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笔记
高中物理笔记: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1、机械运动)(2、质点)(3、参考系)(4、坐标系)第二节:时间与位移(1、时刻与时间间隔)(2、位移)(3、标量与矢量)(专题、位移时间图像)第三节: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1、位置与位置变化量)(2、速度)(3、四种速度的比较)(4、两个关于速度结论)(专题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专题2、求解速度的不同方法)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速度变化量)(2、速度变化率--加速度)(3、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专题1、速度时间图像)(专题2、纸带测加速度的方法)第一节质点参考系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运动形式分类:平动、转动、振动。
3、说明:一个物体通常会参与几种形式的运动。
二、质点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
2、物体能否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能够忽略。
3、注意:①物体自身的体积、质量和运动速度与能否看作质点无关。
②即使是同一个物体,当研究问题不同时,有些情况可看作质点、有些情况不能看作质点。
③质点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突出物体质量这一主要因素、忽略其它次要因素。
④有些情况大的物体能看作质点、小的物体反而不能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
⑤一般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转动的物体不能看做质点。
三、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定做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2、选取原则:①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除去研究对象自身)。
②简便性:(描述行星运动时,太阳比地球更简便)。
③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应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④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
⑤一般性:无特殊说明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3、分类:①惯性参考系(惯性系)②非惯性参考系4、注意:①描述运动时必须选取参考系才有意义。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第二节时间与位移一.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1m/s=3.6km/h4.性质: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举例:质点(地球公转长途运行的火车,长跑运动员);非质点(自转的物体上的点,火车过桥,体操运动员)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上不存在)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典型题: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
若质点运动了 1.75 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第三节 运动运动的描述——速度 1.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坐标的正负表示位置在原点的哪一侧,坐标的数值表示位置到原点的距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X=X 2—X 1 2.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路程,时间、温度、质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 ∆∆=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 (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能量、时空等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物理世界的基本知识,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为日后深入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过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 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位移来描述,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到终点位置的移动。
2. 运动的描述方法- 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
- 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是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
-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可以是瞬时加速度或平均加速度。
第二章受力分析1.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外力合力为零。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物体受力分析-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常用公式为F=mg。
- 弹力是由于物体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
-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第三章动能和动能守恒1. 动能和动能公式-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Ek=1/2mv^2。
- 动能守恒定律:当物体仅受内力或恒力的作用时,动能守恒,即初始动能等于最终动能。
2. 动量和动量守恒- 动量是物体运动时的一种性质,公式为p=mv。
- 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间没有外力作用时,动量守恒,即两物体的合外力为零。
第四章力和力的运算1. 力的合成- 合力是多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结果,可以用力的合成方法计算。
- 可以根据力的方向和大小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 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力,可以根据弹簧的伸长量求得合力的大小。
-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方向上的分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规律1.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考系:观察运动的参照物。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瞬间的速度,是在极短时间段内的瞬间位移与该时间段的极短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总有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5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1.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合力向量。
力的分解:一个向量拆分成两个分力向量。
1.7 重力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1.8 牛顿定律在平面上的应用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水平方向的力,速度会发生变化。
倾斜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摩擦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垂直面上的运动:物体受重力的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1.9 质量、重量和密度质量:物体所拥有的惯性的度量。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注:以上内容基于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具体知识点和公式可能更多,请参考教材学习。
高中物理必修1-第1章-知识点总结

系
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x − t 图象看 曲线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曲线斜率的正
速度
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v − t 图象看 曲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曲线斜率的
加速度
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曲线与 t 轴所围的面积等于位移。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例如:位移)
速度
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 = x / t
单位:米每秒(m/s)
属性: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 平均 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时速度 速度
瞬时 时间间隔趋于零的平均速度。
速度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最高电压 6V,频率 f 为 50Hz,
打点间隔为 0.02s。
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最高电压 220V,频率 f 为 50Hz,
打点间隔为 0.02s。
加速度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差)与
时间的比值。
公式: a = v / 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
加速度方向与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
速度方向的关 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
参考系 定义:用于作参考的物体。
坐标系 定义: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系。
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
表示。
路程和位移 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 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标量和矢量 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例如:路程)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以及牛顿定律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由箭头表示。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相对位置和方向相加得到合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3.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它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情况。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4. 内外力: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内部相互作用的力,如物体的弹性力、重力等;另一类是物体与外部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如物体受到的推力、拉力等。
5.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法则。
(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对其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用Kg作为单位,表示物体惯性的大小;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用N作为单位,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7. 弹力:当弹簧或弹性杆等被扭曲或拉伸时,会产生具有恢复力的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位移的大小成正比。
8.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几何定理,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结果。
9. 平衡条件: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外力和合内力必须为零。
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情况。
10. 集中力与扩展力:根据力的集中程度可以分为集中力和扩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描述对象:质点(理想化模型) 描述工具:参考系和坐标系描述的物理量:时间t 、路程l 、位移x 、速度v 和加速度a 。
第1讲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机械运动1.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形式:平动、转动、振动等。
3. 按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质点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2. 特点3. 条件4. 一般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存在特殊情况: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不能看成质点);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和太阳都能看成质点) 三、参考系(不能选择自身)1. 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只有选定参考系后,才能研究物体做怎样的运动。
2. 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①质点是理想化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
②质点不同于几何的“点”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
点电荷、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等。
质点物体大小、形状 可以忽略题目中有特殊 说明的物体物体的转动不 起主要作用研究平动物体 的运动情况3. 参考系的四个性质标准型用来做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但应以观察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作为原则。
统一性比较不同的运动时,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差异性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结果一般不同。
注:高中阶段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四、坐标系1.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建立了直线坐标系.M点位置坐标为x=2m。
2. 物体在平面内运动时,可以建立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N点位置坐标为x=3m,y=4m。
3. 空间内物体的运动,可建立三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例如:描述高空中飞行的飞机时可建立三维的空间坐标系.P点位置坐标为x=2m,y=3m,z=0m。
第2讲位移、时间及矢量一、位移(x)1. 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③)。
2.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只有大小)3. 国际单位:米(m);常见单位还有:km、cm、mm等。
4.位移有大小和方向;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举例:5.位移和路程的联系①都是描述质点运动的空间特征②都是过程量③位移大小永远不可能大于路程,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④一个位移可能对应多个路程;位移为零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时,位移一定为零。
6. 位移、路程和距离的区别二、标量和矢量1.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路程、温度、能量等,运算遵从算术法则.2. 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求和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3. 对矢量概念的理解①矢量可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②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可在数值前加上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正号表示矢量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矢量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加上正、负号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可简化为代数运算.③矢量前的正、负号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矢量大小的比较实际上是矢量绝对值的比较.三、时刻和时间间隔1. 时间:事物运动,变化经历过程长短的联系(量度)2. 时刻:事物运动,变化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3. 联系①两个时刻的间隔即为一段时间③时间是一系列连续时刻的积累过程,时刻对应时间的一瞬。
4.常见说法示意图第3讲速度一、速度(v)1.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 定义:速度v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3. 公式:xvt∆=∆.速度定义采用比值定义法,xvt∆=∆不表示v与△x之间的数量关系,即v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快,但△x不一定大,二者不成正比关系.式中△x是位移而不是路程,△x与△t具有同一性和对应性.如果一段时间t内物体发生的位移用x表示,公式还可表示成xvt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或km·h-1)等.5.矢量性: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它的方向跟运动的方向相同.6.运动状态v(瞬时速度)来描述。
二、平均速度1. 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2. 公式:xvt∆=∆.3. 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4. 粗略描述运动三、瞬时速度①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在公式xvt∆=∆中,如果时间△t非常小,接近于零,表示的是一瞬时,这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③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因此以后碰到“速度”一词,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指瞬时速度. 四、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差异与联系1. 差异:平均速度的方向与该段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的方向不一定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是某时刻物体运动的方向。
2. 联系①在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相等。
②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可以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
③平均速度为零时,瞬时速度不一定为零;瞬时速度为零时,平均速度也不一定为零。
瞬时速度总为零时,平均速度一定为零。
五、速率和平均速率1. 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2. 平均速率:时间路程=ν 六、速度的变化量ν∆ν∆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①在同一直线上求ν∆,可规定正方向,带上正负号可简化为代数运算来求。
②不在同一直线上求ν∆,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七、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分析:①纵坐标:表示每一时刻物体相对于原点的位移大小及方向(时间轴以上为正方向,时间轴以下为负方向),每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则用末时刻的纵坐标减去初时刻的纵坐标;②线的斜率代表速度(斜率的绝对值代表速率,斜率的符号代表速度的方向)③线与纵坐标的交点:时间为零时物体的位置;④线的折点:表示速度改变;⑤两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第4讲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误差1. 偶然误差:多测几组数据求平均值(逐差法、图像法)2. 系统误差:由于仪器、公式(测电阻)等。
二、有效数字:指在一个数中,从该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起,直到末尾数字止的数字称为有效数字,如0.618的有效数字有三个,分别是6、1、8。
三、打点计时器的种类1. 电磁打点计时器2.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四、打点计时器的使用1. 固定打点计时器;2. 穿纸带;3. 先启动电源,随后让纸带运动。
五、打点计时器的作用1. 测时间(电源频率是50Hz,每隔0.02s打一个点)2. 测位移3. 研究纸带研究物体运动六、计数点七、测平均速度的原理:xvt∆=∆(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低于6V的交流电周期为0.02s;频率为50Hz.优缺点:振针和纸带间有摩擦以及限位孔和纸带间有摩擦,系统误差较大。
220V交流电(照明用电就可以)周期为0.02s;频率为50Hz.优缺点:阻力小,系统误差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 匀变速直线运动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对匀加速直线运动,t ν>0ν,a >0,加速度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对匀减速直线运动,t ν<0ν,a <0,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 ①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②既然加速度不变,则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同(t a ∆⋅=∆ν). ③在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四、从v -t 图象看加速度分析:①纵坐标的代表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代表速率,符号代表方向)②斜率代表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代表速度变化率,斜率的符号代表加速度的方向)③图线起点纵坐标:初速度;④图线折点含义:表示此时刻加速度改变;⑤两图线交点含义:表示两物体此时刻速度相同。
五、如何判断物体做的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第一,根据v -t 图象,看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的大小如何变化.若越来越大,则做加速运动,反之则做减速运动;第二,根据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只要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就是加速;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就是减速.这与加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正、负无关.可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