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注释译文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注释译文和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 吴宫花草埋幽径, 三山半落青天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 【注释】:凤去台空江自流。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二水中分白鹭洲。
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② 吴
宫:
③ 衣
冠:
④ 三
山: ⑤ 二水:
【译文】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 着。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在天边, 若隐若现。
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
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 忧郁。
【赏析】:
李白
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 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 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 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全诗将 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 酬的感慨。
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指王公贵族。
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作者:李白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不停地流淌,暗示了繁华不再的沧桑变迁。
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颔联通过描绘吴宫的荒芜和晋代名门的衰落,抒发了历史的无常和兴衰的感慨。
3、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美妙。
4、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
三、诗歌赏析1、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为契机,通过对历史兴衰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和王朝的兴衰,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和忧虑,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艺术特色意境宏大: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抒情含蓄: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律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全诗译⽂赏析李⽩《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全诗译⽂赏析《登⾦陵凤凰台》是唐代伟⼤诗⼈李⽩登⾦陵凤凰台⽽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句五⼗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起兴唱叹,把天荒地⽼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情,⽤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韵⾼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诗歌以⽓夺⼈的艺术特⾊。
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陵。
3、⾐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物今已剩下⼀堆古墓了。
5、三⼭:⼭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清楚。
7、⼆⽔:⼀作“⼀⽔”。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长江,⽩鹭洲横其间,乃分为⼆⽀。
8、⽩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西门外,因多聚⽩鹭⽽得名。
9、浮云蔽⽇: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古⽼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耸的三⼭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派⽀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登⾼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发愁?赏析《登⾦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然⽽然,明快畅顺;虽然⼗四个字中连⽤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硬的⽑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六年,有三鸟翔集⼭间,⽂彩五⾊,状如孔雀,⾳声谐和,众鸟群附,时⼈谓之凤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中文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撰稿,李飞。
登金陵凤凰台描写对象,金陵凤凰台。
运用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心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
作者。
李白撰稿。
李飞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
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
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
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
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
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
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
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
四两句承上。
以吴宫。
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
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
是何等的荣耀。
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
放眼望去。
那远处的三山。
半落在青天之外。
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
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
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
这无尽的江山胜迹。
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
令人咏叹不已。
惆怅难忘。
因此。
接下去的最后一联。
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
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长安指朝廷。
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
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
这样。
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
自然地结合起来。
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
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
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
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长安指朝廷,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
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