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是⼈体躯⼲、四肢、头⾯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理功能,但它们⼜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理活动为之提供⽓⾎津液等营养物质⽽发挥正常的⽣理作⽤,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以表知⾥的⽅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官窍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体脏腑经络⽓⾎的健康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

所以,从形体官窍外部表征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盛衰,从⽽测知病变之所在⽽确定适当的治疗⽅法。

⼀、形体形体,有⼴义与狭义之分。

⼴义的形体,泛指⼈体的⾝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肤、⾻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主脉,肺主⽪,肝主筋,脾主⾁,肾主⾻”(《素问·宣明五⽓》)。

(⼀)脉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指脉管,⼜称⾎脉、⾎府,是⽓⾎运⾏的通道。

“夫脉者,⾎之府也”(《灵枢·决⽓》),属五体范畴。

⼆指脉象、脉搏。

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

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之⼀,即螺、纹、⿎、⾓、脉中之脉。

1.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称⾎脉、⾎府,主要指⾎管,为⽓⾎运⾏的通道。

“壅遏营⽓,令⽆所避,是谓脉”(《灵枢·决⽓》)。

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肌肤⽪⽑,内⽽脏腑体腔,形成⼀个密布全⾝上下内外的络。

脉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在脉中运⾏,赖⽓之推动。

《黄帝内经》眼病病因浅析

《黄帝内经》眼病病因浅析
1 4 6
内蒙 古 中医药
《 黄帝内经》 眼病病因浅析
金福 鑫 谷 峰
摘 要 : 《 黄 帝 内经 》 中的 眼病 , 病 因可分 为 病理 性病 因和 医源性 病 因 两个 方 面。病理 性 病 因又分 为 内因与 外 因 , 内因 多为正 气 亏虚 , 外
因 多属 外感 六 淫 。 医源性 病 因主要 为针 刺 手法 操作 不 当。
不良, 预示 Leabharlann 病 人很 快就 会死 亡 。 《 内经 》 中 由 于正 气 亏 虚 引 发 的 眼 病 有 目不 合 、 目不 明 、 目妄
《 素问 ・ 风论》 : “ 风入系头 , 则 见、 目无 所 见 、 目窠上 微 肿 、 目内陷 、 目匡 陷 、 目不 见 人 、 目运 、 目系 下等。目风是指风邪侵入 目系而发病, 眼寒 。” 足太 阳膀胱 经起 于 目内眦 , 上额 交 巅 入络 脑 , 还 出 转、 目系绝 、 瞳子高 、 戴 眼 等 。 目不 合是 指 眼 睛 张开 不 能 合 目的现 为 目风 , 风 邪 人头 , 侵 袭 足 太 阳膀 胱 经 , 太 阳受 邪 , 累 及 目系 , 发 为 象, 《 灵枢・ 脉度》 : “ 气 不荣 , 则 目不合 。” 阴 阳蹄 脉 的脉 气 如果 亏虚 别下 项 , 可 引发 多 种眼病 。目风与 眼寒 既表 达 而不 能 荣养 眼睛 , 就 会 出现 目不 合 的症状 。 目不 明是 指视 物 不 清 , 目风 。风邪依 经 络循行 走 窜 ,
《 灵枢 ・ 决气》 : “ 气脱者, 目不 明” , 气 虚 可 以使 眼睛 看不 清 东 西 。 目 妄见 是指 经 常看 见异 物 , 看见 并 不存 在 的东西 , 相 当于现 代 医学 的 幻视 , 《 灵枢 ・ 癫 狂》 : “ 狂, 目妄 见 , 耳妄 闻 , 善呼 者 , 少气 之 所 生也 ” , 患狂 病 会幻 视 、 幻听 , 时常 惊 叫 , 这 是 由于 气 衰神 怯 产 生 的精 神 失 常状 态 。 目无 所 见是 指 眼 目昏花 , 注 意力 不能 集 中 , 从 而 看不 清 或 看 不 见 物体 , 《 灵枢・ 海论 》 : “ 髓海不足, 则 脑转 耳 鸣 , 胫酸眩冒 , 目 无所见, 懈 怠安 卧 。” 脑 为髓海 , 肾主脑 , 肾精 不足 , 肾之 精气 不 能营 养 脑髓 , 则 髓 海不 足 , 从 而导 致眼 目昏花 , 头脑 昏闷 , 注 意 力不 能 集 中, 看不 见 东西 。目窠上微 肿 又称 目窠 上微痈 , 是指 眼胞 浮 肿 , 属 于 水 肿病 的症状 , 《 灵枢 ・ 水胀 》 : “ 水 始起 也 , 目窠 上微 肿 , 如 新 卧起 之 状” , 水 肿 病 开始 时 , 病 人 的下 眼 睑微 肿 , 好 像 刚 睡醒 起 床 的样 子 , 水 肿 病 主要 与肺 、 脾、 肾三 脏正 气 亏 虚有 关 , 气 虚 则 不 能很 好 地 运 化水湿, 从 而 导致 水 液停 聚 , 发生 目窠 上 微肿 。 目内陷 是 指两 目深 陷于 眼窝 ,是 五脏 精气 俱 绝 的表 现 , 《 素问・ 三 部 九候 论 》 : “ 目内陷 了眼 病 的症状 , 也说 明了眼 病的 发生 与风寒 有关 。目痛 可 以因风 邪 而患 , 《 素问・ 本病论》 : “ 厥 阴不 退 位 , 即 大风 早 举 , 时雨不降, 湿令 不化 , 民病 瘟 疫 , 疵废风生 , 皆肢 节 痛 , 头 目痛 ” , 厥 阴 风 木若 不退 位, 就会 大风 早 起 , 时令 之雨 不 降 , 天之 时令 湿 气不 能施 化 发用 , 人 们易 患 与风 相关 的疾 病 , 普遍 出现肢 节 痛 、 头 目痛 , 在这 里 , 目痛是 因为 风 邪人 眼所 致 。 目转是 指 眼 目昏花 , 视 物旋 转 , 《 素问 ・ 五 常政 大论 》 : “ 厥 阴司天 , 风气下临 , … …风 行 太 虚 , 云物摇动 , 目转 耳 鸣 。” 风 邪易 袭 阳位 , 头面部 易 受风 邪侵 袭 , 发 生 目转 。视 歧是 指把 同一 个物 体 看成 两个 , 《 灵枢 ・ 大 惑论 》 : “ 邪其 精 , 其精 所 中 , 不 相 比 也, 则 精散 , 精散 则视 歧 , 视歧 见两 物 。” 邪 气侵 袭脏 腑或 经络 , 使人 体 的精 气不 能 全 面运 行 输 布 , 从 而 精气 耗 散 , 经络阻滞 , 气 血 运行

眼睛炁脉

眼睛炁脉

眼睛炁脉一、图一眼睛炁脉视传导通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感受外界事物最好的器官。

失明的人很痛苦,盲人的生活困难重重,眼病也很难治疗,弄清眼睛的炁脉对治疗眼睛疾病有很大好处。

眼睛的结构:眼角膜,眼前房,虹膜,晶状体,视神经、瞳孔,巩膜,玻璃体,外直肌和内直肌等。

1、玻璃体炁脉:起于大脑视神经细胞区,真炁经视神中央的玻璃体管进入玻璃体房,向前进入晶体状体,2、巩膜炁脉,起于大脑视神经外膜上,视神经外膜与大脑外膜连通,所以大脑外膜直接进入巩膜,玻璃体本身也是最好的真炁可穿过视网膜脉络膜进入巩膜。

3、内直肌和外直肌炁脉(包括上直肌和下直肌):起于脑桥,经展神经进入。

这些直肌属于筋类,有收缩功能。

4、泪腺:养水和淋巴液经下鼻道的开口进入鼻泪管,再由鼻泪管流入任脉。

5、角膜炁脉:与泪腺软连接,与直肌相连接,眼,脑环形炁脉,横穿眼角膜。

角膜的竖炁脉:起于大脑肝脏神经细胞区,经大脑膜向前穿过眼窝后部骨进入眼球上部,穿过眼角膜向下到大趾尖内侧端头。

二、图二眼睛炁脉二,脚趾上管眼睛的穴位叫什么脚趾上管眼睛的穴位有二个,都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

一个叫大敦又名井穴。

在足大趾外侧,去指甲角一分,刺入三分。

治目不可远视。

第二个叫行间又叫荥穴,在足大趾缝间,动脉陷中,刺入六分,可炙。

治高风雀目,青盲内障,目睛直视诸症。

与肝俞同用。

有关眼睛的穴位第一个是睛明吧,位置在内眼角稍上方的凹陷处。

攒竹,在眉头,内眼角直上。

承泣,目正视前方,瞳孔正下方,在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

鱼腰,在瞳孔正上方、眉毛正中。

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均可,将两眼自然闭合,然后依次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

要求取穴准确、手法轻缓,以局部有... 对于经常要面对电脑的朋友来说,眼睛的健康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有的人为了滋润干涩的眼睛,在睡前喝大量的...眼睛疲劳可分为调节性眼睛病劳、肌性眼睛疲劳和神经性眼睛疲劳。

除了神经性眼睛疲劳外,前二者的病情可能... 饮食过度有时也会导致眼睛充血。

眼睛辨证

眼睛辨证

眼睛的保养观
穴 热 位 敷 按 摩 常 看 远 方 或 闭 目 养 神 线 不 宜 太 强 太 弱 闪 烁 , , 不 宜 久 视
• -50、眉毛稀少可数: 提示易内分泌失调
眉毛稀少可数、下眼皮又有黑痣: 提示情绪波动大、思想压力大。
• -51双目之间有明显一条竖沟: 提示善于思考、患有脾胃病
眉毛很浓者: 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眉毛稀、短或不长: 提示有内分泌失调或遗传
眼睛的保养
• 维生素:A B1 B2 B6 C D E • 矿物质:硒 • 食物: 杏仁.青花菜.菠菜.深绿色蔬菜. DHA 坚果 芒果等 保健食品:山桑子 欧米茄3 纳豆酵素
优秀 眼 相
优秀眼相不可以有: 恶痣 疤痕 晦暗 双眼大小不一样 以下眼相符合越多越好: 眼秀而正 黑白分明 丹凤眼 眼睛上下不露白
了解眼睛与脏腑的关系
上眼睑(属胃) 白睛(属肺) 眉毛 上眼睑 (属脾)
外眦(属心)
内眦(属心)
黑睛(属肝)
下眼睑(属脾)
瞳孔(属肾)
望眼诊病法 - 眼外
1、双眼大小不一: 提示家族性脑血管病(50岁后 预防脑出血) 2、双目是单眼皮和双眼皮: 提示家族遗传性脑出血史(45 岁后预防高血压) 3、眼周长麦粒肿: 提示胃经湿热上升加外感风邪 相合成(服用VC即可)
-7内眦有波浪状毛细血管走向 黑睛: 提示患有颈椎增生、眩晕 血压偏低或不稳定 -24内眦有毛细血管走向黑睛: 提示腹股沟有淋巴结炎, 若有三条不规则的: 提示腋下淋巴结核病
望眼诊病法-内眦
-29波浪状深色血管走向 黑睛方向: 提示顽固便秘 -31内眦有黄色胬肉伸向黑 睛方向: 提示肝郁气滞、失眠、 烦躁、腹胀便秘、神疲 乏力
望眼诊病法-内眦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萌芽时期:①《史记》中有“项羽亦重瞳子”之说,是世界上对于瞳孔异常最早的描记。

(南北朝前)②《春秋》中有“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是世界上有关色盲的最早概念。

③公元前4世纪的扁鹊已成为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奠基时期:①唐代武德年间设立了太医署,太医署设九科,眼病、耳病与口齿病一并从内外(隋唐)科分出,组成耳目口齿科。

②《龙眼树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着.③隋代巢元方所着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④唐代孙思邈所着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

⑤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首载金针拔内障的方法,另有150余首眼病处方。

⑥唐朝已能配制义眼独立发展时期:①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宋元)②宋代眼科领域出现五轮、八廓、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反映了中医眼科独特理论的形成.③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兴盛时期:大量着作:明初倪维德所着《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所着《审视瑶函》,明代王(明清)肯堂所着《证治准绳》,清代黄庭镜所着《目经大成》,清代顾锡所着《银海指南》。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

5-12mm,垂直径为10。

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①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极强,炎症时多无分泌物)、②前弹力层(抵抗力弱,极易损伤,不能再生,由结缔组织代替)、③基质层(最厚,占90%,不再生,由不透明瘢痕组织代替,分为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④后弹力层(可再生,富于弹性,抵抗力强)、⑤内皮细胞层(角膜—房水屏障功能,不再生).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ppt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ppt
第一章 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眼与五脏在生理方面的密切关系 2.熟悉眼与胆的生理关系 3.了解眼与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内容要点】 1.详细讲述眼与足厥阴肝经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2.概述眼与手少阴心经和手足三阳经脉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3.扼要讲述眼与奇经八脉、经别及经筋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2. 肾主骨,骨生髓,骨之精为瞳子
(1)骨生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 (2)骨之精为瞳子 肾精充沛,脑髓充足 视觉敏锐 瞳神疾病与肾密切相关
3. 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肾者,水脏,主津液”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津液上渗于目为眼内液 神水, 在眼外,则化生为泪液
四、眼与脾的关系
1 脾输精气,上贯于目 2 脾气上升,目窍通利 3 脾统血,血养目 4 脾主肌肉,司胞睑开合
1 肝开窍于目 肝受血而能视
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肝所藏的精微 物质可源源不断输送至眼,赖肝血濡养才能视物
肝藏血,贮藏血液、调整血量 若肝血虚或肝阴虚,致视物不明,双目干涩
2、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肝气冲和条达 目能分辨五色 肝气太过或不及 肝气不和 目病 《诸病源候论 ·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 不 足,则病目不明……”。
第二节 眼与六腑的生理关系
眼与五脏六腑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内 在联系。六腑除三焦,其余五腑与五脏互为表里
生理: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 — 关系密切 六腑的功能:主受纳、司腐熟、分清浊、传 糟粕,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传送到全身,供养 全身包括眼在内的组织器官 六腑功能正常— 目得所养 — 维持正常视功能
五、眼与肺的关系
1. 肺主气,气和则目明 2. 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3. 气之精为白眼

中医眼科题库-及-答案-完美打印

中医眼科题库-及-答案-完美打印

中医眼科题库-及-答案-完美打印-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 ·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正常成人眼球前后径的平均值是:A. 14mmB. 24mmC. 20mmD. 12mmE. 28mm2. 正常成人眼球平均水平径是:A. 13.5mmB. 23.5mmC. 25.5mmD. 33.5mmE. 35.5mm3. 角膜的中央厚度正常值是:A. 0.1~0.2mmB. 1~2mmC. 7~8mmD. 0.5~0.55mmE. 0.01~0.02mm4. 角膜位于眼球壁外层的前方, 占整个外层的比例应是:A. 1/3B. 1/4· 1 ·C. 1/5D. 1/6E. 1/75. 巩膜在眼外肌的附着处最薄, 其厚度为:A. 3mmB. 0.3mmC. 1mmD. 0.1mmE. 2mm6. 正常瞳孔大小范围为:A. 1~2.5mmB. 2~3mmC. 4~5mmD. 2.5~4mmE. 5~6mm7. 睫状体扁平部( 平坦部) 是多种眼内手术的理想部位, 是由于:A. 扁平部含丰富血管, 伤口易于愈合B. 扁平部感觉神经少,手术时不痛C. 扁平部以外的睫状冠上有悬韧带, 手术时易被伤及D. 扁平部血管少,无重要组织E. 扁平部无睫状肌,不会伤及肌肉影响调节8. 睫状体在炎症时疼痛明显, 其原因是:A. 睫状体内色素细胞多B. 睫状肌收缩疼痛C. 含有丰富神经D. 睫状体悬韧带牵拉所致E. 睫状突十分敏感9. 视网膜脱离发生在哪个部位:A. 在玻璃体与内界膜间 B. 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间C.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D. 视网膜与玻璃膜间E. 色素上皮层与视网膜细胞层之间10. 视网膜的血液供应特点是:A. 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B. 视网膜外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 内层由脉络膜毛细血管供应C. 视网膜内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 外层由脉络膜血管供应D. 由睫状动脉供应· 2 ·E. 由脉络膜血管供应11. 眼的附属器包括:A. 眼睑、角膜和眼眶B. 视路、眼睑、泪器C. 眼眶、玻璃体、结膜D. 眼外肌、晶状体E.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12. 关于眼外肌的起止部, 正确的说法是:A. 四条直肌和上斜肌起于眶尖部,下斜肌起自眼眶壁B. 四条直肌起自眶尖部,两条斜肌起自眼眶壁C. 两条斜肌均起始眶尖部,四条直肌起自眼眶壁D. 四条直肌及两条斜肌均起自眶尖部E. 六条眼外肌均起自眼睑四侧壁13. 位于睑板内的睑板腺又称为:A. Meibom腺B. Moll 腺C. Wolfring腺D. Krause腺E. Zeis 腺14.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营养范围是:A. 整个眼球B. 眼球前半部C. 眼球后半部D. 视网膜外层组织E. 视网膜内层组织15. 黄斑中心凹的细胞组成是:A. 只有锥细胞B. 只有杆细胞C. 大部分为锥细胞,但有少量杆细胞D. 大部分为杆细胞, 但有少量锥细胞E. 锥细胞杆细胞数量各半16. 支配眼睑闭合的神经是:A. 面神经B. 动眼神经C. 交感神经D. 三叉神经E. 滑车神经17. 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是:· 3 ·A. 视神经B. 三叉神经C. 交感神经D. 动眼神经E. 面神经18. 房水的主要成分为水, 其占整个房水的:A. 60%B. 70%C. 80%D. 90%E. 98%19. 脉络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什么动脉:A. 睫状后长动脉B. 睫状后短动脉C. 前睫状动脉D. 视网膜中央动脉E. 后结膜动脉20. 黄斑中心凹视力最敏锐是由于:A. 黄斑中心凹神经纤维较密集B.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杆细胞C.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锥细胞D. 黄斑中心凹离视盘近E. 黄斑中心凹是神经纤维汇总之处21. 正常人眼底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约为:A. 2∶1B. 2∶3C. 3∶2D. 1∶2E. 1∶322. 中医眼科解剖名词“眼带”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悬韧带B. 晶状体C. 视神经D. 眼外肌E. 睫状体23.“目系”一词, 出自中医古籍:A.《黄帝内经》B.《诸病源候论》C.《秘传眼科龙木论》D.《审视瑶函》E.《医宗金鉴》24. 中医眼科名词“黄仁”指现代眼科哪一解剖部位:A. 虹膜B. 瞳孔C. 晶状体D. 玻璃体· 4 ·E. 黄斑25. 目系又称“目本”, 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视神经B. 视网膜C. 视神经及球后血管D. 球后血管E. 眼外肌26. 司明视觉和色觉的细胞是:A. 色素上皮细胞B. 神经节细胞C. 双极细胞D. 锥细胞E. 杆细胞27. 感受弱光的细胞是:A. 杆细胞B. 水平细胞C. Müller 细胞D. 锥细胞E. 无长突细胞28. 光照患者左眼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而光照右眼时双瞳孔不缩小, 其病灶多存于:A. 左侧视神经B. 右侧视神经C. 左侧视束D. 右侧视束E. 右侧动眼神经29. 右侧视束损伤引起的视野变化是:A. 右眼全盲B. 左眼全盲C. 双侧颞侧视野缺损D. 左眼鼻侧及右眼颞侧视野缺损E. 右眼鼻侧及左眼颞侧视野缺损30. 正常眼球向前平视时, 眼球与眶缘的位置关系是:A. 与外侧眶缘平行B. 在外侧眶缘之后2~5mmC. 突出外侧眶缘12~14mmD. 在外侧眶缘之后12~14mmE. 突出外侧眶缘2~5mm31. 中医将黄仁中间之圆孔称为:A. 瞳孔B. 晶珠C. 神孔D. 视孔E. 瞳神· 5 ·32. 泪小点在中医眼科相当于:A. 泪泉B. 泪湖C. 泪腺D. 泪道E. 泪窍33.“神膏”相当于西医眼科解剖名:A. 晶状体B. 玻璃体C. 房水D. 视网膜E. 视神经34. 角膜基质层占角膜总厚度的:A. 50%B. 60%C. 70%D. 80%E. 90%35. 属眼球内容物的是:A. 脉络膜B. 视网膜C. 晶状体D. 视神经E. 巩膜36. 构成眼球壁外层纤维膜的是:A. 球结膜B. 脉络膜C. 巩膜D. 视网膜E. 睑结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B2. B3. D4. D5. B6. D7. D8. C9. B 10. C 11. E 12. A 13. A 14. E 15. A 16. A 17. D 18. E 19. B20. C 21. B 22. D 23. A 24. A 25. C 26. D 27. A 28. B29. E 30. C 31. A 32. E 33. B 34. E 35. C 36. C · 5 1 ·第二章中医眼科发展史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中医五官科最早设立于:A. 汉代B. 隋代C. 唐代D. 宋代E. 元代2. 我国发明与使用眼镜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E. 清代3.《原机启微》的作者是:A. 王肯堂B. 倪维德C. 傅仁宇D. 徐春甫E. 危亦林4.《眼科阐微》的作者是:A. 邓苑B. 黄庭镜· 3 2 ·C. 顾锡D. 马化龙E. 黄岩5. 白内障针拨八法记载于:A.《外台秘要》B.《审视瑶函》C.《目经大成》D.《秘传眼科龙木论》E.《秘传眼科纂要》6.《审视瑶函》将眼病归纳为:A. 72症B. 108症C. 81症D. 82症E. 160症7. 下列记载眼科病症最多的一书是:A.《秘传眼科龙木论》B.《银海精微》C.《原机启微》D.《证治准绳》E.《目经大成》8.《一草亭目科全书》的作者是:A. 邓苑B. 程玠C. 王子固D. 袁学渊E. 张璐9.《中西眼科汇通》的作者是:A. 康维恂B. 陈滋C. 陈达夫D. 陆绵绵E. 杨维周10. 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出版于:A. 1956年B. 1958年C. 1960年D. 1962年E. 1964年11.《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创刊于:A. 1976年B. 1982年C. 1991年D. 1951年E. 1992年· 4 2 ·12.《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创刊于:A. 1956年B. 1966年C. 1973年D. 1983年E. 1993年13. 现存古医籍中从医学观点提出眼病症名者, 首见于: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陶氏疗目方》E.《疗耳眼方》14. 首次把眼科有关内容列入正式教学科目是在:A. 南北朝B. 唐代C. 宋代D. 元代E. 明代15. 顾锡著《银海指南》, 又名:A.《目经大成》B.《银海精微》C.《眼科大成》D.《眼科百问》E.《证治准绳》16. 据史书记载, 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是:A. 陶弘景B. 张仲景C. 扁鹊D. 王叔和E. 皇甫谧17. 下列史籍中, 有关我国割治“目瘤”的最早文献见于: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山海经》D.《淮南子》E.《晋书》18. 有关对“胬肉攀睛”进行“割烙法”治疗的记载首见于:A.《外台秘要》B.《千金要方》C.《龙树菩萨眼论》D.《太平圣惠方》E.《圣济总录》19. 首次将中医眼病分类为内、外障的现存中医古籍是:A.《黄帝内经》B.《龙树菩萨眼论》· 5 2 ·C.《外台秘要》D.《千金要方》E.《秘传眼科龙木论》20. 中国中医眼科学会成立于:A. 1956年B. 1966年C. 1979年D. 1985年E. 1990年21. 我国最早记载用药物治疗眼病见于:A.《诸病源候论》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山海经》E.《千金要方》22. 我国最早记载有关眼病的病因病机、解剖生理的古医籍是:A.《说文解字》B.《诸病源候论》C.《外台秘要》D.《秘传眼科龙木论》E.《黄帝内经》23. 首先提到金针拨障术的医籍是:A. 隋唐《千金要方》B. 宋代《太平圣惠方》C. 唐代《外台秘要》D. 宋代《圣济总录》E. 清代《目经大成》24. 我国配制假眼始于:A. 汉代B. 隋代C. 明代D. 宋代E. 唐代25. 中医眼科成为独立学科始于: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清代E. 新中国成立后26.《原机启微》言“热积必溃之病”是指:A. 风赤疮痍B. 睑弦赤烂C. 胞肿如桃D. 漏睛E. 针眼· 6 2 ·27.《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狐惑病”是指:A. 口腔溃疡B. 阴部溃疡C. 红眼病D. 白塞综合征E. 角膜溃疡28.《外台秘要》中提及的“绿翳青盲”是指:A. 视神经萎缩B. 虹膜睫状体炎C. 青光眼D. 角膜斑翳E. 白内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C2. B3. B4. D5. C6. B7. D8. A9. B 10. C · 3 3 ·11. C 12. D 13. A 14. B 15. C 16. C 17. E 18. C 19. E20. D 21. D 22. E 23. C 24. E 25. C 26. D 27. D 28. C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眼与脏腑和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保持密切联系依靠的是:A. 气血B. 经络C. 神经D. 先天之精E. 后天之精2. 眼之能够明视万物, 辨别颜色, 有赖于:A. 肾精充养B. 脾气温养C. 肝气条达D. 肝血升运E. 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3.《审视瑶函》认为: 心神在目, 发为神光, 神光位居于:A. 神水之中B. 黄仁之中C. 神膏之中D. 瞳神之中E. 黑睛之中4.《灵枢·经脉》说: 足厥阴肝脉:A. 连目窍B. 通于目· 0 4 ·C. 连目系D. 连睛珠E. 出上窍5. 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不致外溢, 是有赖于:A. 脾气的统摄B. 肝气的疏泄C. 心气的推动D. 肺气的宣降E. 肾精的濡养6.《审视瑶函》在论述目内神膏的形成时, 认为神膏是由:A. 心血上输于目而成B. 肝血升运于目而成C. 胆中渗润精汁升发而成D. 脾输精气上凝而成E. 肾精所化生7.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述眼与脾的密切关系时说: 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A. 胃气之所也B. 气血之海也C. 精气之府也D. 血脉之宗也E. 肝血之源也8. 因眼与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灵枢·决气》中说: 气脱者:A. 目不明B. 络不畅C. 血不行D. 肠不通E. 水不利9.《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A. 心血所生B. 肝血所生C. 津液所生D. 后天之精所生E. 三焦而发源10. 在现存古代医籍中, 最早记载五轮学说的是:A.《灵枢·大惑论》B.《诸病源候论》C.《太平圣惠方》D.《证治准绳》E.《审视瑶函》11. 两眦在五轮中称为:A. 火轮B. 风轮· 1 4 ·C. 气轮D. 血轮E. 水轮12. 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 两者之间充满:A. 透明之神膏B. 透明之神水C. 透明之津液D. 透明之精气E. 透明之营气13.“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小结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小结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小结1、入耳的经脉
1手太阳小肠经
2手少阳三焦经
3足少阳胆经
2、入齿的经脉
1入下齿中:手阳明大肠经
2入上齿:足阳明胃经
3、上头目的阴经
1手少阴心经
2足厥阴肝经
4、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
足少阴肾经
5、与胃有联系的经脉
1手太阴肺经
2 足阳明胃经
3足太阴脾经
4手太阳小肠经
5足厥阴肝经
6、与肺有联系的经脉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手少阴心经
4足少阴肾经
5足厥阴肝经
7、直接起于本脏的经脉手少阴心经
8、入脑的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9、与眼有联系的经脉1手太阳小肠经
2足太阳膀胱经
3手少阳三焦经
4足少阳胆经
10、连目系的经脉
1手少阴心经
2足厥阴肝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为人体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

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脏腑,以致气血、津液失常,出现全身性反应。

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诊治眼病时,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应该联系眼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关系而全面地观察。

第一节眼与脏腑的关系眼能够明视万物,辨别颜色,是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

所以《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这里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视觉功能。

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上注入目,就会影响眼的正常功能,甚至发生眼病。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一)眼与心和小肠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

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

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

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

这一理论,也为中医望诊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据。

3.眼与小肠的关系人食水谷,由胃腐熟,传人小肠,小肠则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全身,从而使目受到滋养。

此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互流通,故小肠功能是否正常,既关系到心,也影响到眼。

(二)眼与肝和胆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

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则进一步阐述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

还指出血与眼内神水,神膏、瞳神等关系密切,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能维持眼的视觉。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凋畅人体气机的重要功能。

气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

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津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而人体气机是否调畅,又与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

所以,《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这就强调了只有肝气冲扣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

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

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

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日系的。

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

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

”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5.眼与胆的关系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

胆汁于眼,十分重要。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

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更明白地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

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

”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三)眼与脾和胃的关系1.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其中包含了脾虚能致眼病。

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进一步阐述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

……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这就突出了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

2.脾主统血,血养目窍《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而不致外溢,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能力,则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

3.脾主肌肉,睑能开合《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

脾运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

胞睑肌肉受养则开合自如。

4.眼与胃的关系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

所以,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并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重要。

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脾胃为机体升降出人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四)眼与肺和大肠的关系1.肺为气主,气和目明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注)。

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和,气血流畅,则脏腑功能正常,五脏六腑精阳之气充足,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

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

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络通畅肺气宣发,能使气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气肃降,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

肺之宣降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卫外有权,且浊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若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失肃降,则可导致眼部因气、血、津液壅滞而发病。

(五)眼与肾和膀胱的关系1.肾精充足,目视精明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说明眼之能视,有赖于充足的精气濡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内经》说:“肾生骨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

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就关系到肾。

因此,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

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医林改错·脑髓说》则谓:“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人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可见王氏已明确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通过肾阐明了眼与脑的关系。

3.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

总之,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4.眼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

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视。

(六)眼与三焦的关系三焦为孤府,主通行元气与运化水谷、疏通水道的功能,故上输人目之精气津液无不通过三焦。

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输布、排泄紊乱或发生障碍,则可引起眼部病变。

此外,《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还指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发源”。

所以,三焦功能失常可致神水衰竭而发生目病。

实际上,眼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各具特点,其密切程度虽不等同,但人体毕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临证时不可片面强调某些脏腑的作用,而应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据考,“五轮”最初出现于晚唐时期的《刘皓眼论准的歌》。

在我国现存医籍中,则以《太平圣惠方·眼论》的记载为早。

至于将眼划分的各个部分名之为“轮”,《审视瑶函·五轮所属论》的解释是取“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

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

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将眼局部划分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

现概述如下:(一)肉轮指胞睑。

包括解剖学之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指两眦。

包括解剖学之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

上、下眼睑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

包括解剖学之球结膜和前部巩膜。

白睛在脏厉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病变,容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指黑睛。

近代主要指解剖学之角膜。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