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时创作的怀古抒情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1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

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

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

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

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

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

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

“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总是因为浮云盖住了太阳,盼不见踪影京都长安多么并使人忧伤。

[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尼里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掩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够尘土飞扬,长安不见踪影并使人恨。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城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同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斜其间,实乃分成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言者之障蔽儒林。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存有凤凰鸟去这里休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遗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黄土。

我东站在台上,看著远处的三山,依然矗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辟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盖住,并使我看不到长安城,而不禁深感非常忧伤。

赏析:《尼里金陵凤凰台》就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结尾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文字描述落墨,用来抒发对时空变化莫测的感叹。

“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凤回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简练顺畅;虽然十四个字中属格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并使人疑其重复,更没常用咏史诗的那种刻板、死板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有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有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存有陂陀,尚可登览。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开封府署虽高楼,赴任西蜀何青阳。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指鹿中原今何在?封狼居胥闻风而知呼。

登金陵凤凰台立马汗血宝马,日夜奔驰梦里凤凰台。

挂帅河山英雄泪,弓弦百张西风凛凛。

蝉声穿云满城悲,鸟语满山秋色斜。

惆怅歌舞轻动襟,芳草凋零黄河水。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安得宽阔的大楼一千多间,天下寒士一同喜悦!开封府署虽有高楼,却要西赴蜀地何曾见到这样青阳!地崩山毁,壮士死去,接着天梯石栈相连架桥。

今日中原在何处?狼入胥居,风一吹就能知道了。

立马扬鞭,汗血淋漓的宝马,日夜奔驰在梦里的凤凰台;胸旁悬挂的河山英雄,眼泪挂满弓弦上的百发箭矢;蝉儿的声音穿透云端,整个城市充满悲伤;山野上满是鸟语,渐暗的秋色斜拖而过。

惆怅中,歌舞轻轻拍打着衣襟,芳草凋零,黄河的水渐渐流过。

从古至今,金陵凤凰台一直是众多诗人憧憬的地方,它作为本地古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文化遗迹。

在古代的阴阳学说中,凤凰台是朱雀的地方,朱雀照得金陵四方,令当时的人们得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见证了阴阳的交融与和谐,也彰显古者对自然界的超凡观察力。

如今,金陵凤凰台之景仍能耳边飘香,大片的翠竹环绕,林木苍翠,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弥漫着文明的空气。

登上凤凰台,可以望见那连绵起伏的绿水,大片的青山,几道江河,映衬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远处传来垂柳婆娑的歌声,浸润着山涧,十分惬意。

金陵凤凰台历来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地方,古代多位英雄侠士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精彩足迹,有传说,凤凰台有一枝凤凰石,是由天上降临而来,可是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

据说,在这里,可以排遣烦恼,驱散寂寞,充实灵魂,从而获得心灵的滋润,使心灵脱离平凡的地狱,从而追寻内心深处的真实和体悟。

千百年以来,金陵凤凰台一直是吟诗作画的灵感涌现之地。

无数诗人、画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杜甫、欧阳修、白居易等古典作家,顾恺之、吴昌硕等近现代作家都曾在此欣赏过景色,称赞并留下印象深刻的诗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望,想起凤凰台的传说,曾经有凤凰在此栖息,如今凤凰已去,只剩下空旷的台榭和依旧流淌的江水。

这两句以传说开篇,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繁华易逝、世事无常的哲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的目光从凤凰台转向周边的历史遗迹。

昔日吴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花草丛生,掩盖了幽静的小路;晋代的达官显贵们也都化作了一抔黄土,只留下一座座古墓。

这里通过对吴宫和晋代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描绘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色。

三山在青天之外若隐若现,白鹭洲把长江水一分为二。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金陵的山水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然而,在这美景之中,诗人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蒙蔽君主。

诗人身处金陵,却心系长安,他渴望能够回到政治中心,一展抱负,但现实却是奸臣当道,自己壮志难酬。

长安的不见,让他满怀忧愁。

这里既有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也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

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仅在句式上对仗,而且在内容上相互映衬,将历史的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融合在一起,情感复杂而深沉。

他既为历史的无常而叹息,又为自己的遭遇而悲愤,同时还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意境美。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登金陵凤凰台》是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4]整体《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名家点评《珊瑚钩诗话》: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滴仙为绝唱。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

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

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

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

登台而望,所感深矣。

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

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唐诗品汇》: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好,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

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

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

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

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

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

善占地步矣!《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

次联亦非作手。

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

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

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

然余意更有不然。

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

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

浮云蔽日,比而赋也。

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

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

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诗薮》: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

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

一结实胜之。

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

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唐诗评选》: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

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

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

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草二句下)。

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唐诗成法》: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

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

结亦浅簿。

《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

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

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槌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刘后村曰:古人服善。

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

调当让崔,格则逊李。

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诗法度针》:按此诗二王氏并相诋訾,缘先啊《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谮)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

诚为知言。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

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

三、四登临感兴。

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

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瀛奎律髓刊误》: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

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

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

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

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

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

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诗境浅说》:(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

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

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