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血容 量
年龄
老年人动脉硬化, 心血管反应性的降 低
神经 药物
降压药物、抗精神 类药物、利尿剂、 治疗帕金森病药物、 硝酸酯类等影响血 压的调节机制
3 Part
如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率随着年龄 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群患病率
从4%~33%不等。
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 低血压更多见,尤其是服用多种降
症状
头晕、头昏、 头痛
认知能 力下降
胸闷、 心慌
视力模糊、黑蒙
乏力、 恶心
晕厥、 摔倒
2 Part
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
血压的形成主要取决 于3个因素:心脏排血、 周围血管阻力和循环 血量。
发病原因
失血、失液(腹泻、 呕吐、大量出汗等) 所致的血容量不足。
神经系统疾病、糖 尿病等患者,交感 神经兴奋性减弱, 使周围血管张力不 能随体位改变而变 化。
压药的患者。
有症状的患者早期筛查, 监测卧立位血压,症状明 显者可穿弹力袜。
如何
平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耐 力制订锻炼计划,坚持运
动,增强体质。
预防
合理饮食,避免饮食过饱或饥 饿,进餐后不宜立即起立和从
事体力活动。
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 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活动后出汗较多时,注意 盐和水的补充。
3.立位 站起来在床边停30秒后再走
4 Part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怎么办?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怎么办
0 1立即让病人平
怎
卧或抬高下肢。
02保持空气流通, 松解衣领。
03监测血压、心 率。
么 办
0 注意补充水
分。
40 如意识长时
间未恢复, 及时就医。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的应急预案课件

不宜使用的药物与特殊人群用药
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等疾 病的患者,应慎用血管收缩剂和激素 类药物。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权衡药物 治疗的利弊,谨慎使用。在使用任何 药物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 状态和哺乳情况。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生体位性低血 压时的应急预案 课件
目录
•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 体位性低血压的紧急处理 •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措施 • 体位性低血压的康复与护理 • 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治疗与注意
事项
01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于体位改变 导致的血压下降,通常收缩压下 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 过10mmHg。
定期健康检查与评估
鼓励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 对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 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
血压状况。
在体检预措施。
对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的人群进 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并定期随访。
生活习惯与饮食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 间卧床或久坐,适量进行运动,
激素类药物
如氟氢可的松,可增加水钠潴留,提高血容量,从而改善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1次,每次 0.1mg。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
01
血管收缩剂的副作用包括头痛、 肢体远端水肿、心率加快等。使 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02
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水 钠潴留、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 反应。使用时应定期监测血压、 血糖等指标,避免长期使用。
特点
体位性低血压多发生在从卧位或 蹲位突然站立时,可引起头晕、 乏力、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03-20
CONTENTS
•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特点 • 护理评估与监测 • 护理措施与实践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家属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脱虚,是一种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导 致的血压下降现象。
护理评估与监测
初始评估内容及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基础疾病、用药史、既往体位性 低血压发生情况。
体位试验
测量患者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观察血压 变化。
症状评估
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 低血压症状。
持续监测指标设置
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 吸等指标。
体位变化时血压监测
在患者体位变化时,及时 测量血压并记录。
晕厥处理
立即将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 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给 予吸氧和药物治疗。
跌倒/坠床处理
检查患者有无受伤,评估伤情并给予 相应处理,同时加强防护措施,避免 再次发生。
骨折处理
如发生骨折,应立即固定患处,避免 移动,及时送医治疗。
心理压力处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安慰和支持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
导致晕厥。
01
加重原有疾病
02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加重患者原有
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等,增加治疗难度和康复时间。
影响生活质量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患者日常 生活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03
增加跌倒风险
04 由于头晕、眼花等症状,患者容 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的风险, 进而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 眩晕
感觉房间旋转或视野模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
1 血容量减少
2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脱水、药物副作用等导致血容量不足。
影响血压调节的自主神经系统异常。
3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导致血液循环受限。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倾斜试验结果来诊断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 理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血压异常,本文将介绍其定义、症状、原因、诊 断以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当从躺着或坐着的姿势转变为站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引 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
1 头晕
站立时出现头晕,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
3 乏力
感到疲倦、无力。
3 穿紧身衣物
穿紧身衣物有助于提高血 液循环,预防低血压。
结论和备注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血压异常,通过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水分摄入
多喝水可以帮助增加血容量, 预防低血压。
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 免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
定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有 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
1 缓慢起床
早上起床时先坐起来一会 儿,再慢慢站起来,避免 突然起立。
2 不猛动
避免快速转身或突然改变 姿势,以减少症状发作的 风险。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保 持情绪稳定
鼓励患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 受,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
家属教育与沟通技巧
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 知识,提高其对患者 的理解和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 心和陪伴,共同应对 疾病
指导家属掌握与患者 沟通的技巧,避免给 患者带来负面情绪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途径
根据患者需求,推荐合适的心理 援助途径,如心理咨询热线等
患者依从性有待提高
部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未按时服药、 未坚持锻炼等,影响了护理效果。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患者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不足,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提出改进建议并优化方案
1 2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 等方面。
03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 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04
提醒患者注意补充水分,尤其在 炎热天气或运动时,以防脱水导 致血压下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总结本次护理措施实施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 施,患者的头晕、乏力等 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乏力、恶心、心 悸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这些症状通常在体位改变后迅 速出现,平卧休息后可缓解。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体位性低血压可分为急性体位性 低血压和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急性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较明显 ,血压下降幅度较大;慢性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较轻,血压下 降幅度较小。
指导患者记录血压日记,包括 测量时间、血压值、症状等信 息。
体位性低血压

P=0.01
OH-D1<8mmHg OH-D1≥8mmHg
MI相对危险与 站立1分钟时DBP降低的关系
4年随访中无MI与 OH-D1 ≥8mmHg或<8mmHg的关系
体位性低血压与糖尿病人心血管危险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 868 其中 98 位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OH-D1的发生率为9% ,非糖尿病人群OH发生率为 6% (P = 0.157); OH-S3, 29% vs 18% (P = 0.014)
体位性低血压与死亡率- Honolulu 心脏研究
Circulation 1998,98:2290-2295
体位性低血压在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
PREVLENCE OF OH
14%
12%
10%
8%
6%
5.10%
4%
2%
0%
71-74
6.30%
9.20%
10.90%
75-79
80-84
85+
AFE GROUPS
ARIC 研究 ( 1987–1996 )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美国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入选15792
评价Systolic OH Diastolic OH Consensus OH与 心脑血管危险
发现OH是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Stroke 2000, 31:2307-2313
ARIC 研究- OH与缺血性卒中
SBP drop≥20 mm Hg (systolic OH), DBP drop ≥ 10 mm Hg (diastolic OH), or either (consensus OH) **p≤0.001
体位性低血压

增加蛋白质摄入: 增加蛋白质摄入, 以增强血管弹性
增加膳食纤维摄 入:增加膳食纤 维摄入,以改善 胃肠道功能
避免过饱:避免 过饱,以减轻胃 肠道负担
避免酒精和咖啡 因:避免酒精和 咖啡因,以减少 对血管的刺激
运动锻炼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 01 训练等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 02 进行选择
4
患者是否有心律失
常等心脏疾病
直立倾斜试验:测
5
量患者在不同体位
下的血压变化,判
断是否患有体位性
低血压
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盐和液 体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升压药物,如米 多君、氟氢可的松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静脉瓣膜修复术等。
01
概念: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于体位改变,如从
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立时,引起的血压下
降,导致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
发病原因
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如 帕金森病、
糖尿病等
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
冠心病等
药物因素: 如利尿剂、 抗抑郁药等
体位变化: 如长时间站 立、突然起
身等
临床表现
站立时血压下降,坐 卧时血压正常
3
康复情况因人而异,部分患者 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和
恢复。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 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 助于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
谢谢
体位性低血压
目录
01
体位性低血 压概述
02
体位性低血 压的诊断和 治疗
03
体位性低血 压的预防和 康复
体位性低血压时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背景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改变体位(如从平卧位转为站立位)时,血压突然下降,导致头晕、恶心、心悸、出汗等症状。
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生晕厥,甚至造成意外伤害。
因此,制定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2. 提高医护人员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降低患者发生意外的风险。
3. 加强患者及家属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应急预案内容1. 早期识别(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体位性低血压的识别方法,包括血压测量、症状询问等。
(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和危害。
2. 病情评估(1)对疑似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有无相关疾病史。
(2)进行血压测量,评估血压下降程度。
(3)观察患者症状,如头晕、恶心、心悸、出汗等。
3. 应急处理(1)立即将患者置于安全、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头部抬高15-20度。
(2)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3)给予患者吸氧,改善缺氧症状。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5)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盐酸氟桂利嗪、硫酸氢氯吡格雷等。
4. 预防措施(1)患者起床、站立、行走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3)适当增加盐分摄入,维持血压稳定。
(4)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血压波动。
(5)定期复查血压,了解病情变化。
5.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
(2)讲解体位性低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3)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增强体质。
四、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对能力。
2.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3.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应急预案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当自主神经反射受损或血管内容量明显不足,在直立时发生血压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可引起头晕、晕厥,甚至心绞痛或脑卒中。
站立或进食后出现有症状的血压下降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
不同报告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各有不同,在5%-20%之间。
许多疾病可以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后者也可以是急性或慢性容量不足的症状以及药物(尤其是降压药)的副作用。
一个相关的问题,餐后低血压(餐后15-90min出现血压下降)在较年长个体中也很常见。
慢性直立不耐受(chronic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COI)描述的是发生与长时间站立或直立姿势相关的头晕目眩、头晕、昏眩或晕厥。
有时这些症状伴发心动过速加重,但血压很少降低或不下降,这种疾病称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本专题将总结直立性和餐后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其治疗将单独讨论。
POTS也将单独讨论(参见“直立和餐后低血压的治疗”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对站立的正常血压反应—直立姿势使500-1000mL的血液聚集在下肢和内脏循环,引起下列变化依次发生[1]:●静脉回心血量迅速减少●随之心室充盈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和胸腔容积减少引起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使交感神经系统传出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传出活性降低(即压力感受性反射)。
●交感神经传出活性增加使外周血管阻力、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增加,因此限制了血压的下降。
由于这些代偿机制,在正常情况下,直立姿势引起收缩压发生少许降低(5-10mmHg),舒张压增加(5-10mmHg)、脉率增加(10-25次/分)。
而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一个或多个代偿机制失代偿,导致了直立姿势时血压下降。
(参见下文‘诊断’)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直立性低血压所报道的患病率随年龄和临床情况的不同而变化[1]。
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更常见,至少部分是因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受损[2-4]。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年龄超过65岁个体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可多达20%[5-8]。
例如,在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在大于等于65岁的研究对象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是18%,但只有2%的患者有症状(定义为站立时头晕)[5]。
仰卧位时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狭窄超过50%、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会轻微升高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OR 1.4-1.9)。
与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仅有微弱的关联,与其他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无关。
然而,在其他报道中,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在老年人中使用降压药物与体位性低血压显著相关[6,9]。
其他与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老年人中)相关的药物为血管扩张剂(包括硝酸盐类和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吩噻嗪类)、阿片类药物和酒精。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或促发因素。
一个来自美国全国住院患者样本的报告估计,直立性低血压的住院率在75岁以上的患者中是每10万名患者中有233例,中位住院时间为3日,总体院内死亡率为0.9%[2]。
在不同针对住院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老年患者的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0%[10,11]。
直立性低血压也可以发生在中、青年人群中,这些患者不存在利尿剂、出血或呕吐导致的容量不足时,通常都有慢性自主神经衰竭。
病因—许多疾病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主要有两种机制:自主神经衰竭(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和容量不足。
另外,反射性晕厥(也被称为血管迷走性或神经介导性晕厥)会由于短暂的、阵发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引起急性体位性低血压[12,13]。
(参见“反射性晕厥”)当自主神经反射受损,站立后血压会逐渐下降,因为重力使血液聚集在腿部,而不能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血管收缩来代偿。
对于血管内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即使自主神经反射正常,也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不同病因的相对频率因情况而异。
高达4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3,14]。
一项来自三级医疗中心的研究,纳入了连续的100例中到重度体位性低血压患者[14]:●27%的患者有原发性自主神经衰竭,包括多系统萎缩和单纯自主神经衰竭(pureautonomic failure, PAF)。
●35%的患者有继发性自主神经衰竭,例如糖尿病神经病或副肿瘤性自主神经衰竭●38%的患者没有全身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证据●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被忽视的原因自主神经衰竭—自主神经衰竭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紊乱,使节后交感神经元不能恰当地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低于正常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血管收缩受损,胸内血管容量减少,两者均可促进直立性低血压。
随着血压下降,如果没有出现恰当的反射性心率增加,则是提示存在自主神经衰竭的有用的临床线索;然而,即使出现心率增加也不能排除自主神经衰竭(图 1)。
反射性晕厥期间患者心率通常降低[12]。
(参见下文‘反射性晕厥’)最常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神经变性疾病是共核蛋白病,后者是一组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中存在α-突触核蛋白异常沉积的疾病。
多种类型的神经病变也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变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共核蛋白病的常见临床特征,其病理特征为在大脑和外周自主神经中发现含α-突触核蛋白的神经元细胞质内包涵体(Lewy小体)或神经胶质包涵体[15]。
包括下面这些疾病:●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表现为运动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衰竭。
(参见“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节)●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伴有帕金森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参见“路易体痴呆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节)●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Shy-Drager综合征],影响中枢自主神经神经系统,但不累及外周自主神经元,有两种表型:帕金森型和小脑型,两者均有明显的自主神经衰竭[16]。
(参见“多系统萎缩:临床特征与诊断”)●PAF,也称Bradbuy-Eggleston综合征,特发性外周自主神经衰竭是唯一的临床发现。
虽然直立性低血压是最常见的起病特征,还可出现阳痿、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症状。
一小部分PAF的患者可进展为PD或DLB[17],但PAF通常是逐渐进展的,对治疗反应好,与PD或DLB相比,预后要好很多[18]。
神经病变—自主神经衰竭可因外周神经病变或自主神经神经节传递的自身免疫性阻滞引起:●小纤维外周神经病变可影响节后自主神经,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5]。
直立性低血压极少为起病特征,经常伴发于远端神经痛和/或感觉缺失、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以及泌尿系统或胃肠道症状,或发生在这些症状之后。
糖尿病是自主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病因;糖尿病的病程或严重程度与这个综合征的发生无关。
淀粉样变性、干燥综合征和其他胶原血管疾病,肾衰竭、B12缺乏症、毒素、某些感染(梅毒、莱姆病、艾滋病、Chagas病)、结节病和卟啉症也是自主神经病变的病因[19-21]。
(参见“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和“多发性神经病概述”)突出的自主神经症状,包括直立性低血压,也可以是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特征。
(参见“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有神经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损害通常与亚急性(小于3个月)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发作有关。
除了直立性低血压,患者还有眼干、口干、严重的上消化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光和调节反射减弱的瞳孔放大及神经源性膀胱[22,23]。
一般没有客观的感觉缺失或运动/反射的改变。
患者为青年到中年的成年人,女性比男性多(比例为2:1)。
可能也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测到nAChR抗体可以确诊。
这种疾病经治疗(血浆置换、静脉给予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但很少治愈。
●副肿瘤性自主神经病变通常与抗Hu抗体[也称作1型抗神经元核抗体(type 1anti-neuronal nuclear antibody, ANNA-1)]有关,最常发生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但也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
还与副肿瘤性自主神经病变有关的是2型浦肯野细胞胞浆抗体(Purkinje cel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type 2, PCA-2)和神经元胞浆蛋白[脑衰蛋白反应调节蛋白-5(collapsin response-mediator protein, CRMP-5)]抗体。
上文提到的nAChR 抗体有时也是副肿瘤性的[24]。
肠道运动减弱、肠梗阻、膀胱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瞳孔运动障碍、泌汗功能障碍及眼干燥症是突出的临床表现。
(参见“累及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副癌综合征”,关于‘副癌性自主神经病变’一节)●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Riley Day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疾病(HSAN 3型),在出生时就表现出来,表现为痛觉和温度感觉受损,伴有因传入压力感受性反射失败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
患者会出现反复的高血压发作和出汗过多伴直立性低血压。
(参见“遗传性感觉与自主神经病”,关于‘HSAN3(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节)容量不足—急性或亚急性容量不足(由利尿剂、高血糖、出血或呕吐所致)通常是直立性低血压的容易识别的病因。
慢性低血容量是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常见特征,会加重直立性症状。
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25]。
这是在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反射性交感神经活性时适当的反应,以使钠的丢失降到最下。
因此,在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中,交感神经活性的减弱将增加尿钠排泄,直至在较低的血浆容量下,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26]。
药物—直立性低血压是药物的一个常见副作用。
许多药物可通过各种机制,包括外周血管扩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容量不足,引起或加重直立性低血压。
一部分药物见附表(表 1)[27]。
年龄—除了上文提到的自主神经疾病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被认为与老年患者见到的更轻度的、频发的体位性低血压有关。
●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年长患者对倾斜台试验(压力感受器介导的反应)的反应降低,而对非压力感受器介导的刺激如冷加压试验或等长收缩运动的反应并不降低[28]。
年长患者中的压力感受器反应降低(与年轻的对照组比较)在高血压和血压正常的受试者中均可观察到。
●另一项测量血压和心率对Valsalva动作的反应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迷走神经和肾上腺素能反射成份均变弱,而且互不依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