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指地震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反应、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防、抗、救相结合,逐步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防震减灾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防震减灾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根据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安排经费。

第六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设备,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全体公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震减灾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妨碍、破坏防震减灾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与预报第八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与群众、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

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指导和组织群众性的地震监测预报活动,对地震异常信息应当及时核实、分析研究。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地震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增建抗干扰工程或者迁移地震监测设施,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省地震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朱帅1朱玲2刘升3(1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萧县235232;2萧县龙城镇农技站,安徽萧县235200;3萧县气象局,安徽萧县235200)摘要:该文根据萧县农业生产实际和旱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2018年、2020年2年涝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剖析了萧县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注重灌溉与排涝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旱涝灾害治理对策,以期为减少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涝灾害;成因;治理对策;萧县中图分类号S422;S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9-0155-02萧县地处116°31′~117°12′E、33°56′~34°29′N,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北部,位居苏、鲁、豫、皖经济协作区的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农副产品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温、光、水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08.3h,无霜期210d,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中强筋小麦优势产区、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系全国优质棉基地县。

全县辖23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是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

多年来,萧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但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旱灾现状及成因1.1现状萧县降雨相对集中,旱灾时有发生。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萧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近30年统计春旱发生6次,影响小麦春季生长,春播作物播期推迟;夏旱发生5次,影响夏玉米、大豆等在田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滑;秋冬季旱灾发生8次,影响小麦播种,导致播期推迟,特别是秋、冬、春3季连旱,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工作原则1.4 适用范围2 组织指挥体系2.1 省减灾救灾委员会组成及职责2.2 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及职责2.3 工作组2.4 专家组3 灾害预警响应4 信息报告和发布4.1 信息报告4.2 信息发布5 省级应急响应5.1 Ⅰ级响应5.2 Ⅱ级响应5.3 Ⅲ级响应5.4 Ⅳ级响应5.5 启动条件调整5.6 响应终止6 灾后救助及恢复重建6.1 过渡期生活救助6.2 冬春救助6.3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7 保障措施7.1 资金保障7.2 物资保障7.3 通信和信息保障7.4 装备和设施保障7.5 人力资源保障7.6 社会动员保障7.7 科技保障7.8 宣传和培训8 附则8.1 术语解释8.2 预案演练8.3 预案管理8.4 预案解释8.5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机制,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各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各级政府根据各自职责,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4)政府主导、社会动员。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离 出来 , 而 以 国家 为 主导 , 立 相 应 的政 策 性 农 业保 转 建
保险这 一 险种在 广大农 村 全面铺 开 , 险业 务规 模 较 大 的 农 “ 稻种 植 保 险 ” 保 了淮 河 以 南 地 区水 稻 种 植 面 积 的 水 承
5 % ; 小麦种 植 保 险” 保 了淮 河 以北 地 区种 植 面 积 的 0 “ 承
不相称 。
万家 之金 , 一方 之危 ” 解 的独 特 经营方 式 , 现代商 品 经济 在
中起 到一种 “ 巧 的 社会 稳 定 器 ” 作用 , 第 三 产 业 的 精 的 是
2 2 缺 乏政 府扶 持 .
如果保 险公 司完 全 按照 市 场价 格制
重要组 成部 分 。从形式 上讲 , 它是 在科学 测算 各 种 灾 害发 生概 率 和产生 损失 的基础 上确 定保 险费 率 , 未来 不 确定 将

要: 安徽 省 自然 灾害频发 , 失严重 , 文通过分 析本 省农业 自然 灾害损 失保 险现状及 存在 问题 , 出了进一 步 损 本 提
完善 农 业 灾 害损 失保 险 的 对 策 。
关键词 : 业 ; 农 自然 灾 害 ; 业 保 险 农
中图 分 类 号
F 2 33
文献标识码

的 巨额 损失 化 为 固定 的 、 额 的保 险 费支 出 , 小 并通 过 广泛 地、 逐期 地积 累建 立雄 厚 的 灾 害 损失 补 偿 后 备 基 金 , 为广
定保 险费率 , 民买 不起 ; 果 按 农 民 可 以接 受 的 标 准制 农 如
定保 险 费率 , 险公 司则赔 不起 。安徽省 农村 基 础设 施 不 保
文章编号
1 0 7 3 (0 7 2 0 7— 7 1 20 )0—1 O 5一 2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1954年水灾1954年,安徽淮河、长江流域都发生了非常洪水,降雨量超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是年5月中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以淮河干流上游和淮南山区最大。

淮河干流5月份水位都超过了历年汛前的最高水位。

进入7月份以后,安徽淮河流域发生了普遍而集中的连续性暴雨,雨量之大,雨势之猛,为有记录以来所仅见。

安徽长江流域自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先后发生十几次大雨或暴雨。

安庆市6月23日至28日连续降雨358.7毫米。

芜湖市在57天梅雨期内,发生4次大暴雨,7月11日一天降雨219.1毫米。

徽州地区5~7月,各县降雨量均在1500--2000毫米。

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水,造成淮河、长江干支流水位猛涨。

长江干流的芜湖、安庆,淮河干流的正阳关和蚌埠等地的水位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洪水位,且退水慢、历时长,致使淮河、长江干流超警戒水位达100多天,造成了安徽百年以来的特大水灾。

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达4945万亩,其中重灾2738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倒塌房屋402万间,损失牲畜20722万头,受灾人口达1537万人,重灾民91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505万人。

1963年水灾1963年是典型的淮河流域特大水灾。

是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干流长时期持续高水位,皖境淮域亦发生大规模降雨,支流洪水受干流高水位顶托而不能外泄,造成沿淮、淮北严重的内涝灾害。

1963年淮域雨季开始早,降雨范围广,淮北发生多次暴雨,且连续时间比较长。

汛期5~8月4个月淮河以北降雨总量在800~1100毫米。

淮河干流5月中旬开始涨水,8月下旬开始出现最高洪峰,8月28日蚌埠最高水位21.14米,蚌埠超过19.0米的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40天。

浍河、濉河、沱河均出现1949以后的最高洪水位。

颍河、涡河亦接近1949年以后出现过的最高洪水位。

据统计,1963年水灾全省受灾面积5651.5万亩,成灾面积3877万亩,其中淮河流域受灾5437万亩,成灾3799.7万亩。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安徽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部的内陆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安徽省也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地震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徽省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情况。

首先,洪水是安徽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安徽省位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江流域之间,地势较低且多河网密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每年夏季和秋季,暴雨频繁,导致河流水位上涨,造成严重的洪水。

洪水对农作物、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安徽省的洪水灾害平均造成几十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其次,安徽省也经常受到旱灾的困扰。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常年面临缺水的问题。

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严重影响农业产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旱灾还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给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不便。

台风也是安徽省经常遭受的自然灾害之一、虽然安徽省地处内陆,但其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强大的风力和暴雨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严重的灾害。

据统计,每年台风过境时,安徽省沿海地区的农作物和渔船损失数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安徽省也有可能遭受地震的威胁。

尽管地震在安徽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的限制,地震一旦发生可能对当地造成重大的损失。

特别是在沿江地区,可能受到长江断层的影响,地震活动更为频繁。

总的来说,安徽省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点,常常受到洪水、旱灾、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自然灾害给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安徽省政府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并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提高灾害应对和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发布时间:2023-05-16T17:29:08.44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5期作者:洪振鹏[导读] 本文通过对歙县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歙县应急管理局安徽黄山 245200摘要:本文通过对歙县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关键词: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前言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由于受特殊地形的影响,对暴雨产生的抬升、屏障、狭管以及局地差异显著引起的热力对流作用,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是全国的暴雨中心之一,特别是5至7月间常常出现强降雨而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洪水经常出现在夜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对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洪灾是歙县最典型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需针对洪灾发生的规律特点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基本情况歙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东部,东经118°4′10″—118°53′50″,北纬29°30′16″—30°8′31″之间,东与浙江省的临安、淳安毗邻,北连黄山区、绩溪县,西邻屯溪区、徽州区,西南与休宁县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共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0个社区,计有17.4万户,47.1万人。

歙县整体地形起伏,垂直变化明显,黄山山脉耸立西北,天目山脉横枕东北,白际山自东北脉绵亘西南,组成外围中山地形,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形成众多的丘陵和山间宽缓的河谷小盆地。

歙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寒多雨,梅雨显著,伏秋多旱。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4mm,历年最大降水量2264.4mm(1983年),历年最小降水量885.1mm(1978年)。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其中汛期(5-9月)降水量926.1mm,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56%;主汛期(6-8月)降水量640.6mm,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39%。

浅谈雷电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雷电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1 3 飘 雷 : 击 雷 发 生 后有 时会 有 红 色 或 兰 色 火球 出 现 。 . 直 在 空 中随风 飘移 . 次遇 到物 体 和人 蓄 时放 电. 建 筑 、 备 人 蓄 再 对 设 形 成危 害 。 14 滚 雷 : . 雷电对 大地 放 电时 没有 一次 放完 , 生带 电火 球 产 接 地 面 滚 动 直 到 电 能 释 放 完 为 止 。同 样 会 对 建 筑 、 畜 构 成 人 危害。 1 5 雷 电流高 热效 应会 放 出几 十至 上 千 安 的强 大 电流 , . 并

可能 引起 倒塌 , 火等 事 故 。特别 是煤 矿 企业 、 起 油气 生 产地 区 , 皖 北地 区年 雷 暴 日常 达 4 0多 天 , 繁 的雷 击 会 造 成 生 命 和 财 产 的 频 巨大 损失 。近 几 年 , 北煤 矿 因雷 击 , 皖 都造 成 停 电 , 办公 自动化 以 及生 产通 讯 , 监控 等 系 统也 因雷 电感 应 而 击 穿 , 电 灾 害 已 经严 雷
能综 合考 虑 防雷 避 雷设 施 , 别要 考虑 清 理 到室 外 附加 在屋 顶 上 特 的霓 虹灯 、 广告 牌 、 属旗 杆 、 波 塔及 共 用 天线 等 潜 在 的不 安 全 金 微 因素 ; 次把好 施 工质 量 检 查 监 督 及 竣 工 验 收 关 , 格 按 照 国 家 其 严 规定 的标 准验 收建 筑 物的 避雷 设 施 。对共 用 天 线 、 民住 宅 楼 的 居 重影 响安 全 生产 。 因此我 们要 做好 防 雷措施 。 总 电源 、 电子 计算 机 网 络用 户 以及 架 空 电话线 用 户 等应 加装 专 用 1 雷 电灾 害的大 约分 类及 危 害 避雷 器 , 在 每年 雷 雨 季节 到来 之 前 , 这 些 避 雷 装 置 进 行 一 次 并 对 1 I 直 击雷 : . 由高 空 云 层 直接 对 地 面 的建 筑 物 、 雷 针 、 避 输 安全 性能 检测 维修 , 取得 防 雷装 置检 测合 格证 。 并 电线 路 、 树木 、 体放 电 。产生 的放 电电 流最 大 可达 几 百 万 安培 , 人 3 2 对 于个 人 和家 庭 而言 , . 首先 要 多了解 防雷知 识 , 增强 防 雷 电流 高压 技 应 会 产 生 高 达 数 万 伏 甚 至 数 十 万 伏 的 冲 击 电压 雷意 识 , 积极 采取 预 防措 施 , 免 雷 电击 伤 人 。人 们 已步 入 信 息 避 ( 0 1 8月 1 21 年 7日凌晨 1 —3时 淮 北市 中部 百 善 区域 闪 电 达 3 0 化 、 8 自动 化 时 代 , 就 目前 的科 学 水 平 , 雷 电 的危 害 , 停 留在 但 对 仅 多次 ) 。如此 巨大 的 电压 瞬间 冲击 电气 设备 。足 以击穿 绝 缘 使设 预测 预报 阶段 , 不 能 达 到 消除 或 利 用 雷 电 程 度 , 还 因此 在 雷 雨 季 备发 生 短 路 , 以 造 成 建 筑 物 的 直 接 损 坏 。 弓 发 火 灾 和 人 员 节 , 可 I 防止 雷 电危害 , 意在 雷 电时 工作 生 活 的某 些禁 忌 , 减 少 雷 注 对 伤亡 。 电所 造成 的损 失 将大 为有 益 , 主要 有 以下几 个 方面 : 1 2 雷 电感 应 : . 在遭 到直 击 雷时 , 大 的雷 电流在 通 过 避 雷 强 3 2 1 出行 : . . 雷雨 时 出行在 外 , 避雨 时 不要靠 近 孤立 的 建筑 针 引线对 地 放 电时会 在导 体周 围产生 高 压感 应 电动势 , 生 强 大 物或 构筑 物 , 产 如高 楼 、 电杆 、 囱 、 檐 , 为这 些 地 方 由 于特 别 高 烟 屋 因 的交 变 电磁 场 , 种 感 应 电 动势 会使 与 其 平 行 或 交 叉 的供 电线 而尖 , 易与 带 电荷 的雷 云 之 间 形 击 穿 放 电效 应 , 受 雷击 。行 这 容 遭 路、 通讯 线路 及其 它 线 路 产 生 出 上万 伏 的高 压 电势 , 坏 供 电 系 人在 雷雨 时也 不 能站 在空 旷 的高 地 上 , 破 或大 树 下 躲雨 。城 市 居 民 统 , 穿电 脑设 备 和其他 通信 设备 的 电子器 件 , 设 备损 坏 , 至 外 出候 车适逢 雷 雨 时 。应 尽量 在 公交 站 台 候车 , 击 使 甚 因为 一 般公 交 站 引起 火 灾 。 台是 钢结 构 站 台或 钢 筋混 凝土 结 构站 台 , 造时 已考虑 等 电位 连 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级地理科学2班姓名:李鸣凤学号:170211092
安徽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本文论述了安徽省的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慨况,并根据安徽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轻灾害损失的对策。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 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及皖南山区。

由于全球性环境变化和地球周期性活动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等多种原因,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各类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一、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安徽省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

1、洪涝和干旱
早涝是我省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

从区域性早涝发生的情况分析,淮北地区几乎不是涝就是一旱,或旱涝交替;淮南约3-4年出现一次涝、一次旱;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早灾较少,平均5-6年一遇;合肥地处江淮中部,涝灾较少,大致6-7年一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