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诗体知识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简单释义与相关典故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简单释义与相关典故登金陵凤凰台文/李白(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古人以凤凰为祥瑞,所以凤凰来止往往要造楼筑台,为的是留住那份有关凤凰的辉煌记忆。
先秦时秦穆公为闻箫而来的凤凰筑台。
南京的凤凰台也得名于凤凰的亲临,李白所写的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相传南朝刘宋时,有凤凰在山上出现,因而于山上起台,山称凤凰山,台便称凤凰台。
如果说凤凰是人的想象,那么凤凰台就是人对想象的不舍,有了台的守候,凤凰似乎也有了依,这是人想留住凤凰的痴念。
然而纵有台的守望,凤凰依旧一去不返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晋,指孙吴和东晋。
花草代指美女。
衣冠代指官员。
古丘即坟茔,幽径即墓道,都是前代的遗迹。
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
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是南北相连的三座山峰的合称。
从凤凰台望去,三山渺远只有一半在眼里,另一半则落在了天外。
白鹭洲将长江水一分为二,白鹭洲位于南京西南江水中,得名于白鹭来聚,与凤凰相比,白鹭虽然也是天上之物,却算不上神鸟。
白鹭的来去是气候变化的缘故,凤凰则不然,它乘兴而游,尽兴而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汉末古诗十九首》说:浮云遮白日,游子不顾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简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简析
登金陵凤凰台①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因筑此台。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所建宫殿遗址。
③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当时的豪门世族。
④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峰故名。
⑤二水:因秦淮河由金陵城流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分为二支。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漫游金陵时所作。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去台空,发出了人世沧桑、宇宙永恒之叹。
颔联以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形象描写兴亡变迁。
颈联描写大自然的壮美景观,尾联慨叹“浮云蔽日”,表达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对杨国忠等奸佞忌贤妒能的愤懑。
诗中把眼前景物、历史典故和自己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登金陵凤凰台》讲析

《登金陵凤凰台》讲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解题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
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
”(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崔颢,汴州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明朝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作格律谨严的律诗。
李白今存律诗共一百三十余首,而其中七律最少,只有八首。
然而,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二、解读“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首联二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登金陵凤凰台》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与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与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原文:《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诗的首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颔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把目光投射到了眼前的山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
这两句境界阔大,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
“浮云”在这里只奸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
结合李白的身世可知,诗人追求入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奸邪的排挤而离开长安,他的才能无从施展,心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人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人登高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生的原因。
一则感叹报国无门,一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诗的首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颔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把目光投射到了眼前的山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
这两句境界阔大,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
“浮云”在这里只奸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
结合李白的身世可知,诗人追求入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奸邪的排挤而离开长安,他的才能无从施展,心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人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人登高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生的原因。
一则感叹报国无门,一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白的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赫与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笑古人,临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岁那知世事艰 , 首联 出句 中原北望气如山。 对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 颔联 出句 铁马秋风大散关。 (对仗)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 颈联 出句 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尾联 出句 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 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 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 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 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 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 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 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 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 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 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 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留下的只 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 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 世的无常。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 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 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 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 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 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 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 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 寓言外,饶有余味。
诗体知识
• 古汉语四声 例字
普通话四声
•
平
高专
阴平
(桌接)
•
唐文
阳平
(食杂)
•
上
古纸
上声
(百笔)
•
பைடு நூலகம்
近是
•
去
正大
去声
(纳麦)
•
入
桌接食杂百笔纳麦
•
• 诗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一个本质特征。有平、上 、去、入四个声调。平,指古汉语中的平声;仄 ,指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 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其平仄规律可 以概括为: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可以通融的地 方,这就是格律诗中广为流行的口诀“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也是近体诗的构律要素之一。所谓
对仗,是把语义相关的两个词语互相对立 而造成的对偶句。古代仪仗队并列而行, 两两相对,对仗由此得名。律诗一般要求 在颔联和颈联用对仗,排律除首、尾联外, 其余必须全用对仗。
二、对句对立,偶数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与 上一句对立。如第一句为“平平平仄仄”,第二 句须是“仄仄仄平平”;
三、两联相粘,绝句第三句的第二字 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或律诗第三、五、七句的第二、第四字的 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第四字的平仄 相同,而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一句相 重复。如五绝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则 其第三句应为“仄仄平平仄”;七律第四 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五句应 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唐代以前的诗,都属自由体古诗范畴,不讲 究四声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诗句也 长短不等。因此,无所谓格律。到了唐代,出现 了近体诗,它要求按一定的格律来写作。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在句数、平仄、对仗、 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类。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 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 出句,下句称对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 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而且,除首尾联外, 其余各联必须全用对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 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 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 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 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 存在!诗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 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 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主旨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 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 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 思索。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 鹤
黄鹤一去不复返,
楼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诗体知识讲解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 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 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在金陵西 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 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 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 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 句。“写远景景色特点是若隐若现(半隐半 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 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 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 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 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 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 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 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 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 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 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 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 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 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 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近体诗的用韵必须遵循三条原则:1. 偶数句用韵,首句可以入韵(如例二、例 四、例六),也可以不入韵(如例一、例 三、例五);2.押平声韵,因为平声韵可 以延长,适于吟咏;3.一韵到底,中途不 能换韵。近体诗的用韵标准依据《平水 韵》。
书愤
宋·陆游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可以通融的地 方,这就是格律诗中广为流行的口诀“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两联相粘,绝句第三句的第二字 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或律诗第三、五、七句的第二、第四字的 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第四字的平仄 相同,而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一句相 重复。如五绝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则 其第三句应为“仄仄平平仄”;七律第四 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五句应 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诗体知识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 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 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 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 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 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