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十首最好的七律古诗

十首最好的七律古诗本文是七律专题,分享10首富有诗情画意的七律给朋友们欣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点评:无需多言的伟大作品,将天地万物之萧瑟、苦闷、悲愤、衰病之态写到了极致。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名气实在是太大。
说实话,写的也是真好。
3、《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点评:貌似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其实相信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反复吟咏,总会被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4、《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点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5、《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同是吟咏诸葛亮,李商隐的《筹笔驿》其实也不遑多让,但老杜更悲凄感人,末联犹催人泪下。
6、《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点评:全诗无一句不经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全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幺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
南京博物院古诗

南京博物院古诗原文:《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衍生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衣冠”:指东晋时期的达官显贵。
“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白鹭洲分为两支。
二、赏析:这首诗开头写凤凰台的传说,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诗人借吴宫、晋代的遗迹,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描绘出了金陵的壮丽景色。
最后表达了因奸佞当道,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愁。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被誉为“诗仙”。
其作品涵盖了众多题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来到南京博物院。
望着那些古老的文物,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繁华如今已化作历史的尘埃,这怎能不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呢?原文:《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一、衍生注释:“晚翠”:傍晚时苍翠的景色。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等。
二、赏析:这首诗前两句通过描绘浮云、落日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则直抒胸臆,感慨世间众多的画家,也无法描绘出内心的忧伤。
诗人以景衬情,将伤心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三、作者介绍:高蟾,唐代诗人,出身贫寒,累举不第,但他的诗作笔力矫健,气势雄伟。
四、运用片段:当我漫步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厅,看到那些反映古代生活的展品,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
这不正是高蟾诗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写照吗?岁月的痕迹无法被完全描绘,那份沉重的历史感却深深印在心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另在南京城东南建有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c/3250htm,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2023届河南省区域高一上册语文专项突破分层整理—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3届河南省区域高一上册语文专项突破分层整理—古诗阅读专题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
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
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一作“一水”。
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金陵凤凰台如今“台空”“凤去”,唯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蕴含无限感慨。
B.颔联“吴宫”“晋代”两词,写出凤凰台作为东吴东晋兴亡的见证者,极富沧桑感。
C.颈联对仗工整,用词形象,“半落”“中分”两词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D.尾联“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诗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饶有余味。
17.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类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16.C17.①借景抒情。
辛词上片由眼前“千古江山”和刘裕住所景象联想起孙权、刘裕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感叹英雄千古难再,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李诗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②借典抒情(用典)。
辛词中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典故,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警醒、正告,最后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也被朝廷弃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李诗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
③对比抒情。
辛词借孙权、刘裕等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英豪与怀才不遇的自己对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之志;借孙权、刘裕开创基业的历史与南宋朝廷苟安的现状对比,暗含对南宋偏安的讽刺;借刘裕与刘义隆的对比,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可急功冒进;借“烽火扬州路”痛击金兵的历史与“一片神鸦社鼓”的遗民现状对比,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赏析古诗《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

台析
》古
唐诗
李 白
《 登
金
陵
凤
目录
壹
作 者 介 绍
貳
诗 歌 背 景
叁
诗 歌 解 析
肆
诗 歌 的 影 响
作
1
者 介
绍
李白的生平
出生时间: 701年
01
成长经历:少 年时期随家人 迁徙到中国
03
主要作品: 《将进酒》、 《行路难》等
05
02
出生地:吉尔 吉斯斯坦
04
创作生涯:主 要活动于唐朝, 是唐代著名诗 人之一
诗
3
歌 解
析
诗歌的主题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的一首抒怀诗,表达了诗人 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诗歌通过对金陵城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繁华的都市景象,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中的凤凰形象,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时 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 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与反思。
2
意象丰富:运 用多种意象, 展示丰富的想
象力
4
结构严谨:诗 歌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诗 歌 4的 影 响
诗歌的历史地位
01
李白是唐代著 名的诗人,被 誉为“诗仙”
02
《登金陵凤凰 台》是李白的 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唐诗
之冠”
03
04
这首诗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 被誉为“诗史
上的瑰宝”
这首诗对后世 的影响深远, 被视为唐代诗 歌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诗歌的 创作产生了深
诗歌的教育价值
2023年《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2023年《凤凰台》原文及赏析2023年《凤凰台》原文及赏析1凤凰台次李太白韵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翻译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只见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
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掳离故国,唯有当年弃下的白骨,依旧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古墓中。
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
临春、结绮两阁已经找不到了,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城西风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状如孔雀之异鸟集此,人谓凤凰,遂筑此台。
凤凰游:用李白诗首句“凤凰台上凤凰游”意。
青蛾:原指美人之眉,此泛指美女。
盈:满。
棹:摇船工具,泛指船。
故洲:白鹭洲,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李白诗有“二水中分白鹭洲”句。
结绮临春:两阁名。
《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
高数十丈,并数十问。
后主自居临春阁。
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创作背景凤凰台在金陵西南凤凰山上。
唐代天宝年间(742~756),诗仙李白离长安南游金陵,与友人崔宗之同上凤凰台,赋《登金陵凤凰台》七律一首。
到了北宋,诗人郭祥正与王安石登临凤凰台,追次李太白韵,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首联写眼前景物。
诗人此日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唯剩脚下的一座空台。
台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这联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李白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
”但由于郭祥正的诗以二句扩展一句的内容,因此他便得以在第二句中缀以“浩浩”、“入海”二词,来壮大长江的'气势,使永恒的江山与下面衰歇的人事形成强烈对比。
首联的意思并非仅仅如此而已。
在古代。
凤凰向来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惟太平盛世方始出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1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
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
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
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
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
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
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
“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凤凰台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