁自然无比气派。
在民间宅院中,照壁也不可缺席。
当一个个小宅院聚合成城堡式的家族大院,这种群落式建筑群也有了公共色彩,公共大门之外也会建造一个巨大的照壁,以便向十里八乡、向各方来客、向时代、向社会无声地展示着家族荣耀,宣扬着家族理念。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A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
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
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
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
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
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
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
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
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
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B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一、根底知识题(每题3分,共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提防(dī) 亲眷(juàn) 珠玑(jī) 鳏寡孤独(ɡuān)B.伺候(shì) 缜密(zhěn) 谂知(shěn) 阿谀逢迎(yū )C.抱怨(mán ) 栖迟(qī) 樯橹(qiáng) 繁文缛节(rù)D.自诩(xǔ) 吝啬(lìn sè ) 纶巾(ɡuān) 刎颈之交(wěn)2.以下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谛听淋漓报应残羹冷炙无可置疑B.枯燥鲁莽国粹晓风残月礼尚往来C.教诲斟酒暮蔼灰飞烟灭舞榭歌台D.料峭骸骨玉簪咄咄逼人良辰好景3.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写文章要_______搜集和引用第一手材料,决不贪图方便,随意录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②老人没有喝茶,点起一支香烟,很有_______地吐了一口烟雾。
③中国人的________、韧性、吃苦耐劳真是举世无双。
A.尽力气派耐心B.尽量气度耐心C.尽量气派耐性D.尽力气度耐性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次班长竞选,他作了充分准备,竞选演说那天,他粉墨登场,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B.集、电脑、相机、信誉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在2023年南非世界杯6月25日晚22点的“意大利—斯洛伐克”小组对抗赛中,新军斯洛伐克队以3比2战胜了意大利队;意大利队追2球难救卫冕冠军,意大利队2-3负垫底出局,意大利队在观众的眼中真是差强人意。
D.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那天晚上,上海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庆贺上海世博会开幕成功。
5.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妙”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上午9:45—11:45)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题号12589101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
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
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
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安徽省亳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亳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因为,随着农业社会的建立,远古时期的农民需要从事松土、播种、收获等繁重的劳作,比采集渔猎者更辛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田间劳动,生活更乏味;辛苦的劳作还带来身体上的多种疾病;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种或几种作物,导致食物结构单调,造成营养不良。
使人类体质下降等等。
总结上述一系列现象后,有学者提出远古时代的农业革命是一个骗局或者陷阱。
农业的发明的确产生了以上诸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和过程性的,并不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心内容,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无疑是有利的。
农民虽然劳作更辛苦,但他们的资源开发效率大大提高,是采集渔猎者所不能及的,同样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采集渔猎者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而农民只需要几十亩土地;农民虽然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田间劳动,但他们的集中劳作能够积攒出一段较完整的农闲时间,有整段的较长时间可以进行其他活动。
反观采集渔猎者,虽然可能一天只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就能收集到满足一天需要的食物,其余时间用于娱乐。
但是,这些空闲时间是分散的,每天都要被搜寻食物的工作打破,很难形成专心于某一事务的整段时间。
而关于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农业生产方式。
需要考虑的是,在原来的采集渔猎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流动,很多体质较弱的人,较早就被不稳定的环境和生活自然淘汰。
寿命较长的是原本体质较好的那部分人,他们大概率会呈现出较为强壮的特点,但这并不是采集渔猎生活带给他们的。
同时,较短的寿命也使许多由衰老带来的疾病来不及表现出来。
但到了农业社会,稳定的食物供应和良好的定居条件,使体质较弱的人摆脱了严酷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自然淘汰,长期生存并参与繁衍。
人均寿命增长,由衰老带来的许多疾病才得以表现出来。
所以,从表面上看,农业社会人们的体质似乎下降了,而且疾病增多,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弱者幸存和寿命变长造成的一种假象。
四川省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每当飞机失事,人们都急切地希望尽快找到黑匣子。
特别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
黑匣子是由芬兰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傅在二战时期发明的,其初衷是为了记录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
上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座舱通话记录器”,并开始试用于空难事故调查。
到7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民航客机都安装了黑匣子。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着灾难和不祥,但黑匣子的外壳一般都是鲜艳醒目的橙色或橘黄色。
现在的黑匣子,其实是两种飞行记录器的总体,一种是“座舱语音记录器”,另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座舱语音记录器由拾音盒和记录盒组成。
前者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可以将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界通信的音响信息全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记录盒。
记录盒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飞行数据记录器可以自动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度和速度,飞机的姿态、位置和航向,氧气和烟雾情况,各台发动机工作的参数,油料残量,油箱温度和液压系统情况,以及通讯系统的状况等各种资料。
一般飞机能记录1000多项数据,大型喷气客机记录的资料则多达3000项。
不过,造成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数不胜数,目前的飞机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
无论是哪种记录器,通常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安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名称——“海斗深渊”。
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
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的演变。
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令人心悸匮乏独特脱胎换骨B . 令人心寒匮乏奇特改天换地C . 令人心悸贫乏奇特脱胎换骨D . 令人心寒贫乏独特改天换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B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C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B . 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C .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D . 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对于“以文为诗”,历来有赞赏与反对两种态度,赞赏者认为诗文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反对者则每每指陈这一技法的空疏与流弊,坚守诗文有别之大防。
对于“以文为诗”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新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余光中在上个世纪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以文为诗”这一命题有相当的关联,又有极大的不同。
因为它既是一位浸润与酷爱本民族古典诗歌的中国诗人,在艺术创造中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在中国现代诗的历史背景上,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性命题,它的理论重点在于倡导现代诗歌创作中对姐妹文体的兼容并包。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其一,词汇的“适度散文化”。
它主要是要求在诗作里容纳更多的口语和俗语。
余光中认为诗是诗人的独语,但它也不同于说话或者口语。
余光中所说的“口语”,要求的是经过提炼的同时代人的鲜活语言,如《大度山》:“睡懒觉是不可能的/一大清早,太阳那厮/就在山坡下大声喊你”诗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是在诗人精巧的诗思中出现,并不显得单调平实,而收到巧拙相生之妙。
其二,句法的“适度散文化”,主要表现在工整凝练的诗句之外,大胆采用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
比较诗句而言,散文句法更加注重清楚地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避平直甚至忌讳跳跃。
余光中在诗歌的创作中大胆采用了许多平铺直叙的句法,如《在渐暗的窗口》:“在渐暗的窗口赶写一首诗/天黑以前必须要完成/否则入睡的时候不放心”。
如果去掉分行,改为标点符号,这几句就是典型的散文句,句子的意义也非常清晰。
其三,风格上抒情与叙事交融。
诗歌和散文的矛盾,应该是审美功能与表意功能的矛盾,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冲突,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而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
在感伤滥情大行其道时,余光中为了走出抒情的小天地,在诗中引入了更多叙事性因素。
如《透视》,上半部分是大夫对X光片上显影内容的详尽解说;又如《一武士之死》有蒙面人上坟,暴死和失剑的情节描述。
这里应该指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适度散文化”有一个临界点,他从来没有忘记“适度”,他时常提醒诗坛注意“以文为诗”存在的危险——“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了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
当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排斥或不敢引入散文句法时,余光中不但身体力行地“以文为诗”,而且在论评中多次倡导“适度散文化”;当现代诗走向放纵,不知节制,呈现“过度散文化”的病态之时,避免“散文化”便成为余光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心,他在《诗与音乐》中指出,“用散文来写诗,原意只是要避免韵文化,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压韵,而不是要以错代错,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节选自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有改动)(1)下列文人的论断中,不支持“以文为诗”理论的一项是()A . 南宋学者蔡梦弻说:“文中有诗,则句法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
”B . 明代文学家屠隆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
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C . 清代文学家赵翼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D . 现代学者胡适说:“宋朝大诗人的绝对贡献,在于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以文为诗”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是为了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
B . 余光中在进行“适度散文化”诗歌创作时容纳了更多原生态的口语和俗语,还采用了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
C . 诗歌和散文始终存在着矛盾,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
D . 余光中“以文为诗”,目的是要“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押韵”,而不是“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3. (12分) (2018高一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罗•舍恩斯坦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
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
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注释】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B . 报道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C . 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是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D . 本文不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违背了客观新闻语言应当客观平实的要求。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3)为什么说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谈谈你的理解。
4. (9分)(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
20世纪60至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